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阬”降
公元前260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在这之前,秦国将领王龁率军攻击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和顺、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东地区),隔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韩国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投降,就率郡归顺赵国。赵国为此出兵支援,赵国老将廉颇率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布防,支援上党。秦军转移锋芒直指赵军,由此爆发秦赵之间这场决定性的战役。
战役起始阶段,老将廉颇试图打一场消耗战,死守营垒,坚壁不出。秦军的供应线远远长于赵军,长期消耗对秦军不利。相持近一年,性急的赵王阵前换将,撤换廉颇,让善于夸夸其谈的赵括来统兵。秦国知道这个消息后,秘密任命白起为统帅,引诱赵军出击,以奇兵截断赵军后路.把赵军与国内的联系隔断。为了防止赵军突围,秦昭王亲自赶到靠近战场的河内郡,把当地15岁以上的男子统统征发为兵,赶到前线,将赵军团团包围。40万赵军被围46天,士兵饥饿难忍,反复突围都被秦军堵截。赵括在突围中内秦军射死。失去总指挥的赵军最后只好被迫投降。
白起得到赵军请求投降的消息后,与部将商量,他认为:“上党原来已经是我们秦国的囊中之物,而上党的百姓居然不愿意接受秦国统治,情愿去归顺赵国。看来这些国家的百姓都不愿意投降我们秦国,这些赵国俘虏肯定也是要反复无常的,如果不把他们都杀了,很可能要闹出大乱子。”将领们自然都服从主帅的意思。于是白起先是假意接受赵军投降,等到赵军都放下了武器,秦军出动大肆屠杀,将投降的赵国士兵全部杀光,还将他们的尸体按照战场斩首的惯例堆积在地面上。只留下240个年纪小的士兵回到赵国。赵国前后损失将士达45万之多。而全力动员的秦军也死亡过半,虽然打到赵国首都邯郸城下,但也是强弩之末,最终被楚、魏等国联军打败。
这桩惨剧留下的一个历史之谜是,这么多赵国战俘如果没有在长平被屠杀,他们的命运会如何?当时列国战争中的战俘最终的命运是什么?
被奴役的命运
在战国秦汉时代,战俘的命运实际上比在战场上战死好不了多少:他们就此成为战胜一方的奴隶。儒家经典《礼记.曲礼上》“献民虏者,操右袂”,汉儒对于“虏”的注解:“民虏,军所获也”,就是战场上抓到的俘虏。《商君书.君臣》说“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史记》描写战果往往是“首虏”连称,杀死一个敌人并取其首级,和将他活捉是同样的战功。比如《战国策.韩一》说客张仪形容秦国士兵为了得到战功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勇猛异常,作战时连盔甲都不穿,“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去报功。《史记.秦世家》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攻赵,取二十余县,首虏九万”。
“虏”这个字本义就是掳获的男子,《说文解字》:“虏,获也。从毌从力,虍声。”因此转义也可以指男奴。《韩非子.难二.五》里讲秦穆公重用奴隶身份的百里奚,“百里奚自以为虏干穆公;虏,所辱也”。战俘成为战胜国的国家奴隶,并且也可以通过对于有战功的军队官兵的赏赐转化为私人奴隶。比如《商君书.境内》提到“爵吏而为县尉,则赐虏六”。《战国策.秦四》说秦国连年攻打韩国、魏国,两国“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百世矣”,战死者尸体残骸被堆积成“京观”,“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而被俘者“父子老弱系虏,相随于路,……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
