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内容是【花仙子纹绣】所著《纹绣技术宝典》一书中的部分章节(初稿)。为了让经济条件不好、舍不得花钱买书的人也能看到我的文章,我将书中文字部分发到这里供大家阅读(出书定稿可能会有小改动)。为什么不发插图?一是贴吧发图比较麻烦,整本书里有一两百张插图,会耽误大量时间来贴图;二是百度贴吧对图片比较敏感,经常会删除图片,我担心会把文字部分也连带删除了。
我以后不会花时间来帖子里回复大家的提问了,如果对文章理解不了,请到我的QQ群里去交流,我和我的学员们只要在线,都会无私地帮助你。QQ群名“花仙子纹绣技术讲堂”,群号199834404。
希望你在受益之后,把我的文章分享给需要帮助的朋友!你用我的文章去帮助别人,就是对我最大的谢意!
所谓转色,是纹唇操作中的一个术语,是指在原有唇色中注入别的色彩以求产生第三种视觉色彩的色彩调和过程。为了便于区分,我把用于转色的颜色(别的色彩)称作底色,转色后的颜色(第三种视觉色彩)称作混色,顾客挑选的颜色称作目标色,操作完成后呈现的颜色称作完成色。
很多人,包括一些做了十几年纹绣的老师傅,对纹唇中的黑唇、乌唇、暗唇都不同程度的感到不好对付。因此,要比较透彻地了解“转色”,使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做到胸有成竹进而做出更加接近于顾客需要的目标色,我们有必要增加一些色彩调配方面的理论知识。我在此只摘录一些与本话题有关的基础知识来作为辅助资料,若要了解更多更深奥的色彩学知识请另辟蹊径。
1、色彩三原色。色彩三原色是指红、黄、蓝,从色彩原理上讲,这三种颜色能调出大部分颜色,而其他颜色则不能调出这三种原色。由于三原色不能调配出黑色,只能混合出深灰色,因此在彩色印刷中,除了使用三原色外还要增加一版黑色.才能得出深重的颜色。(如图)
2、色彩混色。红黄相混得橙,红蓝相混得紫,黄蓝相混得绿,若进一步相混可得到更多的颜色。要验证这个结论,只需在彩色打印机上打印一张颜色构成较全面的彩色图纸便可,在10倍放大镜下就能大致看到各原色的分布情况。
3、十二色相环。通过这个图表,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各色相混所产生的色彩变化,中心的三角形中是三原色,其中任意两色分别相混得到外围的紫、绿、橙色。再用三原色与紫、绿、橙组合又得到另外的一些颜色,这些混色与三原色一起构成最外围的十二种颜色,即十二色相环。如果再进一步组合,则会产生更多的、色彩变化更细微的颜色。(如图)
4、对比色。色相环中直径两端相对的两种颜色,因为色彩差别最大,所以把它们互称为对比色。把这两个颜色并列放在一起,它们会相互让对方的色彩完全显现出来,以红绿为例,红则更红,绿则更绿。但把这两者等量相混,就说不出是个什么色了,色彩学中通常把这种颜色说成脏色。(如图)
5、彩度与明度。色彩的鲜艳度叫彩度,明暗度叫明度。色相环中的任何一个颜色其彩度都是高的(很鲜艳的),欲降低其彩度可加黑色、白色或灰色(黑白灰称作无彩色),通常白色能增加颜色明度但同时会降低颜色彩度,黑色和灰色则既降彩度也降明度。
6、混色量对色相的影响。上面色相环中的混色都是理论上的等量混色(色料颗粒大小一致,数量一致),在现实中不可能都按此方法调色,比如红色和蓝色等量相混得到图中的紫色,而3份红色和1份蓝色相混则得到图中的紫红色,如果再用紫红色和红色等量相混,那么蓝色就只占八分之一而红色占八分之七,这个混色就应该叫浅紫红色了,如果再照这种比例相混下去,混色中蓝色的影响力就将越来越弱,直到不足以影响红色。
7、色彩差异。在现实中,没有人规定什么颜色要达到什么样的彩度和明度才能叫特定的颜色名,就拿最基本的三原色来说,由于生产工艺和原材料的不同,每个原色都存在着若干不同彩度或不同明度的个体原色,与之相应的混色在色相上肯定也有差异了。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想用同一色系不同色相的两种原色来分别与另一色系的颜色相混而得到相同色相的颜色,依靠的往往是调配者的感觉而非科学的量比关系。
我曾在帖子《纹绣知识浅谈》109楼就事论事地提出两个问题:1、[先转色再做目标色]与[先把肤色和目标色混合后再一次性刺进皮肤]有何实质性的差别?2、我们能不能把不同色相的色料颗粒像铺路那样按先后顺序一层一层地刺入皮肤?
