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吧 关注:3,051贴子:10,835
  • 18回复贴,共1

【足利议史】杨皇后之“立嫡以长不以贤”是与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镇楼图能否镇得住楼否?


1楼2017-02-24 12:32回复
    晋武帝以太子不堪承大统,密以语皇后杨艳,艳以“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为理,帝遂止!
    那么,怎么理解杨艳的这话呢?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曰: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是正确的说法,简单来说,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下面《疏》云:
    適,谓適夫人之子,尊无与敌,故以齿,子,谓左右媵及侄娣之子,位有贵贱,又防其同时而生,故以贵也,礼,嫡夫人无子,立右媵,右媵无子,立左媵,左媵无子,立嫡侄娣,嫡侄娣无子,立右媵侄娣,右媵侄娣无子,立左媵侄娣,质家亲亲,先立娣,文家尊尊,先立侄,嫡子有孙而死,质家亲亲,先立弟,文家尊尊,先立孙。其双生也,质家据见立先生,文家据本意立后生:皆所以防爱争。
    【足利案】:正室为嫡,正室之子曰嫡子,嫡子又长,故曰嫡长,尊也。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7-02-24 12:35
    回复
      嫡长子继承制在天朝历史中为帝王继承制度,且几千年久盛不衰,为什么?先得了解这个制度产生的原因
      三皇五帝之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自禹传位于子夏后启始,为家天下,宗法制度自此方以血统为先。但具史书记载,夏朝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和叔终长侄继的三种情况,可见血统宗法刚刚起步,并不完备,
      嫡庶之别由商朝开始出现,《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王国维认为这个制度是起源周朝,案两说可合并,嫡长子制度祖商实周,自周以下,皆以为法,嫡长子继承制也因此确立下来。而此制度中的嫡为尊,正合礼制的要求,也是以天命决定的继承方式,也是所谓的“防爱争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7-02-24 12:38
      回复
        话说回来,立长,标准清晰,无争辩余地,杜绝诸皇子争位,直接断绝了庶子们的妄想,尽可能减小皇室发生混乱。但是长子未必贤德,万一出来个昏君暴君,对国家不利,案左传载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得立
        立贤,又案满清道光帝选继承人,咸丰帝与恭亲王为道光帝最佳人选,左右难以取舍,咸丰用师计,围场打猎,故意一无所获,道光责问,咸丰答春季万物发萌,不忍伤小兽。道光大喜,认为有仁者之心,遂立为皇太子,后咸丰帝庸君尔尔,而恭亲王为洋务之贤王
        所以,贤德的标准搞错了之后,立贤其实没有意义了


        4楼2017-02-24 12:57
        回复
          杨艳虽然貌美多才善书,可是性格也有缺陷:其嫉妒溺子天真几乎是女子的通病,皆而有之
          于是乎
          一边是傻子惠帝(长子早死),另一边是神童秦王,杨艳选择了前者
          一边是愚蠢且不受群臣待见的大儿子,另一边是贤德而深得帝宠的小儿子,杨艳选择了前者。
          一边是自己的儿子,另一边是表面上尊自己为母亲,实际上却不定怎么怨恨自己的诸妃嫔之子,杨艳选择了前者
          怎么看怎么都觉得杨艳的选择并没有错,但事实的发展结果却不是如此,晋武帝三代努离的统一天下却又走向分裂
          何故?


          5楼2017-02-24 13:23
          收起回复
            理论没错,必须有一个硬性的不易被人为操控的指标规定继承人。晋惠的情况应该算是具体实施上的意外,算是体系的固有漏洞吧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2-24 15:07
            收起回复
              其实在主观性极大的人治社会这种情况是必然出现的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2-24 16:13
              收起回复
                晋朝这个乱局,杨皇后是自己非本愿地被卷入其中了。。。


                8楼2017-02-24 20:43
                收起回复
                  赞一个,这个吧好歹能说些话


                  9楼2017-03-09 20: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