那么像长平的赵国官兵那样主动投降放下武器的战俘呢?好像也没有什么优待,依然成为战胜国的奴隶。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国竹简,有一条法律:“寇降,以为隶臣”。主动投降的“寇”(敌国军人),充做“隶臣”(隶属于官府的国家奴隶)。而且这个也不仅仅是针对敌国投降的士兵,就是秦国自己的士兵投降敌军的,也是同样处理。按照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条文,如果在战场上“失踪”,军队已经上报他阵亡、国家对他的后人进行了抚恤、授予爵位,可是后来查明他是在战场上逃跑或被俘,并没有死,就要剥夺对他后人所给予的抚恤以及爵位。这人如果日后回到家乡的,“以为隶臣”。
变成了奴隶的战俘有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也不是没有可能。睡虎地秦墓出土秦律里有不少有关的内容。《军爵律》规定可以本人的两级爵位,来换取免除成为了“隶臣、隶妾”的亲生父母一人。或者是隶臣参与了战斗、并有斩首战功应赐予“公士”爵位的,可以向政府归还公士爵位,换取免除自己妻子的“隶妾”身份。被免除了隶臣、妻妾身份的人,属于“庶人”等级,仍然不是正式的平民。这项法律还细致的规定,如果是“工隶臣”有了斩首战功、可以免除为庶人的,仍然要编为工匠户籍。如果这个隶臣已经受过“肉刑”(毁容、割鼻、砍足之类的残害刑),要编为“隐官工”(有专门集中居住地的工匠户籍)。另一条《仓律》规定,允许以年龄相仿、体力相等的两个男子来赎换一个隶臣。这就给私人用自己的奴隶来赎换隶臣提供了方便。而且这条法律还非常细致的规定,一个壮劳力可以赎换一个老年隶臣,或者是身高不足五尺(秦尺约合今23厘米多)的小隶臣,或者一个隶妾。
根据《吕氏春秋.先识览》的说法,春秋时期各国之间可以使用金钱赎人。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家“为人臣妾”的,有鲁国人将其赎回的,可以到官府报销赎金。孔夫子的徒弟子贡是个商人,来往于诸侯国之间,顺便赎回了一些在诸侯国为奴的鲁国人。回来后也没有去取政府的赎金。孔夫子批评他,说这样一来,他自觉很清高,可是普通的鲁国人也就不好意思取赎金,又没有子贡这样的财富,也就会停止去赎人,“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这种允许赎回奴隶、也就意味着可以赎回战俘的做法,到了战国时代似乎就逐渐消失了。上引的秦国法律,官府奴隶要以一换二的比例赎出,而且赎出以后是作为半贱民性质的“庶人”,很可能是不可任意回原籍的。
奴役战俘被认为是正常的,但屠杀战俘在当时的舆论上还是被认为不可接受的。长平之战后,白起因为与秦国的当政者有不同意见,口出怨言,被秦昭王剥夺所有爵位。后来秦昭王想再次起用他,白起称病不行。秦昭王派了使者“赐剑”,要白起自杀。白起拿了宝剑,未免要喊声冤枉:“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可是想了想,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我使用诈术骗了赵国士兵,将他们全部屠杀,就这件事,我就该死。”
新安阬卒
奴役战俘的战争惯例到了秦汉之际有了很大的转折,这个转折和秦末短暂而空前残酷的战乱有直接的关系。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反秦起义,仅仅几个月时间,陈胜的军队就打到了临潼,直接威胁到长期以来作为秦朝根据地的关中地区。秦朝军队主力部队不是在北方防匈奴,就是在南方征战,关中地区兵力相当空虚。秦二世慌忙宣布大赦天下,赦免原来在骊山修建始皇帝陵墓的“刑徒”,发给武器,临时组编一支军队,交给少府(管理皇家山林财产的大臣,九卿之一)章邯指挥。
章邯指挥的这批由“刑徒”仓促改编的军队,战斗力居然要超过陈胜军队,不仅在潼关外一战而胜,而且还一路追击。秦二世加派长史司马欣﹑将军董翳辅佐章邯,同时在关中地区征发兵员加强章邯军队的实力。章邯这支秦军连续击败几支反秦武装。公元前208年在定陶大战中,章邯击败主要反秦武装首领项梁率领的楚军,项梁战死。章邯领兵渡过黄河,进攻河北各地自立为王的割据势力。
但是在公元前207年,这支秦军的好运到了头,在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与项羽指挥的反秦联军大战中,这支秦军大败,只得转为防守。秦二世派了特使来责问章邯。章邯要司马欣到咸阳去汇报,结果把持朝政的赵高都不愿意接见。司马欣逃回军中,向章邯说:“赵高独揽大权,将军有战功会引起他的妒忌,打了败仗,免不了被他处死。请将军认真思考出路。”于是章邯派人去和反秦武装联系投降事宜。反秦武装也派人来劝降。
