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校人才暗战,学者预计今年6月公布名单!
2017-03-02 陈少远 吴迪 青塔

“双一流”名单公布前夕,中国各高校如坐针毡。有学者预计,名单或将于今年6月公布。近日发布的一份“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引各大学竞相晾晒,其后折射中国大学对学科评价的“无所适从”。
一份新出炉的学者榜单搅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界。记者发现,近日有多所中国大学在官方渠道晒出“2016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宣传校内学者入选情况。
这份榜单由国际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Elsevier)于2月26日发布,统计了中国38个学科领域科研成果高被引的学者名单。榜单显示,中国共有1776名学者入选,涉及科研院校单位227所。
其中,中国科学院居于榜首,有279人入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紧接其后,分别有112、90、88和79名学者上榜。
在“生物、遗传和分子生物学”领域清华大学有著名学者施一公入榜。而伉俪院士陈赛娟和陈竺也双双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榜单,陈竺曾以无党派人士身份担任卫生部部长。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在“经济、经济计量学和金融”领域位居第四。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榜单上,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也位居其中。此外,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华中生教授(决策科学)、霍宝锋教授(商业、管理和会计)和周宏庚教授(商业、管理和会计)教授连续三年登上该榜单。
此前,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6年发布的《中国高校创新发展报告》,依据“优势学科数量达到15个以上”等指标,得出结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所大学有望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对于该榜单,也有多家媒体进行解读,指其反映了中国各学科领域科研人员“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指标”,并担忧其会引发高校间新一轮“精准挖人”大战。
一份榜单何以搅动“一池春水”?多位教育学者告诉财新记者,其背后或指向中国大学的“双一流”之争。
1月25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双一流”实施办法。接棒“985工程”、“211工程”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幕。
这一新轮大学重点建设工程以5年为一个周期,与国家五年建设规划同步实施,注重学科发展,“以绩效为杠杆”,并将对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中国的大学重点建设牌局或将迎来改变。
哪些高校和学校可以入选“双一流”,备受中国各大学关注。
根据三部委的“实施办法”,将由专家委员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要依据,参考国际相关评价因素,综合高校学科水平等情况,论证确定认定标准。
何为“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分析,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评估或将成为重要依据。
一位熟悉相关决策制定的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教育部的第四轮学科评估自2016年5月启动,或因与“双一流”评选关涉太多,至今未公布结果。“但最迟也不应晚于今年6月”,该学者预测,根据“双一流”政策的日程安排,预计4月将组建专家委员会,6月即确定入选高校名单。
“双一流”名单公布前夕,中国各高校如坐针毡。
“双一流”评选将参照国际相关评价因素。“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或被高校认为是相关参照标准之一。
“高被引论文”“高被引学者”已成为一所大学综合科研实力的关键指标。据《文汇报》报道,这份榜单“正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认可”。
名列这份榜单的学者并非都来自老牌名校。例如,作为非985高校的苏州大学有15位高被引学者上榜,相比不少传统985高校,这一数字成绩称佳。这也被解读为与“双一流”建设重视学科的导向一致。
“用什么标准评价世界一流学科,让很多学校无所适从”。周光礼告诉财新记者,原因在于中国的学科分类体系和国外不同,例如美国的ESI学科分类“逻辑是归纳式的”,依据的是“学者在哪些知识领域从事研究”。而中国110个一级学科的分类是规范性的,“是有价值判断的指导性”,依据的是教育部制定的学科目录。
周光礼认为,若按国际标准建设中国的“双一流”,不符合中国国情,“因为学科口径不同”“也可能导致中国大学都去追捧ESI”。中国官方最近出台的上述“实施办法”对此做了折中考虑。
此前,另一国际出版巨头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发布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作者)名单”。其以基本科学指标(简称ESI)为依据,在21个学科领域对被收入论文进行统计,排名在前1%的论文被认为是高被引论文。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张端鸿告诉记者,这份名单遵循严格的科学计量学方法,在此基础上遴选引文桂冠奖获奖人选,“但缺点是人数规模很小”“没办法用于大学和学科的评价”。
“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则意在为中国的大学和学科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张端鸿认为,这份榜单摒弃了功利性的“行政指定”、“帽子圈定”等人为因素,“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于2015年开始发布。其由爱思唯尔和软科(即专务高校数据研究的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每年定期发布“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等榜单)合作,研究数据来自爱思唯尔旗下的Scopus数据库,“采用的则是软科开发的方法和标准”。
据软科介绍,其主要采用基于文献计量学手段的定量评价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学者发表的所有论文获得的引用次数设计指标,来测算该学者的影响力大小。
“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被中国高校青睐的原因还在于它比科睿唯安发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作者)名单”在学科领域上进行了拓展。张端鸿认为,这份榜单“针对中国学术界做了更细的领域划分”“让更多工程、社科领域的人能脱颖而出”。
此外,爱思唯尔在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统计时只计入了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这样的限定更“尊重中国科研评价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莹在接受《文汇报》采访时也表示,如此限定,“就有‘挤水分’的保证”。
张端鸿告诉记者,“双一流”评选办法中所说的参考国际相关评价因素,可以理解为各种单项评价数据,例如“国际引文索引数据”“国际专利数据”“国际出版数据”等等。
张端鸿认为,在中国未来对“双一流”的建设中,若有些单科性或多科性院校在单项国际数据上有支配性表现,同时又在本土的国际人才培养上表现出色,“就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但要注意的是,这份榜单也只能作为辅助性参考,不可能成为(双一流)主要评价依据。”张端鸿提醒。(来源:财新网 记者:陈少远 实习记者:吴迪)
