李典吧 关注:846贴子:14,334
  • 0回复贴,共1

【深明大义】古秦淮河宽度超百米 宋代突然窄了三四十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史学界,关于秦淮河宽度的最早记载来自1600多年前的东晋。据《建康实录》记载,晋咸康二年公元336年在秦淮河上建造朱雀桥,“桥长九十步”。古时1步等于6尺古时l尺约为24.4厘米,按此计算,当年秦淮河的宽度至少有130米宽,和现在二三十米宽的狭长河道有着天壤之别。那么秦淮河经历了怎样的“缩水”过程呢?经过半年多的考古发掘,最近,颜料坊“六朝时期古秦淮河东岸”工地的种种考古结果,将这个谜团越揭越明。
  现场发掘出文物2000件
  昨天下午,记者再次来到该工地现场。经过半年多的考古发掘,工地的考古工作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别的不说,光文物标本就有2000件左右。在南京市博物馆相关文献上有明确的记载,“清理了唐五代、宋代及明代的砖井9座。该工地至去年12月中旬为止已出土陶、青瓷、铜、铁、漆木、银等类文物标本约2000件,其中不少六朝文物为以往所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因为这些出土的文物大多都在博物馆进行进一步处理,现场很难得见。
  除了这些,更让考古人员欣喜的则是这些遗迹和出土文物与六朝时期古秦淮河东岸的一处码头有关,为考证门西一带的秦淮河宽度及沿岸历史遗存提供了重要佐证,极有可能破解“古秦淮河到底有多宽”、“沿线两岸的确切地点在何处”等众多历史谜团。
  记者在现场看到,西侧一个30多米长的探沟内,十多位工人依然在忙碌着,而探沟的深度已经达到了9米多。探沟最西端,就是古秦淮河的河道码头遗存所在了。正是这最角落的遗存,却成为破解古秦淮河演变的重要依据。但是遗憾的是,在完成对其的考古工作后,为了进一步考古,这些遗存已经不复得见了。
  宋代秦淮河“缩水”严重
  据南京著名作家、文史专家薛冰介绍,在《建康实录》中有关于六朝时古秦淮河宽度的明确记载。据悉,晋咸康二年公元336年在秦淮河上建造朱雀桥,“桥长九十步”。古时1步等于6尺古时l尺约为24.4厘米,按此计算,当年秦淮河的宽度至少有130米宽。
  薛冰先生也曾到该工地与考古人员进行过交流,并看到了古河道码头的相关遗存。据他介绍,河道淤土与一般文化层堆积的“熟土”有着明显不同,也正是这个原因,可以清楚地从相关土层上看出古秦淮河河道的变迁。
  “这个只是古秦淮河东岸的部分,从现场考古的遗迹可以看出,六朝时的河道距离现在的秦淮河河岸大概40米,而考古人员表示现在秦淮河西岸也曾做过勘探,情况与这里基本一致,这样算下来,404020(现在秦淮河的宽度),在六朝时,秦淮河至少有100米。与史料记载基本是相互印证的。”薛冰先生表示,通过对遗迹的研究可以看出,在南唐时,秦淮河河道已经开始变窄了,大概东西两侧各“缩水”五六米,“而到了宋代,秦淮河变窄的速度却一下子加大了,东西两侧各变窄了10到20米,一下子整个河道就缩减了30到40米。而明清时期,变窄的脚步又缓了下来,直到解放后又再次大缩水,变成了现在的20米左右。”
  专家推测“缩水”因枯水期
  为何秦淮河会在宋代的时候急速“缩水”呢?薛冰先生也有自己的猜测,“很可能宋代南京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枯水期,导致河道迅速干涸。”薛冰表示,之所以有这种猜测,是因为在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长江西移和王安石填玄武湖的记载。
  “在六朝时,长江是从清凉山石头城下流过的,到了唐以后长江日渐西移,而这个过程大概就在宋朝时完成的。因为在元代的相关文献中,首次出现了莫愁湖的名字,而在宋代的时候还没有。要知道莫愁湖就是当年长江西移留下的产物。”薛冰表示,之所以长江西移在宋代时基本完成,很可能就是因为当时有个枯水期,导致水位迅速下降。而王安石填玄武湖造田的记载,也似乎可以印证这个说法。
  “在六朝时,玄武湖水面有‘北至红山,西限卢龙’的说法,卢龙即今天的狮子山,那时的玄武湖由此与长江相通。红山即今天动物园所在地———大红山,那时的湖水直抵山下。这样算来足有现在玄武湖的3倍大,即便在今天要想把玄武湖的水排干都不是容易的事,而宋代的时候,王安石就上演了‘泻湖为田’的故事,一度让玄武湖从南京版图上消失了近200年。王安石之所以能泻湖为田,如果不是枯水期,也很难想象他是怎样做到的。”
  薛冰表示,正是因为枯水期的存在,导致秦淮河迅速缩水,而到南宋时,北方战乱,大量百姓南迁到南京,很多人就选择在干涸的河床上居住繁衍,这样让秦淮河一步步地变窄了。“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测,很多内容还要进一步考证。其实我建议这里完全可以将发掘出的遗迹遗存就地保护起来,做成一个古秦淮河遗址博物馆,让后人都能看到古秦淮河的风采。如果真的在考古工作完成后就填埋掉,肯定是相当可惜的。”
  捡宝市民捡到千年桃核
  在颜料坊的工地上,除了发现古秦淮河道遗存的探沟外,还有一个已经完成考古工作的探沟。虽然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已经在这里结束了考古工作,但是这个探沟依然热闹,十多位捡宝的市民,利用小铁锹、探宝器、小铲子等工具,在已经挖掘的土堆中不停地拨弄着。
  记者凑近看去,这些捡宝的人发现最多的莫过于桃核了。这也是宝贝?“这可都是千百年前的桃核了,桃核上的纹路和现在的桃核都不一样。”细细看去,这些在地下沉睡千百年的桃核一点都没有破损,背上的纹路像一个个花朵,“有人买去以后,把这些桃核穿在一起做成手链,每个桃核手链卖300元左右,每颗桃核现在叫价都要30元呢。”一位捡宝的市民晃了晃手上的桃核手链告诉记者。“因为在传统说法中,桃木是辟邪之物,这些千百年前的桃核更是难得,因此许多人都会到这里捡桃核。”
  据记者了解,许多捡宝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往往是利用上班的间隙,到工地上“奋战”个把钟头。“当然也有全职的,哪里一出现工地,大家都会蜂拥过去,最多的时候一个工地能有三四十个人在捡宝。”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捡宝者告诉记者,一般都是捡到些碎瓷片,偶尔能发现一些铜钱或者玉石之类的。
  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几乎每个现场都会有许多捡宝的人出现。“现在捡宝的人不好控制,我们在工地的时候看到他们都会阻止其靠近工地的,但是考古工作完成的工地,我们一般无暇顾及,而且他们在我们发掘的土层捡东西,也不好说什么。但是,如果是私自发掘地下文物,则肯定是属于违法行为,因为根据《文物法》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任何个人都不得私自发掘,只有具有考古资质的相关考古单位才有权进行发掘。”


IP属地:上海1楼2017-03-04 19:3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