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纹绣吧 关注:310贴子:179
  • 9回复贴,共1

【花仙子纹绣】针、皮肤、色料三者之间的关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帖内容是【花仙子纹绣】所著《纹绣技术宝典》中的部分章节(初稿)。为了让经济条件不好、舍不得花钱买书的人也能看到我的文章,我将书中文字部分发到这里供大家阅读(出书定稿可能会有小改动)。为什么不发插图?一是贴吧发图比较麻烦,整本书里有一两百张插图,会耽误大量时间来贴图;二是百度贴吧对图片比较敏感,经常会删除图片,我担心会把文字部分也连带删除了。
我以后不会花时间来帖子里回复大家的提问了,如果对文章理解不了,请到我的QQ群里去交流,我和我的学员们只要在线,都会无私地帮助你。QQ群名“花仙子纹绣技术讲堂”,群号199834404。
希望你在受益之后,把我的文章分享给需要帮助的朋友!你用我的文章去帮助别人,就是对我最大的谢意!
本帖子的中心思想:
1、纹刺的理想状态,是以最少的刺入数把适量的色料送到目标位,以求最大限度减小皮损,获得最佳色彩效果。
2、使用科学方法会事半功倍,更能达到技术的极限水平。
谢谢你对花仙子纹绣的关注和支持!你的阅读是花仙子纹绣继续保持原创的动力。
这个帖子篇幅较长,段落较为凌乱,而且对于新手来讲,很多地方不好理解,请看官有个心理准备。我尽量把细节描述清楚和易懂些,以后可能真的没有时间来一一回复一些浅显的问题了。
这篇帖子主要讲机子纹刺,因此纹绣机这个问题,在这个帖子里是回避不了的,尽管我自己已经基本上不用纹绣机子了,但还得硬着头皮和大家探讨纹绣机。我在以前的几个帖子里都提到了纹绣机,这里再挑重点说说。
机子的工作原理:以微型马达的动力,经过传动装置转化为上下往返运动(通俗说就是扎或刺),不是像电钻一样的旋转运动,也不是往返和旋转的复合运动。色料正是通过针体的往返运动随着针体进入皮肤的。在显微镜下,针体是凹凸不平的,坑洼里的色料会得以进入皮肤并被皮肤组织粘走(附着在皮肤组织上)。
不管是什么样的机子,只要能够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带动针尖刺入皮肤,顺利把色料送到目标位置,就符合纹刺的基本要求(也仅仅是基本要求)。尽管我一直在说现在的纹绣机子不是理想的纹刺工具,但现实就是如此,我们还就得将就着用这机子。现在市面上纹绣机子保守估计也有五十种以上,就我亲眼见到或过手的机子也不下三十种,这些机子在质量上也良莠不齐,因此如何选择一只趁手的机子也是纹绣师必备的功课,这方面可以多征求技术成熟的师傅的建议。
机子的质量主要体现在机子力度(关系到能否带动多针并上色结实与否)和机子的使用寿命(不是买来放了多久,而是干了多少活)两方面,对于其它的人性化配置,有当然比没有好,但没必要把这些可有可无的配置当做购买机子的必备条件。使用寿命直接关系到机子的稳定性,机子易损件不是一下子就坏的,都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因此,使用寿命长的机子,稳定期也相应要长。购买机子还要看机子的市场保有量,这关系到以后方便购买针和针嘴等耗材,因为某种机子卖得好,就会出现较多的仿制品,包括配套的耗材,这样,购买起来选择的余地就较大,而且价钱也只是某些小众机子的零头,倘若买了小众机子,以后在耗材购买上有可能就会被套死。
不要指望一只纹绣机子能有多长的使用寿命,虽然电机(马达)是从市场上采购来的成熟产品,而且这种成熟产品是经过多个行业长时间考验才保留下来的,在使用寿命上无可挑剔,事实上我们确实也很少听到电机报废的信息。但是,不是某一个核心部件就能代表一台机子的整体质量,任何一个核心部件成为短板都会影响机子的整体质量,我认为纹绣机的低寿命问题正是出在它的传动装置上。
我拆卸过不少报废机子,各种价格区间和各种款式的都有,发现传动装置都是硬塑料的配件,配件之间没有轴承(有的机子连润滑油都没有),无一例外。这些硬塑料配件在机子运行时直接摩擦,磨损较大,时间稍久便会产生间隙,间隙稍大便会产生杂音。随着磨损的逐步加大,针体往返运动的虚位也越大,杂音也越来越大,在悬针手法下,你会明显感觉到针尖刺入无力了,如果这时候再拿这把机子来做眉毛细线条,你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得到,线条难以做出好效果。同样,制作色块也很费劲。因此,当机子使用到杂音较重的时候,如果厂家承诺更换零部件就换掉,否则就可以考虑报废机子了,不要想着修修就会好的,纹绣机配件不是标准件,若没有相同的原装零配件,很难修得好,再说拆装机子时本身就会毁坏某些机子配件。
