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纹绣吧 关注:310贴子:179
  • 3回复贴,共1

【花仙子纹绣】纹绣操作中的力学剖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帖内容是所著《纹绣技术宝典》一书中的部分章节(初稿)。为了让经济条件不好、舍不得花钱买书的人也能看到我的文章,我将书中文字部分发到这里供大家阅读(出书定稿可能会有小改动)。为什么不发插图?一是贴吧发图比较麻烦,整本书里有一两百张插图,会耽误大量时间来贴图;二是百度贴吧对图片比较敏感,经常会删除图片,我担心会把文字部分也连带删除了。
我以后不会花时间来帖子里回复大家的提问了,如果对文章理解不了,或有其它问题,请到我的QQ群里去交流,我和我的学员们只要在线,都会无私地帮助你。QQ群名“花仙子纹绣技术讲堂”,群号199834404。
希望你在受益之后,把我的文章分享给需要帮助的朋友!你用我的文章去帮助别人,就是对我最大的谢意!
写这个帖子有两个目的:1、希望大家能从理性的角度去认识纹绣操作,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还是那句老话:“使用科学方法会事半功倍,更能达到技术的极限水平。”
2、提高识别真伪的能力。纹绣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不停地出现“新事物”,或者干脆说纹绣行业很会制造“新事物”(包括无数想当然的工具、耗材和操作手法),怎样去辨别这些“新事物”的真伪,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较笨,就是冷眼旁观,一年半载之后自然就能水落石出,因为有用的东西,不用宣传也会以燎原之势迅速在行业内传播开来,当你看到一些成熟的师傅也接受了这种新事物时,基本上就是靠谱的,比如近两年的膏体麻药和雾眉;第二种方法,就是主动分析,运用科学知识辨其真伪,少走弯路少上当,这正是这个帖子的目的之一。
我不是学物理专业的,文中一些用词不是专业力学术语,请看帖的物理学专家口下留情!
文中很多内容,对于新手来说,是难以理解的,能看懂则看,看不懂的以后再看吧!
先简单讲一下纹刺上色原理,详情请看帖子《针、皮肤、色料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了问题的简单化,撇开光学效应和本身肤色的原因。
我们知道,纹绣创口的色彩呈现,是由色料本身的颜色和色料注入量来实现的,而且是遵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原则的,色料注入达到一定的量,就会呈现正常的色料色,当色料注入量不够时,色彩就显得单薄和浅淡。后期色彩效果,还取决于操作效果的留色率,皮损程度直接决定了留色率(修复过程中要保证创口不感染溃烂),皮损越小,恢复过程中色料丢失就越少,后期色彩效果就越接近于操作效果。
一,液体的表面张力
先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同一根筷子,分别蘸了水和蜂蜜之后,垂直向下,筷子下端形成的水珠比浆糊珠更容易滴落。这说明粘稠度不同的液体,表面张力也不同。
凡作用于液体表面,使液体表面积缩小的力,称为液体表面张力。它产生的原因是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表面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分子间的距离比液体内部大一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就像要把弹簧拉开些,弹簧反而表现具有收缩的趋势。正是因为这种张力的存在,有些小昆虫才能无拘无束地在水面上行走自如。(此小段系摘录)
联系到纹绣操作上,粘稠度高的色料比粘稠度低的色料不容易淌墨。纹绣色料经过多年的市场磨练,在粘稠度和色料浓度上,基本上都不会出现大问题,我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认识在操作过程中,各种因素对色料表面张力的破坏而造成的不利于上色的真相。
