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吧 关注:237贴子:304
  • 0回复贴,共1

图解石油、天然气“十三五”规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对外正式发布了《石油发展“十三五”规划》、《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
《石油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发展目标:
1、 储量目标
“ 十三五” 期间,年均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10 亿吨左右。
2、 石油供应
2020 年国内石油产量 2 亿吨以上,构建开放条件下的多元石油供应安全体系,保障国内 2020 年 5.9 亿吨的石油消费水平。
3、 基础设施能力
“ 十三五” 期间,建成原油管道约 5000 公里,新增一次输油能力 1.2 亿吨/年; 建成成品油管道 12000 公里,新增一次输油能力 0.9 亿吨/年。到 2020 年,累计建成原油管道 3.2 万公里,形成一次输油能力约 6.5 亿吨/年;成品油管道 3.3 万公里,形成一次输油能力 3 亿吨/年。
《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发展目标:
1、 储量目标
常规天然气。“ 十三五” 期间新增探明地质储量3万亿立方米,到2020年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6万亿立方米。
页岩气。“ 十三五”期间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万亿立方米,到2020年累计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5万亿立方米。
煤层气。“ 十三五” 期间新增探明地质储量 4200 亿立方米,到2020 年累计探明地质储量超过 1 万亿立方米。
2、 供应能力
2020年国内天然气综合保供能力达到 3600 亿立方米以上。
3、 基础设施
“ 十三五” 期间,新建天然气主干及配套管道 4 万公里,2020年总里程达到 10.4 万公里,干线输气能力超过 4000 亿立方米/年;地下储气库累计形成工作气量 148 亿立方米。
4、 市场体系建设
加快推动天然气市场化改革, 健全天然气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产业政策体系, 建立覆盖全行业的天然气监管体制。
一图看懂《石油发展“十三五”规划》 、《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
因字数限制,本文只做文件摘编
石油发展“十三五”规划
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 全球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国内外石油供需总体宽松, 国际油价剧烈波动且低位徘徊。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成为长期战略。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和“ 一带一路” 建设, 为行业发展和国际合作拓展了新的空间。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面临挑战的同时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发展基础
储量快速增长,产量稳中有升。 新一轮全国常规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成果表明, 我国陆上和近海海域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 1085 亿吨。 截至 2015 年底, 连续 9 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过 10 亿吨,累计探明地质储量 371.7 亿吨, 探明程度 34%, 处于勘探中期。 2000年起, 国内石油产量连续 6 年稳定在 2 亿吨以上。消费持续稳定增长。 2015 年国内石油表观消费量 5.47 亿吨,占国内能源消费总量的 18%,“ 十二五” 期间年均增速 4.8%, 较“ 十一五” 低约 3 个百分点。 2015 年国内成品油消费量 3.38 亿吨,“ 十二五” 期间年均增速 6.2%, 较“ 十一五” 低近 1 个百分点。 2015年石油净进口 3.33 亿吨,“ 十二五” 期间年均增速 7%, 较“ 十一五”低 6 个百分点。
综合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西北、 东北、 西南和海上四大进口战略通道布局基本完成, 油源供应、 进口渠道和运输方式逐步实现多元化。“ 十二五” 期间国内新投运原油长输管道总里程 5000 公里,新投运成品油管道总里程 3000 公里。 截至 2015 年底累计建成原油长输管道 2.7 万公里、 成品油管道 2.1 万公里, 基本满足当前国内原油、 成品油资源调配需求。
技术创新和装备自主化再上台阶。 创新了连续型油气聚集等地质理论,发展完善了低渗及稠油高效开发、 三次采油等世界领先的技术系列,大型成套压裂机组、 近钻头端地质导向系统等核心技术3装备国产化取得突破。 掌握了 300 米水深勘探开发成套技术, 具备了1500 米水深自主勘探开发能力和 3000 米水深工程技术装备及作业能力, 建成投运“ 海洋石油 981” 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国油气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体制改革率先在新疆启动试点, 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混合所有制试点稳步推进, 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 初步组建起行业监管队伍, 基础设施第三方公平开放开始实施;原油进口权逐步放开, 期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 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
总体来看,“ 十二五” 时期我国石油产业发展面对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 国际油价剧烈波动的复杂外部环境, 积极适应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 实现了稳步增长。 同时, 随着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和“ 一带一路” 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 石油行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将在“ 十三五” 时期得到新的稳步发展。
发展形势
1、 面临的机遇
全球石油供需形势总体宽松。 美国页岩革命带动了页岩油、 致密油等非常规、 低品位资源勘探开发, 2015 年全球石油产量 43.6亿吨, 储采比 55。 预计“ 十三五” 全球石油供应持续宽松、 油价维持低位、 需求稳定增长、 消费重心东移。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十三五” 时期石油需求仍将稳步增长, 但增速进一步放缓, 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保持基本稳定。
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 国内外油气供需总体宽松的态势, 为深化油气行业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十三五” 时期我国油气体制改革将在放宽市场准入、 完善管网建设运营机制、 落实基础设施公平接入、 市场化定价、 完善行业管理和监管等方面深入推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国际合作迎来新机遇。当前地缘政治和国际能源格局深刻调整的战略机遇期为我国积极拓展国际石油合作,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提供了新空间。党中央提出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合作倡议,能源合作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有助于加大与相关国家在油气勘探开发、投资贸易、技术服务等领域合作,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维护跨境管道安全。
2、 面临的挑战
石油供应安全面临挑战。 国内石油总体进入低品位资源勘探开发的新阶段, 产量大幅增长难度大, 开放条件下的石油供应安全仍是面临的重要问题。 原油进口主要集中在中东等地缘政治不稳定地区、 海上运输过于依赖马六甲海峡、 陆上跨国管道突发事件等风险依然存在。 石油储备规模及应急响应水平、 国际石油合作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近年来国际油价波动幅度加大、 频率加快的市场格局。
国内石油勘探投入不足。 油气领域勘探开发主体较少, 区块退出和流转机制不健全, 竞争性不够。 加之不同地区地质认识和资源禀赋差异, 各公司勘探主要集中在资源丰度高地区, 风险勘探积极性不高, 部分地区勘探投入不足。 一些国内企业通过“ 走出去” 已获得国外区块, 积累了技术和管理经验, 但国内准入仍存在诸多限制, 制约了多元化资本投入。
行业可持续发展存在制约。 国内老油田已进入开发中后期, 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重、 人员冗余, 经营成本相对较高。 大型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灵活、 治理结构不完善, 管理水平较国际一流企业仍存在较大差距。 石油海外投资迅速增长, 但控制和抵御风险能力不强, 盈利能力持续下滑, 国际话语权较弱。 伴随 2014 年以来油价大幅下跌, 国内石油行业市场化体系不健全、 竞争力不足等体制性问题凸显。 同时, 低油价下企业大幅削减投资, 油田作业量减少,员工收入下降, 可能带来老油区社会稳定等风险隐患。
项目建设和管道安全面临压力。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率提高, 石油产能建设及基础设施项目与城乡规划、 土地利用、生态保持的冲突时有发生, 用地保障难度加大, 部分管道路由难以协调。 管道建设与其他基础设施相遇相交日益增多, 管道占压和第三方破坏、 损伤比较严重, 管道安全运营风险加大, 管道检验检测和完整性管理还未推广, 检验检测技术水平不适应安全需求。 渤海等近海海域用海矛盾日益突出。 国家对海洋石油开发及管输环境保护和作业安全提出更高要求。
发展目标
1、 储量目标
“ 十三五” 期间, 年均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10 亿吨左右。
2、 石油供应
2020 年国内石油产量 2 亿吨以上, 构建开放条件下的多元石油供应安全体系, 保障国内 2020 年 5.9 亿吨的石油消费水平。
3、 基础设施能力
“ 十三五” 期间, 建成原油管道约 5000 公里, 新增一次输油能力 1.2 亿吨/年; 建成成品油管道 12000 公里, 新增一次输油能力 0.9 亿吨/年。 到 2020 年, 累计建成原油管道 3.2 万公里, 形成一次输油能力约 6.5 亿吨/年; 成品油管道 3.3 万公里, 形成一次输油能力 3 亿吨/年。

