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c吧 关注:268,537贴子:12,449,464
  • 10回复贴,共1

【原创-技术】戏文与行文节奏〖转载〗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原作者@文苍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2-23 12:34回复
    行文节奏听起来比较像语文课内容,不过戏文、戏文,戏和文,总是有些关系的。
    不针对任何一款戏风,大家听听就好。
    说节奏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聊聊代入感。
    戏的代入感于我们而言,通常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我们自己的,当我们代入人设以后写出来的文字,或许不能感动别人,但我们自己一定是深有体会;一是面向其他人(戏友/围观群众),你写的文字带人入戏,让对方仿佛身临其境,亲眼见到你的人物,触摸到他的心情。
    为免大家误会,我再补充一句,这两种没有什么优胜劣汰的区别,开戏、对戏,最重要是开心就好。
    代入感可以通过很多种方法来体现,有人用心理描写、有人用通感……修辞手法方面,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这里我再说说节奏:
    一、文段和节奏
    二、情节和节奏
    三、句子长短和虚实词的结合(来自知乎用户水莲寺弥生)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2-23 12:39
    回复
      一、文段和节奏
      打个比方说听歌,舒缓的音乐一般是慢节奏的,表现在戏里怎么看呢?
      那就是长段落,长句子。
      1、
      【长段落通常用来表述一连串密集的信息,比如强烈复杂的情绪、连续的描写、连续的场景动作等等。集群式轰炸般的文字密度,通常能给人带来紧张而专注的阅读体验,往往也适合作家倾注文字的中心。】*
      *来自知乎用户唐缺的回答
      这里我先说一个题外话,关于分段,我曾看到过这样的观点:“小说才需要分段、分段的戏都是异端”。
      尽管我能理解他为什么这么想,但讲真,有人发屏戏的时候不分段,那密恐都要犯了好吗!还容易看串行,根本不利于其他人看戏啊。这行为实在不够友好。
      至于不加标点……那就更不用说了,电脑党可以疯在屏幕前。
      好,回到正题。
      说说长段落、节奏、代入感三者有何联系。
      其实前面唐缺的话已经描述得差不多了,让我们把它和戏串联起来。我看过的戏,有这么几种分段方法(不分的自然就不算在内)。

      每一段字数差不多,都是几百字、几百字,这一种基本可以说没有节奏感,而且很容易发展成流水账戏文。(不说绝对,但我看过的都是流水账戏)

      每一个句号都恨不能分一下段。整篇看来零零碎碎,情绪线也比较散乱或跳跃。

      长短段错落有致。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2-23 12:40
      回复
        首先,并不是说这三种存在问题,可驾驭长段落也是需要文字功底的,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不推荐。
        其次,我们要清楚这一点——长段落不是绝对的慢节奏。假如某个情节,你想刻画的尽可能详细,就如给一个大特写镜头。那么这时候,从整体来看,节奏不能说突然放慢了,而是你拉紧了弦,拖出长长的尾音,这也是长段落易出彩的原因所在。
        (为什么有人觉得字数多牛呢,信息量大呗。)
        最后说说长段落是如何影响代入感。
        之前提到的我就不继续展开,说一个之前遇到的例子。
        【你暂时还没有驾驭长段落的能力,而且就戏文的画面描述而言,也更适合长短段结合的表达方式,这样更有节奏感,也便于其他人阅读。
        更进一步解释一下。
        前面用环境描写,展开了一幅灰暗的画卷,整体基调是比较缓慢的,接下来的“婊子天,真他娘的冷啊”等一系列心理描写,节奏一转,速度加快,两个完全不同的旋律,放在同一段里,感觉略为违和。】
        上面引用自我的某次评戏。
        不同的戏它存在的问题不同,不存在完美的戏文,我这里拿昨天的日常给大家看看:
        【图片见下方】
        大体上是长-短-短结构。
        如果有人觉得我用引号不算戏的话(摊手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2-23 12:43
        回复
          2、长句单个挑出来讲可能比较抽象,我会结合短句一起举例。
          (1)
          【文段中短句多而长句少,可能是为了表现人物气场,但
          就画面来看,短句就如快切,两个高手过招如此倒也罢了,只有一个人物的场景也频繁切换镜头,给人以割裂感,不连贯。
          个人建议,可以适当扩写、或删去四字短句。】
          这也是我写过的戏评。
          说这个问题之前呢,我讲两个典型且极端的现象。
          ①自创四字短语文言戏;
          ②堆砌辞藻的杂糅长句。
          上面两个奇怪的东西是我胡诌的,表达能力不好大家意会一下。
          小一这种戏,我很久没见过了,也可能是幸存者理论,身边人戏风都不是那样,我也没特别找过,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过去很多玩文言文的圈友,都喜欢自创四字短语,例如“眉抬慵声”、“唇畔含嬉”之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凑在一起,然后一段戏,全·都·是!
          小二大家可能都明白,我就不多做赘述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2-23 12:45
          回复
            (2)