常常听说某某机子有保修三五年的承诺,但实际上我们很难享受到承诺的兑现,以我这里为例,我店所在的这条街,聚集了十多家经营纹绣的美容店,很多师傅都用纹绣机子做简单纹身,这条街每年报废的纹绣机子无计其数,其中就有不少是商家承诺保修的。但当机子返修动真格时,商家推诿(甚至拒绝)的理由和条件就都搬出来了,直到最后磨得你没有了脾气。即使有那么些个硬茬子,非要保修不行,商家也要求付运费手续费之类的费用,并且在半年之内你得打无数电话催促。究其原因,纹绣机子使用寿命极短,厂家商家心知肚明,真要兑现承诺那就是搬石头砸自己脚,销售时的承诺就是忽悠,恶意的忽悠。试想,纹绣机子用于做纹身,基本上两个月就得报废,若要返修,必须寄到厂家(代理商不具备维修的条件),物流途径是这样的:纹绣师——商家——厂家;修好后,厂家——商家——纹绣师,这样的途径是出于商家的自我保护而设定的,没有哪个商家会傻到把自己的客户直接推给厂家。因此,光是物流上的倒手就会让商家头大,他们会轻易把自己给套住?
说实在,纹绣机子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我们常见到一些器材商吹嘘自己的机子是如何如何先进,但仔细一看,也就是在一些配置上搞了点新花样而已。我想,如果机子在频率和力度的合理搭配,以及机子使用寿命过短这两大问题上没有彻底解决,有何底气谈论革新?
或许,正是由于纹绣机的低生产成本和低使用寿命在养活着大批的器材商,如果生产商花高成本把机子做好了,一把机子就能陪纹绣师走完职业生涯,这得让多少人没有饭吃?但偏偏纹身行业的纹身机就是这样的,一把好机子可以一直保持良好状态支持高强度工作很多年,这有点让人费解,难道纹绣行业就真的那么无人?花絮:高品质纹身机价高,有的机型还需要预订才买得到,低品质的纹身机就一二十元还卖不出去,看来技术壁垒还是存在的,仿制永远只能吃到点残羹剩饭,扯远了。
关于纹绣机子的构造和弊端,我在帖子《异想天开——完美的纹绣机》和《纹眉的弊端》里还有一些见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阅一下,这里不再累述。
再简单说说色料。
纹绣纹身色料由于需要在人体里长时间稳定存在,选用的都是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的颗粒物质,我们称之为色料颗粒。色料颗粒有粗的也有细的,细的能被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时间稍长就会褪色,比如通常的纹绣色料;粗的颗粒人体吸收不了,就会形成永久的色彩,如纹身色料。
其它呈分子状态的外来色素是不能在人体皮肤里长时间留存的,人体在几个小时内就能将其吸收殆尽,比如酱油、碘伏、紫药水、可乐等等。
近代和现代绘画颜料里也同样不存在植物类色料,这是因为植物类色料稳定性极差,短时间内就会变色。
某些机构吹嘘的“纯植物色料”,目的是为了宣扬色料的安全性,玩的就是噱头。你也可以对你的客人玩这样的噱头,但你心里得明白,你用的色料不含一滴植物色料。
还有,不要把所有关于上色的问题都归结到色料上去,目前还没有哪家的色料差到上不了色的地步,色料的持久性及稳定性只有在后期才能表现出来。色料对于每一寸皮肤都是公平的,短期内就出现的颜色不均匀只与操作手法有关。
上面说的是理想纹刺状态下的单针操作,但现实操作中除了眉毛线条,其它的色块制作大多数师傅不会使用单针,即使勉强在使用单针做色块的,也都知道其不足之处,他们只是不想改变自己的习惯而已。就目前的纹绣机而言,拿单针用深刺针法做色块基本上等于是拿刀子在皮肤上割口子,两三遍做下来皮肤都差不多成肉泥了(皮肤发毛)
相对多针而言,在纵向(进针深浅)上,单针对皮肤的作用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运针时压强大,易于刺入,很细微的力量变化就能导致深浅度的较大差距,使上色深浅度不一,且容易做出线痕;在横向上,单针针点覆盖块面是由单线轨迹复合而成,没有多针均匀分布的多线组合轨迹复合得均匀;在操作时间上,单位时间内刺出的色点数量与针头数量是成正比的,很简单,单针一个小时做好的色块,三针就只需要20分钟,很明显,多针占有绝对的优势。请注意,多针操作由于行针阻力成倍加大,对机子的力度也有更高要求,否则就等于给皮肤挠痒痒。