重点任务
( 一) 加强勘探开发保障国内资源供给
陆上和海上并重, 加强基础调查和资源评价, 加大新区、 新层系风险勘探, 深化老区挖潜和重点地区勘探投入, 夯实国内石油资源基础。 巩固老油田, 开发新油田, 加快海上油田开发, 大力支持低品位资源开发, 实现国内石油产量基本稳定。
(二) 推进原油、 成品油管网建设
整体规划、 科学布局、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优化管输流向, 加强多元供应, 提高管输比例和运行效率, 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原油管道重在优化和提升陆上、 海上原油进口能力, 成品油管道重在解决区域油品不平衡问题和提高管输比例。 加强科技创新, 提高管道装备制造和工程技术水平, 推进装备国产化,加快实现管道系统智能化、 网络化。 落实管道第三方公平开放, 优先考虑利用现有管道向目标市场输送资源。 加强管道保护和安全隐
患治理。 着力构建布局合理、 覆盖广泛、 安全高效的现代石油管道网络。
( 三) 加快石油储备能力建设
加快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
推进国家石油储备二期、 三期项目建设。 加强国家对政府储备基地的统一管理。 加快成品油政府储备基础设施建设。
稳步落实储备规划
协调推进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收储工作。 积极利用符合规定的企业库容代储国家储备原油。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商业仓储设施投资运营。
健全石油储备制度
尽快出台《 国家石油储备条例》, 建立企业义务储备, 推动建立完善政府储备、 企业义务储备和企业生产经营库存有机结合、 互为补充的储备体系, 多方式、 多途径提高国家石油保障能力。
( 四) 坚持石油节约利用
推进石油行业能效提升, 优化基础设施、 产能建设项目等用能工艺, 选用高效节能设备, 切实加强节能管理。 努力提高原油商品率, 采取增加伴生气回注、 油气混输技术、 伴生气凝液回收技术等措施加强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
( 五) 大力发展清洁替代能源
大力推广电能、天然气等对燃油的清洁化替代。 积极支持天然气汽车、 船舶发展,加快电动汽车等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应用。在“ 禁煤区” 将排放不达标的燃油工业锅炉和窑炉列入禁燃范围,重点开展 20 蒸吨/小时以下的燃油工业锅炉天然气、 电能替代。 实施港口气化示范工程, 推广港口岸电系统。
( 六) 加强科技创新和提高装备自主化水平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加强基础研究, 强化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后再创新。 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专项”, 重点攻克陆上深层、 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 推动重大理论突破、 重大技术创新和重大装备本地化,全面实现“ 6212”(6 大技术系列、 20 项重大技术、 10 项重大装备、22 项示范工程)科技攻关目标。 加快技术集成、 配套、 示范与推广,重点攻关低成本和环境友好型开发技术装备体系, 推进新区建产和难动用储量经济性开发。