1、血水。纹绣作为创伤性着色,出点血是难免的也是很正常的。但是,这些血水混进色料之后,会从根本上改变色料的浓度和粘稠度,不管是飘划线条时针片上的色料,还是其它纹刺时针嘴(机子纹刺)或针缝(手工纹刺)里的色料,遇到血水都会被稀释得一塌糊涂,这是因为工具携带的色料量非常有限,往往是一丁点血水就会严重影响操作效果,形成低效纹刺甚至是无效纹刺。
2、血水稀释色料很好理解,假如针尖每次刺入皮肤所带进去的物质容量是一定的,那么色料没有被稀释之前,针尖带入皮肤的就是正常的色料(包括色料助剂)量,当色料被血水稀释后(就是我们所说的浮色),针尖带入皮肤的,就只是少量的色料了,其余的都是血水,从而就会产生低效纹刺。
容易被大家忽视的,是色料粘稠度发生变化后,色料表面张力弱化而引起的一系列操作变化。以纹唇为例,在纹刺不出血或少量出血的情况下,原装色料的粘稠度没有遭到破坏,色料覆盖在皮肤表面是非常稳定的,不会朝周边扩散,这就是色料表面张力作用的结果。在这种状态下,针嘴里面的色料和针嘴外面的色料(覆盖在唇面上的色料)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两部分色料可以同时给针尖提供正常的色料补充。在运针过程中,由于色料不会扩散开来,我们就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色块随针尖的运行而慢慢形成的过程,做到胸有成竹,这时的纹刺操作处于理想状态。但是,遇到皮肤出血厉害时,操作过程中血水就会直接稀释色料,直接破坏色料的粘稠度,直观效果表现为:色料随血水迅速散开,针嘴里吸入过多血水破坏色料的表面张力(挂壁力)造成喷墨现象,同时,随着针尖刺入皮肤,浮色在唇面上跳动和翻滚甚至喷溅(当然,这是严重时的现象),造成操作困难。
3、清洁布巾太湿。我们都知道,湿巾水分含量越高,就越利于清洁,不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洗脸拖地抹桌子还是纹绣操作中清洁浮色都是如此,但是,纹绣操作中的湿巾,应该湿得恰如其分,太湿的话,擦过的皮肤表面就会留下水渍,这层水渍会在色料接触皮肤的那一刹那破坏色料的表面张力,引导色料扩散开来,这水渍虽然对色料浓度和粘稠度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因为水渍水分太少),但它引导色料扩散开来却非常讨厌,不但不便于观察操作情况,还很浪费色料(针嘴里的色料也会被引流出来)。
4、毛发的引流作用。这个就不多讲了,只要做过美瞳线的,都深有感触,有时候我们都会萌生出剪掉客人睫毛的想法,有木有?。眉毛上面操作比较粗放,毛发的引流作用表现得不是很突出,但是,既然存在着这种可能性,我们在操作眉毛时也应该警觉。
5、机子振动力。包括针体横向上的晃动和纵向上的上下运行的惯性作用。不管是哪一种力,都会对针嘴里的色料起到冲击作用,使色料的物理形态发生改变,比如淌墨甚至喷墨。机子力度越大,机子传动装置磨损越大,机子振动力就越大,就越容易淌墨喷墨。
6、色料的重力。这个很好理解,也很好做实验,拿出自己的机子来,装好针,开着机把色料吸满,然后停机把针嘴提升,脱离色料杯里的色料,你会看见色料自己就滴下去了,但滴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这就是色料自身重力作用的结果,当重力跟色料在针嘴里的挂壁力以及针嘴处的表面张力平衡时,色料就停止下滴了。如果这时再开机,色料会因为增加了机子的振动力,还会再次下滴。如果吸满色料后开着机移出针嘴,色料还会直接喷射出来。
根据以上实验,我们就会学乖,蘸取色料时自然会去考虑这些个力学因素,力求蘸取合适的色料量。
二、 动量和冲量。
