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梦紫禁城吧 关注:1,250贴子:132,572

清朝后妃介绍(转自清朝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随着近年来清宫戏的不断热播,清朝皇帝和他们后妃的故事被不断地搬上荧幕。但是作品多并不一定好,除去一些正剧以外,大多数电视剧对于清朝后妃的描写过于失真,以致于人们对历史真实产生了重大误解。作为一名清史和清宫剧的爱好者,我觉得有义务跟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在这个贴子笔者会将清朝后妃做一个简介。讲的最基本内容多从百度百科上选取的,争议性内容和评论性内容多加入笔者自己的想法,且尽量会从中立的角度看问题。这是首次在本吧发长贴,由于本人才疏学浅,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正,谢谢大家。(注:此贴主要内容笔者曾在另一个贴吧发过,在这里重新进行完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2-28 22:57回复
    清朝后妃人数众多,有名有姓有封号的近两百人,其中相当一部分很有名。在这里笔者将其中一些有名的或有特点的后妃予以介绍。清朝的后妃制度也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
    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还没有后妃制度。这是妻妾没有名号,称“福晋”或“格格”。努尔哈赤的16个妻子都叫“福晋”。
    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有了后妃之别,建立起了五宫: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相应的居此五宫的一后四妃在后宫中地位最高。
    清世祖顺治时期曾决定采用礼官建议,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此外还有女官。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同时“福晋”、“格格”等称谓依然存在。
    清圣祖康熙过后典制完善了,用“福晋”和“格格”称呼后宫嫔妃的情况才消失。此后后妃正式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东宫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宫有永寿宫、翊坤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储秀宫。每宫都有宫女供役使,且不同位分的后妃所配置的宫女数量也不一样、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3-01 12:29
    回复
      2025-05-26 00:10:35
      广告
      下面就按照规则分别介绍清朝各个皇帝重要的后妃。
      一、介绍顺序按照以下规则:
      1、每一位后妃在皇帝生前得到的最高地位,皇帝身后继续追封的不计入顺序;
      2、皇帝生前获得相同等级的封号,按照资历顺序;
      3、皇帝生前获得相同等级封号,生前就得到的优先于死后追封的。
      二、介绍的人物按照以下规则:
      1、每一位皇帝的正室均会介绍,包括元配、继配、再配以及下一任皇帝的生母;
      2、皇子的生母基本上会介绍(个别没什么介绍意义的可以除外)重要公主的生母也会介绍,当然附带介绍这些皇子、公主,
      3、一些有名的或者有特点的妃嫔予以介绍,并对一些人物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评论。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3-01 12:29
      回复
        一、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历史上留名的后妃比较少,之所以偶尔被提到也主要是因为她们的子女。影视作品中能见的就更加少了,其中最著名的即是大妃阿巴亥。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3-01 12:29
        回复
          1、佟佳氏 元配嫡福晋,为努尔哈赤首位大福晋,史称太祖元妃。早逝,享年不详。生有努尔哈赤皇长子褚英、皇次子代善,另有一女。
          皇长子褚英,元妃佟佳氏所生。他是努尔哈赤的长子,亦是嫡子。且凭借多年的征战经验和赫赫战功,一度被立为早期后金政权的汗位继承人。后辽阳大战时贻误军机被解除兵权,之后被努尔哈赤废除继承人之位。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被努尔哈赤下令处死,年仅三十六岁。