顺便说一下“点刺”。近年来再QQ群里总是看到有人把针刺说成点刺,我觉得滥用这个专业术语会把人搞蒙,机子针刺本身就有一个很通俗而且已经被大众接受的术语“纹”,同理,手工针刺为“绣”。点刺是纹身中的一个专业术语,顾名思义,就是用针停留在某一个地方打点,因为针没有平移,所以机子刺出的针点就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更浓的点。比如制作动物腮帮子上的胡须黑点,花蕊、细小动物的眼珠子,某处需要补色的细小空隙(眼线上面经常用到)等。
说了半天也没说到正题,言归正传。
我们先来讨论正常操作下的问题。为了便于描述,假设单针操作,色点内的色料量取中间值(常规刺入形成的色点)。
我们知道,针刺入皮肤的同时,色料也随着进入了皮肤。由于表皮是一层透明或半透明的物质,皮肤里的色料透过这层透明物质就呈现出相应的色彩。在理论上,一个针点即能形成一个色点,假设机子的转速为每分钟3000转,那么每秒可刺出50个针点(色点),在这一秒钟内,这50个针点(色点)怎么分布,则取决于我们的手动速度和手动轨迹,你可以不移动机子,让这50个点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颜色浓郁的一个点,也可以配合适当的手动速度做出颜色合适的一条短线或一个较大的色点,也可以快速移动机子拉出一条几厘米长的虚线(很多情况下只是一条线痕,看不见针点,后面有解释)。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在纹绣中这些色点要密集到什么程度才能符合要求,比如一个小色块,需要一万个色点在这个块面里面平均分布,推算出来需要200秒,除去蘸色料和清洁的时间,算3分钟吧。如何把这些色点均匀地分布在目标范围内,针法有好几种,这里只说最常用的打圈和走Z字:包括1、慢走针,一次性把针点做密集(颜色做实),2、走快针,做完一遍回头再做一遍,直到把针点做密集。
这种反推法告诉我们,做好这个色块如果需要刺入一万个正常的色点,需要三分钟的时间,如果谁吹牛一分钟能做好,那他做出来色块一定是不合格的,因为在一分钟内,机子只会给你刺出3000个色点,这个数量的色点所得到的色料注入量不可能有好效果(你如果要钻牛角尖以下重手来增加色料注入量,后果会很严重,效果也会更差,后面有讲解)。这就是说,在一样的工具条件下和常规刺入深度条件下,这个需要花3分钟时间才能做好的正常色块,你花一分钟时间不管怎么做都不可能做出好效果,因为色料注入量不能达到显色标准。在纹身行业,一个“赶”字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现象,纹身师有时因为种种原因(比如价钱太低,客人催等)需要赶时间,会把正常操作时间缩短,由于色料注入量达不到正常显色水平,作品色彩就会显得粗糙,仔细查看之下,细节效果不够细腻,针痕明显,师傅就会说,“这个图做得太赶了”。


1楼2017-02-03 22:21回复
    一、针和皮肤的关系
    1、皮损。皮损就是皮肤受到的损伤,这里当名词用。纹绣作为一种创伤性的皮肤着色,正常皮损是必要的也是没法避免的。什么算正常皮损?根据纹绣操作理想效果来界定,操作时出血少,没有明显红肿,色块表面没有被刺得发毛(有皮肤光泽),没有出现瞬时晕色,就算正常皮损。正常皮损下的操作,创口恢复期间只结薄痂(痂皮),色料丢失较少,恢复后色彩清新无严重晕色。
    我把皮损简单分为浅层皮损和深层皮损。
    浅层皮损过大,通俗讲就是浅表皮肤被凿烂了,这些被凿烂了的皮肤坏死后,连同里面的色料就会被人体直接摒弃,最终以痂的形式脱离人体。当纹绣部位失去了这部分色料后,显色的任务就只能靠较深层皮肤里的色料来完成了,因为新生的皮肤里并不会长出色料。这样一来,色彩效果不但在色料量上被打了折扣,而且,由于较深层色料是通过这层透明度逐渐降低的浅层皮肤(不光是表皮)来显色的,色彩自然就显得朦胧和陈旧了,所以,我以前多次说过,浅层皮肤里的色料最珍贵,我们要想方设法保住这部分色料,就是这个道理。严重的浅层皮损表现为在皮肤恢复后起白斑(特重的看得见白肉,其次的皮肤反光),这种白斑在眉毛和眼线部位较为突出,唇部的粘膜组织基本上看不到这种现象,但坏死部分的组织和眉毛眼线一样,会把里面的色料带离人体。
    针点到底要密集到什么程度才会使浅表皮肤整体坏死,医学上没有一个量化标准(只能说纹绣纹身业还没有引起医学的重视),业内也没有一个较为权威的说法,大家依照自己的经验去感受吧。总之,你得留着一部分皮肤使之保持住正常的生理功能,不能把它们全都扎烂了。
    插入一个与凿烂皮肤有关的问题——为什么有时候反复纹刺也感觉上不了色?