2017-03-02 陈少远 吴迪 青塔

“双一流”名单公布前夕,中国各高校如坐针毡。有学者预计,名单或将于今年6月公布。近日发布的一份“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引各大学竞相晾晒,其后折射中国大学对学科评价的“无所适从”。
一份新出炉的学者榜单搅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界。记者发现,近日有多所中国大学在官方渠道晒出“2016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宣传校内学者入选情况。
这份榜单由国际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Elsevier)于2月26日发布,统计了中国38个学科领域科研成果高被引的学者名单。榜单显示,中国共有1776名学者入选,涉及科研院校单位227所。
其中,中国科学院居于榜首,有279人入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紧接其后,分别有112、90、88和79名学者上榜。
在“生物、遗传和分子生物学”领域清华大学有著名学者施一公入榜。而伉俪院士陈赛娟和陈竺也双双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榜单,陈竺曾以无党派人士身份担任卫生部部长。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在“经济、经济计量学和金融”领域位居第四。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榜单上,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也位居其中。此外,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华中生教授(决策科学)、霍宝锋教授(商业、管理和会计)和周宏庚教授(商业、管理和会计)教授连续三年登上该榜单。
此前,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6年发布的《中国高校创新发展报告》,依据“优势学科数量达到15个以上”等指标,得出结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所大学有望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对于该榜单,也有多家媒体进行解读,指其反映了中国各学科领域科研人员“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指标”,并担忧其会引发高校间新一轮“精准挖人”大战。
一份榜单何以搅动“一池春水”?多位教育学者告诉财新记者,其背后或指向中国大学的“双一流”之争。
1月25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双一流”实施办法。接棒“985工程”、“211工程”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幕。
这一新轮大学重点建设工程以5年为一个周期,与国家五年建设规划同步实施,注重学科发展,“以绩效为杠杆”,并将对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中国的大学重点建设牌局或将迎来改变。
哪些高校和学校可以入选“双一流”,备受中国各大学关注。
根据三部委的“实施办法”,将由专家委员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要依据,参考国际相关评价因素,综合高校学科水平等情况,论证确定认定标准。
何为“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分析,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评估或将成为重要依据。
一位熟悉相关决策制定的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教育部的第四轮学科评估自2016年5月启动,或因与“双一流”评选关涉太多,至今未公布结果。“但最迟也不应晚于今年6月”,该学者预测,根据“双一流”政策的日程安排,预计4月将组建专家委员会,6月即确定入选高校名单。
“双一流”名单公布前夕,中国各高校如坐针毡。
“双一流”评选将参照国际相关评价因素。“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或被高校认为是相关参照标准之一。
“高被引论文”“高被引学者”已成为一所大学综合科研实力的关键指标。据《文汇报》报道,这份榜单“正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认可”。
名列这份榜单的学者并非都来自老牌名校。例如,作为非985高校的苏州大学有15位高被引学者上榜,相比不少传统985高校,这一数字成绩称佳。这也被解读为与“双一流”建设重视学科的导向一致。
“用什么标准评价世界一流学科,让很多学校无所适从”。周光礼告诉财新记者,原因在于中国的学科分类体系和国外不同,例如美国的ESI学科分类“逻辑是归纳式的”,依据的是“学者在哪些知识领域从事研究”。而中国110个一级学科的分类是规范性的,“是有价值判断的指导性”,依据的是教育部制定的学科目录。
周光礼认为,若按国际标准建设中国的“双一流”,不符合中国国情,“因为学科口径不同”“也可能导致中国大学都去追捧ESI”。中国官方最近出台的上述“实施办法”对此做了折中考虑。
此前,另一国际出版巨头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发布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作者)名单”。其以基本科学指标(简称ESI)为依据,在21个学科领域对被收入论文进行统计,排名在前1%的论文被认为是高被引论文。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张端鸿告诉记者,这份名单遵循严格的科学计量学方法,在此基础上遴选引文桂冠奖获奖人选,“但缺点是人数规模很小”“没办法用于大学和学科的评价”。
“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则意在为中国的大学和学科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张端鸿认为,这份榜单摒弃了功利性的“行政指定”、“帽子圈定”等人为因素,“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于2015年开始发布。其由爱思唯尔和软科(即专务高校数据研究的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每年定期发布“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等榜单)合作,研究数据来自爱思唯尔旗下的Scopus数据库,“采用的则是软科开发的方法和标准”。
据软科介绍,其主要采用基于文献计量学手段的定量评价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学者发表的所有论文获得的引用次数设计指标,来测算该学者的影响力大小。
“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被中国高校青睐的原因还在于它比科睿唯安发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作者)名单”在学科领域上进行了拓展。张端鸿认为,这份榜单“针对中国学术界做了更细的领域划分”“让更多工程、社科领域的人能脱颖而出”。
此外,爱思唯尔在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统计时只计入了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这样的限定更“尊重中国科研评价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莹在接受《文汇报》采访时也表示,如此限定,“就有‘挤水分’的保证”。
张端鸿告诉记者,“双一流”评选办法中所说的参考国际相关评价因素,可以理解为各种单项评价数据,例如“国际引文索引数据”“国际专利数据”“国际出版数据”等等。
张端鸿认为,在中国未来对“双一流”的建设中,若有些单科性或多科性院校在单项国际数据上有支配性表现,同时又在本土的国际人才培养上表现出色,“就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但要注意的是,这份榜单也只能作为辅助性参考,不可能成为(双一流)主要评价依据。”张端鸿提醒。(来源:财新网 记者:陈少远 实习记者: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