项羽召集了部将商量,答应章邯的投降请求,约定这支秦军还是归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将领率领,封章邯为雍王,安置于楚军军营。以司马欣为上将军,率军为进攻关中的先头部队。
部队前进到新安(今河南新安西)。一路行军中,反秦武装中很多官兵当年都曾被征发到关中原来秦国地区服役,受到过原秦国地区官吏的欺负。现在与这股投降的秦军一起行军,难免蓄意报复,将这些秦国士兵当成“奴虏”来使唤,百般刁难欺负。秦军士兵私下商量,觉得受了章邯的欺骗,投降后没有好处。而且现在去进攻关中,如果顺利进关灭秦,还算幸运,万一被秦军打败,被反秦的诸侯挟带往东,永远回不了老家不说,留在关中的家属,父母妻子儿女都会被杀。由此人心浮动。派到秦军监督的楚军军官感觉到这股情绪,向项羽汇报。项羽找来黥布、蒲将军等重要诸侯讨论,说:“这些秦国兵为数不少,其心不服,万一到了关中不听指挥,就要出大事了。还不如把这些士兵都杀了,只留下章邯、司马欣、董翳高级军官一起入秦。”于是暗中布置,在夜里突然行动,将投降的秦军士兵全部屠杀,并堆积于新安城南。据《史记》的说法,这次一共“阬杀”秦军士兵二十多万。
转折的开始
项羽“阬杀”章邯这支秦军的残暴行径,实际上反映了项羽是在按照战国时代的作战规则行事,打了胜仗就奴役战俘,觉得奴隶太多没有办法处置就屠杀了事。在这之前项羽攻击襄城,就阬杀了所有襄城守军。而在这以后项羽进攻齐国的田荣,也是先受降后阬杀。接受章邯这支秦军投降,很大程度上是迫不得已。就项羽本意大概是要把章邯这个杀叔仇人(项羽是项梁的侄子)及其军队消灭的,可是当时楚军自己的军粮也开始紧张,再打下去会有风险,这才决定接受秦军投降。
相反,由刘邦领导的反秦武装则摈弃了奴役战俘的传统,着力“招降纳叛”,将各类敌军战俘收编为自己的军队。刘邦起兵时不过以一两个县为根据地,兵力几千人。攻击砀县(今河南夏邑东),“因收砀兵,得五六千人”。后来得到项梁支援得楚兵五千人。项梁失败后,刘邦受楚怀王派遣向西发展,“收陈王、项梁散卒”,与彭越一起进攻秦军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虽然打了败仗,刘邦却顺便又收编了彭越的溃兵。进攻宛(今河南南阳),设法招降,和项羽“留将不留兵”不一样,刘邦将原来秦朝宛的官员全部留任,而把宛的军队带走,实行“兵将分离”。刘邦在向关中进军途中,宣布政策:秦国官员能够带一万人或者领一个郡投降的,都封为“万户侯”。因此所向披靡,抢先入咸阳消灭秦朝。
在以后与项羽争夺全国控制权的5年激烈战争中,刘邦依靠收编战俘、收编其他地方军的政策,使自己的军队成为一支不突出地方特性的“联军”,得以屡败屡战。公元前203年,刘邦与项羽率军在广武(今河南荥阳西北)对峙,项羽要和刘邦单挑决斗,刘邦则指责项羽是有十项大罪的罪人,自己不和罪人决斗。刘邦所言的项羽十项大罪中,就有“诈阬秦子弟新安二十万”,“杀已降”。
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军将项羽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兵少食尽”,晚上听见汉军军营到处都有楚国人的歌声,死抱着地方观念的项羽大吃一惊:“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他根本想不到楚军放下了武器的俘虏兵都已经变成了汉军的兵员。
刘邦这种“招降纳叛”的做法,显示出他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历史悠久的部族概念对他已经没有什么影响。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他的《读通鉴论》里说“汉起巴蜀、三秦之卒,用九江、齐、赵之师”,说刘邦不拘泥于原来诸侯国的分隔,有“天下”观。王夫之评论刘邦当了皇帝,首先封的诸侯王是长沙王吴芮、闽粤王无诸,而不是分封自己的子弟功臣,是表彰这两位“破秦之功”,因此刘邦的政治眼光是“以天下之功为功”的“大公”。
惯行的套路
在以后历次改朝换代的内战中,刘邦的战俘政策被长期延用,成为一项“中国特色”的战争惯例。每一个成功的改朝换代者,几乎都是善于招降纳叛者。
比如西汉末年篡政的王莽被消灭后,各支武装彼此混战。东汉光武帝刘秀从今天河北北部地区起兵,击败并收编了河北地区“铜马”、“高湖”、“重连”等林林种种的武装团伙,整编后成为自己的基干力量。最后得以平定全国,史载其受降收编的总兵力居然要达到一百多万!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说,“盖先后所受降者,指穷于数”。