          褚英自幼丧母,跟随父亲东征西讨,在恶劣的环境下快速成长了起来,也为后金政权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且作为努尔哈赤元配所生的嫡长子,褚英成为了后金汗位继承人的不二人选。可是由于他生性残暴、性格狭隘,又专权排斥他人,因此与众兄弟、大臣均不和。之后在众人的排挤下被废除继承人地位,并被幽禁起来。再加上褚英有不思悔改,作出“反叛”之事,最终努尔哈赤下令将褚英处死。
          褚英的命运令人唏嘘,他的死也是清初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也直接为后来后金汗位的争夺埋下了伏笔。虽然对于他的死因也有不少的说法,但是对于褚英直接威胁到努尔哈赤的最高权威才被处死的这点好像都挺同意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3-01 12:30
          回复
            皇次子代善,元妃佟佳氏所生,为清初四大贝勒之一。天命元年(1616年)封为和硕贝勒,参与国政,为四大贝勒之首。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顺治五年(1648年)病死于北京,享年六十六岁。康熙年间赐谥“烈”,乾隆年间入祀盛京贤王祠,配享太庙。
            代善在清初政治上影响力颇大。他不仅战功赫赫,辈分颇高,更是清初四大贝勒之首,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在国政上也享有重要决策权。在长兄褚英死后,代善本来也很有希望继承汗位,但是天命五年(1620年)发生的两件事使代善失去了嗣位。一是努尔哈赤小妾告发大妃阿巴亥多次出入大贝勒代善家,审理过程中有人说两人眉目传情。虽然最后并未坐实两人有暧昧,但是阿巴亥因此以窃藏财物的罪名被努尔哈赤离弃。代善虽未获罪,但是威信一落千丈。二是代善虐待元配所生之子岳托、硕托,努尔哈赤知道后斥责代善,并让两子与代善分家。随后公开宣布废掉代善的继承人位子。
            除去大妃阿巴亥事件(有人认为是皇太极为打击代善和大妃的势力所密谋的)的影响,代善失去继承人位子更多的是自己的原因。特别是后来他为向父汗表示忠心,竟亲手杀掉继妻谢罪。后来他最终保住了自己四大贝勒之首的地位,参与治理国政。但是在现在的我们看来,这种做法未免太为人所不齿
            代善在皇太极时期一直不得志,之后在拥立福临继位上出了很大的力。当时豪格与多尔衮争位,代善以德高望重的长辈的身份提出折衷方案让福临继位,最后也得到了认同和执行,从而避免了当时清政权可能发生的冲突和分裂。这也算是代善清初政治上的一大功绩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3-01 12:31
            回复
              2、富察氏 继室大福晋,为努尔哈赤第二任大福晋,史称太祖继妃。万历十三年第二次婚姻嫁给努尔哈赤为继室,天命五年(1620年)二月,以窃藏金帛,被迫自尽,享年不详。另一说法被其子莽古尔泰所杀。生有努尔哈赤皇五子莽古尔泰,另有一子一女。
              皇五子莽古尔泰,继妃富察氏所生,为清初四大贝勒之一。天命元年(1616年)受封为和硕贝勒,位置在代善、阿敏之后,皇太极之前,居四大贝勒的第三位。天命年间屡立战功。天聪六年(1632年)逝世,享年四十六岁。死后被揭发有谋逆之罪,被追夺爵位。
              莽古尔泰最臭名昭著的即是其杀母事件,但此事有争议。一说是继妃富察氏得罪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以窃藏金帛的罪名令其自尽。另一说法则说富察氏与代善有暧昧私情(这与阿巴亥事件似乎有重叠),或是富察氏犯了其他罪行,莽古尔泰为取悦父汗,亲手杀了生母。若此时为真,那简直是骇人听闻!或许这也是莽古尔泰在之后的汗位继承中没有被任何人推举的重要原因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3-01 17:44
              回复
                3、叶赫那拉氏 孝慈高皇后,名孟古哲哲。万历十六年嫁给努尔哈赤为侧福晋。她生前是否做过大福晋尚有争议,一说一直是侧福晋,一说在继妃富察氏被废后成为第三任大福晋。生努尔哈赤皇八子,即清太宗皇太极。后被追封为皇后,谥号孝慈高皇后。她是清朝第一位正式获得皇后称号的后妃,也是第一位母以子贵的后妃代表。
                关于她笔者在这里多说几句。叶赫那拉氏是清朝最为后人所知的大姓之一,其实这最主要归功于后世的慈禧太后,她也是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氏还有个很有名的故事:叶赫那拉氏源于叶赫那拉部落,它和后金政权爱新觉罗氏一直有恩怨。双方曾经发生过两次战争,第一次叶赫那拉氏胜利,第二次爱新觉罗氏胜利。叶赫那拉氏的首领曾发下诅咒,一定会毁灭爱新觉罗氏,即使叶赫那拉氏只剩下一个女人,这个誓言也不会改变。后来咸丰皇帝娶了叶赫那拉氏的慈禧,而清朝的灭亡和慈禧的执政有很大的关系,这似乎印证了叶赫那拉氏的这个诅咒。在很多描述慈禧的影视作品中,就经常拿这个诅咒为故事增添色彩。
                另外就是努尔哈赤娶的这个叶赫那拉氏的女人生育了皇太极,成为了为清朝第二位皇帝。所以从某个意义上可以说是叶赫那拉氏传承了清朝的政权。故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叶赫那拉氏的这两个女人分别创立了清朝和灭亡了清朝。这一历史的巧合也值得大家玩味。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3-01 17:45
