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混配的概念。
混配又叫混搭、错配、误配、混子、串子、杂交。是指一种版式的面或背搭配了另一种版式的背或面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版式。这里所说的面背不仅指整个面背,而且还包含了部分的面背或局部的面背。
在同一铸造局或厂中,往往会出现相同的一面搭配不同的背或相同的背搭配不同的面的情况,最始初的面背搭配版式就是正配,其它的就是混配。如湖北鄂字十文大清铜币系列中,部颁面与部颁背,仿部颁面与地方背,大耳面与双冠龙背,就是正配,而它们之间相互混搭就是混配。还有一种情况: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号,甚至不同的厂局铜币的特征要素重组出另一新的版式,这就是跨界混配。如广东“每百枚换一元”混“当制钱十文”,山西八年面混十年背,十年面混八年背——不同时期;江南光绪元宝十文混江苏光绪十文和江苏混江南——不同的厂局;湖北鄂字中光绪面混宣统背,江南光绪元宝横乙已面混宣统大清龙背——不同年号等。
会不会存在这种情况?在设计雕刻阶段,一个面同时雕刻几个背或者一个背同时雕刻几个面的情况?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一个铸造厂,不可能同时只使用单一的模具,另一方面不可能同时只生产一两个版式,应该有多种版式同时生产。比如湖北八瓣花光绪元宝十文,同时设计了两个面即高北面(段谱A面)和低北面(段谱B面),以A面为主。A面最初设计搭配珠圈小坐龙,同时或者稍后设计了六路鳞、七路鳞、八路鳞三个背,这四个搭配版式均是正配。而B面最初设计搭配珠圈小坐龙与特大龙,两正配生产量均不大,而且相当。B面后来少量搭配了属于A面的七鳞八鳞,它们才是混配。
我们为便于区分和更进一步识别混配,可大致将它们分为大混、中混、小混三类。是根据其混的程度和状态而言的。
如何区别它们呢?
简单的说,跨界混配属于大混,混得有些诡异。它们批量生产和参与流通的可能性不大;主版或大版不同的版式混搭属于中混,这是生产过程中不算少见现象;从版或小版之间的混搭属于小混,越往铸造后期,这种现象越普遍。因此它们的存世量:大混稀少,中混较少,小混较多。
从这一概念出发,我们明白了,混配应该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因为混配的货币属性并没有因混而改变。一是混配不影响流通,它跟普通铜元一样参与社会流通;二是混配不改变自身的面值,十文还是十文,一分仍是一分;三是混配节约了成本。主要是节约了制造模具成本。所以混配在铜元时代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就跟普通的铸币一样发挥着货币媒介作用。混配只是在收藏领域才会引起人们关注,正常流通时期,大家的头脑中恐怕没有混配这回事的。即使它们退出流通进入收藏领域,人们往往只关注大混与部分中混,小混几乎没人在意。随着藏玩铜元的深入发展,特别是2000年后,段谱周李谱及分省谱公开出版发行后,版式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小混才得以进入大众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