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中国吧 关注:153,733贴子:889,150

回复:【超级中国】中国科技非常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山东省汽车模具3D打印柔性制造技术装备填补国内空白   在山东省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山东省快速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与国家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合作,在国内首创数字化无模铸造与激光熔覆相结合的汽车模具3D打印柔性制造方法,优化改进了传统汽车模具生产工艺,减少了热处理工艺环节,提高了产品性能,制造成本降低30%,生产周期缩短1/3。   研发出我国首台大型大功率汽车模具五轴激光熔覆精密成形机(金属3D打印机),可加工模具尺寸为目前行业最大,满足了大型结构复杂金属汽车模具生产需求,实现了汽车模具的高效、低成本、智能制造。


IP属地:江苏114楼2017-02-21 11:17
回复
    华中科技大学数字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海鸥教授及其团队,经过10多年潜心攻关,独立研制出微铸锻同步复合设备,并创造性地将金属铸造和锻压技术合二为一,实现了全球领先的微型边铸边锻的颠覆性原始创新,大幅提高了制件强度和韧性,提高了构件的疲劳寿命和可靠性。   “智能微铸锻铣复合制造”技术打破了3D打印行业存在的最大障碍,改变了长期以来由西方引领的“铸锻铣分离”的传统制造历史,开启了人类实验室制造大型机械的时代新篇章,并将给全球机械制造业带来颠覆性创新。   “智能微铸锻铣复合制造”技术可运用于高端航空锻件。   新技术大幅提高了制件强度和韧性,提高了构件的疲劳寿命和可靠性。同时省去了传统巨型锻压机的成本,可通过计算机直接控制成形路径,不仅能打印薄壁金属零件,而且大大降低了设备投资和原材料成本。数据显示,经由这种微铸锻生产的零部件,各项技术指标和性能均稳定超过传统锻件。   “我们的技术可以短流程、高效地打印出高强韧性、高可靠性且低成本的大型金属锻件,打破了一直困扰本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张海鸥介绍,该技术不仅可以打印大型的锻件,对高端航空锻件也做了彻底改进,不用热冷机压和热处理,就可以制造出高可靠性锻件,变革了传统巨型锻机制造高端锻件的长流程、重污染的模式。   张海鸥教授团队在成功研发出该技术后,并未让技术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而是通过建立产业化基地——天昱智能公司进行技术转化和推广。在此情况下,全球最大民用飞机制造商空客公司(Airbus)瞄准中国市场,与天昱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展开科研合作。此前,美国通用电气也曾表达了合作和收购的意向。   “智能微铸锻”已应用于国内多家航空公司新产品开发。   “这将是天昱公司发展史上全新的征程。”武汉天昱智造董事长陆鹏程表示,通过与空客公司的合作,使天昱在飞机制造领域取得更深层次的拓展,能使更多的领先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实现产能化。   目前,“智能微铸锻铣复合制造”已经应用于西航动力公司、西安航空公司、和南方航空动力公司新产品的开发,试制了高温合金双扭叶轮、铝硅合金热压泵体、发动机过渡段等零件,以及大型飞机蒙皮热压成形双曲面模具、轿车翼子板冲压成形FGM模具等,并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 (原标题:华中大金属3D打印技术“亮剑”世界高端航空制造业)


    IP属地:江苏115楼2017-02-21 11:17
    回复
      聚偏氟乙烯(PVDF)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高分子膜材料。采用PVDF中空纤维膜在家庭净水系统、污水处理、海水淡化等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有机物及细菌等微生物引起的膜污染,是膜材料应用过程中的头号天敌。因此制备具备抗菌性能的中空纤维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近,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高分子事业部功能膜团队设计并合成了抗菌型聚合物中空纤维膜,首先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出含银量为9.7%的载银分子筛,结合课题组已有的研究基础(非溶剂诱导辅助热致相分离方法制备双连续结构的PVDF膜,相关系列研究工作已经分别发表在膜领域的杂志UltrasonicsSonochemistry,2013,20,232-238,Desalination2013,316,137-145,Desalination2012,298,99–105.),通过对比不同溶剂所制备的膜的结构和性能,选取合适比例的混合溶剂,采用干喷-湿纺法制备出具有抗菌性能的PVDF中空纤维膜,所制备的抗菌膜表面多孔,皮层下的支撑结构为指状大孔,有利于减小水通过时的阻力,载银分子筛在膜中分布均匀,而且该膜在不损失纯水通量和机械强度的前提下,对于细菌的粘附具有很好的抵抗效果。      相关的研究工作发表在膜材料领域国际专业期刊JournalofMembraneScience上,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201110454499.X)


