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吧 关注:239,226贴子:1,983,754
  • 1回复贴,共1

解读:起不起,无须再起;落不落,无须再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内无有不借外成”一方面指借助四肢所产生的阻力,来磨炼根节,用根节劲力去克服“梢节”的阻力,从而使根节大筋具备很强的崩弹劲力。从动物在奔跑时候的状态可以看出来,都是以“胯脊”为主宰进行运动,整个身躯在“缩涨”中进行,就如同一根“皮筋”,不断的拉伸、收缩,所以,动物的整体运动使其天生具备了一个高手的特征。另一层意思是借助肢节拧转,形成关节的“锁”,借助“梢节”拧动,使根节拧裹紧,从而做到“撑筋拔骨”,用此来训练人体的大关节。就好比“皮筋”的两端拧紧,整个皮筋才会拧紧的道理是一样!两种模式都是以根带梢,崩弹式发劲。练时借“外”炼“内”,用时“内外”相济,这是开发人体筋骨的重要环节,是在“肌肉”不用力的状态下,使“筋骨”极度撑拔的关键!
传统拳的打与练,最大的区别就是“定步发劲与动步发劲”,也就是所谓的“开步”。行进间的进攻、防守、发劲,跟“定步”是有天壤之别的,动态的往往是在单腿支撑的状态下完成,也就是说依靠“蹬地发劲”就靠不住了,此时的力量来自于身体自身“筋骨”的崩弹,通过“大筋”崩弹实现,这也是现代搏击技术中没有手脚同时进攻的原因之一,而传统拳则明确要求“手脚齐到”,可见“身备五弓”对于传武的重要性。身体移动的关键并不在于腿,而在于“胯、脊”,跟动物的运动如出一辙,整个运动的过程都是躯干带动肢节运动,“四肢”只是支撑。当我们可以用筋骨带动“胯脊”崩弹,就可以做到身体主动发劲,实现由躯干至肢节,再由地面反弹,推动身体快速移动,这样的方式可以解放腿部,使上下齐进,同步打击!
在很多拳种当中都会出现“震脚”,其目的在于身体重心瞬间下坠,形成整体向下的冲击力,增强整身用劲的效果,是做到“整身如球”的一种方法,但其核心是“下坠”,不是“震脚”,一个是现象,一个是本质。
练到一定程度,我们要从身形的动慢慢转变到以内带外的动,用“横隔膜”发动,带动内脏“惊起惊落”,与“沉肩、合肋、坐胯”一起,产生“千斤坠”的劲力,瞬间能够传递到身体梢节,产生更强的打击劲力,这是根本目的。
“震脚”与“内提坠”是不同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方式,不存在对与错,最后目标是要做到“起不起,无须再起,落不落,无须再落”,身形一颤,啥劲都有了!
“撑筋拔骨”与“开弓放箭”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崩紧弦”,但“弓弦”本身就是具备非常好的弹力,拉开就可以,而人体的“大筋”确实重铸的一个过程,我们在“撑拔”的过程中,可能一开始只能体会微弱的弹力,不断的累积,由量变到质变,使其慢慢具备弹力,这是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可能要经历枯燥单一的训练,甚至酸疼,但按照要求练习一段时间以后,总能使您欣喜。半自动化的发劲方式使您如鱼得水,“筋骨齐鸣”令你一下子找回了自信,逐渐加快的“出手”速度使您速度的极限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完成身体各关节的“组装”以后,您对整体力的操控更加自如,回想过去,高深的传统武术理论瞬间已经不再深奥,发现在自己身上不经意间体现了。
“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是指在练拳的时候,“根、中、梢”之间的关系。开始都是梢节的动为主,后面过渡到根节带动梢节的过程。而在运用的过程中,讲的是“一动无有不动”,根催梢动,梢带根至,整体如弹簧般颤动,又称“颤劲”。此时劲力不分先后,是劲力的整合阶段,或者称“化劲”也可。不管“明劲”也好,“暗劲”也好,到最后都是一把劲,也就是“颤劲”。“静如处子,动如山崩”,“静”如同入睡一般,“动”则如惊醒,越是不经意间,越接近人体本能,人体的潜能往往是经受外界强烈的刺激以后迸发出来的,此时可以将人体的神经反射与内脏、筋骨融为一体,接近动物般的本能,所以说,练拳就是练的返先天!


1楼2017-02-23 13:41回复
    传统拳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做到“行云如流水,形断意不断”,从演武的角度而言,确实是衡量拳练得好差的重要标准。但对于劲力而言,又是另外一番天地,就如同写字一般,要想体现出字的力度,在行笔时就显得抑扬顿挫,才可以做到苍穹有力。练拳也是如此,要将“拳劲”充分体现出来,最重要的就是“扯开弓,拉起弦”。初练时,从外形看,表现出明显的停顿,之后才能崩发。筋骨通过由量变到质变,“大筋”的崩弹变得随心所欲,达到“一羽不能加”的程度,此时劲力崩发前的“开弓”隐于无形,举手投足之间,便能“身颤如簧”,出手如箭!


    8楼2017-02-24 11: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