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人武学文摘吧 关注:58贴子:920
  • 13回复贴,共1

每日寄语——丁酉正月十一至二十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日寄语——丁酉正月十一日
《理解传统与文化》系列之二:
《文化与竟技——略谈散打与传统武术》
我们现在看到的拳击和散打,大多数是竞技运动;这一类的还可以包括摔跤(中国式摔跤除外)、击剑、柔道、相扑等。这一类的运动有个共同的思想: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获取分数而取胜!所以这一类运动技术的不断提高是基于其各自的运动评判规则,换句话说:它们已从为生死存亡而战的过去、到了为比赛得奖而战的现代。
为生死存亡而战,不胜即死!为比赛得奖而战,还有下次。
传统武术,我根据个人的经验认为:仍然保留着为生死存亡而战的思想!因为她的每一招式的功法,都求的是达到一击必杀!故古训: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因为文章是抒怀以悦人为目的,所以展示的是无我,依《礼记》所说自卑而尊人,礼让他人,所以无第一;动武是发心而制敌,是以体现的是无人无我的思想,并不是“老子天下第一”的意思!因此《拳经》中要求“拳打人不知”。
现代的拳击和散打,在训练时的思想,只是想如何钻规则的空子,求在对方得分部位多打击几下,求取比赛胜利而已;不要说把人打死,就是一下把人打的没有再战能力的思想也不会有;而传统武术比如说形意拳,每一举动追求的是什么?其形则“打人如走路”,其势则“好似卷地风”,效果则“束展二字一命亡”!
中国武术授受的思想是这样,你达不到是自己功夫不到,不能怨老祖宗没留下这些东西!
传统武术因为是杀人技,所以不能尽力展现!正因为如此,所以传统武术是从基本做起,修身保命培养心性,技术愈进,心性愈平,愈不会轻易动手。
散打.拳击不过是争胜,而争强好胜正是我人的劣根习性所致!
所以我说这一类东西没文化,其实不足道!
或许有人会说:你打不过练拳击和散打的,就说的好听罢了,也去比赛去呀。
这不是打过打不过的问题!而是个立场和原则的问题。
请问:你若不喜欢唱歌,你会自愿去参加歌唱比赛吗?你会喜欢世界排名第一的歌唱家吗?
我说这些,是从一个方面解说传统与文化,不是说拳击和散打不好,要是不好,世界上为什麽喜欢它们的人比传统武术多?
顺便说一句:我很多年前就不看散打类的比赛了!不是我不认可这种运动,而是总感觉散打的赛场,就象是古罗马的斗兽场,不知大家有没有同感?(2017.2.7)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2-10 19:52回复
    @木头人请教曹兄,有观点认为,头部是内劲的根,如何理解之?[微笑]
    (答)内劲若成,流通体内,无所谓根梢。不过内劲始终于心意识!心者作意之心,意者会心之意,识者心意之神,居头部之内,谓之脑。在体则为六阳颠峰之会,离体则为百骸统领之神;身体一切政令皆出于此,谓为其根也无不可。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2-10 19:5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每日寄语——丁酉正月十二
      《详析拳道之包容》
      对练时,我常说两个人不要先存了个打人的念头,那不是对练的目的!因为对练的目的不是学会打人(打人不用学!看不会走路甚至不会说话的小孩子都知道打人,就知这几乎是人天生的本能。),而是学会包容!包容就是胸怀宽广能容物!常人具此素质,不易有烦恼;练拳人有此能力,对方攻击来的一切招势都会落空,与我无碍。包容的程度取决于自身的功夫修养、以及对拳术本质的正确认识。这里先不说个人人品上的修养,只谈拳术在具体应用时的思想性技术指导!