                回复
                  2025-05-26 00:04:35
                  广告
                  4、乌拉那拉氏 孝烈武皇后,名阿巴亥,为努尔哈赤最后一任大福晋,史称太祖大妃。她比较有名的是以大妃身份殉葬,至于是被迫还是自愿尚有争议,多认为是被迫殉葬,享年三十六岁。多尔衮掌权后追封其母为孝武烈皇后,升附太庙。后多尔衮获罪,被罢皇后名分,夺谥号、黜庙享。生有三子,分别是皇十二子阿济格,皇十四子多尔衮和皇十五子多铎。
                  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后妃中最为有名的一位,她的有名不仅仅是因为她是大名鼎鼎的多尔衮之母,还因为她以大妃的身份为努尔哈赤殉葬。在我看来自愿殉葬不太可能,阿巴亥的殉葬应该是是宫廷斗争的结果。当时生有三子的阿巴亥是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她的身份为大妃,又与代善关系密切,既可能子弱母壮威胁皇权,也可以说是其他人争夺汗位的巨大障碍(当然对于皇太极也是),因此不管阿巴亥的死是真有努尔哈赤遗命殉葬还是宫廷斗争被迫殉葬,在笔者看来她这条命是怎么也逃不掉的。
                  后来其子多尔衮掌权,阿巴亥被追封为孝烈武皇后,并将其牌位配享太庙,可以说是为阿巴亥正名,为其昭雪。但是仅仅四个月后,多尔衮病死。顺治帝处置万多尔衮身后事后,废除了阿巴亥的皇后封号,其牌位也被撤出太庙。此后阿巴亥不再被修史者提及。所以说历史都是胜利者写成的没错,阿巴亥的例子就是一个明证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3-02 06:27
                  回复
                    皇十二子阿济格,大妃阿巴亥所生。崇德初年以战功封和硕英亲王,地位当时仅次于“四大贝勒”。阿济格能征善战,是清初有名的将领。顺治七年(1651年)企图摄政,被顺治帝下旨削爵幽禁,后赐死,享年四十七岁。
                    阿济格远没有自己的弟弟多尔衮有名,这是因为他无论才干和智谋都不及多尔衮。阿济格虽然能征善战,颇有战功,但是他性格暴虐、缺少智慧,难被众人认可。或许他也知道自己不得人心,在皇太极死后的皇位争夺过程中全力支持自己的弟弟多尔衮。也可能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在拥戴多尔衮上出了力,自已也战功赫赫,所以在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后要求被封为叔王。不过好在多尔衮还是有清醒的政治头脑,拒绝了阿济格的请求。不过从中可见阿济格的头脑简单。
                    或许正是因为有摄政的野心,阿济格才会在多尔衮死后密谋摄政。然而他并没有多尔衮的运筹帷幄,很快事情泄露了出去,他被削爵幽禁,之后便被赐死,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3-02 06:28
                    回复
                      皇十四子多尔衮,大妃阿巴亥所生,为清朝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崇德元年以战功初封睿亲王,世袭罔替。顺治朝成为摄政王,先后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权倾朝野。顺治七年薨,享年三十九岁。顺治帝追封多尔衮为“义皇帝”。但是两个月后顺治帝剥夺封号,并掘其墓。直到乾隆年间才被平反,恢复其睿亲王封号。
                      关于多尔衮的事迹要说的就太多了,大家对于他的故事不管是通过影视剧还是其他什么渠道都了解很多,在此笔者主要说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两次争夺皇位失败。在第一次与皇太极的皇位争夺中,多尔衮还谈不上争皇位。当时其母大妃阿巴亥殉葬,多尔衮也才十多点岁,还有众多年长的、掌握兵权的兄长,多尔衮毫无机会。第二次与豪格的皇位争夺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争夺,当时同样三十出头的两人几乎旗鼓相当,论身份、论实力、论功劳都有的一拼。后来为了大局着想,在礼亲王代善折衷方案下让福临继位,即顺治帝。不过多尔衮凭借其谋略当上了摄政王,为其施展才能创造了平台,也为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二是“太后下嫁”疑案。多尔衮与孝庄文皇后的故事是清朝最著名的疑案,也是众多影视剧不断渲染加工的的精彩故事,尤其是当年一部《孝庄秘史》的热播,更是让多尔衮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那么“太后下嫁”一事是否是真的呢?还真不好说,众多专家学者都能拿出不少证据来证明是真的还是假的,笔者肯定也说不清楚。但就笔者看来,无论此事是真是假都没有什么关系,这并不妨碍我们读史明理。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只要基本的东西在,再怎样也不会面目全非。
