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吧 关注:6,180贴子:89,603

回复:噙泪悼于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于大人悼内诗  其六
房栊寂寞掩春风,百岁情缘一旦空。
世态不离生死内,梦魂多在别离中。
可怜孤馆月华白,犹忆香奁烛影红。
老眼昏昏数行泪,客边从此恨无穷。


IP属地:广东100楼2017-04-25 02:49
回复
    于大人悼内诗 其七
    结缘谁不愿齐眉,修短由来未可期。
    老我方将安蔗境,细君先已赴瑶池。
    花飞玉碎愁何限,绠断瓶沉势莫为。
    清泪两行千古恨,眼看儿女益凄其。
      其八
    别来音问每蹉跎,两地关情感慨多。
    我欲承恩还北阙,子先归化梦南柯。
    空闺镜破余残粉,断杼尘蒙失旧梭。
    痛汝老怀谁与诉?临风惟有泪滂沱。
      其九
    独对青灯坐夜阑,客边衣薄不胜寒。
    因思旧事关情切,欲把遗书掩泪看。
    花落香消人寂寂,台空镜破月团团。
    梦魂割断幽明路,死别生离欲见难。
       其 十
    百川东逝更无还,生死由来一梦间。
    苦雨凄风香阁冷,落花啼鸟绣帷间。
    空于纸上看遗墨,无复灯前睹笑颜。
    肠断不堪回首处,两行清泪万重山。
      其 十一
    痴儿弱女两相依,宿鸟惊巢各自飞。
    尘锁镜台秋月冷,香消罗幔夜灯微。
    双亲闻讣肠应断,百岁同心事已非。
    垂老不堪生死别,客边日日泪沾衣。


    IP属地:广东101楼2017-04-25 21:02
    回复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领铁骑分四路大举南犯。年轻气盛的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幻想着像其曾祖父成祖朱棣那样数入漠北建立赫赫军功,所以不顾群臣劝阻,贸然亲征。八月十五日,在土木堡,明朝数十万大军被蒙古军队一举击溃,英宗也成了也先的阶下囚,史称“土木之变”。土木之变,影响深远。它标志着明朝失去了对蒙古军事力量的优势,也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土木之变,使得明朝面临的局势极其危险。英宗为也先俘获,明朝陷入了国无君主的窘境。同时,英宗成为也先手中的一个筹码,随时随地可以向明廷要挟索价。也先挟持英宗,乘土木新胜之余威,率众直趋北京,欲一鼓作气攻取明朝的京城。而数十万明军在土木堡一役土崩瓦解,北京守备空虚,形势岌岌可危。


      IP属地:广东102楼2017-04-25 21:03
      回复
        于大人:我来祭拜你!


        IP属地:广东103楼2017-08-04 05:45
        收起回复

          和老同学于广林到西湖三杰之于谦墓前祭悼!吟咏【石灰吟】 感悟清与白!


          IP属地:广东104楼2017-08-04 05:49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105楼2017-08-04 05:50
            回复


              IP属地:广东106楼2017-08-04 06:11
              回复
                新柳=====于谦
                不禁风力强扶持,袅袅楼前舞瘦枝。
                远客临行应著眼,佳人才唱却颦眉。
                飞花未睹漫天雪,弄影先看拂地丝。
                立马树边无限意,黄鹂声在最高枝。


                IP属地:广东113楼2017-09-24 20:45
                回复
                  狄楚青属题明人墨迹三种 其一 于公谦(清末近现代初·郑孝胥)
                  景泰能守国,太上竟得返。
                  于谦不世功,戮之岂无赧。
                  小人竞功名,朝事几覆反。
                  怀才卒难全,翰墨空挂眼。
                  郑孝胥(1860-1938),近代政治人物、书法家。福建省闽候人。1882年清光绪八年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3年辞隐。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得力于北魏碑。所作苍劲朴茂。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但是,在历史上有称他为大汉奸的,他也的确做了很多不光彩以及辱国没人格的事情,尤其是在末代皇帝身边的那种乞怜相和他的知识那是成反比。历史毕竟是历史,也是多棱镜。据说现在的交通银行四个大字就是出自于他的书法。我这里主要是分享他对于谦的这首诗。其中---小人竞功名 深刻。 怀才卒难全,也道尽了世人对于大人这样的胸襟坦荡之人竟遭遇小人算计。