在物理学中,动量表示为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MV),是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相关的物理量。这里的M代表质量(重量),V代表速度。一般而言,一个物体的动量指的是这个物体在它运动方向上保持运动的趋势。举个例子,我们以一定速度扔出一个钢球,会把玻璃打碎,同样以一样的速度扔出一个一样大的乒乓球,玻璃就安然无恙,这是因为钢球的M大的缘故。同样是这个钢球,我们如果让它慢慢地滚向玻璃,玻璃也会安然无恙,这就是说,钢球只有动量达到一定的量之后,才会击碎玻璃。你或许会问,加大乒乓球的运动速度会击碎玻璃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由于本身质量太小,而且速度会受到风阻严重影响,靠手扔是做不到的,你若把乒乓球换成一颗等重的钢钉,缩小风阻保证运行速度,钢钉就会击碎玻璃,这个已经有很多人表演过了,不是魔术。
同样是上面的钢球,我们以相同的速度扔向一头牛的肚子,牛可能都不会有反应。为什么?这里就要引入另一个物理量——冲量(FT)。
冲量只是动量的一个转换,把动量换为冲量,是为了更好地加以表述,在这里动量和冲量是一个等式,MV=FT。
什么是冲量?如上面例子所讲,我们设定钢球以一定速度运行产生了一个恒力,那么 这个恒力的冲量指的是这个力与其作用时间的乘积FT。这里的F代表力,T代表力的作用时间。上面钢球扔玻璃,是硬碰硬,对抗时间短,在冲量(恒力)一定的情况下,作用时间越短,作用力就越大,作用力大,玻璃就碎了;钢球扔牛肚皮,是硬碰软,牛肚皮会缓冲钢球的冲量(恒力),对抗时间长,在冲量(恒力)一定的情况下,作用时间越长,作用力就越小,作用力小,牛就不会受伤。
冲量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如,从高处往下跳,下面若是水泥地,你的腿就会骨折,下面若是沙地,就屁事儿(说句粗话加深印象)没有。再如,走路时不小心头碰到水泥柱子,一下就蹭破皮,碰到小树就屁事儿没有。
一句话总结动量和冲量:质量(重量)小没关系,只要速度快,也同样会形成杀伤力,也就是在皮肤来不及避让时就刺进去了;杀伤力再大,若遇到软绵绵的物体,同样无计可施,也就是说要尽量绷紧皮肤。
三.功率、速度、力度三者之间的关系(P=FV)。
因为纹绣机子是以调整功率来调整转速和力度的,功率增大的同时,转速和力度同时增大。转速和力度同时加大,是单纯以提升转速的代价来加大力度,对皮肤的损伤度也会加大,这个分析起来比较复杂,而且,目前的纹绣机子没有变速传动装置,不适合于这个关系的力学分析,就暂时放下不做表述。你若有兴趣,可以在帖子《异想天开——完美的纹绣机(新手勿进)》里面去留言讨论,或是加QQ群199834404,在群里讨论。
把压强和压力的关系放在这个章节里讲一下。大家都应该有初中文化的,初中物理的第一册就是讲简单力学的。压强公式P=F/S,说的是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换句话说,在一定的压力下(可以理解为机子的力度),物体(纹绣中的皮肤)受力面积(针尖的数量)越小,则产生的压强越大(越容易刺入)。也就是说,在相同力度下,一根针好刺入,很多针就不好刺入。反过来说,单针只需要小力度就能顺利刺入,多针则需要大力度才能顺利刺入。


1楼2017-02-05 13:39回复
    四、缓冲力,把这个单独列为一个大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实上面都讲了,从高处跳到沙地里不受伤,就是因为沙子产生了缓冲力,碰到小树不受伤,是因为小树会晃动从而产生了缓冲力。
    上面说了那么多,都是为了给纹绣操作的力学分析做铺垫。
    绷紧皮肤的意义,前几年我就在帖子里《纹唇操作流程及操作要领》说过,后来在另一个帖子《针、皮肤、色料三者之间的关系》里又重复说了一遍,就不再啰嗦了,我只把有关力学的知识再详细分析一下。
    绷紧皮肤,就是把原先软绵绵的皮肤拉伸至紧绷状态,以消除进针时受到的缓冲力,使针尖与皮肤直接产生对抗。这样,在冲量(恒力)FT一定的条件下,由于针尖与皮肤的作用时间T缩短(没有了缓冲时间),作用力F就加大,使针尖刺入更为顺利。
    1、机子针纹刺
    垂直进针和斜刺,这里说的斜刺,是指在色块内部的斜刺,为了区别,我们把超出边界的那种斜刺叫偏刺。
    拖针,跟斜刺方向相反的运针方式。
