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十四子多尔衮,大妃阿巴亥所生,为清朝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崇德元年以战功初封睿亲王,世袭罔替。顺治朝成为摄政王,先后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权倾朝野。顺治七年薨,享年三十九岁。顺治帝追封多尔衮为“义皇帝”。但是两个月后顺治帝剥夺封号,并掘其墓。直到乾隆年间才被平反,恢复其睿亲王封号。
关于多尔衮的事迹要说的就太多了,大家对于他的故事不管是通过影视剧还是其他什么渠道都了解很多,在此笔者主要说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两次争夺皇位失败。在第一次与皇太极的皇位争夺中,多尔衮还谈不上争皇位。当时其母大妃阿巴亥殉葬,多尔衮也才十多点岁,还有众多年长的、掌握兵权的兄长,多尔衮毫无机会。第二次与豪格的皇位争夺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争夺,当时同样三十出头的两人几乎旗鼓相当,论身份、论实力、论功劳都有的一拼。后来为了大局着想,在礼亲王代善折衷方案下让福临继位,即顺治帝。不过多尔衮凭借其谋略当上了摄政王,为其施展才能创造了平台,也为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二是“太后下嫁”疑案。多尔衮与孝庄文皇后的故事是清朝最著名的疑案,也是众多影视剧不断渲染加工的的精彩故事,尤其是当年一部《孝庄秘史》的热播,更是让多尔衮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那么“太后下嫁”一事是否是真的呢?还真不好说,众多专家学者都能拿出不少证据来证明是真的还是假的,笔者肯定也说不清楚。但就笔者看来,无论此事是真是假都没有什么关系,这并不妨碍我们读史明理。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只要基本的东西在,再怎样也不会面目全非。
三是文治武功为清朝首屈一指者。虽说多尔衮在清军入关后实行了强迫汉族人民“剃发易服”的种种弊政,但是从大清国的整体利益来讲,多尔衮是功大于过的,他的多项政策稳定了清初的社会,为清朝统治奠定了基础。正因为如此在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皇帝翻阅实录,认为多尔衮“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高”。故而为多尔衮平反,并且被认为是大清国是事实上的开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