      不管对方有多强大,攻势多么凶猛,我都要包容,还要能够包容得下!包容是要求,能包容得下是功夫!包容就是在体用中不要以敌对的思想去和对手作攻防征战,要用接待客人的思想而作攻防的实施。具体在体、用的对待中指导思想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口袋,不管对方怎样来,都要把其装进口袋,他进了口袋,我的身体自可置身事外,这个道理只要思想一下:你和一个人对立相持、以及和一只口袋相处的场景,自然就明白。
      想把对手装进去,只有思想是远远不够的,这只口袋得很结实:让任何尖锐、沉重,圆滑之物都挣不烂(这需要能舍己而从人的身心修养);还要随时能大能小:使任何突发的活动都不生效(这需要具备能随屈以就伸的功夫);还要方便操作:需要时有,无事时去(这需要完备无为无不为的思想境界)。
      要包容人,与人接手必轻、必柔、必顺;审时度势必准,则变化自当;得机得势时不可犹豫,犹豫即失自然……(2017.2.8)
      每日寄语——丁酉正月十三
      《中正别裁》
      立身中正,须是一切法从自性流出!具体用功时,当念或见、或感或意己胸中如:一人做成某势而出,如放影像般自小而大,渐远而愈大,以至充斥宇宙,一势成而一势又出;虽如队列,却又各自为主,故不必在意前势,两势之间亦不必有相续意,否则即断矣!盖每一势均是自性圆满成就之果,圆具一切法,无须他法来补充!由此亦可明了“太极动即是法”之义,非诸势合成为一法也!(应用之道亦以动为法,盖一动而阴阳现矣!若集两式成一法而用,则非太极拳之阴阳耳。)。凡动作绝不可心存有方向、乃至圆转感——虽是圆转,不能存心,存心即对待,即授人以柄矣!故太极实无直线,亦无圆动,只是旁人看似圆动而已!无论直行、圆转,均为心有所寄,有寄即失中正,有所依即无自在!(2017.2.9)
      每日寄语——丁酉正月十四
      行功练拳虽要重心沉入脚下、然后运动虚实,却不可做得迟涩!何为迟?气不通达,欲行且止终又不得不行;何为涩?力不从心,欲不负重却又无法减轻。
      此皆是不能深明法理于身心。其实,重心沉下,虽有形动,而重在意落!故引气下行,使一身上下之阴阳分,而不是要将一身重量放置脚上负重而行。所以但只须意领气沉,精神领起,双脚间重心转换,如燕子掠水,于水面上轻轻滑过即是矣!
      (2017.2.10)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2-10 19:55
      回复
        公告
        一:本群是南阳李成恩先师所传曹树人一支、同门联系友谊、交流武学场所,除我会邀请一些外地的同道朋友外,其他人尽量不要拉非同道以及非本门中人加入。
        二:大家来此探讨学问,尽量不传说与武学不相干事!
        三:除我本人外,不要转发别处相关武术的文章、视频!
        四:究学的交流,不要用语音,不易保存!相关学问之间的问答,也会启发旁听者。
        五:我的每天寄语,希望大家认真看,不但不明白处要提问,明白了什么道理,最好也说出来!这是究学,不要成了我的一言堂!如果是一言堂,那这里就没必要存在了,起码我来这里就无意义和价值了!
        六:常和我有接触的门人,每周必须写一篇练功心得,不低于三百字!(胡编乱扯都行,但必须写了发上来!)
        七:上次良珠代我表示往后不再往外赶人,但如不来参究学问,最好自动脱离,省我烦恼!
        最后再次提醒诸位两件事:一不要发跟本门武学无关的东西!!!二南阳弟子特别要注意第五第六条!
        我己经要求多次了!
        晓宙近期三体式感受:前后脚距离稍加大,左大臂因手举高会感觉吃力,手指向远放射的意思不太明晰仍有左手不稳定的现象,特别随呼吸而动,上体也时有此现象。手心足心与丹田相照的意思也不很明了。大概三四分钟时左脚会麻,调整后麻感消失。两手热头上有微汗(不是每次都有此现象),左大腿后侧与右大腿肌肉紧张。中间时有精神不能(或忘了)领起。站桩后人清爽,精神好。
        练功感悟:
        通过短短十数分钟的站桩,不但可以让身体得到充足能量,也能让人暂时忘却生活种种琐事,练功也应该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
        通过练习,感知功夫的意义对人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启迪与智慧开示,当然这需要持续不懈的学习练习这个前提。
        功夫无处不在,行住坐卧皆可练,时刻都要有练功的意思,克服自身的懒散,在工作生活中都可以学着放松己身,学会包容一切事物,让自己拥有一颗随时随地修行的心。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2-12 03:52
        回复
          (吴坤)
          近几清晨大八式行拳中所感,未练时周身气血不能运行开放'行拳中可感气息(伸长)与拳式(伸展)相应以至达四肢可以很快使全身舒展开来。
          在行拳时,有些动作气不能很好的沉于下盘;不注意时很容易随着一些开展的动作把气都提在了上半身,就会显的漂浮。
          无极桩感受:近段时间无极桩问题(大臂与肩膀交接处疼痛)不知是不是站桩时双臂与手掌有松沉意过重而肩膀松沉意思过轻而导致这两处交接部位形成拉扯而形成的问题?
