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我的文章“信仰具有四维结构”中,我就指出信仰是四维的。
因为词典对信仰的解释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的相信和尊敬,并拿来作为行动的榜样或指南。
所以信仰的四大主体分别是:
1、以人为主体的信仰(一维)
2、以主张为主体的信仰(二维)
3、以主义为主体的信仰(三维)
4、以宗教为主体的信仰(四维)
如果没有所信仰的宗教,中国汉族人就会缺失整整一维的信仰。而这一维负责的是仁爱问题,就是老人倒了有人扶,而且不被“碰瓷”的问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具有多种宗教信仰的国家。仅汉族就有儒、释、道三种宗教,又称为三教合一。加上西部的伊斯兰教,蒙古族的萨满教,藏族的藏传佛教,中国本土的宗教就有六种之多。再加上后期传入的基督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
【二】
汉族人的宗教信仰,问题就出现在儒教上。儒教本是汉族人的主体宗教,但他它不适用于现代。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追求个性化、人性化的时代,谁会去追求一些封建思想,作茧自缚呢。中国人想执行儒教的标准都难,因为这些思想早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
历史的潮流一直是向前的。
儒教的问题,就出现在“原教旨主义”上,就是不肯进行现代化升级改造,以适用于现代。
那些“原教旨主义”者,食古不化,或许以为坚持下去必有所成。我看他们坚持一亿年也成不了气候。谁会信奉一个早已被时代抛弃的宗教,那是一种倒退。
若论“仁爱”,哪种宗教不讲究仁爱?佛教的慈爱,建立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上,远胜于儒教。
而儒教的“仁爱”,是建立在“天地君亲师”之上的仁爱,是建立在“三纲五常”之上的仁爱,那是主人对仆人的仁爱,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仁爱,儒教的“仁爱”,有着剔除不掉阶级背景。
其实,在封建时代,儒教也未能完全解决宗教意识形态问题。我们知道,“仁爱”的提出,必须和“平等”挂钩,才符合人们的信仰需求。而儒教的“仁爱”,恰恰建立在“不平等”之上,这样就使儒教难以获得底层民众的真正认可。毫无办法之下,封建统治者就弄了一套“三教合一”出来,就是用儒、释、道三个宗教共同解决问题。但这三个宗教的教义有矛盾的成分,使人们莫衷一是。说中国人(汉族人)经常改变信仰,其实是中国从未出现过大一统的宗教。
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中国的汉族人需要一个大一统的宗教。这个宗教必须融合儒、释、道三教的精华,并以科学为主旨,以利于中国的稳定与发展。这个宗教还必须符合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和萨满教的教义,起码也不违背,以利于新疆、西藏和蒙古的稳定。
这个宗教还不能与基督教相违背,因为现在中国的基督徒也很多。
我写文章“儒教新约”,皆为于此。
【三】
九零后是一个特殊的族群。大概多半属于独生子女,所以很多九零后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九零后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九零后有着共同的优点,也有着共同的缺点。如果遇到九零后的优点,九零后能发挥到极致。如果遇到九零后的缺点,可就糟了,九零后会前仆后继的跳到坑里,谁劝阻也不听。
九零后需要磨练。在现实生活中,我欣喜地看到,一部分九十年代初出生的年轻人,思维有了比较大的进步,那是由玄幻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
九十年代初出生的年轻人,他们十几岁性格形成期的年龄段,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经济模式已经相对成型了,他们很容易接受。这使九零后一踏入社会,很容易步入正轨。
九零后的成功,是建立在我们七零后被当做炮灰的基础上的。七零后是被当做实验品的一代。作为七零后,我清楚地记得,经历过三次比较大的意识形态的转型。
实际上,七零后小时候受到的是计划经济的教育,准备在国企里端一辈子铁饭碗的。等到踏入社会,我们却发现,我们竟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这是非常令人难以选择的。这个时间段是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初,我进国企工作。其实,这时我所在的国企,经济状况已经非常不好了。
第二次比较大的意识形态转型,出现在九十年代末。九十年代末,中国人一句“外国就是这样的”,就可以打倒一切。当时中国人的崇洋媚外,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现在想起来,那也是一个必须经历的阶段。那是中国人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吸收外国先进经验的阶段。那时的中国人有多么崇洋媚外,其吸纳能力就有多么强。九十年代末,我所在的国企破产,我进焊铺学艺。