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
《 巴黎协定》 和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全球加速低碳发展进程和发展清洁能源明确了目标和时间表。 随着我国加快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速和油气体制改革有力推进, 天然气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规划背景
天然气储产量快速增长。 根据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成果, 截至 2015 年底, 我国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 68 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地质储量约 13 万亿立方米, 探明程度 19%, 处于勘探早期。“ 十二五”期间全国累计新增探明地质储量约 3.9 万亿立方米,2015年全国天然气产量 1350 亿立方米, 储采比 29。“ 十二五” 期间累计产量约 6000 亿立方米, 比“ 十一五” 增加约 2100 亿立方米, 年均增长 6.7%。
非常规天然气加快发展。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二五” 新增探明地质储量 5441 亿立方米, 2015 年产量达到 46 亿立方米, 焦石坝、 长宁-威远和昭通区块实现了商业化规模开发。 煤层气(煤矿瓦斯) 抽采利用规模快速增长,“ 十二五” 期间累计新增探明地质储量 3505 亿立方米, 2015 年全国抽采量 140 亿立方米,利用量 77 亿立方米, 煤层气产量(地面抽采) 约 44 亿立方米, 利用量 38 亿立方米。
进口天然气快速增加。天然气进口战略通道格局基本形成。 西北战略通道逐步完善, 中亚 A、 B、 C 线建成投产; 西南战略通道初具规模; 东北战略通道开工建设; 海上进口通道发挥重要作用。“ 十二五” 期间累计进口天然气超过 2500 亿立方米, 是“ 十一五” 天然气进口量的 7.2 倍, 2015 年进口天然气 614 亿立方米。
2015 年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 1931 亿立方米,“ 十二五” 期间年均增长 12.4%, 累计消费量约 8300 亿立方米, 是“ 十一五” 消费量的2 倍, 2015 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 2010 年的 4.4%提高到 5.9%。 目前天然气消费结构中, 工业燃料、 城市燃气、 发电、化工分别占 38.2%、 32.5%、 14.7%、 14.6%, 与 2010 年相比, 城市燃气、 工业燃料用气占比增加, 化工和发电用气占比有所下降。
基础设施布局日益完善。 “ 十二五”期间累计建成干线管道 2.14万公里, 累计建成液化天然气(LNG) 接收站 9 座, 新增 LNG 接收能力 2770 万吨/年, 累计建成地下储气库 7 座, 新增工作气量 37亿立方米。
技术创新和装备自主化取得突破进展。 初步掌握了页岩气综合地质评价技术、 3500 米以浅钻完井及水平井大型体积压裂技术等,桥塞实现国产化。形成了复杂气藏超深水平井的钻完井、 分段压裂技术体系。 形成了高煤阶煤层气开发技术体系, 初步突破了煤矿采动区瓦斯地面抽采等技术。自主设计、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具备了水深 3000 米的作业能力。 国产 X80 高强度钢管批量用于长输管道建设, 高压、 大口径球阀开始应用于工程实践,大功率电驱和燃驱压缩机组投入生产使用。
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油气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页岩气矿权以招标方式对多种主体开放, 常规天然气上游领域改革率先在新疆进行试点。 初步组建起行业监管队伍, 基础设施向第三方公平开放开始实施, 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数条跨省主干管道引入多种投资主体。 天然气价格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实现了存量气与增量气价格并轨, 理顺了非居民用气价格。

“ 十二五” 期间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 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勘探开发投入不足, 效率偏低, 勘探开发对象日益复杂, 上产稳产难度大。 非常规天然气开发经济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公平开放不够, 储气调峰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城市储气能力亟需加强。 气田开发和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协调难度加大, 管道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总体来看,“ 十二五” 前期我国天然气产业保持高速发展势头,从 2013 年下半年开始, 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 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气价机制尚未理顺等因素影响, 天然气需求增速出现阶段性放缓。


1楼2017-02-04 16:3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