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湖滨北路不足3公里的路段,一年内开了5家红木家具店,彼时,滨北育秀中心附近的餐饮(专题阅读)店纷纷为红木家具“让路”。但现在,湖滨北路又变成“火锅一条街”了。
【现象】 火锅店扎堆入驻 200米内有5家
4日下午,媒体从湖滨北路莲岳路口沿东渡方向前进,呛火锅、陶乡涮涮锅、小肥羊、谭火锅……各式火锅店逐一出现在眼前。尤其是在育秀中心附近,仅200米的路段就有5家火锅店。
4日晚7点,媒体再次经过,上述火锅店外沿街已停满车,有的店门口还有不少食客在排队等候。
媒体发现,虽然都叫火锅店,但各家店的主题内容都有差异,有自助火锅、川式火锅、台式迷你锅、鱼头火锅、虾火锅等。
“有不少是新开的火锅店,原来的业态并不是做餐饮的。”一火锅店员工表示,原来的店搬走后,火锅店纷纷入驻。
在上述这么多家火锅店中,谭火锅可以算是“老资格”了,因为它已经在这条路上生存了近20年。该火锅店一位江姓负责人表示,他们进驻时,整条街就只有谭火锅一家经营火锅生意。但现在,短短200米的路上,7家店面里有5家做火锅,这样的竞争环境是前所未有的。
“原来,隔壁有家店经营牦牛火锅,不久前因经营不善撤离,而新开的店面又是一家川式火锅,紧挨着的原来一家做鱼的餐厅也改成了虾火锅。”江先生说,同行们的近距离交锋让他们感到不小的压力,但好在价格、形式、客户群不同,并没有对店里的客流造成很大影响。
【观察】 都想分一杯羹 资金纷纷进入
使用大众点评搜寻关键字“火锅”,仅思明区就能检索出509家商户。尽管厦门的火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是仍有不少人投入到这一行业中来,湖滨北路“贴身肉搏”的众火锅店只是其中的缩影。
1989年出生的小林就是上文提到的即将开张的川式火锅店的老板,这也是他第一次创业。“我们选择了加盟的方式。”他坦言,总部会派厨师、负责汤底调配和原料配送,店里不需要另外请太多的人手。这样一来,开店就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也不用担心厨师跳槽。
对于开店规划,小林的想法也很简单:“加盟一个有一定规模和口碑的品牌,做出口碑就不怕没有客源。”在小林看来,现在的厦门人吃火锅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即便是夏天,周围的朋友和不少市民也能接受吹着空调吃火锅。
小林说,此前他也担心天气热对火锅生意有影响,为此他特地在夏天的宵夜时间对火锅店进行观察,发现还是有不少年轻人都会选择吃火锅,于是坚定了他做这一行的信心。
实际上,目前厦门餐饮市场的格局也在悄悄发生变化,火锅“势力”日渐强大。而且,火锅不再是小品牌角逐,多个全国知名的火锅品牌陆续“登鹭”。
“厦门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口味多元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皇城老妈的一位合伙人则认为,这些年厦门吃辣的人越来越多,并且好像慢慢接受“火锅不只是冬天才能吃”的概念,“其实这一概念在四川和许多北方城市已经是一种饮食习惯”。
【分析】 低成本和低门槛 成扎堆开店缘由
为什么短时间内湖滨北路会冒出这么多火锅店“新面孔”呢?根据自身经营餐馆的经验,业内人士刘先生认为,这并非纯粹跟风,而是有多方面考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低成本和低门槛。“赶在冬季前开业的火锅店多是中小型的,这样不需要太大的启动资金。而且开一家火锅店,除了每张桌上多了个炉子外,对装修和设备没有太多的要求。”刘先生说,不同于一般餐馆,中小型火锅店一般只需向顾客提供新鲜食材,没有太多的烹饪项目,这样就不需要太多的后厨人员,不仅能节省50%以上的厨房成本,而且能较快入门。
另一位业内人士郭先生也表示,火锅的菜品相对简单集中,能统一采购,食材品质也更好把控,而且多数火锅是自助式的,这样一来,顾客全程自己动手,也能给餐饮企业省掉不少麻烦,尤其是在对菜谱菜品的研究上,可以少下不少功夫,因此,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给火锅创造了“上位”的机会。
不过,面对已经竞争激烈的市场,郭先生认为,想在厦门的“火锅”江湖中长久地生存下去,还是需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不然这波开店潮可能真的只是一股潮,来得快去得也快。