    点刺,在开机状态下,停顿于某一点的运针方式,也就是人为地打点。
    垂直进针这个概念,在业内已经讲了二十多年,也让整个行业至始至终迷惑了二十多年,老手教新手垂直进针,新手之间彼此相传垂直进针,这已经形成了一个怪圈。
    我们知道,针刺入皮肤,目的就是把色料带进皮肤。色料进入相应的皮层里,只要达到显色量,只要分布匀称,就能显现我们需要的色彩。这些进入皮肤的色料,是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弄进去的,当初曾有人异想天开,用注射器往嘴唇里灌色料,如果当时能有好效果,说不定也能成为纹绣上色的主流手法。这就是说,不管是垂直进针还是斜刺,只要能把色料带入到目标位就行,因为,针尖进入皮层很浅,而且都是以针点形式破皮,因而在皮损形式上和皮损程度上都没有什么差别,唯一的差别在于刺入的顺利度上面。
    我在《纹唇操作流程及操作要领》中说过:“在松软皮肤上,针触到皮肤时的力量本来是正常的,但经过缓冲之后,破皮的力量成了强弩之末,因而破皮勉强且没有深度;而在绷紧的状态下,针与皮肤属于硬碰硬,正常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利用,因而刺入顺利且能达到我们需要的深度 ”。
    上面这段话再次说明了受力物(唇组织,包括前面所提到的沙子,小树)所产生的缓冲力对作用物(针尖,包括前面提到的接触地面的腿部,接触水泥柱和小树的面部)正常力度的削减,绷紧皮肤就是为了减小这种缓冲力,这个很好理解。但是,对于唇来说,绷紧皮肤的幅度毕竟是有限度的,我们总不能因为要绷紧皮肤而把组织拉伤对吧?因此,即使绷紧了,那种软绵绵的感觉肯定也还会存在的,这个时候如果是垂直进针,针尖的作用力还是会打折扣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斜刺应运而生!要想操作更加快捷,你必须得学会斜刺!
    斜刺,就是推着皮肤走针,或者顶着皮肤走针,针尖可以在横向上再次拉伸皮肤,使针尖和皮肤进一步产生对抗而顺利刺入。斜刺实际上是横向上的拉伸力和纵向上的下压力的合力,拉伸力控制针尖的刺入顺利度,下压力控制刺入的深度。
    斜刺,对于多圆针来说,会减少针尖数量的利用,一旦采用斜刺,必然会有部分针尖被抬高而远离皮肤,一方面,受力的针尖数量少了,压强更大,另一方面横向上再次绷紧了皮肤,进一步产生对抗。一句话,垂直进针能利用针尖的数量,但是下针力度会受到多针的分散和垂直方向上的缓冲,不好刺入;斜刺便于刺入,但针尖利用率要打折扣。
    斜刺,针与皮肤会产生对抗(横向拉伸皮肤),利于刺入。拖针,力的方向正好与斜刺的用力方向相反,运行时,给针造成一种回缩力,回避了针与皮肤正常的横向对抗力,不利于刺入,在做一些浅雾时,为了防止犯大错误,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酌情使用拖针。
    说到皮肤弹性,这里要赞扬一下某款机子的制作理念,尽管该机子到现在也还没有克服其重大缺陷(针距太大了)。我们知道,针尖刺入皮肤之后,皮肤会有一个回弹运动,这是皮肤对针尖的反作用(对抗),但是,皮肤的自然回弹运动,速度是很慢的,跟针频比起来,是几何级别的差距。也就是说,针尖的高频运动,根本就不可能让皮肤慢悠悠地回弹的。那我们经常看到浮色在皮肤上跳动,是什么原因呢?这是针尖的回缩带着皮肤回弹的结果,因为针尖与皮肤存在着摩擦力。
    该机子的广告宣传“三组独立运行机械动力装置分别带动三支独立传动装置,三个插针口分别锁紧三只锋弹针具,相互交替旋式刺入皮肤,皮肤与向下刺入、向上收回的针形成合力”。针尖交替刺入,可以压住皮肤使其难以回弹,前提是,针距必须要够小,若针距太远就没有毛用了。或许你要说,用埋针法操作,针嘴不就压住皮肤了吗?亲,你想得很美好,可是,针是需要移动的,针嘴贴紧皮肤会刮伤皮肤,再说埋针法操作看不见针尖,非高手是难以操作的。