公元前260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在这之前,秦国将领王龁率军攻击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和顺、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东地区),隔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韩国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投降,就率郡归顺赵国。赵国为此出兵支援,赵国老将廉颇率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布防,支援上党。秦军转移锋芒直指赵军,由此爆发秦赵之间这场决定性的战役。
战役起始阶段,老将廉颇试图打一场消耗战,死守营垒,坚壁不出。秦军的供应线远远长于赵军,长期消耗对秦军不利。相持近一年,性急的赵王阵前换将,撤换廉颇,让善于夸夸其谈的赵括来统兵。秦国知道这个消息后,秘密任命白起为统帅,引诱赵军出击,以奇兵截断赵军后路.把赵军与国内的联系隔断。为了防止赵军突围,秦昭王亲自赶到靠近战场的河内郡,把当地15岁以上的男子统统征发为兵,赶到前线,将赵军团团包围。40万赵军被围46天,士兵饥饿难忍,反复突围都被秦军堵截。赵括在突围中内秦军射死。失去总指挥的赵军最后只好被迫投降。
白起得到赵军请求投降的消息后,与部将商量,他认为:“上党原来已经是我们秦国的囊中之物,而上党的百姓居然不愿意接受秦国统治,情愿去归顺赵国。看来这些国家的百姓都不愿意投降我们秦国,这些赵国俘虏肯定也是要反复无常的,如果不把他们都杀了,很可能要闹出大乱子。”将领们自然都服从主帅的意思。于是白起先是假意接受赵军投降,等到赵军都放下了武器,秦军出动大肆屠杀,将投降的赵国士兵全部杀光,还将他们的尸体按照战场斩首的惯例堆积在地面上。只留下240个年纪小的士兵回到赵国。赵国前后损失将士达45万之多。而全力动员的秦军也死亡过半,虽然打到赵国首都邯郸城下,但也是强弩之末,最终被楚、魏等国联军打败。
这桩惨剧留下的一个历史之谜是,这么多赵国战俘如果没有在长平被屠杀,他们的命运会如何?当时列国战争中的战俘最终的命运是什么?
被奴役的命运
在战国秦汉时代,战俘的命运实际上比在战场上战死好不了多少:他们就此成为战胜一方的奴隶。儒家经典《礼记.曲礼上》“献民虏者,操右袂”,汉儒对于“虏”的注解:“民虏,军所获也”,就是战场上抓到的俘虏。《商君书.君臣》说“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史记》描写战果往往是“首虏”连称,杀死一个敌人并取其首级,和将他活捉是同样的战功。比如《战国策.韩一》说客张仪形容秦国士兵为了得到战功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勇猛异常,作战时连盔甲都不穿,“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去报功。《史记.秦世家》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攻赵,取二十余县,首虏九万”。
“虏”这个字本义就是掳获的男子,《说文解字》:“虏,获也。从毌从力,虍声。”因此转义也可以指男奴。《韩非子.难二.五》里讲秦穆公重用奴隶身份的百里奚,“百里奚自以为虏干穆公;虏,所辱也”。战俘成为战胜国的国家奴隶,并且也可以通过对于有战功的军队官兵的赏赐转化为私人奴隶。比如《商君书.境内》提到“爵吏而为县尉,则赐虏六”。《战国策.秦四》说秦国连年攻打韩国、魏国,两国“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百世矣”,战死者尸体残骸被堆积成“京观”,“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而被俘者“父子老弱系虏,相随于路,……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
