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写治平吧 关注:8贴子:69
  • 10回复贴,共1

【图文】得佳趣——乾隆皇帝陶瓷品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7-02-27 14:07回复
    「得佳趣」为乾隆皇帝鉴赏玺印,其印文的意涵为从鉴赏文物中感受美好的视觉经验与乐趣。
    清高宗乾隆皇帝生于1711年、卒于1799年,在位六十年(1736-1795)。退位之后又当了三年的太上皇帝,仍然掌握政权。是长寿且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因此有十八世纪皇帝的称号。在位时,曾经亲自考订文物,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置清宫典藏;故也有人把他看成是首席博物馆馆员。特别是分别收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沈阳故宫、热河行宫,与南京博物院中的传世藏品,因多数皆可追溯出乾隆皇帝亲手典藏的痕迹,而明显地反映出他鉴赏文物的经过。
    这个展览就是透过有迹可循的鉴赏印记,展出本院典藏镌刻乾隆御制诗的陶瓷,和能与陶瓷图册对照的作品。藉由乾隆皇帝御览陶瓷的轨迹,了解他的鉴赏品味。整个展览以乾隆皇帝的陶瓷鉴赏观做为主轴,并且依照他御览之际所规范出的两种不同整理方式,将展览分成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以诗为记」,主要展出本院所藏刻诗陶瓷;第二单元「再现品味」,展出陶瓷图册中所画的瓷器。


    2楼2017-02-27 14:07
    回复
      2025-05-24 02:19:20
      广告

      乾隆皇帝从乾隆二十年开始,陆续降旨绘制陶瓷和青铜器图册,虽然目前陶瓷图册已与画中瓷器分开保存,但是透过档案记载与院藏青铜器多宝格的组装样式,仍能追溯出陶瓷图册原来亦应与画中瓷器共置于一个木匣中。而且整个木匣即为一组瓷器多宝格,图册正是这组多宝格的典藏图录。
      和展品对照的《珍陶萃美》和《精陶韫古》两本图册,绘制于乾隆五十年代。每一本画有十件瓷器,每页作对开装裱,上页为品名与图画,下页纪录尺寸、釉色、形制、款识和前人的品评。画中收录的作品,透过原载品名,得知为定、官、哥、钧、龙泉窑,以及明朝宣德、万历官窑制品,从中展现出来的艺术品味,其实与乾隆皇帝降旨镌刻御制诗对瓷器的选择一样,深受晚明鉴赏观所影响。透过图册与画中瓷器的对照,具体地传达出乾隆皇帝的鉴赏品味。


      3楼2017-02-27 14:09
      回复

        「以诗为记」单元中,因御制诗旨在传达乾隆皇帝对陶瓷的历史知识、鉴赏观,以及寓意其中的处世与为君之道。这些他所观察到的表象特征与他所理解的窑口,都体现出他对于不同属性陶瓷的观感。以今天的陶瓷史视野来看,经过乾隆皇帝御览鉴赏刻有御制诗的陶瓷,其窑口涵盖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明朝宣德官窑等制品,明显流露出他降旨镌刻御制诗,以及对于名窑作品的选择,深受晚明陶瓷鉴赏观所影响。


        4楼2017-02-27 14:11
        回复

          同时也因诗中属意的多为北宋汝窑、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系列作品,故诗中有对于宋朝宫廷用瓷的歌咏,有南北政权嬗递的自我警惕与反省思维,也有一再强调鉴赏陶瓷绝非玩物丧志;而乾隆皇帝探索官窑脉络的过程中,除了将北宋汝窑当作理想的官窑典范外,也一路上溯至舜做陶于河滨的故事,意图透过河滨遗范连结以德治理天下的情操,表达出鉴赏陶瓷,实有效法圣人楷模的深远意义。


          5楼2017-02-27 14:13
          回复

            展览第二单元「再现品味」,因清宫留存的陶瓷图册,是乾隆皇帝降旨绘制,故也能视为鉴赏记号,印证画中瓷器经过乾隆皇帝御览观看,以及鉴赏的看法。
            总之,藉由具体的鉴赏印记,可以了解乾隆皇帝把陶瓷当作宣传个人艺术品味和施政理念的媒介,其最大目的应该是想要藉此粉饰搜求藏品的举动,以建立个人的圣王形象。


            6楼2017-02-27 14:14
            回复

              以诗为记
              堪称历史上最喜欢作诗的乾隆皇帝,传世留存有近两百首歌咏陶瓷的御制诗。其中多数皆针对古代官窑而作,诗中,他不仅考订作品的窑口与年代,也表达出个人对釉色、皮壳和烧制痕迹的看法。且因多半从「官窑」的角度切入,故透过御制诗,能了解乾隆皇帝探索官窑历史脉络的想法。


              7楼2017-02-27 14:15
              回复

                特别是,乾隆皇帝降旨刻诗,并非整批送交,而是分次交办清宫专门负责的如意馆和懋勤殿处理,间接反映出镌刻御制诗背后所存在加以选择的意向。乾隆皇帝选择的品味,从以北宋汝窑、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类型作品居多中,得知他在晚明鉴赏观之上,其实意图透过对宋朝官窑的追溯,为乾隆官窑,创造出一个可以依循的典范。同时,因御制诗瓷器所见纪年铭款,多半出现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以后,故能和造办处档案记载相呼应,说明乾隆皇帝降旨镌刻瓷器,其实与他积极重建清宫典藏密切相关。


                8楼2017-02-27 14:16
                回复
                  2025-05-24 02:13:20
                  广告

                  总之,以现代语汇整理御制诗中所传达的鉴赏观,大概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重点:一、优质陶瓷象征帝王的德行。二、不同的器形与釉色,代表不同的人格特质。三、鉴赏陶瓷绝非玩物丧志。


                  9楼2017-02-27 14:17
                  回复

                    《精陶韫古》图册,册页,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本图册同《珍陶萃美》一样,共画有10件瓷器,也绘制于乾隆五十年(1785)。两本图册收录的作品,透过原载品名,得知为定、官、哥、钧、龙泉窑,以及明朝宣德、万历官窑制品。既是一本可以赏玩的古玩册,也可以说是一份内府藏瓷的档案资料。每页作对开装裱,上页为品名与图画,下页纪录尺寸、釉色、形制、款识和前人的品评。画中收录的作品,透过原载品名,得知为定、哥、龙泉窑,以及明朝宣德、万历官窑制品,其实与乾隆皇帝降旨镌刻御制诗对瓷器的选择一样,透过图册与画中瓷器的对照,具体地传达出乾隆皇帝的鉴赏品味。


                    10楼2017-02-27 14:19
                    回复

                      乾隆皇帝鉴赏瓷器的品味,应该更多受到晚明瓷器鉴赏观的影响,以宋汝窑、定窑、官窑类型作品居多,更意图透过对宋朝官窑的追溯,为乾隆官窑,创造出一个可以依循的典范。清宫留存的陶瓷图册,是乾隆皇帝从乾隆五十年带开始降旨绘制,陶瓷图册原来亦应与画中瓷器共置于一个木匣中。而且整个木匣即为一组瓷器多宝格,图册正是这组多宝格的典藏图录,故也能视为鉴赏记号,印证画中瓷器经过乾隆皇帝御览观看,以及鉴赏的看法。


                      11楼2017-02-27 14: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