中国第三次比较大的意识形态转型,出现在2005年左右。那时,对于外国一些先进理念的吸收已经完成,一些私有企业对于资本的原始积累,也已经完成,产品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那时的中国人,已经渐渐找到了自信,“中国红”和“中国结”的名词也开始出现了。九零后所接受的思维模式,就是这一阶段的思维模式,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思维模式。
【四】
这三次转型,对我来说,每一步都是非常艰难的。因为我比较教条,而且缺乏父兄的指导。这导致我在转型中,对原有的东西卸载困难。
当我完成了三次极为艰难的转型后,相应的理论就开始产生了,那是一个低能儿自制自用的理论,是用来自我救赎的。
当时,我不但找回了自信,甚至有了一种优越感。
当我把理论在网上发布后,网友们不屑一顾,令我大为震惊。
我进而提出那“三个更合理”的标准,就是以“更合理的新产品,更合理的新观念,更合理的新道德”为标准,这可以保证一个人超强的转变能力和卸载能力。
当初,我在电视上听到“这世界只有变是不变的,其余的都在变”的时候,你们很难想象我的震惊程度。
【五】
九零后的特点,就是自我感觉良好,并指责七零后过于保守。这对我们七零后是不公平的。九零后所接受的成果,是以我们七零后被当做试验品,经历了三次转型之后得来的。九零后仅仅是得到了成果而已。至于这些成果是怎么来的,九零后毫不知情。九零后没有掌握“来龙”,当然也不会清楚“去脉”。
由于九零后没有经历过那么多次转型,所以九零后卸载能力差。卸载能力差,就意味着接受新东西的能力不是很强。在我的理论中,这属于守旧级,就是“固守于原有的合理性,不承认事物的更合理性”。所以九零后难以取得本质上的升级和相应的成就,只能在现有的思维模式内驰骋。
九零后仅仅是接受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思维模式而已,然后就停滞不前了,我希望九零后能认识到这一点。
九零后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不能说他们“不行”。这也和九零后没有经过那么多次转型有关,所以反思性差,不善于批评和自我批评。
我年轻时也不认可这些理论。一个人从感性思维转入理性思维,是一次重大的蜕变。理性思维的宝贵,在于它能让人在迷茫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只有经历过多次转型的人才能认识到它的价值。而追星却达不到类似的效果。
我曾经反对宗教,这源于儿时我父亲的影响,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我知道中华民族必须一个主体宗教的时候,我也会义无反顾。
我选择了创造新儒教。建立新儒教必须以科学为主旨,以社会发展进步为目的。因为新儒教是个世俗的宗教。
魏铁军
2014/6/3于建平县
在我的文章“信仰具有四维结构”中,我就指出信仰是四维的。
因为词典对信仰的解释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的相信和尊敬,并拿来作为行动的榜样或指南。
所以信仰的四大主体分别是:
1、以人为主体的信仰(一维)
2、以主张为主体的信仰(二维)
3、以主义为主体的信仰(三维)
4、以宗教为主体的信仰(四维)
如果没有所信仰的宗教,中国汉族人就会缺失整整一维的信仰。而这一维负责的是仁爱问题,就是老人倒了有人扶,而且不被“碰瓷”的问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具有多种宗教信仰的国家。仅汉族就有儒、释、道三种宗教,又称为三教合一。加上西部的伊斯兰教,蒙古族的萨满教,藏族的藏传佛教,中国本土的宗教就有六种之多。再加上后期传入的基督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
【二】
汉族人的宗教信仰,问题就出现在儒教上。儒教本是汉族人的主体宗教,但他它不适用于现代。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追求个性化、人性化的时代,谁会去追求一些封建思想,作茧自缚呢。中国人想执行儒教的标准都难,因为这些思想早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
历史的潮流一直是向前的。
儒教的问题,就出现在“原教旨主义”上,就是不肯进行现代化升级改造,以适用于现代。
那些“原教旨主义”者,食古不化,或许以为坚持下去必有所成。我看他们坚持一亿年也成不了气候。谁会信奉一个早已被时代抛弃的宗教,那是一种倒退。
若论“仁爱”,哪种宗教不讲究仁爱?佛教的慈爱,建立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上,远胜于儒教。
而儒教的“仁爱”,是建立在“天地君亲师”之上的仁爱,是建立在“三纲五常”之上的仁爱,那是主人对仆人的仁爱,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仁爱,儒教的“仁爱”,有着剔除不掉阶级背景。
其实,在封建时代,儒教也未能完全解决宗教意识形态问题。我们知道,“仁爱”的提出,必须和“平等”挂钩,才符合人们的信仰需求。而儒教的“仁爱”,恰恰建立在“不平等”之上,这样就使儒教难以获得底层民众的真正认可。毫无办法之下,封建统治者就弄了一套“三教合一”出来,就是用儒、释、道三个宗教共同解决问题。但这三个宗教的教义有矛盾的成分,使人们莫衷一是。说中国人(汉族人)经常改变信仰,其实是中国从未出现过大一统的宗教。