      IP属地:江苏116楼2017-02-21 11:17
      回复
        全球最大流动卫星激光测距仪近日研制成功 发布时间:2013-04-01浏览次数:2469   编者按:记者从位于武汉的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获悉,全球最大流动卫星激光测距仪近日研制成功。      该仪器长10米、宽2.5米、高3.9米,其望远镜口径达到1米,居世界同类仪器之首,采用半挂车运载,具有白天观测能力。      项目负责人、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研究员郭唐永介绍,该测距仪的研制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支持的项目,它可用于观测3.6万公里远的地球同步卫星,测距精度达毫米级。去年底曾在湖北咸宁进行首次流动观测(如图),并成功观测到地球同步卫星。      其观测原理为:仪器通过对卫星发射激光,并根据激光反射回来的时间,来测算卫星运行的高度和轨迹。


        IP属地:江苏117楼2017-02-21 11:18
        回复
          毒品唾液检测试剂”日前已研发成功 助力各地交通管理部门查处“毒驾” 发布时间:2013-05-02浏览次数:580   摘要: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悉,“毒品唾液检测试剂”日前研发成功,该试剂具有易操作、反应快等特点,为各地交通管理部门查处“毒驾”提供了执法利器。      26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及其所属中生朗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向中国禁毒基金会捐赠了价值300万元的毒品唾液检测试剂。这批试剂将用于各地毒品查缉、驾驶员涉毒筛查等工作。      据介绍,查毒驾用“唾检”将比“尿检、血检”简单、高效。受检者只需吐一口唾液在该试剂取样口处,几秒钟就可显示受检者是否吸了毒、吸了什么毒,是真正吸食了毒品还是服用了具有管制成分的药品等均可一目了然、准确区分。这样既保护了受检者的隐私权、知情权,又保证了执法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提高了执法效率。


          IP属地:江苏118楼2017-02-21 11:18
          回复
            清华教授首次揭示诱发性共刺激分子(ICOS)免疫新功能 发布时间:2013-05-10浏览次数:5768   编者按:近日,从清华大学传来消息,该校医学院祁海教授课题组首次揭示了诱发性共刺激分子(ICOS)的免疫新功能——直接控制免疫细胞T细胞在体内迁移运动。       人类抵抗长期感染类疾病的过程,其实是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毒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祁海表示,为了抵抗病原,有两类免疫细胞特别重要:T细胞和B细胞。负责产生抗体的B细胞不单独工作,必须和T细胞的一个亚类——滤泡性辅助T细胞协同工作才能产生抗体。可以说,滤泡性辅助T细胞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抗体的数量和质量。    为帮助B细胞产生抗体,滤泡辅助T细胞需要移动到B细胞生活的区域。祁海研究组发现,ICOS在体内促进T细胞的持续运动能力,决定它们在B细胞区组织中的迁移与分布。“如果把T细胞比作一辆汽车,那么ICOS就相当于发动机。”祁海作了个形象的比喻。而在此之前,医学界一直认为ICOS所起的作用仅仅是让这类T细胞更好地识别那些“诱惑”因子。   “当前,通过疫苗来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是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而研究清楚诸如ICOS分子调节滤泡性辅助T细胞的运动及功能机制后,医学界在研制疫苗时就可以考虑通过提高滤泡性辅助T细胞的产生来改进抗体疫苗的效率。”祁海说,通过控制滤泡性辅助T细胞的产生,还可能对人类的自身免疫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祁海教授课题组的研究,为理解免疫器官产生抗体提供了新线索,从而给保护性疫苗的研制指出了新方向。目前,相关论文已刊登在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IP属地:江苏120楼2017-02-21 11:18
            回复
              首个抑制房颤发生的微小核苷酸被中加科学家发现 发布时间:2013-05-07浏览次数:5777 编者按:近日,最新一期美国医学杂志《临床研究》刊文称,中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发布成功锁定一个可抑制心房颤动发生的新分子——微小核苷酸-26(miR-26),首次发现miR-26可降低房颤易感性。这项新发现,或将为房颤治疗带来改革。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总的发病率为0.4%,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8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更高达9%。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以达到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房颤可引起血栓栓塞,易伴发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增加患者死亡率。目前房颤治疗是世界性难题,用药效果仍不理想。如何发现新靶点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焦点和难点。 据介绍,自哈医大杨宝峰院士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微小核苷酸参与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生以来,作为重大心脏疾病的新靶点,微小核苷酸成为关注热点。在先后发现多个重要微小核苷酸分子后,杨宝峰院士团队再次捕捉到一个能够抑制房颤发生的关键分子――miR-26,并与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国际著名专家Stanley Nattel教授合作攻关,揭示其在房颤过程中的机理。


