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m吧 关注:1,946贴子:7,375
  • 1回复贴,共1

奥迪A4变身DTM赛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果你有机会观看DTM比赛,就会被赛道上震耳的轰鸣声、犹如脱缰野马般勇往直前的DTM跑车所吸引。细看之下,这些DTM车外表与量产车并没有太多不同,只是加上了大包围和尾翼。那么它们究竟是怎样做到动辄就加速到200公里/小时的呢?下面就为你解构奥迪A4 DTM赛车是如何炼成的。
  DTM赛车研发费用不菲
  别看A4 DTM的外表与国产的A4相同,但是这种类同仅限于外表,其内在的所有主要部件,如发动机、变速器、底盘系统、刹车系统、悬挂系统完全是两码事。这种改变并非几个工程师的简单改装,而是由位于德国英戈尔斯塔特和内卡苏姆的奥迪动力部进行研发的,这支专职研发队伍约有150人。奥迪技术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一部DTM的造价不菲,若单纯从用料来计算并不算太高,但加上研发费用,一部DTM赛车可就身价暴涨。
  在外观上,A4 DTM与A4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脸。由于A4装上了280毫米的超宽胎,所以车胎大大地超出车身之外,于是工程师们很自然地为其加装了两块较宽的挡泥板,这使得该车前脸有种被压扁的感觉,显得憨态可掬。另外,在车身后部的行李厢盖上,A4 DTM加装了高高的尾翼,以便在高速行驶时增加下压力。
  最小离地间距仅为5厘米
  A4 DTM是经过风洞测试来设计其空气动力学的外观的,这使得其大包围式的夸张设计在实际比赛中具有“乘风破路”的潜力。
  为提高整车的动力性,车身设计重心较低,最小离地间距仅为5厘米,几乎是贴在地面行驶。这也是为什么经常可见DTM赛车在疾驰时车底偶会冒出火花的原因。只要地面稍有不平,车底就会与地面发生磨擦,由于速度太快,磨擦力太大,于是冒出来的不是火花,而直接是明火。这也是DTM在勒芒比赛中的一大特色。
  另外,从侧面与A4量产车比较,还可以见到A4 DTM的车轮紧紧镶进车身,车轮的最底端紧贴底盘,几乎是同一高度。这当然也是空气动力学的设计使然,同时为方便过弯时保持车身不侧倾,悬挂都被调校得很硬朗,所以对于赛车手来说,开车并不舒服。这也符合赛车设计的宗旨:速度至上,舒适性次要。
  变速箱、排气管拆装便捷
  DTM与WRC赛车粗看外形相似,但DTM赛车却有着自己的专利,那就是排气管位于车身的右侧玻璃上。这种设计有两个好处,一个是为了减轻车重,因为排气管置于此,离前置发动机距离缩短,所需要的排气管长度自然就短,重量也相应变轻;另一个原因就是方便发动机提高效率,能更快地将废气排出,提高运转性能。
  初见DTM赛车时,透过车子玻璃尾厢盖,见到里面一大堆传动机构,或许会有些纳闷。这只是该车的变速器。这种体积庞大、置于后部的设计对于DTM赛车来说特有深意。因为在比赛进程中,变速器的损耗非常大,特别是赛车入弯前的剧烈减速,要将200多公里的时速迅速减至70-80公里,除了赛车手要掌握好刹车点外,还要利用变速器,通过减挡来牵制车辆的速度,赛车入弯时经常可以听到放炮声,这就是变速器及发动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DTM的变速器磨损是相当快的。事实上,变速器的更换频率要远高于发动机,将它设计在后部,方便检查更换。同时,变速器后置还有利于平衡整车的重量。在这里顺便说一句,整部DTM赛车是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拆装的,这样除了方便维修和更换主要部件外,还便于运输。这也是大部分赛车的特点,F1也是如此。
  重驾驶性轻舒适性
  打开A4 DTM车门,可以说是别有洞天。轻松舒适的座椅不见了,只见到一堆错综复杂的机械部件,这是赛车不加修饰所显现出来的本质。车身选用碳纤维材质,包括底盘以及车身两侧都布满碳纤维做成的支架。据相关工程师介绍,这种材料的刚度要比全铝车身的刚度强几倍,但造价过高,普通量产车因为行使速度较慢,一般不会选用。
  A4 DTM的车内只有一个座位,因为DTM赛都在赛道上举行,并不需要领航员。不过,如果不仔细观察,这个等同于量产A4后排座位的位置竟难以一下发掘。这与赛车设计时的重量平衡考虑有关。要知道,赛车的重量是经过仔细计算的,赛车手的自身重量将会直接影响到车身的平衡,所以将赛车手的位置置于车身中央,有利于赛车保持50:50的重量分布。不过,对于仅高1200毫米的车身而言,这个倾斜的座位只能令赛车手斜躺着。如果是长时间开车,那可真会腰酸背疼了。



1楼2008-11-08 13:55回复
    同上,现在的FIA真是太一手遮天的感觉,乱改规则积分,误判频频,就拿迈凯轮伪证门事件来说好了,我认为迈凯伦是该罚,但是更多的责任在于FIA,迈家当时就算是说谎做伪证,你FIA连调查都不查就盲目的做出对特鲁利的判罚,而后发现自己失误了,没面子了,就把一股脑的气撒在车队身上,车队是有错,但是FIA盲目不求证就错误判罚难道没有错吗?只不过没有人能罚的了他们而已!垃圾FIA!


    3楼2009-04-11 10: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