                  IP属地:广东114楼2017-09-27 09:03
                  回复
                    郑州遇学正沈平之(明·于谦)
                    一从分袂后,两地各悽然。
                    道路千山隔,音书几度传。
                    相逢成感慨,欲别更留连。
                    清话休辞久,重来又隔年。
                    这位郑州的学正 估计是于大人老友吧,当时多年不见,在郑州相遇,沈平之无从查考此人简历,根据明代的学正可能是当地的某个学校的校长这样的身份吧。亦或是相当于大学校长。才疏学浅,只凭臆断,若有知情人在此纠错,我自当提前拜谢!


                    IP属地:广东115楼2018-01-18 15:04
                    回复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这是尽人皆知的,于少保也有一段佳话,就在于谦官拜三品,赶赴上任之际,其父于彦昭要儿子谨记八个大字:急流勇退,功成抽身。 可是官场岂是游乐场所,并非能以自己的意志转移。于大人最终还是不能如其父所愿。
                      于谦有一首《忆老婢》不妨发出来一起与友分享之:
                      忆老婢
                      吾家有老婢,行年近五十。虽云极丑陋,所幸少过失。
                      我昔少年时,垂髫发如漆。锐意取功名,辛苦事纸笔。
                      双亲命老婢,给使读书室。余时方气刚,未知抚爱术。
                      斯须不如意,骂詈信口出。老婢受不辞,未始怨且泣。
                      我壮忝科名,旋登显要职。老婢亦欣慰,且言所愿毕。
                      家人自南来,致意我家室。此意久未报,吾心恒郁郁。
                      作诗寄所怀,相见应有日。


                      IP属地:广东116楼2018-01-18 15:51
                      回复
                        黄河自古多水患,河南人民深受其害,而其中又以开封府犹为严重。为了制服黄河这条桀骜不驯的大龙,出于五行的观念,开封有关部门于正统十一年(1446)铸造了一尊独角朝天、呈蹲坐状的铁犀,并邀请于谦撰写了一篇铭文,刻于铁犀背部:
                        镇河铁犀铭
                        百炼玄金,溶为金液。变换灵犀,雄威赫奕。
                        塡御堤防,波涛永息。安若泰山,固如盘石。
                        水怪潜形,冯夷敛迹。城府坚完,民无垫溺。
                        雨顺风调,男耕女织。四时循序,百神效职。
                        亿万闾阎,措之衽席。惟天之庥,惟帝之力。
                        尔亦有庸,传之无极。
                        正统十一年岁在丙寅五月吉日浙人于谦识


                        IP属地:广东117楼2018-01-18 15:57
                        回复
                          董镛:于谦的老丈人
                          余杭的董氏家族,源出相邻的仁和县(现杭州市)董镛。董镛读书为业,在永乐二年(1404)考中了进士,进入了翰林院,授予文学官。明朝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这翰林院可是为政府储备人才的地方。
                          若不是后来收了个好女婿—大名鼎鼎的于谦,董镛在史书上也就如此淡淡几笔带过了。
                          于谦是隔壁钱塘县人,从小就聪慧过人,年纪轻轻诗书文章就在圈子响当当了,自然也被董镛所重视。永乐十四年(1416),于谦19岁,董家有女初长成,两人情投意合,订了婚约,并于两年后完婚。
                          于谦虽然颇有才气,不过只是出身寒门的小年轻,中进士也是5年之后,老丈人可是堂堂的董翰林,想必对于谦是寄予厚望。
                          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往往有一个温婉贤惠的妻子。书香贵女董氏嫁给于谦后,孝敬长辈,敦睦邻里。于谦家境贫寒,董氏也能安之若素,淡而不厌。
                          作为翰林之女知书识礼,一身柔婉贞顺的气质更让于谦迷恋不已。因为于谦忙于政事,婚后二十多年间两人聚少离多,于谦每每思念,都“别来音问每蹉跎,两地关情感慨多”。
                          董氏得了顽疾,于谦因在豫晋忙于赈灾治水,只能在千里之外默默为妻祈祷。正统十年(1445),董氏病逝,无暇赶回的于谦在内疚和悲痛之时,写下《祭亡妻淑人董氏文》,“言有尽兮,哀无穷。身虽远兮,情弗忘。”
                          此后于谦陆续写了《悼内》诗十多首,字字带泪,无尽的哀思化为沉重的笔墨。
                          “待吾瞑目,而后与子同穴而藏。”于谦更是希望死后只与董氏同穴而居。这一年,于谦仅48岁,从此余生不再续妻或纳妾,这便是董氏无与伦比的魅力所在吧。