    但是,交替入针也有一个无法克服的弊病,那就是总有针是埋在皮肤里的。这样,在正常操作平移时,由于总有针体埋在皮肤里,那些埋入皮肤里的针就会撕扯皮肤,产生刮痕样的皮损(严重皮损)。这一点,我在《针、皮肤、色料三者之间的关系里》说过,“从针体在皮肤里的拽拉力来看,针尖没入皮肤越深,针体在皮肤里行程就越大,也就是说针体在皮肤里呆的时间越长,行针阻力(拽拉力)就越大。而行针阻力(拽拉力)的释放是由针尖脱离皮肤来完成的,因为行针过程中总会有针体没有刺入皮肤的时候,并且入针越浅,针尖脱离皮肤的时间就越长,行针阻力越小且释放得越充分。通俗地说,下针越深,就需要越慢的手动速度来配合,因为针体在皮肤里的行程(时间)较长,需要你的等待,否则就等于生拉活拽,针尖哪里来得及给你打出色点,只能给你留下一条划痕了”。
    插入这段关于机子的问题,给后来者提供一些素材,希望在我的职业生涯里能用上更加科学的机子。
    最近一两年时间里,行业里出了一个全抛针针头,就是针嘴和针结合为一体的针头(如图),沿用行业的叫法,称这种机子为全抛针机子或一体机,在我的帖子里,以后就统一称为一体机。
    一体机针头除了装针程序简化,还有一个区别于常规机子的地方——针头里装了一根弹簧(但愿以后有不装弹簧的针头)。
    这根弹簧,缓冲了来自机头传递过来的力度,使传递到针体的力度变得柔软了。我们如果把常规机子称作硬机子,那么一体机就是地地道道的软机子。
    我们知道,常规机子操作起来不好掌控,稍不留神,就会刺出深色色点或色斑,对于打雾是相当头疼的,特别是对于那些不熟悉机子操作的新手。这是因为在绷紧皮肤的情况下,机子力度传递很直接,如果下针稍微不稳,或者在某一个地方停留太久,就会注入较多的色料,从而犯下大错毁掉雾面。
    一体机弹簧针头的柔软性,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操作者可以不用考虑太多的力度控制问题,随意操作也不至于犯大错误,因为针头上的弹簧已经替操作者消除了一部分力道。这个原理在纹身行业已经运用几十年了,那些如履薄冰的浅雾操作,几乎都要用到软弹片的打雾机。
    不管是有意模仿纹身打雾软机子,还是歪打正着碰上了(要是同时推出不带弹簧的硬针头,我就不会用歪打正着这词),一体机的软针头,都是值得称颂的,有资格载入主流纹绣工具的史册,因为它符合大多数新手纹绣师的技术诉求。
    但是,一体机软针头不适合于眼线和纹唇的色块操作!色块操作,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直接把色上实,那种针尖与皮肤直接对抗的触感很强,针尖挨着皮肤就能看得见上色,这种触感,用一体机的软针头操作是感觉不出来的。也就是说,用一体机的软针头操作,上没上色,上色上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在操作中都无法感觉,只有擦拭了浮色之后才能看见,心里没底,弹簧越软,这种心里没底的感觉越强烈。近一年时间里,我收集这类机子的使用信息也较多了,不少进修学员也带了不同牌子的机子来我这里,我上面说的应该算得上是普遍情况,希望大家注意到这个问题,不要搞错了寻找问题的方向。
    再有,一体机软针头操作速度较慢,对于已经熟练掌握机子的师傅来说,可以说是一种煎熬,也希望器材商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部分机子可以加强弹簧的硬度或取消弹簧。
    再给大家说说钝针。
    这是放大的对照图,我们也不能看出明显的差别。
    什么叫钝针?钝针真的是钝的吗?所谓钝针,是相对于普通针而言的。普通纹刺针种,针杆到针尖的过渡是渐渐的,我们肉眼几乎看不出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收针(针杆变细形成针尖)的,这样的针,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锐利。而钝针的收针比较急促,针尖到收针之处距离较短,看起来不够锐,但针尖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
    不管是锐针还是钝针,都必须有顺利刺入皮肤这个能力,否则,我们只能称之为“废针”。
    在正常操作下,纹绣钝针真的会做出如广告所说的点状沙雾(拉丝雾眉)吗?答案是否定的!