          请师父解疑?
          (罗安)师父:我过年间练功不够规律,小念头有段时间没有练习,这两天练了以后前臂有点紧张感,没有一直练的时候轻松。
          太极拳一直在练,动作越来越熟练,而师父给说的意境越练越模糊,不如初学时清晰。
          老师:弟子在站无极桩时,谨按无极桩要求,在无极式中寻求和体验“九松十要一虚灵”。已能感受“肩落胯,胯落脚”之意;但偶有心慌出现,不知何故。
          近段时间来练习太极拳,拳架已熟练。每每感觉练拳时不符法度,便依照无极桩的要求来改正。正如《详析无极桩》中所说的:从开始就要严查己身,如有不符合要求处,即便是稍有不合,也要即速该换!只有不断地发现错误,才能改正错误,不断的改正错误,才能不断地接近无极桩的无极。
          弟子翟雷鑫(2017.2.10)
          (答)罗安:你最早的意境是感受到的,不是体会到的!体会到才是自己的,而感受是来自于我对拳境描绘的真切性,等于我把你们拉到这个境界里参观一下,短期内留有印象;等到自己一用功,却感受不到,这是功夫未下到,也说明我常说的:功夫只有自己练到,是教不会的,因为我教的只是得到功夫的方法!这也是世尊不以”神通”传法的道理:”神”通就是有,也是佛的,跟你是没有关系的!
          若以加持力让你一时得到了,也不能持久耐用,因为是借、寄所得,不是自己的,说食不能饱!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2-12 03:54
          回复
            每日寄语——丁酉正月十五
            《拳道之松肩》
            松肩法有三。一是肩不动,把肩头部位的意思放地下乃至极深处。二是用意或心想肩头部位里面骨头如冰雪遇热而融,却不必理会肌肤部分,而肌肉皮肤自然会生出沉坠感,外形仍是无须动。三是不理会肩头部位,随其紧张也罢,轻松也好,只当没有这个东西!如太极拳抱七星式:前手前展,心中只可把五指的意思放在眼前远处(或任一虚无之地),而手掌五指后的掌部、前臂、大臂与肩乃至整个身体之余部统统在心里不存在了,意识中我人就是这五根手指,则不唯肩,周身上下内外均可获轻松之感,此即不执之功效。
            附:(拳学名词释义)
            认识自然之法理,谓之理解万法,体悟自然之运动,谓之证真修行,回归自然之本事,谓之合道无为。合于道者,道自同之!(2017.2.11)
            《姜太公家教》
            第一章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往而不来,非成礼也。知恩报恩,风流儒雅,有恩不报,非成人也。
            事君尽忠,事父尽敬。礼问来学,不问往教。舍父事师,敬同於父。慎其言语,整其容貌。
            善能行孝,勿贪恶事,莫作诈伪,直实在心,勿生欺诳。孝心是父,晨省暮看,知饥知渴,知暖知寒;忧时共戚,乐时同欢,父母有疾,甘美不餐,食无求饱,居无求案。闻乐不乐,闻喜不看,不修身体,不整衣冠,得治痊愈,止亦不难。
            弟子事师,敬同於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黄金白银,乍可相与,好言善述,曼出口舌。
            忠臣无境外之交,弟子有束修之好。一日为师,终日为父;一日位君,终日为主。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2-12 03:55
            回复
              (罗)持之以恒,功夫成日常,才会有得到功夫的可能。就像师父以前说过,功夫练习时间间隔不要超过8小时,最多不要超过12个小时,只有经常亲近功夫,才有可能得到。
              境界体会过了,才知道里面有这些境界。这也是以后要追寻的一个阶段。
              (王)本周习小唸头总结,身要中正,气沉丹田,身体放松,不必紧张,须松而不懈,动作可慢,动作到位,配以呼吸,发力则吐,动作自然,顺以心意,动作舒缓,自然而至,不发猛力,不吐猛气。做到很自然,身体很舒服。不舒服则力不对。须改之,勤练则气长,气稳。个人所见。请大家指正。[抱拳][抱拳]
              (早先的日记)
              今日看罗大伦的《许叔微传》,文中称言许氏治病,以生计自谋,终生行医,不分贵贱,皆不收一文,间或舍药救急,读之倾心之余,感慨万千:余青年时亦曾发愿终生以承传中华武学为己任、而不以教武为生计;然近年为生活所迫,虽未开馆,却也未拒学者供养,乃成此又要“立牌坊”、又须“当婊子”之无奈人生,每每夜半不眠,略有思及,惭愧无地!