            体悟某事某物时,它的逻辑线、情绪流都非常完整,短句一多,节奏就加快,给人以跳跃感,恰好符合人思考的状态,是而前半部分的节奏还比较舒服,后面就有一种断裂、脱节,不够连贯的感觉。】
            袁先生有言:“一般地说,
            句度长声情较舒缓婉转,句度短则声容急促拗峭。”
            戏评中多是提到短句,我这就着重说一下长句——长句和长段落很像,都意味着“密集信息”。
            这不仅使得戏文中长句更为出彩,戏的重心也常常向长句倾斜。
            过去的戏太难翻,继续拿昨儿对的用用。
            长句为“侵略性十足的眉眼在家庭琐事里沾染了几分温情”,在第二段里,正是头一句舒缓了节奏。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2-23 12:50
            回复
              二、情节和节奏

              事件的密集或紧急程度——如果用大量笔墨详细描述一个事件或一个场景,则节奏减缓(前提是整篇故事不止包含这一个事件或场景);如果大量事件或动作密集铺陈,事态迅速变化,则节奏紧凑。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里提到过“速度感”,主要指的也是事态的进展。劳伦斯布洛克在他的马修系列里令侦探在短短几行文字中跑遍布鲁克林区,读来自然有时空凝缩的加速效果。】*
              *来自知乎用户水莲寺弥生
              下面说说几个常见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①根据时间线来描述人物的状态。(流水账)
              用戏举例:
              情节是两个人物在茶馆会面。
              A:早上起来(七点),空气如何,刷牙洗脸(七点十五),镜子中的自己如何,应约赴会(七点半),一路上如何如何(八点),再然后才是到达位置(八点过五分),等某某前来。
              B:早就到了茶馆(七点五十),人有三急,先去一趟五谷轮回之所(七点五十五),回来(八点过五分),正巧看到某某,上前招呼。
              说实话,这种情况非常、非常普遍。
              个人建议是先草略估计一下,这场戏每一段的“戏内时间”,是五分钟、十分钟、还是二十分钟。
              如果是对话形式的对戏状态,不会太长,那么你的描写范围尽量控制在“戏内时间”X2以内。
              也就是说,戏文中时间变化最好不要提前十分钟、一小时。
              改为:
              A:到达位置(八点过五分),等某某前来。
              B:上完厕所归来(八点过五分),正巧看到某某,上前招呼。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2-23 12:58
              回复
                ②想写的是事件甲,却劳神将事件乙、丙、丁、戊、己、庚、辛一一道来,节奏自然就显得拖沓。
                继续举栗:
                想开跟人打嘴炮的剧情。
                A:今儿天气如何好,心情如何愉悦。
                B:开着车儿,旁边有一束玫瑰。
                A:不知道我的那个他今天会给我什么惊喜。(心理
                B:好的我到了,宝贝儿开门。(语言
                A:嗨…!呃,你哪位?
                ……
                诶不对划掉。
                A:今儿天气如何好,心情如何愉悦,不看红绿灯过个马路先。
                B:开着车儿,旁边有一束玫瑰。
                A:我册那车来得太快看我神闪避!
                B:卧槽撞了。
                A:你怎么开车的?!
                B:哦抱歉抱歉没事吧?
                A:你怎么开车的?!
                B:呃也不全是我的错……
                A:你怎么开车的?!
                B:你乱过马路啊。
                A:你怎么开车的?!
                等等我再说什么。
                咳,是我写嗨了,大家随便看看就好。
                大多时候“寒暄”对剧情没有影响/起不到作用,那就可以舍弃。不必要的情节可以删去或一笔带过,直接进入正题。
                B:卧槽撞了。
                A:你怎么开车的?!
