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机体型号: MiG-21/21PF
世代: 第1世代战术机
入役年份: 1975年
开发厂商: Mikoyamu・Grbić(米•格)
Jump Unit引擎: K-25-300
机体全高: 17.7M
1975年初,BETA开始北进,从74年被发现的马什哈德HIVE向北一路直冲苏联国土,当年度,乌拉尔斯克HIVE被确认动工。直到翌年,也就是1976年的韦利斯克HIVE开建为止,一连串的防卫战告一段落,苏联的国土被从南向北划了一刀。
在这段时间中,MiG-21 “巴拉莱卡(一种俄式三弦琴)”入役,由米·格设计局着手修改的“巴拉莱卡”是在从美国引进的许可证生产型战术机F-4R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实现苏军所要求的接近战强化式样。米·格在简略肩膀和腿部装甲来轻量化机体的同时,修改了Jump Unit的尾翼形状,以此来强化运动性和机动性。同时为了减少在近战中头部受损的风险,MiG-21的头部模块被小型化,为了防止市街战的阻挡,机体的头部整流罩前方被安装了缆线切割器(Wire Cutter),这个设计最后被大多数苏制战术机沿用。同时,在设计阶段,米·格为巴拉莱卡留出了充分的空间来满足苏联广大国土的各种局地战修改需求,麦克唐纳(后来的麦·道)的设计师在研究了MiG-21的设计图之后表示米·格的吸收能力和扎实的设计值得自己的大多数同僚借鉴。
皮实耐用的“巴拉莱卡”因其在“鬼怪”之上的灵活性广受那些前线国家的欢迎,例如同样提倡密集近距离作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主德国陆军和大多数东欧国家一样选择引进了MiG-21并进行国内的许可证生产,东欧装备的MiG-21配套了附带指向性反应装甲和锯齿刃的攻击防盾和自中国进口的77式长刀来作为前卫机的白刃战装备,由于东德工厂优良的加工精度,东德制的MiG-21开始流向周边的东欧国家,甚至向设计国苏联自身。同时,为了对应重金属云散布情况下的通讯妨碍,东德陆军以连为单位对连长机进行了MiG-21PF的升级,这个通讯技能强化方案主要修改了机体的头部,追加了大功率通讯设备来为连队的其他机体做中继和与上级和其他平行部队联络。在帕莱奥洛格斯作战惨败后的波兰撤退战中,一名联合国战地摄影师无意间拍下的一张飞跃阵地的MiG-21PF后来被作为一期时代周刊的封面,这台浑身被BETA体内循环液染黑的战术机后来被证明是东德陆军第666连的连长机,“Schwarzes Marken”之名随着那不吉的编号给大西洋另一头的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8年6月,帕莱奥洛格斯作战,在波兰展开的北约和华约东欧国家联军与苏联莫斯科军区对明斯克HIVE发动了反攻,旨在打通被截成三段苏联国土中的两端——莫斯科军区与东欧国家之间的完全联系,苏联红军第43坦克师进行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的HIVE突入并在3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里经历了地狱般的血战,作为突入部队核心的是伊格尔·彼德洛维奇·沃尔克(Igor·Petrovich·Volk)上校指挥的战术机团,他们装备着混编的MiG-21和F-4R,正是其残存人员传出了人类史上第一份HIVE内数据,史称“沃尔克数据(Volk Data)”的这份HIVE情报成为了第2世代战术机诞生的种子。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ab3da6b31630e924cfa49c397c096e66/8fcf9ab30f2442a77506461ed843ad4bd013029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