              (2017.1.6)
              史载:许叔微,中医经方创始人!毕生以医活人无数,未取分文!与韩世忠友善,传世有《伤寒九十论》《普济方》《伤寒百韵歌》!
              故真向道者日子难过!
              酒,还如去岁风雪夜,初入肠,便见空中月。
              月,光照九州山川梦,十分圆,东西南北中。
              中,古有圣人布道情,思量处,花弄十分影!
              《十六字令•醉眼观》三首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2-12 04:01
              回复
                每日寄语——丁酉正月十六日
                《开与合》
                古人说:一开一合,拳术尽矣!可知拳术之道在于开合,唯开与合目的虽一,却是各自有所属,开是开,合是合,各自有其规律。若在手足,则手合于脚为合,脚合于手为开:若在身体,则向上为开,下沉为合:内敛精神为合,外展肢体为开;常规虽是这样分类与要求,但经典皆有其普遍性及共性,可依而不可执!因经典之间也是互相参照验证、互相倚靠的,所以对古圣先贤所述,解以直心,证以体悟,方可合道会真!古人心直,做学问决无机巧之心,所以必须以直心解析义理,当下若会便会,不会且放置一边,待心神宁静时,再提起来,看是何意?如此用功,不论身、心动静,终能契入真常无生,再看开合,不过是随缘做事,因缘契合,自然如是,哪里还真有什么开与合呢!(2017.2.12)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2-12 04:0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春星)掤在双臂要圆撑。圆撑与撑圆的区别在哪里?具体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答)撑圆是形,是因;圆撑是意,是果。又:能圆撑是功夫境地,要撑圆是用功要求。再:练习时形体以撑圆为准则,体用时神意以圆撑为指导。
                  师父:咱们武术中哪些功法或者境界,相当于道家修真所说的“百日筑基”?
                  (答)年前所教增力三式即是!
                  杨澄甫云:“掤法向外(述其形势),驾驭敌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贴近,故曰掤”(中空之谓)。又说:“掤之方式,最忌板滞,又忌迟重!板者不知自已之运动,滞者不知敌人之取舍;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则不成其为推手矣。迟重者必以力御人,便成死手,非太极拳家之所取也;必曰掤者:粘也,非抗也。手向外掤(言形),意欲粘回(定神),又不使己之掤手与胸部贴近(中空)。调化劲全赖转腰(求活),_一张腰则我之掤势已成矣(腰腹之前后虚开谓之张)。”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2-13 05:07
                  回复
                    每日寄语——丁酉正月十七曰
                    古人究学,途径有三:一是穷理,如宋明诸儒;二是尽性,如阳明援佛入儒;三是知命,此非通达三教法理、又善出入于生死之间者如吕祖、重阳、三丰祖师而不能!
                    太极功夫乃自然虚无之道,非达天人相合处而不能真正体会。不弃绝名利之心?不能深入其境,不能断人我之执不能悟空见性而知其道!
                    拳须精细揣摩,方保一动一静皆不失法度,则时刻都在受用中。功夫且不须追求,如法合理,自然自在;若不合理如法,即神仙下凡,成就也难。
                    拳术莫不以身体内外通达为功用!内则气血通畅,以体身心柔顺之感;外则神意舒展,以获筋骨遒劲之功;总以处中守柔(抱元守一),无过不及(不失法度)为要!此所以拳须个人暗下功夫,思想体悟以有所得,而不必天天群嬉以凑热闹耳!(2017.2.13)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2-13 05:07
                    回复
                      每日寄语——丁酉正月十八日
                      夫道虽为虚无之学,而拳术当有无尽之思,所谓“历境而炼心”简语“历练”是尔,故凡学者当极思想之驰骋,以符肢体之开合,遍历诸趣,多涉诸地,而后始于拳学自然运动之规律有少分相应。
                      今日是我乡中先贤医圣仲景公1867诞辰!
