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中国吧 关注:153,733贴子:889,151

回复:【超级中国】中国科技非常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固态锂电池完成万米海试 科技日报青岛3月30日电 (记者王建高 通讯员孔凤茹 王兴)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发布信息称,该所青岛储能院崔光磊团队开发的“青能Ⅰ号”固态锂电池系统随中科院深渊科考队远赴马里亚纳海沟执行TS03航次科考任务,为“万泉”号深渊着陆器控制系统及CCD传感器提供能源,顺利完成万米全海深示范应用,标志着我国成为继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成功应用全海深锂二次电池动力系统的国家。 此次在马里亚纳海沟执行TS03航次任务期间,使用青能所固态锂电池的“万泉”号深渊着陆器累计完成9次下潜,深度均大于7000米,其中6次超过10000米,最大工作水深10901米,累计水下工作时间134小时,最大连续作业时间达20小时。这标志着中科院突破了全海深电源技术瓶颈,掌握了全海深电源系统的核心技术。 据了解,高能量密度深海动力电源技术是限制深潜器长续航能力的瓶颈,直接影响国家自主深海探测装备的研制。此前,能够承受100兆帕压力的全海深电源技术只有日本掌握。我国虽然发展了充油耐压银锌电池技术,并已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上得到应用,但银锌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低(低于60瓦时/千克),使用寿命较短(50次),不能满足11000米全海深海域长续航能力领域的应用要求。而现有的能量密度较高的商品化液态锂电池易挥发电解液导致热失控,在3000米海深以下有很大安全隐患。 据崔光磊介绍,新研发的大容量固态聚合物锂电池“青能Ⅰ号”经第三方检测,能量密度超过250瓦时/千克,500次循环容量保持80%以上,在多次针刺和挤压等苛刻测试条件下保持非常好的安全性能,有效克服了液态锂电池容易热失控的安全风险,可满足深潜器长续航、高安全的要求,能够为国家大力发展的深海空间站提供充足的能源动力。


IP属地:江苏1316楼2017-06-21 09:19
回复
    专家成功研制可规模化制造的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 发表时间:2017-04-03 10:03来源:新华社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新华社合肥4月2日电(记者杨丁淼)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我国专家成功研制出一种柔性全固态超级电容器,这种具有高性能杂原子掺杂石墨烯基纳米结构的超级电容器首次实现了可规模化制造的突破。 该科研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博士王奇课题组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韩敏课题组合作完成,部分研究成果已线上发表于国际知名材料学期刊《Small》上。 随着柔性可穿戴电子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发展柔性的能量储存装置显得迫切,其关键在于设计开发出兼具优异储能和机械性质的电极材料。 王奇介绍,目前有两类纳米材料为高性能电极材料的设计带来了新契机,分别是杂原子掺杂石墨烯和二维金属硫化物纳米结构,它们均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是如何将这两类材料有效“联姻”,以制造出更高性能的电极材料,仍是材料科学和化学领域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两个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巧妙地将有机分子的碳化、掺杂、相转换和自组装等重要的物理化学过程集成于一体,首次成功实现了硫掺杂石墨烯和硫化亚锡杂化纳米片的原位合成与组装,得到了新颖的三维纳米结构,为延伸和拓展掺杂石墨烯材料在清洁能源、光电和传感等重要技术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的电化学性能测试中,由上述纳米结构所得三维石墨烯复合材料,电活性远高于石墨烯复合物和其他电活性材料;而在此基础上研制出的柔性全固态超级电容器器件,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储能性能,迴圈性和稳定性尤其突出。 王奇表示,这项科研成果提出了原位集成和组装二维纳米结构单元来构建三维多孔杂化纳米建筑或骨架材料的新策略,且具备规模化制备的前景,为今后理性设计高性能的杂化电极材料,发展柔性功率源或能量储存装置铺垫了道路。


    IP属地:江苏1317楼2017-06-21 09:19
    回复
      从2011年9月到2015年6月,经过3年多巡天,LAMOST共观测了2669个天区,对外释放了约570万条光谱数据,成功获取高质量恒星光谱462万个,比世界上所有已知光谱巡天项目获取的数据总数还要多,让我国占据了学术的高地。


      IP属地:江苏1319楼2017-06-21 09:20
      回复
        按照规划,整个“虹云工程”分为三步:第一步计划在2018年前,发射第一颗技术验证星,实现单星关键技术验证;第二步到“十三五”末,发射4颗业务试验星,组建一个小星座,让用户进行初步业务体验;第三步到“十四五”末,实现全部156颗卫星组网运行,完成业务构建。


        IP属地:江苏1320楼2017-06-21 09:20
        回复
          我国研发“全天候”太阳能电池 山东和云南的科学家研发了一种“全天候”发电的太阳能电池。纳米研究领域的知名期刊《美国化学会纳米》和《纳米能源》杂志近日刊登文章,报道了中国海洋大学唐群委教授团队联合云南师范大学杨培志教授团队的这一研发成果。 “全天候”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当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电池时,并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能被电池所吸收并转换为电能,只有部分可见光被有效转换为电能。为此,他们在电池中引入一种关键材料。在白天太阳光照时,这一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略有提高,同时还能把未被吸收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的能量储存在这种材料中,并在夜晚以单色可见光释放。此时,单色可见光又被光吸收剂吸收并转换为电能,从而实现了太阳能电池在白天和夜晚都可以发电。 他说,优化的全天候太阳能电池太阳光照时的光电转换效率为10%,在夜晚的光电转换效率为25%以上。同时,这一类太阳能电池在夜晚的发电时间可以持续数小时。这一研究有助于延长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时间,有望实现在任何时段、任何天气下发电。有关成果已在国内申请了发明专利。(据新华社)


          IP属地:江苏1321楼2017-06-21 09:20
          回复
            3月28日,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组织对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的国内首套工业化“心脏支架飞秒激光高精细加工设备”进行验收。   中科院条财局科技条件处副处长姜言彬主持验收会,来自中科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西安航空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科院西安分院等单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所研制设备的性能指标进行了现场检测,审阅了相关文件资料。经过质询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西安光机所针对心脏支架高精度制造难题,成功研制出飞秒激光心脏支架加工设备,建立了五种材料的低损伤微管高精细切割加工工艺,全面达到了考核指标,整体完成情况良好,同意通过验收。”  此飞秒激光高精细加工设备解决了国内不同材料的心脏支架加工精度低、筋宽不一致、毛刺多等加工缺陷,可实现多种材料高精细低损伤切割加工,是西安光机所凭借自身优势


            IP属地:江苏1322楼2017-06-21 09: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