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拗救
在这之前,先把之前让背的四中基本格律复习一遍
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
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
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
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
七言就是在五言的基础上平前加仄 仄前加平
拗救,什么叫拗?
拗的话诗念起来就会拗口
所谓拗,简单来说,就是和标准格律的平仄有出入。
比如说,标准格律首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你写了一句仄平平仄平平仄
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都和标准句式不同
这就叫拗
大家都知道古人写诗是将就韵律的,
有些还要配乐演唱
古人写诗之所以会拗
问:是指随意的第几个平或仄与原来的格律平仄不同就是拗么?
答:是为了避免格律对诗的情感表达的束缚,但是一但拗了,就打破了节奏感和音乐感
所谓拗救,既然拗了破坏了音律的和谐,那为了调整音律,尽量使得节奏和谐,所以就要救。
拗根据严重程度分大拗和小拗,
所谓小拗,
就是指五言的一三两个字,七言的一三五三个字拗了。
所谓大拗,是指五言四,七言四六拗了
上节课讲过,决定一句诗格律的两个关键字是哪两个?
第二字和随后一个字。
回到刚才拗救的话题
刚才说,
所谓小拗,就是指五言的一三两个字,七言的一三五三个字拗了。
所谓大拗,是指五言四,七言四六拗了
那么为什么没有说到第二和最后一个字呢?
就是因为这两个字是决定一句诗的关键字,
一般是不能作拗的。
大家可能会听说过有一句话,
叫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跟这个拗有关系了
小拗,可救可不救
大拗,必须要救
打个比方,
比如你有一件衣服,小拗就是衣服上有小的破洞,可补可不补
但是破洞太大不补就不能穿了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的就是,五言第一第三字、七言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不论,
五言第二四,七言第二四六字平仄必须分明
这就符合了之前说的小拗可救可不救,大拗必须要救的原则。
但是要注意一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正确
比如,仄仄平平仄,第三字就必须是平,不能不论,否则就犯了孤平的大忌
二四六在有的情况下也不必分明,比如在拗救的情况下,但前提是你要救
怎么个拗救法呢?
这就分为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
五言律诗的小拗,如果本句要救,就是一拗三救,三拗没救,
比如,平平仄仄平,如果写成仄平仄仄平
那第一字就犯了小拗
则要把本句中的第三字的仄改成平来补救
那么格律就变成,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一拗三救,
为什么三拗没救呢,
因为尾字的格律固定不变,
七言也是同一个道理,七言有七个字,所以三拗可以用第五个字来补救
叫做三拗五救
以上是关于小拗的本句自救,
大拗的本句自救,五言四拗三救
七言,四拗三救,四拗五救,六拗五救。
还要注意一点,
四六字只能被救,不能救别人
如果四六字与标准格律不一样,一定是大拗,一定是被其他字救了
以上是本句自救,还有就是对句相救。对句相救就是出句某字拗了,本句没救,由对句的某个字变平仄来救它。
比如“仄仄仄平平仄仄”第三个字拗了
为小拗,本句没有救它
它的对句为,平平平仄仄平平
标准格律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现在变成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对句第三个字本来应该是仄,变为了平,这样就救了出句的第三个字
这就是对句相救
对句相救,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一字救一字,也可以一字救两字甚至多,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看。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相邻二字为“平平”,一起变成了“仄仄”,不属于本句某个字救了某个字,可考虑对句某个字一字二救。
比如说,士有不得志,栖栖吴楚间。
它的格律是,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标准格律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问:那什么时候是犯了孤平?
答:孤平是指除了韵脚之外,其余只有一个平声
比如,仄仄仄平仄
关于对句相救一救二,举个例子
比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何人无再青。
此句格律,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标准格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字小拗没救,
有万二字同时由平平变成了仄仄
这就要考虑对句相救一救二的情况。
对句的无字,由仄变成了平,这就救了有万二字
这就是一救二。
还有一种拗救,就是对句不仅救了出句,还同时救了本句。
比如,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标准格律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句的第三字由仄变成了平,这就救了出句的第三字,同时也救了对句本句的第一字
注:在古代,除了三和千以外,所有的数字都是仄声。
以上就是拗救的内容。
在这之前,先把之前让背的四中基本格律复习一遍
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
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
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
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
七言就是在五言的基础上平前加仄 仄前加平
拗救,什么叫拗?