                      三是文治武功为清朝首屈一指者。虽说多尔衮在清军入关后实行了强迫汉族人民“剃发易服”的种种弊政,但是从大清国的整体利益来讲,多尔衮是功大于过的,他的多项政策稳定了清初的社会,为清朝统治奠定了基础。正因为如此在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皇帝翻阅实录,认为多尔衮“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高”。故而为多尔衮平反,并且被认为是大清国是事实上的开创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3-02 06:28
                      回复
                        皇十五子多铎,大妃阿巴亥所生。崇德初年封豫亲王,后成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顺治六年(1649年)染天花而死,年仅三十六岁。他一生战功彪炳,乾隆皇帝称其为“开过诸王战功之最“,并诏配享太庙。
                        多铎的一生基本上为征战的一生。他从小跟随父兄征战,在皇太极、顺治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中最突出的有生擒洪承畴、清军入关、击灭大顺政权、勘定南方(灭南明史可法)、征讨蒙古等等。正因为有这些赫赫战功,多铎不仅成为铁帽子王,更是在顺治四年晋封为辅政叔王,成为清廷仅次于多尔衮的二号人物。
                        后来由于多尔衮的原因被连累降爵为郡王。乾隆年间在为多尔衮平反后亦恢复了亲王爵和封号,并配享太庙,入祀盛京贤王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3-02 06:29
                        回复
                          6、博尔济吉特氏 寿康妃,为努尔哈赤侧福晋。她是努尔哈赤众多妃嫔中并不起眼的一位。她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朝。顺治十八年,康熙帝即位时以皇后的规格为她举行了册封仪式,被尊为皇曾祖寿康太妃。康熙四年薨,享年七十五岁。她死后由于清王朝已经接受汉族文化,改火葬为土葬,故而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死后不实行火葬的妃嫔。
                          寿康太妃一生无儿无女,年纪轻轻便守寡,无重大事迹,本来在历史上很难留名。但是偏偏她又长寿,创造了清朝历史上后妃的一个记录。众观清朝历史上所有后妃,获得曾祖母级别的太妃称号可查的也就她一位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3-03 23:38
                          回复
                            注:1、清初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其中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分别为努尔哈赤次子、五子、八子;阿敏为努尔哈赤侄子,其弟舒尔哈齐次子)
                            2、清初八大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其中代善、多尔衮、多铎为分别为努尔哈赤次子、十四子、十五子;济尔哈朗为努尔哈赤侄子,其弟舒尔哈齐六子;豪格、硕塞分别为皇太极长子、五子,努尔哈赤之孙;岳托为代善长子,努尔哈赤之孙;勒克德浑为颖亲王萨哈璘次子,代善之孙,努尔哈赤曾孙)
                            3、努尔哈赤有16位妻妾,在这里笔者只介绍了比较重要的几位,但是关于她们的内容也很少。努尔哈赤有25个子女(1名养女),在这里介绍的也只是其中有名的几位皇子,有兴趣的也可以去了解一下。其中的两个女儿长女东果格格、三女莽古济的故事也值得一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3-03 23:39
                            回复
                              2025-05-25 23:58:35
                              广告
                              二、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太宗皇太极的后妃有名的就比较多了,他的后妃多来源于蒙古,在其中就包括最著名的孝庄文皇后,以及他一生的最爱宸妃海兰珠,还有他的正宫皇后孝端文皇后。这三人是最常见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3-03 23: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