                除了对戏,自戏、自述也是如此。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2-23 12:59
                回复
                  三、句子长短和虚实词的结合。
                  其实这个比较难说,详见下例:
                  “星期天上午,电话铃响了,原本熟睡的我挣扎着拿起话筒。声音很小,很急,只说是‘露西亚娜’,似乎报个名,我就该想起她是谁。露西亚娜,我喃喃自语,一片茫然。她又报了个姓,我依稀想起点什么,很久以前的事了,一时半会儿想不清楚。她有点郁闷,说自己是露西亚娜•B,替我做过笔录。记得,我当然记得。一晃十年过去了?没错,快十年了。她说很高兴我还住在这儿,但听口气一点儿也不高兴。她顿了顿,问能不能见我,又改口说,她需要见我,语气绝望得让我无法想入非非。当然可以,我有点慌,什么时候?你定,越早越好。我犹豫地看看四周,懒散惯了,屋子里一团糟。又瞅一眼台灯边上的钟,要是人命关天,那就今天下午,来我这儿,四点怎么样?我听见她哇的一声,像是捂着嘴,忍住哭泣。对不起,她难为情地说,就是人命关天。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对不对?没人知道,全都蒙在鼓里。她又要哭,不说话,拼命忍住。再开口,声音压得更低,似乎难以启齿:和克罗斯特有关。没等我再问点什么,也许怕我反悔,她就说:四点到你那儿。”
                  ——马丁内斯《露西亚娜·B的缓慢死亡》
                  马丁内斯是
                  擅用短句使节奏加速的典型之一。香港作家精于此道者较多,林迈克和亦舒什么的。
                  使用长句使节奏缓慢的典型如下:
                  “那一天暮色四合时,我去歌舞剧院的后台访晤过故友相知,顺便聆听了红极一时的《十六夜清主》的白浪调伴清元调的说唱式的表演,并随之遥忆起与今日东京情趣迥异的江户时代的往日情怀,不由得骤然萌生了一睹眼前舞台布景所描画的河畔风景的渴望,便衣装未改地离开剧场,朝不通电车的筑地的尽头逶迤而去。”
                  ——永井荷风《断肠亭记》
                  许多台湾和日本作家擅长这类做法。
                  使用短句而节奏缓慢轻盈的也有很多,主要还是利用虚实词语组合与事态的进展减缓。
                  譬如:
                  “一个雨天,我来到了这个家。
                  有间屋子的门楣上摆着一排漂亮的镜框,里面全是猫的照片。再往屋里一看,从左面墙开始,隔过中间窗户,一直转到右面墙的一半,又挂了快一圈儿猫的照片,我懒得去数多少张了。照片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有的猫不理睬我,有的猫死盯着我。整个房间就像个佛龛,令人窒息。我呆呆地站在门口。
                  ‘这围脖真好看哪。’
                  身后有人抻我的针钩围脖,回头一看,一个小老太太正凑近围脖眯着眼睛细瞧着。”
                  ——青山七惠《一个人的好天气》
                  这本书基本可以作为
                  “事态减缓”而使行文节奏缓慢的栗子。
                  虽然多使用短句,但在某一场景里长时间作安逸的停留,使全书读来仿佛乘船看舷下水面慢悠悠地摇。
                  文章具体内容与内核还是很有影响的。例如
                  冷硬派推理小说一旦使用短句便给人以快节奏感,而
                  清淡的散文用再多短句还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够了)这样的缓慢氛围。
                  口语化之所以会变慢,是使用大量虚词堆叠的缘故。大致可以归结到上述两点。
                  来自知乎用户水莲寺弥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2-23 13:00
                  收起回复
                    over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2-23 13:03
                    回复
                      授权截图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3-11 16: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