那么像长平的赵国官兵那样主动投降放下武器的战俘呢?好像也没有什么优待,依然成为战胜国的奴隶。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国竹简,有一条法律:“寇降,以为隶臣”。主动投降的“寇”(敌国军人),充做“隶臣”(隶属于官府的国家奴隶)。而且这个也不仅仅是针对敌国投降的士兵,就是秦国自己的士兵投降敌军的,也是同样处理。按照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条文,如果在战场上“失踪”,军队已经上报他阵亡、国家对他的后人进行了抚恤、授予爵位,可是后来查明他是在战场上逃跑或被俘,并没有死,就要剥夺对他后人所给予的抚恤以及爵位。这人如果日后回到家乡的,“以为隶臣”。
变成了奴隶的战俘有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也不是没有可能。睡虎地秦墓出土秦律里有不少有关的内容。《军爵律》规定可以本人的两级爵位,来换取免除成为了“隶臣、隶妾”的亲生父母一人。或者是隶臣参与了战斗、并有斩首战功应赐予“公士”爵位的,可以向政府归还公士爵位,换取免除自己妻子的“隶妾”身份。被免除了隶臣、妻妾身份的人,属于“庶人”等级,仍然不是正式的平民。这项法律还细致的规定,如果是“工隶臣”有了斩首战功、可以免除为庶人的,仍然要编为工匠户籍。如果这个隶臣已经受过“肉刑”(毁容、割鼻、砍足之类的残害刑),要编为“隐官工”(有专门集中居住地的工匠户籍)。另一条《仓律》规定,允许以年龄相仿、体力相等的两个男子来赎换一个隶臣。这就给私人用自己的奴隶来赎换隶臣提供了方便。而且这条法律还非常细致的规定,一个壮劳力可以赎换一个老年隶臣,或者是身高不足五尺(秦尺约合今23厘米多)的小隶臣,或者一个隶妾。
根据《吕氏春秋.先识览》的说法,春秋时期各国之间可以使用金钱赎人。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家“为人臣妾”的,有鲁国人将其赎回的,可以到官府报销赎金。孔夫子的徒弟子贡是个商人,来往于诸侯国之间,顺便赎回了一些在诸侯国为奴的鲁国人。回来后也没有去取政府的赎金。孔夫子批评他,说这样一来,他自觉很清高,可是普通的鲁国人也就不好意思取赎金,又没有子贡这样的财富,也就会停止去赎人,“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这种允许赎回奴隶、也就意味着可以赎回战俘的做法,到了战国时代似乎就逐渐消失了。上引的秦国法律,官府奴隶要以一换二的比例赎出,而且赎出以后是作为半贱民性质的“庶人”,很可能是不可任意回原籍的。
奴役战俘被认为是正常的,但屠杀战俘在当时的舆论上还是被认为不可接受的。长平之战后,白起因为与秦国的当政者有不同意见,口出怨言,被秦昭王剥夺所有爵位。后来秦昭王想再次起用他,白起称病不行。秦昭王派了使者“赐剑”,要白起自杀。白起拿了宝剑,未免要喊声冤枉:“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可是想了想,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我使用诈术骗了赵国士兵,将他们全部屠杀,就这件事,我就该死。”
新安阬卒
奴役战俘的战争惯例到了秦汉之际有了很大的转折,这个转折和秦末短暂而空前残酷的战乱有直接的关系。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反秦起义,仅仅几个月时间,陈胜的军队就打到了临潼,直接威胁到长期以来作为秦朝根据地的关中地区。秦朝军队主力部队不是在北方防匈奴,就是在南方征战,关中地区兵力相当空虚。秦二世慌忙宣布大赦天下,赦免原来在骊山修建始皇帝陵墓的“刑徒”,发给武器,临时组编一支军队,交给少府(管理皇家山林财产的大臣,九卿之一)章邯指挥。
章邯指挥的这批由“刑徒”仓促改编的军队,战斗力居然要超过陈胜军队,不仅在潼关外一战而胜,而且还一路追击。秦二世加派长史司马欣﹑将军董翳辅佐章邯,同时在关中地区征发兵员加强章邯军队的实力。章邯这支秦军连续击败几支反秦武装。公元前208年在定陶大战中,章邯击败主要反秦武装首领项梁率领的楚军,项梁战死。章邯领兵渡过黄河,进攻河北各地自立为王的割据势力。
但是在公元前207年,这支秦军的好运到了头,在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与项羽指挥的反秦联军大战中,这支秦军大败,只得转为防守。秦二世派了特使来责问章邯。章邯要司马欣到咸阳去汇报,结果把持朝政的赵高都不愿意接见。司马欣逃回军中,向章邯说:“赵高独揽大权,将军有战功会引起他的妒忌,打了败仗,免不了被他处死。请将军认真思考出路。”于是章邯派人去和反秦武装联系投降事宜。反秦武装也派人来劝降。
项羽召集了部将商量,答应章邯的投降请求,约定这支秦军还是归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将领率领,封章邯为雍王,安置于楚军军营。以司马欣为上将军,率军为进攻关中的先头部队。