              IP属地:江苏121楼2017-02-21 11:18
              回复
                高科技助力水质检测 机器人机器鱼探测多种污染物 发布时间:2013-05-29浏览次数:5762   编者按:科技在不断地发展,各种有助于水质检测的高科技产品相继问世,机器人、机器鱼全方位的检测水质,其自动化功能探测多种污染物,动态污染带自动跟踪预警,界定污染范围。有了这种高科技产品,水质的安全有了保障。      新型水质监测机器人研制成功      由哈尔滨工业大学5名本科生组成的“潜能”创业团队,设计制作出一种水质监测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能够进行自动巡游监测,对水面污染自动识别报警,同时实时检测绘制水面污染团图。      团队的技术负责人、航天学院自动化专业大二学生马炼堪说,这款机器人能够进行自动巡游监测,利用GPRS进行远程数据传输与远程控制,对水域环境进行监测并实时将数据传送至环境监控中心。在机器人的底部设置的水质监测探头,可以自动识别水面污染并发出警报。在发现污染后,机器人可以实时检测绘制出类似气象云图的污染团图,动态污染带自动跟踪预警,界定污染范围。该机器人是无人驾驶,可以到达人无法到达的区域,自动找到预定采样点,自动采取水、自动携带水样返回。      能检测水质的高科技机器鱼      一批用于搜寻水质污染、改善监测情况的机器鱼,5月22日在西班牙北部港口城市希洪开始“服役”。它们检测了水质污染状况后,会将污染地点报告给相关部门。      这种机器鱼体积较大,长约5英尺(约为1.5米),它们会对港口的海水进行采样,持续检测水质的污染状况,帮助相关政府部门及时快速地追踪到污染泄漏源或非法倾倒的污染物。      据报道,这些机器鱼使用微电极阵列系统探测多种污染物,目前它们可以探测到的信息包括分类化合物、重金属、氧气含量和水的矿化度。如果想搜寻其他物质,还可以对其进行改进。      机器鱼的游泳姿势与真鱼没有太大区别,也是使用“鱼鳍”推进身体,它们可以在狭小的空间内改变方向。欧洲研发机器人的SHOAL财团成员伊恩·杜克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种模仿鱼类的设计要比螺旋桨或推进器驱动的自动装置效率更高。因为推进器和螺旋桨可能会被海草或海水中的杂物残骸绊住,但是机器鱼的“鳍”可以轻易穿过深水区域。


                IP属地:江苏122楼2017-02-21 11:19
                回复
                  我科研人员提出检测蛋白碎片可准确诊断大脑病理变化 发布时间:2013-05-23浏览次数:5571 5月20日,世界脑科学最高级别学术会议――第26届国际脑血流与脑代谢论坛在上海举行。会上,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陈俊教授介绍说,通过检测血液标记物,可对卒中或脑损伤患者的病理变化进行准确诊断。   据他所述,脑疾病与脑血流、脑代谢、脑功能有重要关联。目前,CT和核磁共振是诊断脑卒中等脑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它的缺陷是发病数小时后才能确诊病情,更重要的是这种技术无法准确判断患者病程转归和预后状况,而早期诊断中风的方法是血液标记物。      经过研究发现,脑损伤患者脑内钙蛋白酶被激活,钙蛋白酶会“切割”破坏脑内一系列正常的蛋白组织,使原来很完整的蛋白“恶变”为碎片


                  IP属地:江苏123楼2017-02-21 11:19
                  回复
                    全球最大规模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通过验收 发布时间:2013-06-04浏览次数:5903   编者按:近日,由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建、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张华民研究团队提供技术支撑的全球最大规模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应用示范工程顺利通过验收。      本次验收会由业主单位国电龙源公司组织、辽宁电力勘测设计院参与评审。与会专家通过鉴定,一致认定:储能系统性能指标及工程施工质量均达到或超过工程设计要求,完全可以全面投入运行。      该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自2月22日并网后,至今已平稳运行三个月。业主国电龙源分别对储能系统功率平滑输出、跟踪计划发电功能、就地及远程监控调度响应能力、通讯兼容及信息交互能力、电能质量、能量效率及储能容量等指标进行了全面严格的测试和评价。结果表明,储能电池系统能有效地实现对风电场并网功率的平滑输出,提高风电场跟踪计划发电能力,可就地及远程监控系统,报警、故障及数据报表功能完善,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或超过合同要求。      该项目的成功验收,标志着5兆瓦/10兆瓦时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对于储能电池技术产业化、推进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IP属地:江苏124楼2017-02-21 11:19
                    回复
                      中科大实现世界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 发布时间:2013-06-06浏览次数:5636   编者按:6月6日凌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重大科研成果,该校科学家日前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将具有化学识别能力的空间成像分辨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纳米。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6月6日在线发表这项成果。审稿人表示,这是“该领域迄今质量最高的顶级工作”。