【现象】 火锅店扎堆入驻 200米内有5家
4日下午,媒体从湖滨北路莲岳路口沿东渡方向前进,呛火锅、陶乡涮涮锅、小肥羊、谭火锅……各式火锅店逐一出现在眼前。尤其是在育秀中心附近,仅200米的路段就有5家火锅店。
4日晚7点,媒体再次经过,上述火锅店外沿街已停满车,有的店门口还有不少食客在排队等候。
媒体发现,虽然都叫火锅店,但各家店的主题内容都有差异,有自助火锅、川式火锅、台式迷你锅、鱼头火锅、虾火锅等。
“有不少是新开的火锅店,原来的业态并不是做餐饮的。”一火锅店员工表示,原来的店搬走后,火锅店纷纷入驻。
在上述这么多家火锅店中,谭火锅可以算是“老资格”了,因为它已经在这条路上生存了近20年。该火锅店一位江姓负责人表示,他们进驻时,整条街就只有谭火锅一家经营火锅生意。但现在,短短200米的路上,7家店面里有5家做火锅,这样的竞争环境是前所未有的。
“原来,隔壁有家店经营牦牛火锅,不久前因经营不善撤离,而新开的店面又是一家川式火锅,紧挨着的原来一家做鱼的餐厅也改成了虾火锅。”江先生说,同行们的近距离交锋让他们感到不小的压力,但好在价格、形式、客户群不同,并没有对店里的客流造成很大影响。
【观察】 都想分一杯羹 资金纷纷进入
使用大众点评搜寻关键字“火锅”,仅思明区就能检索出509家商户。尽管厦门的火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是仍有不少人投入到这一行业中来,湖滨北路“贴身肉搏”的众火锅店只是其中的缩影。
1989年出生的小林就是上文提到的即将开张的川式火锅店的老板,这也是他第一次创业。“我们选择了加盟的方式。”他坦言,总部会派厨师、负责汤底调配和原料配送,店里不需要另外请太多的人手。这样一来,开店就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也不用担心厨师跳槽。
对于开店规划,小林的想法也很简单:“加盟一个有一定规模和口碑的品牌,做出口碑就不怕没有客源。”在小林看来,现在的厦门人吃火锅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即便是夏天,周围的朋友和不少市民也能接受吹着空调吃火锅。
小林说,此前他也担心天气热对火锅生意有影响,为此他特地在夏天的宵夜时间对火锅店进行观察,发现还是有不少年轻人都会选择吃火锅,于是坚定了他做这一行的信心。
实际上,目前厦门餐饮市场的格局也在悄悄发生变化,火锅“势力”日渐强大。而且,火锅不再是小品牌角逐,多个全国知名的火锅品牌陆续“登鹭”。
“厦门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口味多元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皇城老妈的一位合伙人则认为,这些年厦门吃辣的人越来越多,并且好像慢慢接受“火锅不只是冬天才能吃”的概念,“其实这一概念在四川和许多北方城市已经是一种饮食习惯”。
【分析】 低成本和低门槛 成扎堆开店缘由
为什么短时间内湖滨北路会冒出这么多火锅店“新面孔”呢?根据自身经营餐馆的经验,业内人士刘先生认为,这并非纯粹跟风,而是有多方面考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低成本和低门槛。“赶在冬季前开业的火锅店多是中小型的,这样不需要太大的启动资金。而且开一家火锅店,除了每张桌上多了个炉子外,对装修和设备没有太多的要求。”刘先生说,不同于一般餐馆,中小型火锅店一般只需向顾客提供新鲜食材,没有太多的烹饪项目,这样就不需要太多的后厨人员,不仅能节省50%以上的厨房成本,而且能较快入门。
另一位业内人士郭先生也表示,火锅的菜品相对简单集中,能统一采购,食材品质也更好把控,而且多数火锅是自助式的,这样一来,顾客全程自己动手,也能给餐饮企业省掉不少麻烦,尤其是在对菜谱菜品的研究上,可以少下不少功夫,因此,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给火锅创造了“上位”的机会。
不过,面对已经竞争激烈的市场,郭先生认为,想在厦门的“火锅”江湖中长久地生存下去,还是需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不然这波开店潮可能真的只是一股潮,来得快去得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