部队前进到新安(今河南新安西)。一路行军中,反秦武装中很多官兵当年都曾被征发到关中原来秦国地区服役,受到过原秦国地区官吏的欺负。现在与这股投降的秦军一起行军,难免蓄意报复,将这些秦国士兵当成“奴虏”来使唤,百般刁难欺负。秦军士兵私下商量,觉得受了章邯的欺骗,投降后没有好处。而且现在去进攻关中,如果顺利进关灭秦,还算幸运,万一被秦军打败,被反秦的诸侯挟带往东,永远回不了老家不说,留在关中的家属,父母妻子儿女都会被杀。由此人心浮动。派到秦军监督的楚军军官感觉到这股情绪,向项羽汇报。项羽找来黥布、蒲将军等重要诸侯讨论,说:“这些秦国兵为数不少,其心不服,万一到了关中不听指挥,就要出大事了。还不如把这些士兵都杀了,只留下章邯、司马欣、董翳高级军官一起入秦。”于是暗中布置,在夜里突然行动,将投降的秦军士兵全部屠杀,并堆积于新安城南。据《史记》的说法,这次一共“阬杀”秦军士兵二十多万。
转折的开始
项羽“阬杀”章邯这支秦军的残暴行径,实际上反映了项羽是在按照战国时代的作战规则行事,打了胜仗就奴役战俘,觉得奴隶太多没有办法处置就屠杀了事。在这之前项羽攻击襄城,就阬杀了所有襄城守军。而在这以后项羽进攻齐国的田荣,也是先受降后阬杀。接受章邯这支秦军投降,很大程度上是迫不得已。就项羽本意大概是要把章邯这个杀叔仇人(项羽是项梁的侄子)及其军队消灭的,可是当时楚军自己的军粮也开始紧张,再打下去会有风险,这才决定接受秦军投降。
相反,由刘邦领导的反秦武装则摈弃了奴役战俘的传统,着力“招降纳叛”,将各类敌军战俘收编为自己的军队。刘邦起兵时不过以一两个县为根据地,兵力几千人。攻击砀县(今河南夏邑东),“因收砀兵,得五六千人”。后来得到项梁支援得楚兵五千人。项梁失败后,刘邦受楚怀王派遣向西发展,“收陈王、项梁散卒”,与彭越一起进攻秦军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虽然打了败仗,刘邦却顺便又收编了彭越的溃兵。进攻宛(今河南南阳),设法招降,和项羽“留将不留兵”不一样,刘邦将原来秦朝宛的官员全部留任,而把宛的军队带走,实行“兵将分离”。刘邦在向关中进军途中,宣布政策:秦国官员能够带一万人或者领一个郡投降的,都封为“万户侯”。因此所向披靡,抢先入咸阳消灭秦朝。
在以后与项羽争夺全国控制权的5年激烈战争中,刘邦依靠收编战俘、收编其他地方军的政策,使自己的军队成为一支不突出地方特性的“联军”,得以屡败屡战。公元前203年,刘邦与项羽率军在广武(今河南荥阳西北)对峙,项羽要和刘邦单挑决斗,刘邦则指责项羽是有十项大罪的罪人,自己不和罪人决斗。刘邦所言的项羽十项大罪中,就有“诈阬秦子弟新安二十万”,“杀已降”。
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军将项羽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兵少食尽”,晚上听见汉军军营到处都有楚国人的歌声,死抱着地方观念的项羽大吃一惊:“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他根本想不到楚军放下了武器的俘虏兵都已经变成了汉军的兵员。
刘邦这种“招降纳叛”的做法,显示出他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历史悠久的部族概念对他已经没有什么影响。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他的《读通鉴论》里说“汉起巴蜀、三秦之卒,用九江、齐、赵之师”,说刘邦不拘泥于原来诸侯国的分隔,有“天下”观。王夫之评论刘邦当了皇帝,首先封的诸侯王是长沙王吴芮、闽粤王无诸,而不是分封自己的子弟功臣,是表彰这两位“破秦之功”,因此刘邦的政治眼光是“以天下之功为功”的“大公”。
惯行的套路
在以后历次改朝换代的内战中,刘邦的战俘政策被长期延用,成为一项“中国特色”的战争惯例。每一个成功的改朝换代者,几乎都是善于招降纳叛者。
比如西汉末年篡政的王莽被消灭后,各支武装彼此混战。东汉光武帝刘秀从今天河北北部地区起兵,击败并收编了河北地区“铜马”、“高湖”、“重连”等林林种种的武装团伙,整编后成为自己的基干力量。最后得以平定全国,史载其受降收编的总兵力居然要达到一百多万!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说,“盖先后所受降者,指穷于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