    你一定会说,我在网络上看到真真切切的练习皮作业,机子针完全能扫出沙雾。确实,在练习皮上可以做到,因为练习皮没有什么弹性(色料直接显露出色彩来),没有修复过程中的色料丢失,但在皮肤上,以纹绣针细小针尖带进皮肤的色料注入量,是不足以显示出点状色彩的,就算是纹身机的粗针和大马力,做出来的点状色彩也不能构成精美的雾(纹身上,这种点状色彩是不符合“雾”的要求的)。可以说,机子扫出沙雾,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以纹绣机子的力度,在真人上扫沙雾的可操作性几乎不存在,不管你用钝针还是锐针。
    关于钝针的讨论,我早期(大约2006年)在纹身吧的一个帖子里见到过,但并没有达到讨论热点的程度,后来也就没有这方面的讨论了,现在基本上找不到这方面的史料了。
    钝针为什么最终在纹身行业销声匿迹?究其原因,是因为两种针的操作效果并没有很明显的差别。我们知道,正常操作下,针尖刺入皮肤的深度是很浅的,钝针再顿,它也是需要有针尖的,否则就无法刺入皮肤,这就是说,只要有针尖存在,这颗针钝(不是秃)一点还是锐一点都不是关键,因为我们只需要刺入一点点即可。如果单纯要加大针点,收口的圆三针就能做到。
    如果钝针是以牺牲操作顺畅性来(上色灵敏度高)提高操作安全性(上色灵敏度低),我不是太赞成。


    2楼2017-02-05 13:43
    回复

      2、手工针纹刺。
      所谓手工针纹刺,是相对机子而言的,凡是不用机子的纹刺操作,我们都算入手工纹刺的范畴。
      先来看斜口针片(如图)。
      这些针片中的硬质针片,是绣眉时代的主打工具,已经有二十年的历史了,现在也还是主流工具。
      这些针片中的软针片,是飘眉时代的产物,和硬质针片一起,承担了飘眉的操作的重任,现在也仍然是主流工具。
      上面的斜口针片,可飘划线条,可刺线条,可刺雾,经久不衰,是理想的纹刺工具。
      可能有很多人都斜口针片刺雾不服气,那我们就来看看基本力学原理,当然,你能去实操中体验,那就更好了,我所讲的力学原理,本身就是在实操中悟出来的。
      斜口针片在我们向下用力时,实际上就是斜刺了。我们平时装针片,是有一定的倾斜度的,不管你是用力撬还是用力刺,针尖都会同时在横向和纵向与皮肤产生对抗,形成斜向下的合力,对抗的结果就是针很轻易地就刺入了皮肤。这比单纯垂直向下刺入来说,轻松多了。
      用斜口针片打雾,一般是利用两三根尾针来刺入,有很多新手在练习时就会做出明显的针痕,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手工针打雾,通常都是出针很浅,针频很快,像小鸡啄米似的。
      你想想,下针深,针尖进入数就会加多,假如针片有5根针进入皮肤,这5个针点就足以成为一根短线了,如果入针浅,针尖进入皮肤量就要少些,线条感就弱了。轻轻的,均匀的,宁愿多刺几遍,不要一次刺出较多针点
      很多人认为,手工针挑刺,除了刺出的针点外,还会挑破皮肤,形成更大的皮损。这大概是被挑刺所产生的“嚓嚓”声吓到了,其实,那种嚓嚓声是针尖弹出来的,并不是皮肤破裂所发出的。针尖挑起皮肤,在入针很浅的前提下,是不足以挑破皮肤的,因为皮肤有很强的弹性,会让针尖滑出创口,只能说,挑刺有挑破皮肤这种趋势,但形成的皮损相对于刺破皮肤来讲,可以忽略不计。
      我这里只讲力学原理,至于斜口针片用哪个部位刺入?利用几根针?刺入力度和速度如何?色料蘸多少?每蘸一次色料刺多宽面积?等等操作细节问题,那就只能面对面手把手教才有用了。
      这个是双排针,要是把针缝做紧凑些就完美了,针缝太大藏不住色料,不利于色料的正常供给。
      再来看看平口针,包括平口针片和圆针。
      对于运行方式一样的圆针来说,机子操作和手工操作相比,机子操作更具有优势,机子速度所产生的冲量,是手工无法企及的。从刺入顺利度和刺入速度上看,手工针都要差很多。
