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吧 关注:347贴子:1,964
  • 52回复贴,共1

孟浩然吧的人气为何还不如像李贺这样的诗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7-02-20 12:28回复
    因为现在大家喜欢怪力乱神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2-22 09:06
    收起回复
      2025-05-22 04:38:59
      广告
      太祖虽不喜欢杜甫,但历代都有很多文坛大家赞赏杜甫,文坛大家的影响力合起来是会远远超过最高权威者的,历来被颠覆的王朝皆丧于圣威之下的那股“神”的力量,力量往往来自群体,来自民间,比如苏轼评孟公一般,东坡之前的太白不曾正面评价过孟夫子的诗,杜甫有赞其诗,却仅以清美赞之,与东坡之见别无冲突,东坡之下虽有些许人持反对意见,但力单势小,难成正理,以现代人多好人云亦云,不求甚解是难以形成群体力量的,所以要想彻底为孟公翻案,除非出来一位影响力比苏轼更大的人。否则孟公可能永远都会是那“韵高才短”之人。
      话外愚见:我认为孟公的诗应该为韵高材短,古来“才”虽通“材”,但不能代表“材”,“才”有才学、才能与材料的理解。孟公诗的题材单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却不能因此来否定他的才学与才能,他的诗中常有引经据典,谈古论今的内容,足见其才学充实(例证在其诗中,读完自明),他开盛唐田园山水之先风,洗净唐前诗颓废之气,笔法清新自然,不食人间烟火而兴象自出,正如王仕源所云: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样的人能说他没有才能吗?时运不济,正直洒脱的性格导致入仕不通(李白,杜甫也同处盛唐,官运也一直不顺),做不成官不代表无才能,其实在那表面兴盛的盛唐背后,已是新病旧疮,暗流涌动,如果说安史之乱之后属于“落花时节”,那么在孟浩然求仕那一阶段就是“雨后凋落”,看透了世态炎凉,朝堂腐朽的孟公决定归隐田园,过上与世不争,清心寡欲的生活,这也就型成了他的大体诗风,再也提不起“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那番豪气,由此可以推论出,他的诗风清新与体裁单薄完全是被逼出来的……


      3楼2017-02-23 10:45
      收起回复
        人气高的诗人除了名气很大的(人人都知道的,课本力推的),基本上就是有爱情故事的和死的早的。
        这样可以方便粉丝们在贴吧里喊道:啊,我最爱XX,想起XX,我的心就好痛啊!!然后就可以写穿越时空爱上XX这种小说。
        没有这两条就难说了,比如韩愈的名声很大,可是一点都不红。


        5楼2017-02-24 18:37
        收起回复
          我认为不应该跟着那些砖家,用题材,体裁之类的要求来评定诗人,然后得出谁更厉害的结论来。这些游戏规则本来是他们定的,当然会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但是,评论家去规定作者应该写什么,用什么形式写,这不是本末倒置的事情吗?有很多时候,他们所谓的题材和体裁的问题,只是因为那个作者正好没有写到他们想看的罢了。譬如唐书里提到与孟浩然齐名的王昌龄,外号七绝圣手,但是七绝之外著名的诗,好像只有一首五古。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指责王昌龄的题材和体裁过于狭窄呢(似乎吧)?因为边塞题材对砖家们的胃口。砖家们暗中规定了某些题材和体裁比别的更高级,比如边塞诗比田园诗高级,民间疾苦比宴饮享乐高级,七律比五律高级等等,接下去用评论和选本的方法,把他们喜欢的人给挑出来,强行安利给大家。然后,很多人还真信了。嗯,我对文学史极其排斥。
          如果只按照前面标准下去,那别说孟王,王孟,砖家们能找出一堆题材和体裁方面的理由,论证孟浩然不能跟王维齐名,这论文已经有了。但是这标准就是评价诗歌和诗人的标准吗?不觉得很无聊吗?再说,“他的诗风清新与体裁单薄完全是被逼出来的”,这句话里就隐含着清新和体裁单一是某种缺点的意思。我并不那么认为。体裁丰富是优点,体裁单一未必就是缺点;诗风浑厚是好处,风格清新难道有问题吗。吐槽一下,人毕竟各有所爱,孟粉看到“王妙于孟”肯定不舒服,但是不可能说服那些嚷嚷着要穿越过去爱上王维的少女心。因为喜欢王,或者喜欢孟,或者喜欢其他诗人的人,本来就各自不同。但是不管喜欢谁,何必被那些砖家们自订的标准牵着走呢。
          最后抄一段王琦在《李太白全集》跋里说的话:“至谓其当国家多难之日,而酣歌纵饮,无杜少陵忧国忧民之心。以此为优劣,则又不然。诗者,性情之所寄。性情不能无偏,或偏于多乐,或偏于多忧,本自不同……一以国事为忧,一以自适为乐,又事理之各殊者,奈何欲比而同之,而以是为优劣耶!后之文士,左袒太白者不甘其说,而思有以矫之,以杜有诗史之名,则择李集中忧时悯乱之辞,而捃摭史事以释之,曰此亦可称诗史;以杜有一饭未尝忘君之誉,则索李集中思君恋主之句,而极力表扬,曰身在江湖,心存魏阙,与杜初无少异。此其意不过欲搘抑李者之口,而与之相抗。岂知论说杜诗而沾沾于是,颠倒事实,强合岁时,昔人已有厌而辟之者,何乃拾其牙后慧,而又为李集之骈拇枝指哉!读者当尽去一切偏曲泛驳之说,惟深溯其源流,熟参其指趣,反复玩味于二体六义之间,而明夫敷陈情理、托物比兴之各有攸当,即事感时、是非美刺之不可淆混,更考其时代之治乱,合其生平之通塞,不以无稽之毁誉入而为主于中。”这话其实是适合于所有作者的。


          6楼2017-02-24 23:30
          收起回复
            哈哈,不会是来时仨儿,去时仨儿吧?你我他


            7楼2017-02-25 13:0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