拗的话诗念起来就会拗口
所谓拗,简单来说,就是和标准格律的平仄有出入。
比如说,标准格律首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你写了一句仄平平仄平平仄
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都和标准句式不同
这就叫拗
大家都知道古人写诗是将就韵律的,
有些还要配乐演唱
古人写诗之所以会拗
问:是指随意的第几个平或仄与原来的格律平仄不同就是拗么?
答:是为了避免格律对诗的情感表达的束缚,但是一但拗了,就打破了节奏感和音乐感
所谓拗救,既然拗了破坏了音律的和谐,那为了调整音律,尽量使得节奏和谐,所以就要救。
拗根据严重程度分大拗和小拗,
所谓小拗,
就是指五言的一三两个字,七言的一三五三个字拗了。
所谓大拗,是指五言四,七言四六拗了
上节课讲过,决定一句诗格律的两个关键字是哪两个?
第二字和随后一个字。
回到刚才拗救的话题
刚才说,
所谓小拗,就是指五言的一三两个字,七言的一三五三个字拗了。
所谓大拗,是指五言四,七言四六拗了
那么为什么没有说到第二和最后一个字呢?
就是因为这两个字是决定一句诗的关键字,
一般是不能作拗的。
大家可能会听说过有一句话,
叫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跟这个拗有关系了
小拗,可救可不救
大拗,必须要救
打个比方,
比如你有一件衣服,小拗就是衣服上有小的破洞,可补可不补
但是破洞太大不补就不能穿了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的就是,五言第一第三字、七言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不论,
五言第二四,七言第二四六字平仄必须分明
这就符合了之前说的小拗可救可不救,大拗必须要救的原则。
但是要注意一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正确
比如,仄仄平平仄,第三字就必须是平,不能不论,否则就犯了孤平的大忌
二四六在有的情况下也不必分明,比如在拗救的情况下,但前提是你要救
怎么个拗救法呢?
这就分为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
五言律诗的小拗,如果本句要救,就是一拗三救,三拗没救,
比如,平平仄仄平,如果写成仄平仄仄平
那第一字就犯了小拗
则要把本句中的第三字的仄改成平来补救
那么格律就变成,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一拗三救,
为什么三拗没救呢,
因为尾字的格律固定不变,
七言也是同一个道理,七言有七个字,所以三拗可以用第五个字来补救
叫做三拗五救
以上是关于小拗的本句自救,
大拗的本句自救,五言四拗三救
七言,四拗三救,四拗五救,六拗五救。
还要注意一点,
四六字只能被救,不能救别人
如果四六字与标准格律不一样,一定是大拗,一定是被其他字救了
以上是本句自救,还有就是对句相救。对句相救就是出句某字拗了,本句没救,由对句的某个字变平仄来救它。
比如“仄仄仄平平仄仄”第三个字拗了
为小拗,本句没有救它
它的对句为,平平平仄仄平平
标准格律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现在变成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对句第三个字本来应该是仄,变为了平,这样就救了出句的第三个字
这就是对句相救
对句相救,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一字救一字,也可以一字救两字甚至多,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看。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相邻二字为“平平”,一起变成了“仄仄”,不属于本句某个字救了某个字,可考虑对句某个字一字二救。
比如说,士有不得志,栖栖吴楚间。
它的格律是,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标准格律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问:那什么时候是犯了孤平?
答:孤平是指除了韵脚之外,其余只有一个平声
比如,仄仄仄平仄
关于对句相救一救二,举个例子
比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何人无再青。
此句格律,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标准格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字小拗没救,
有万二字同时由平平变成了仄仄
这就要考虑对句相救一救二的情况。
对句的无字,由仄变成了平,这就救了有万二字
这就是一救二。
还有一种拗救,就是对句不仅救了出句,还同时救了本句。
比如,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标准格律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句的第三字由仄变成了平,这就救了出句的第三字,同时也救了对句本句的第一字
注:在古代,除了三和千以外,所有的数字都是仄声。
以上就是拗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