      请新手们自己注意下面这些工具,或许你会遇到无数人向你推荐这类工具,推荐者都会说“我们很多人都用这个,很好用的”,特此告诫大家,一个工具能不能成为主流工具,行业的洗礼会给你答案,一部分人能用的,不代表能适合于大多数人使用。就如有人可以用嘴叼着笔写字,有人可以用脚趾头夹着笔写字一样,我们不会去模仿。凡是垂直进针的手工针种,都不是科学的纹刺工具,新手用针数少点的圆针慢慢悠悠操作尚可将就,但是,在熟悉纹刺原理之后,最好就不要再用这类工具了,因为操作起来太费劲,也太慢了。
      手工操作,由于没有机子操作的速度(冲量),只能加大力度才便于刺入。而加大力度就会加大冲击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蛮力),这种冲击力会带来红肿疼痛等一系列操作问题。
      这里要说说手工多针这个针种。前面讲压力和压强的关系时说了,在相同的力度下,针数少好刺入,针数多不好刺入。手工针垂直进针,本来在力学上就处于劣势,你再去搞个十多根针来捣鼓,那能成事儿吗?你得用多大的力度才能把所有的针刺入皮肤!!!难怪很多师傅都说这类多针不好上色!!!
      有人或许要问,我斜刺不就可以了吗?前面说了,对于多圆针来说,一旦采用斜刺,必然会有部分针尖被抬高而远离皮肤,从而减少针尖数量的利用,我们运用多针,不就是要利用针尖数量优势吗?
      3、手工针飘划
      飘眉,已经在行业里存在着十多年了,早间的烽烟早已经消散无踪,当初众多的“新事物”,在市场的洗礼之下,或悄然消失,或轰然倒塌,或垂死挣扎,或沦为笑柄,最后留下来的主流工具和主流操作手法才是精华。你如果要研究飘眉历史,我以往关于飘眉的帖子可以给你提供一些题材,这里就不啰嗦了。
      很多人问,为什么自己飘划的线条不够流畅。对于这种问题,我都不问具体操作细节,就可以断言,是你的飘划速度太慢了。飘眉,之所以取名为“飘”,一方面是动作飘逸轻快,一方面是线条飘逸有毛发质感。如果操作动作达不到飘逸度,那么,形成的线条也就会跟着达不到飘逸度。
      这里依旧从力学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知道,飘划线条,使皮肤产生裂口,针片必然会遭到来自皮肤的阻力,这个阻力,会使皮肤产生拉伸,以致皮肤变形。在通常的创口深度(指甲盖厚度)下,针越钝,产生的阻力越大,皮肤越松弛,产生的阻力越大,这些都好理解,我们的飘眉针片,也都顺应了操作需求,锋利度和针体粗细也都达到了比较合理的要求,也就是既能顺利划破皮肤,又能产生一定的粗糙度以扩大创口表面积,以便容纳更多色料。若这段文字看不懂的,可以去看看《给飘眉泼泼冷水》和《飘眉技术分解》。
      不好理解的是飘划速度。在一些武侠书中所描述的剑过无痕,就跟我们飘划线条是一样的——在皮肤还没有来得及避让之时,就已完成了操作。这实际上也是冲量的合理运用(作用时间短,作用力就大,皮肤轻易就划开了),我们可以在松软的猪皮上去练习这个手法,从单根线条开始练起。待到有超常的熟练度之后,你就能快速划出漂亮的线条组合。关于这个力度,业内有几种叫法,有人叫阴力,有人叫巧劲儿,都是区别于那种慢吞吞的蛮力而言的,叫什么并不重要。


      3楼2017-02-05 13:43
      回复
        五、 亲油性或亲水性
        我不知道这个属于什么力学范畴,反正中学化学里没有这些内容。百科上说是物质的分子极性,,摘一段装逼一下,其实我也不懂其中的奥秘。分子的极性对物质溶解性有很大影响。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也即“相似相容”,蔗糖、氨等极性分子和氯化钠等离子化合物易溶于水,而某些有机物,如油脂、石油的成分多不溶于水,而易溶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