针对问题2,我们只要稍微动动脑子就会知道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针体带着色料刺入皮肤,色料必定是依序从外向里附着于皮肤各个层面的,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深层皮肤都“吃”到了色料,那么浅层皮肤也必定“吃”到了色料。这样,当针体带着第二种色料再进入同一块皮肤时,正常情况下,针尖所过之处都将产生混色,同时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通过控制第二次操作时的刺入深度或密度来控制混色的程度以达到控制色彩的呈现。当然,要用浅色彻底覆盖前面已形成的深色,从理论上讲也不是不可能,那就需要浅色色料颗粒堆积量足够大了,但这应该不是我们皮肤能承受得了的!至少在皮损和排异这两关过不去。
理解了上面的色彩调配知识后我们对问题1就可以毫不含糊地说两者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因为这两种不同颜色的色料只要以相同的手法(密度和深度)刺入皮肤,不管它们是分批刺入还是混合着刺入,不管刺入顺序是此前彼后还是此后彼前(与纹身着色有别),最终都将会得到大致一样的结果——两种色料颗粒混合着均匀地分布在一定厚度的皮肤层内,呈现出相同的色彩。因此,对那种唇色均匀的暗、黑、乌唇,完全可以用底色与目标色的混合色料一次性完成操作,或者干脆就用与此混合色料色相相同(相近)的纯色成品色料来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就已经不存在所谓的转色了,但这样做对于操作者的调色水平及操作水平要求较高,操作者必须先充分了解个体唇色对人工色料的影响力度,针对不同的唇色来配色,然后再根据色料注入量大致推测出完成色而不至于与目标色相差得太远。对于有明显色差的唇,我们就只能先针对性地“转色”了,颜色深的地方多上底色,颜色浅的地方少上底色,并注意不同地方的衔接过渡,尽量使产生的混色看起来均匀自然。
不管怎样,对于暗、黑、乌唇,需要的色料颗粒堆积量都会比正常唇要大,唇色越深,需要的底色量越大,转色也越困难,因此,转色必须考虑皮肤的承受能力,如果感觉一次完成操作皮肤承受不了,可先转色待其恢复后再行操作,两次操作的间隔时间必须超过一个月。如果操作难度实在太大,就应该先与顾客进行沟通以明确责任,最后该放弃的还得放弃,比如黑种人绝少做彩色纹身,并不是他们不喜欢绚丽的色彩,是因为他们深知自己的肤色不适合做彩色而选择了放弃。
科学可以引导艺术,但艺术最重要的还是靠感觉,由于纹绣操作基本上是凭操作者的主观臆测来进行的,没法达到也没必要达到科研那样的精确度,故针对操作中的不足,我们大可不必太自责,能做到心中明白就不错了。
(全文完)
我以后不会花时间来帖子里回复大家的提问了,如果对文章理解不了,请到我的QQ群里去交流,我和我的学员们只要在线,都会无私地帮助你。QQ群名“花仙子纹绣技术讲堂”,群号199834404。
希望你在受益之后,把我的文章分享给需要帮助的朋友!你用我的文章去帮助别人,就是对我最大的谢意!
所谓转色,是纹唇操作中的一个术语,是指在原有唇色中注入别的色彩以求产生第三种视觉色彩的色彩调和过程。为了便于区分,我把用于转色的颜色(别的色彩)称作底色,转色后的颜色(第三种视觉色彩)称作混色,顾客挑选的颜色称作目标色,操作完成后呈现的颜色称作完成色。
很多人,包括一些做了十几年纹绣的老师傅,对纹唇中的黑唇、乌唇、暗唇都不同程度的感到不好对付。因此,要比较透彻地了解“转色”,使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做到胸有成竹进而做出更加接近于顾客需要的目标色,我们有必要增加一些色彩调配方面的理论知识。我在此只摘录一些与本话题有关的基础知识来作为辅助资料,若要了解更多更深奥的色彩学知识请另辟蹊径。
1、色彩三原色。色彩三原色是指红、黄、蓝,从色彩原理上讲,这三种颜色能调出大部分颜色,而其他颜色则不能调出这三种原色。由于三原色不能调配出黑色,只能混合出深灰色,因此在彩色印刷中,除了使用三原色外还要增加一版黑色.才能得出深重的颜色。(如图)
2、色彩混色。红黄相混得橙,红蓝相混得紫,黄蓝相混得绿,若进一步相混可得到更多的颜色。要验证这个结论,只需在彩色打印机上打印一张颜色构成较全面的彩色图纸便可,在10倍放大镜下就能大致看到各原色的分布情况。
3、十二色相环。通过这个图表,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各色相混所产生的色彩变化,中心的三角形中是三原色,其中任意两色分别相混得到外围的紫、绿、橙色。再用三原色与紫、绿、橙组合又得到另外的一些颜色,这些混色与三原色一起构成最外围的十二种颜色,即十二色相环。如果再进一步组合,则会产生更多的、色彩变化更细微的颜色。(如图)