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中国的汉族人需要一个大一统的宗教。这个宗教必须融合儒、释、道三教的精华,并以科学为主旨,以利于中国的稳定与发展。这个宗教还必须符合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和萨满教的教义,起码也不违背,以利于新疆、西藏和蒙古的稳定。
这个宗教还不能与基督教相违背,因为现在中国的基督徒也很多。
我写文章“儒教新约”,皆为于此。
【三】
九零后是一个特殊的族群。大概多半属于独生子女,所以很多九零后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九零后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九零后有着共同的优点,也有着共同的缺点。如果遇到九零后的优点,九零后能发挥到极致。如果遇到九零后的缺点,可就糟了,九零后会前仆后继的跳到坑里,谁劝阻也不听。
九零后需要磨练。在现实生活中,我欣喜地看到,一部分九十年代初出生的年轻人,思维有了比较大的进步,那是由玄幻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
九十年代初出生的年轻人,他们十几岁性格形成期的年龄段,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经济模式已经相对成型了,他们很容易接受。这使九零后一踏入社会,很容易步入正轨。
九零后的成功,是建立在我们七零后被当做炮灰的基础上的。七零后是被当做实验品的一代。作为七零后,我清楚地记得,经历过三次比较大的意识形态的转型。
实际上,七零后小时候受到的是计划经济的教育,准备在国企里端一辈子铁饭碗的。等到踏入社会,我们却发现,我们竟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这是非常令人难以选择的。这个时间段是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初,我进国企工作。其实,这时我所在的国企,经济状况已经非常不好了。
第二次比较大的意识形态转型,出现在九十年代末。九十年代末,中国人一句“外国就是这样的”,就可以打倒一切。当时中国人的崇洋媚外,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现在想起来,那也是一个必须经历的阶段。那是中国人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吸收外国先进经验的阶段。那时的中国人有多么崇洋媚外,其吸纳能力就有多么强。九十年代末,我所在的国企破产,我进焊铺学艺。
中国第三次比较大的意识形态转型,出现在2005年左右。那时,对于外国一些先进理念的吸收已经完成,一些私有企业对于资本的原始积累,也已经完成,产品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那时的中国人,已经渐渐找到了自信,“中国红”和“中国结”的名词也开始出现了。九零后所接受的思维模式,就是这一阶段的思维模式,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思维模式。
【四】
这三次转型,对我来说,每一步都是非常艰难的。因为我比较教条,而且缺乏父兄的指导。这导致我在转型中,对原有的东西卸载困难。
当我完成了三次极为艰难的转型后,相应的理论就开始产生了,那是一个低能儿自制自用的理论,是用来自我救赎的。
当时,我不但找回了自信,甚至有了一种优越感。
当我把理论在网上发布后,网友们不屑一顾,令我大为震惊。
我进而提出那“三个更合理”的标准,就是以“更合理的新产品,更合理的新观念,更合理的新道德”为标准,这可以保证一个人超强的转变能力和卸载能力。
当初,我在电视上听到“这世界只有变是不变的,其余的都在变”的时候,你们很难想象我的震惊程度。
【五】
九零后的特点,就是自我感觉良好,并指责七零后过于保守。这对我们七零后是不公平的。九零后所接受的成果,是以我们七零后被当做试验品,经历了三次转型之后得来的。九零后仅仅是得到了成果而已。至于这些成果是怎么来的,九零后毫不知情。九零后没有掌握“来龙”,当然也不会清楚“去脉”。
由于九零后没有经历过那么多次转型,所以九零后卸载能力差。卸载能力差,就意味着接受新东西的能力不是很强。在我的理论中,这属于守旧级,就是“固守于原有的合理性,不承认事物的更合理性”。所以九零后难以取得本质上的升级和相应的成就,只能在现有的思维模式内驰骋。
九零后仅仅是接受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思维模式而已,然后就停滞不前了,我希望九零后能认识到这一点。
九零后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不能说他们“不行”。这也和九零后没有经过那么多次转型有关,所以反思性差,不善于批评和自我批评。
我年轻时也不认可这些理论。一个人从感性思维转入理性思维,是一次重大的蜕变。理性思维的宝贵,在于它能让人在迷茫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只有经历过多次转型的人才能认识到它的价值。而追星却达不到类似的效果。
我曾经反对宗教,这源于儿时我父亲的影响,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我知道中华民族必须一个主体宗教的时候,我也会义无反顾。
我选择了创造新儒教。建立新儒教必须以科学为主旨,以社会发展进步为目的。因为新儒教是个世俗的宗教。
魏铁军
2014/6/3于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