                      IP属地:江苏126楼2017-02-21 11:19
                      回复
                        清华自主研发检测癌症试剂盒诞生 首次发现全新肿瘤标志物 发布时间:2013-12-09浏览次数:9459   编者按: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312万,因癌症死亡270万。据世卫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将达到2000万,因癌症死亡1200万。在谈癌色变的当下,如何有效认识癌症的发病原因并对其进行监测、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清华大学近日宣布,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罗永章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热休克蛋白90α是一个全新的肿瘤标志物,自主研发的定量检测试剂盒已通过临床试验验证,并获准进入中国和欧盟市场。


                        IP属地:江苏127楼2017-02-21 11:20
                        回复
                          中国科大实现自旋磁共振谱仪单核自旋簇灵敏探测 发布时间:2013-11-30浏览次数:5560   摘要:日前,中国科大杜江峰教授研究组成功地在室温大气环境下实现了单核自旋对的探测及其原子尺度的结构分析,该研究成果发表在11月24日出版的NaturePhysics上。      传统的自旋磁共振谱仪基于系综探测原理,它的测试对象是含有百亿个以上相同自旋的系综样品。受限于传统的探测方式,室温大气环境下,一直未能将磁共振技术推进到纳米甚至原子尺度。      杜江峰教授研究组选取了基于掺杂金刚石中氮-空位(以下简写为NV)对的固态单自旋作为探针,代替传统的电探测方式,用基于此体系单自旋态制备成量子干涉仪,将微观自旋体系产生的弱磁信号转为干涉仪的相位,从而实现高灵敏度的信号检测。该研究组用多种动力学解耦序列作用在NV上,在室温大气环境下成功探测到距离NV探针约1纳米处的单13C-13C对,并且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刻画出两个核自旋的相互作用,其关联强度仅为690Hz。从测得的相互作用,以原子尺度分辨率解析出自旋对的空间取向和结构。在此基础上,结合更高阶的动力学解耦及材料的表面制备和处理等技术,动力学解耦结合NV单自旋探针,是核磁共振实现单分子结构解析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IP属地:江苏128楼2017-02-21 11:20
                          回复
                            安徽中福光电首次研制出液态安全检查仪 发布时间:2013-11-29浏览次数:5890 编者按:出于安全性考虑,液态物品禁止被带上飞机。日前,安徽中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了液态安全检查仪,或将推进液态物品上飞机的进程。 两瓶从外形上看一模一样的液体,用肉眼根本无法分辨它们是何物,是否属于危险品,但是把它们往液态安全检查仪上一放,不到5秒钟的时间就能分辨出它们是否具有危险。 11月28日,由省科技厅主办的安徽中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科技成果鉴定会在合肥召开,鉴定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两项科技成果鉴定,这就意味着未来在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处,或将出现“合肥制造”的安检设备。 工作人员介绍说,该检查仪在不开盖,无损失的情况下,可以对液体炸药、易燃液体、腐蚀性液体、液体放射性物质、有机溶剂及挥发性液体、水、果汁饮料、奶制品、酒类、护理用品等十大类未知液体进行检查。该机器判断液体是否具有危害的准确率达到96%以上,而每次检测的时间仅需4到5秒。而且这种安检仪智能化程度高,操作简便,利用物联网核心技术,实现远程维修智能化


                            IP属地:江苏129楼2017-02-21 11:20
                            回复
                              离子-电子关联动量谱仪”能够同步测量飞秒强激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的多个电子和离子的完全动量信息,通过对离子-电子动量的关联分析,甄别相互作用引起的不同碎解通道,进而揭示飞秒强光场中原子分子多体碎解的动力学过程。由于具有荷电粒子收集效率高、反应产物的完全动量测量、可进行离子-电子符合测量等优点,“离子-电子关联动量谱仪”已成为近年来在飞秒甚至阿秒时间尺度开展原子分子多体关联研究的重要实验工具之一。该谱仪的成功研制为改善研究所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实验条件和原子分子超快动力学研究提供有力手段。


                              IP属地:江苏131楼2017-02-21 11: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