        那我就从感性认识上来说说材料的亲水性和亲油性的问题。我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我知道有这种情况存在着,比如,大多数塑料餐具,亲油性非常强,亲水性非常弱,我们日常生活中就能经常见到,你用塑料盆装过菜(油炒菜)之后,里面粘上的油脂,你根本没法用清水洗干净,必须得用洗洁精才行,而且,洗干净之后,也基本上挂不住水。反观陶瓷餐具和不锈钢餐具就不一样了,装过菜的油碗,用清水就能洗干净,而且只要够干净,碗上就会均匀地附着一层水。再如,荷叶上的水珠,水面上滴两滴油,等等。
        说了现实中看到的问题,现在回到正题上来。
        1、针嘴。几乎所有纹绣师在使用纹绣机时,都会遇到不上色或者淌墨这种情况,有经验的,会通过不同方式去加以调整,机子就会乖乖地听话;没有经验的,找不到病根所在,就只能一味地怪罪于机子不好。关于机子,关于机子操作,我以前在不同的帖子里说得够多了,这里就不再赘述,只说说以前没有提到过的针嘴问题。
        关于现阶段的材料应用,器材商们真应该听听终端纹绣师的呼声,很多时候,往往就是因为一个小小的针嘴出问题,就直接给这个品牌的好机子判了死刑,绝大部分的纹绣师不会去琢磨机子为什么不下墨(不好上色),为什么容易淌墨喷墨,只要有不利于操作的因素,就会直接归责与机子。
        至于用什么材料什么工艺来制作针嘴,是加工商的事情,选择什么样的针嘴是我们纹绣师的事情,我们不懂针嘴所用的材料,我们只需要好用的针嘴,对色料有亲和性的针嘴。
        哪些针嘴属于好用的针嘴呢?以我的经验,归纳出一下几点:a、针嘴必须和针体配套,口子太大会淌墨,口子太小会不下墨。b、对常规色料有亲和性,能让色料挂壁。那种蘸了色料立马凝聚成珠的针嘴基本上没法使用。c、针嘴出墨口不能太大,太大的话会凝聚大滴的色料形成淌墨。d、针嘴必须有漏气通道以释放针嘴内腔气压,使操作时出墨更加稳定。
        其实,有很多机子的针嘴采用了磨砂工艺,已经解决了色料挂壁的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推广,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纹绣师认识不足造成的,我们根本不知道上色不畅的问题会出在针嘴上,纵容了劣质针嘴的存在。纹绣机子问世二十多年了,连个小小的针嘴都做不成熟,这是整个行业的悲哀啊。
        2、油性肤质。有一定操作经验的纹绣师都知道,同一种色料,在不同皮肤上的上色难易度是有差别的,有些皮肤好上色,有些皮肤不好上色。业内把不好上色都归罪于油性皮肤,认为是皮肤对色料没有亲和性,关于这个观点,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暂时保留意见,因为我还同时发现,韧性强的皮肤(含水量较小的皮肤)也同样不好上色。希望大家遇到不好上色的皮肤要区别对待,还是那句老话,“没有上不了色的皮肤,只有上不了色的师傅”。
        六、瞬间记忆。把记忆归为记忆力,有点牵强。我们对于手上动作的运动轨迹,都有短暂的记忆,比如,我们可以蒙着眼睛一口气写出一行整齐划一的数字,靠的就是瞬间记忆。在纹绣操作中,也需要利用这个瞬间记忆,比如划线条,前面的一根线条淌墨了,我们往往可以利用动作的连贯性,在眼睛看不到细节的情况下,准确画出自己想要的线条,这就是利用了瞬间记忆。
        如果动作幅度太大,这种瞬间记忆就会衰减甚至消失。拿纹唇来举例,做完第一遍以后,你回头再操作,根本就不知道哪里是第一遍操作的薄弱环节,这就是盲操,在埋针法操作中尤为重要。对此,我认为制作唇部色块和眼线色块,用一遍过的纹刺方法较为科学,也就是即时操作即时补漏,做到不重复纹刺,也不留空白,以求达到纹刺的最佳效果。
        (全文完)


        4楼2017-02-05 13: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