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览】
传文首录正史,全书八十余篇采自《旧唐书》、《新唐书》的列传、附传,四十余篇采录《新唐书 · 艺文志》的附注。在唐代文献方面,所涉猎的有唐人自传、别传、集序、行状、墓志,并从各传主诗文及他人酬赠作品中勾稽事迹,这些多为第一手资料。唐五代人的笔记也多有择采,如《朝野佥载》、《隋唐嘉话》、《大唐新语》、《唐国史补》、《集异记》、《明皇杂录》、《刘宾客佳话》、《幽闲鼓吹》、《唐摭言》、《鉴戒录》、《北梦琐言》、《因话录》等数十种,多取脍炙人口的逸事趣文。宋代文献方面,主要采辑《诗话总龟》、《唐诗记事》、《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
① 书名“才子”,实乃以是否擅长于诗为取舍标准,至于其人德行、功业、身世等等一概不论,不以诗才见称于世者皆不录。
② 入传以时代先后为序,同时代者则以科举及第先后为序。以诗人出现的次序和诗风的嬗变阐明有唐一代诗歌的发展轨迹,摒弃历代史传先儒术而后方外,重男子而轻妇女的成例,既不以传主之职业贵贱或思想异同分等级,也不以诗人之门第尊卑或仕宦穷达分高下。
③ 各传主有科名的均突出其及第之年,以及当榜首或主试官员之姓名,此中颇含深意。科举发端于隋,形成于唐,此后相沿不废。唐人最重进士科,每科取中的不过二、三十人,而其中位及人臣常十有二三,登显列十有六七,故登第之难如月中折桂,即使位登显列,如无进士身份,也终不为美。围绕科举考试而产生的“行卷”之风,在书中也多有反映。行卷即应试者选取得意的作品,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呈现给主考官或有地位的人,通过这些作品博取好的声名,由于唐代科举的试卷是不糊名的,主试官往往以举子们诗名的大小决定是否录取,故行卷之风极盛。
④ 略于仕履行迹而详于遗闻轶事,而这一切又都围绕诗歌展开,传主性情跃然纸上。
⑤ 各传之后时见简要评论,或论诗、或论人、或论事,不拘一格,随感而发,涉及各家艺术成就及风格流变的则多取自前人旧评。
⑥ 文笔秀润可观,用典常入化境。
撰者辛文房,字良史,元代前期西域人。以唐代诗人中号称“五言长城”的刘长卿之字为名,以被赞为“珪璋特达”的于良史之名为字。曾为省郎,游历东南山水名胜,有诗名,著《披沙诗集》,已佚。
传文首录正史,全书八十余篇采自《旧唐书》、《新唐书》的列传、附传,四十余篇采录《新唐书 · 艺文志》的附注。在唐代文献方面,所涉猎的有唐人自传、别传、集序、行状、墓志,并从各传主诗文及他人酬赠作品中勾稽事迹,这些多为第一手资料。唐五代人的笔记也多有择采,如《朝野佥载》、《隋唐嘉话》、《大唐新语》、《唐国史补》、《集异记》、《明皇杂录》、《刘宾客佳话》、《幽闲鼓吹》、《唐摭言》、《鉴戒录》、《北梦琐言》、《因话录》等数十种,多取脍炙人口的逸事趣文。宋代文献方面,主要采辑《诗话总龟》、《唐诗记事》、《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
① 书名“才子”,实乃以是否擅长于诗为取舍标准,至于其人德行、功业、身世等等一概不论,不以诗才见称于世者皆不录。
② 入传以时代先后为序,同时代者则以科举及第先后为序。以诗人出现的次序和诗风的嬗变阐明有唐一代诗歌的发展轨迹,摒弃历代史传先儒术而后方外,重男子而轻妇女的成例,既不以传主之职业贵贱或思想异同分等级,也不以诗人之门第尊卑或仕宦穷达分高下。
③ 各传主有科名的均突出其及第之年,以及当榜首或主试官员之姓名,此中颇含深意。科举发端于隋,形成于唐,此后相沿不废。唐人最重进士科,每科取中的不过二、三十人,而其中位及人臣常十有二三,登显列十有六七,故登第之难如月中折桂,即使位登显列,如无进士身份,也终不为美。围绕科举考试而产生的“行卷”之风,在书中也多有反映。行卷即应试者选取得意的作品,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呈现给主考官或有地位的人,通过这些作品博取好的声名,由于唐代科举的试卷是不糊名的,主试官往往以举子们诗名的大小决定是否录取,故行卷之风极盛。
④ 略于仕履行迹而详于遗闻轶事,而这一切又都围绕诗歌展开,传主性情跃然纸上。
⑤ 各传之后时见简要评论,或论诗、或论人、或论事,不拘一格,随感而发,涉及各家艺术成就及风格流变的则多取自前人旧评。
⑥ 文笔秀润可观,用典常入化境。
撰者辛文房,字良史,元代前期西域人。以唐代诗人中号称“五言长城”的刘长卿之字为名,以被赞为“珪璋特达”的于良史之名为字。曾为省郎,游历东南山水名胜,有诗名,著《披沙诗集》,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