                          IP属地:广东118楼2018-01-18 16:05
                          回复
                            于谦《和梅花百咏诗》
                            于冕《先肃愍公行状》云公“为文有奇气而主於理,诗词清逸流丽,人争传诵之。在江西时,和祭酒胡顺庵《山居十咏》诗;在河南时,周献王索和冯海粟《梅花百咏》诗,皆挥笔立就。”于谦《和梅花百咏诗》录之《于谦集》 本楼乃于大人本家。对于大人的文字颇感兴趣,见到和梅花百咏诗,我打算转载到此便于吧友欣赏。我计划一次转载五首:
                            (一)
                            一枝香影弄精神,凭仗逋仙为写真。
                            幽艳未须迷醉客,孤标何事恼诗人。
                            冷函窗外三更月,清辟寰中万古尘。
                            不是此花先泄露,江南草木岂知春?
                            (二)
                            玉为肌骨雪为神,近看茏葱远更真。
                            水底影浮天际月,樽前香逼酒阑人。
                            松篁晚节应同操,桃李春风谩逐尘。
                            马上相逢情不尽,一枝谁寄陇头春。
                            (三)
                            冷淡从知自有神,冰肌玉骨十分真。
                            月中疏影如留客,风外清香更可人。
                            东阁诗成空对景,西湖地迥不沾尘。
                            冰霜肯教相凌迫?屹立依然占早春。
                            (四)
                            岁暮天寒客怆神,孤标相对伴情真。
                            参横月落归啼鸟,梦觉歌残想故人。
                            最好琴书娱晚节,何须车马相逐尘。
                            东风玉笛高楼上,唤起江南第一春。
                            (五)
                            牡丹空占百花神,秾艳骄姿岂是真?
                            题谱谩夸词赋客,调羹终属庙堂人。
                            共看树老冰霜操,未许香飘道路尘。
                            水月澄清无限意,吟诗最喜笔生春。


                            IP属地:广东120楼2018-01-26 20:46
                            回复
                              (六)
                              天寒何用苦伤神,自有幽香伴道真。
                              千树争开江上路,一枝先寄陇头人。
                              凄凉东阁诗还在,寥落孤山迹已尘。
                              我独相看情不厌,杖藜踏雪每寻春。
                              (七)
                              不须粉墨为传神,自此逋仙两句真。
                              湖上看花风送客,窗间对影月留人。
                              乾坤浩荡浮清气,冰雪高寒锁玉尘。
                              岁暮挺然存晚操,群芳羞涩敢言春!
                              (八)
                              曲阑徒倚自凝神,一树茏葱认未真。
                              风送暗香醒醉梦,月移疏影伴幽人。
                              从来冷淡难随俗,独占清高且脱尘。
                              举世纷纷爱桃李,谁知别有淡中春!
                              (九)
                              凭栏相对纵诗神,识得幽花意趣真。
                              庾岭折枝空有信,灞桥策蹇更无人。
                              横斜影动天边月,冷淡香消雪后尘。
                              自是调羹须结子,肯因零落怨芳春!
                              (十)
                              冰霜摧剥倍精神,岁晚相看愈见真。
                              长笛且停楼外曲,幽芳留伴月中人。
                              水村斜露千枝雪,眼界全无半点尘。
                              把酒吟诗情不厌,悠然独识化工春。


                              IP属地:广东121楼2018-01-26 22: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