4、对比色。色相环中直径两端相对的两种颜色,因为色彩差别最大,所以把它们互称为对比色。把这两个颜色并列放在一起,它们会相互让对方的色彩完全显现出来,以红绿为例,红则更红,绿则更绿。但把这两者等量相混,就说不出是个什么色了,色彩学中通常把这种颜色说成脏色。(如图)
5、彩度与明度。色彩的鲜艳度叫彩度,明暗度叫明度。色相环中的任何一个颜色其彩度都是高的(很鲜艳的),欲降低其彩度可加黑色、白色或灰色(黑白灰称作无彩色),通常白色能增加颜色明度但同时会降低颜色彩度,黑色和灰色则既降彩度也降明度。
6、混色量对色相的影响。上面色相环中的混色都是理论上的等量混色(色料颗粒大小一致,数量一致),在现实中不可能都按此方法调色,比如红色和蓝色等量相混得到图中的紫色,而3份红色和1份蓝色相混则得到图中的紫红色,如果再用紫红色和红色等量相混,那么蓝色就只占八分之一而红色占八分之七,这个混色就应该叫浅紫红色了,如果再照这种比例相混下去,混色中蓝色的影响力就将越来越弱,直到不足以影响红色。
7、色彩差异。在现实中,没有人规定什么颜色要达到什么样的彩度和明度才能叫特定的颜色名,就拿最基本的三原色来说,由于生产工艺和原材料的不同,每个原色都存在着若干不同彩度或不同明度的个体原色,与之相应的混色在色相上肯定也有差异了。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想用同一色系不同色相的两种原色来分别与另一色系的颜色相混而得到相同色相的颜色,依靠的往往是调配者的感觉而非科学的量比关系。
我曾在帖子《纹绣知识浅谈》109楼就事论事地提出两个问题:1、[先转色再做目标色]与[先把肤色和目标色混合后再一次性刺进皮肤]有何实质性的差别?2、我们能不能把不同色相的色料颗粒像铺路那样按先后顺序一层一层地刺入皮肤?
针对问题2,我们只要稍微动动脑子就会知道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针体带着色料刺入皮肤,色料必定是依序从外向里附着于皮肤各个层面的,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深层皮肤都“吃”到了色料,那么浅层皮肤也必定“吃”到了色料。这样,当针体带着第二种色料再进入同一块皮肤时,正常情况下,针尖所过之处都将产生混色,同时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通过控制第二次操作时的刺入深度或密度来控制混色的程度以达到控制色彩的呈现。当然,要用浅色彻底覆盖前面已形成的深色,从理论上讲也不是不可能,那就需要浅色色料颗粒堆积量足够大了,但这应该不是我们皮肤能承受得了的!至少在皮损和排异这两关过不去。
理解了上面的色彩调配知识后我们对问题1就可以毫不含糊地说两者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因为这两种不同颜色的色料只要以相同的手法(密度和深度)刺入皮肤,不管它们是分批刺入还是混合着刺入,不管刺入顺序是此前彼后还是此后彼前(与纹身着色有别),最终都将会得到大致一样的结果——两种色料颗粒混合着均匀地分布在一定厚度的皮肤层内,呈现出相同的色彩。因此,对那种唇色均匀的暗、黑、乌唇,完全可以用底色与目标色的混合色料一次性完成操作,或者干脆就用与此混合色料色相相同(相近)的纯色成品色料来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就已经不存在所谓的转色了,但这样做对于操作者的调色水平及操作水平要求较高,操作者必须先充分了解个体唇色对人工色料的影响力度,针对不同的唇色来配色,然后再根据色料注入量大致推测出完成色而不至于与目标色相差得太远。对于有明显色差的唇,我们就只能先针对性地“转色”了,颜色深的地方多上底色,颜色浅的地方少上底色,并注意不同地方的衔接过渡,尽量使产生的混色看起来均匀自然。
不管怎样,对于暗、黑、乌唇,需要的色料颗粒堆积量都会比正常唇要大,唇色越深,需要的底色量越大,转色也越困难,因此,转色必须考虑皮肤的承受能力,如果感觉一次完成操作皮肤承受不了,可先转色待其恢复后再行操作,两次操作的间隔时间必须超过一个月。如果操作难度实在太大,就应该先与顾客进行沟通以明确责任,最后该放弃的还得放弃,比如黑种人绝少做彩色纹身,并不是他们不喜欢绚丽的色彩,是因为他们深知自己的肤色不适合做彩色而选择了放弃。
科学可以引导艺术,但艺术最重要的还是靠感觉,由于纹绣操作基本上是凭操作者的主观臆测来进行的,没法达到也没必要达到科研那样的精确度,故针对操作中的不足,我们大可不必太自责,能做到心中明白就不错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