                      古人以医者须有为人“父母之心”、“济世救人”之怀,故称“医者圣神之业”! 又曰:学不贯今古, 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
                      普愿天下为医者:效法古圣先贤,济世利人!(2017.2.14)
                      师傅:近期练拳体会(1)近期练习咏春小念头和大字拳感觉比以前把握程度要好一些了,主要方法来自增力几势中的体会,出拳不发力心意在拳势方向远处而能牵引手臂顺势展放,感觉手轻快灵活又能饱满充实,趁感觉好又把寻桥练了一遍,动作一多节奏就乱了,感觉不太明显了,还有一种感觉,自己练或在比较狭小的空间如自家客厅练拳容易把握,一到空间大的地方或人多处感觉就越来越不好了,拳势也难以把握,是练的数量不够或方法不对还是两者都有,望师傅指正。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2-15 14:53
                      回复
                        每日寄语——丁酉正月二十日
                        《浅说弟子规》
                        《弟子规》虽然在三百年前(清朝)才出现,但其核心内容则出于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第六》。由此可知这是古来一直沿袭相传的圣贤文化。
                        大多数人一听名字就觉得这是给小孩子读的,事实上她就是蒙书,蒙是开蒙发蒙启蒙的意思,孩子无知,自然是教以有知了。这个道理也不错,但只这样理解圣贤设教的思想,也把古圣先贤、把传统文化看的浅簿了!
                        古人拜师学习,虽依的是一方即本地的老师,但习读的是圣贤书,所以都称为圣贤弟子;规是会意,字由夫、见合成,意为大丈夫之见。而孟子早就给大丈夫定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几句话可以白话为:有志气精神、有操行品德、有真实作为的人。
                        大丈夫一词虽出自孟子,但却是孔子“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思想的延续!(《论语·子路》:“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
                        有所为就是该也是能作的,有所不为就是不该不能作的!
                        因此:大家该明白,《弟子规》是为人在世的行为标准,是人人都需要学习的!(2017.2.16)


                        IP属地:河南12楼2017-02-17 21:51
                        回复
                          每日寄语——丁酉正月二十日
                          《浅说弟子规》
                          《弟子规》虽然在三百年前(清朝)才出现,但其核心内容则出于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第六》。由此可知这是古来一直沿袭相传的圣贤文化。
                          大多数人一听名字就觉得这是给小孩子读的,事实上她就是蒙书,蒙是开蒙发蒙启蒙的意思,孩子无知,自然是教以有知了。这个道理也不错,但只这样理解圣贤设教的思想,也把古圣先贤、把传统文化看的浅簿了!
                          古人拜师学习,虽依的是一方即本地的老师,但习读的是圣贤书,所以都称为圣贤弟子;规是会意,字由夫、见合成,意为大丈夫之见。而孟子早就给大丈夫定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几句话可以白话为:有志气精神、有操行品德、有真实作为的人。
                          大丈夫一词虽出自孟子,但却是孔子“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思想的延续!(《论语·子路》:“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
                          有所为就是该也是能作的,有所不为就是不该不能作的!
                          因此:大家该明白,《弟子规》是为人在世的行为标准,是人人都需要学习的!(2017.2.16)


                          IP属地:河南13楼2017-02-17 21:51
                          回复
                            老师,站桩时能不能放一些音乐,比如一些古琴曲,或者佛道音乐?
                            (答)可以以站桩的姿势听音乐,但不能在站桩时听音乐!
                            知道了,老师。
                            ()说说。
                            在听音乐的时候可以站桩的姿势找找感觉,正式站桩的时候应该还是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为原则,请师指正
                            (答以微笑后,学者致谢,知己明了,又一人请详细说,遂答如下)
                            练功虽要生活化,却不能完全代替生活!因为生活是多元化的,包括听听音乐。
                            在听音乐时以练功的姿态找找感觉、培养兴趣,是为了逐渐体会进入并达到了练功生活化的一个手段,换言之:很可能你因此姿态又悟入了音乐的天地,身心与乐境融为一体,从另一条道上感知到“上善若水”;进一步明了文化的同异,也就知道了“道,并行而不悖”的本义;才能在生活中贯彻以求同存异的思想。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不要个人爱好之外的东西都树为对立面!因为对身心有益的不只是只有我们从事的才是。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2-20 09: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