    正常纹刺操作,色彩是以针点的形式来实现的,皮肤始终保持着自有的张力(弹性),针体和皮肤也始终保持着正常的对抗。但是,当浅表皮肤被无效纹刺肆意糟蹋之后,皮肤发毛,皮肤被分割成无数的碎皮,彼此之间失去牵连,形成无数开放性的创口,于是当针尖到来时,这些碎皮就产生避让,使针体滑入缝隙之中,色料在缝隙中得不到相应的容身之所,自然也就留不住了。
    深层皮损是指针体对皮肤深层组织造成的损伤,以前在其它帖子里说过,这种对深层组织的损伤很容易导致瘢痕和晕色现象发生。
    和浅层皮损不同,深层组织坏死后,人体没有那么大的动力把坏死组织通过创口直接排出体外,而是通过人体自身吸收后排泄掉,于是留下来的色料便随着新生组织的生成而重新整合,如果其间出现瘢痕,那么瘢痕就会挤占原创口部位的空间,和带有色料的组织形成色差,在视觉上通常表现为白点或疤痕,如果你做的唇结厚痂,恢复后是花唇,大抵就是这种皮损,新手下手不知轻重最容易出现这种毛病。提示:瘢痕是个医学术语,其突出皮肤表面的部分我们习惯称为疤痕。
    深层皮损是下针过深和下针过频同时作用造成的,我们知道, 打针时针扎得很深,但我们并没有看到针孔处会增生,相反,我们纹绣进针比打针进针要浅得多,却时有增生现象出现,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一些纹绣师做色块时采取深刺一遍再浅刺一遍的手法操作,也能得到好效果,也就是说只要能把皮损控制在深层组织的承受范围内,以适当的深刺手法来加大色料注入量也是可行的,但前提是一定要掌握好那个度,否则操作时就会吃到苦头(水肿和瞬时晕色)。
    关于皮损,总结成一句话:不要把浅层皮肤刺烂,以留住珍贵的浅层色料;不要进针太深太频,以杜绝增生和晕色。
    2、无效纹刺。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理解,无效纹刺就是说针体已经刺入皮肤了,可是没有得到相应的色料注入量,也就是说皮肤白白受到了损伤而没有得到相应的色彩效果。
    形成无效纹刺的具体原因很多,有些是我们能够直观感觉得到的,比如针尖顿了,下墨不畅(针嘴太细、色料太干),针嘴里没色料了还在刺;有些则是比较隐蔽的,如色料被浮色稀释,操作时只在浅表磨皮,等等。
    无效纹刺的真正危害其实是来源于“无效”之后的再次纹刺,由于在习惯操作之下上不了色,我们往往不会去追究原因而只是简单地以加重手法来粗暴操作,这种情况几乎每个处于初级阶段的纹绣师都会有所经历,如若没有觉悟(感悟)和不思改进,作品的后期效果就一直无法提高。因此,及时发现无效纹刺并及时找出原因并加以纠正才是杜绝无效纹刺的根本。
    关于无效纹刺(或低效纹刺),几乎可以发生在纹绣操作的各个环节,比如很多纹绣师有这样的体验:第一个眼线或第一片嘴唇(不考虑上下唇的生理差异)上色很顺利,到了做第二个时觉得不好上色了,问题其实很简单,要么是伤了针(蘸色料时针尖碰到色料杯),要么是色料已被浮色稀释了(不吸干针嘴里的浮色就直接蘸色料,等于把浮色注入到色料杯里),要么就是中途停顿过久,针嘴里的色料干了堵住了针嘴,当然,也可能是几种情况并存。
    蘸色料时事先要估计色料杯里色料量,如果色料不多,感觉容易伤针,可以多添加色料,如果不想浪费色料,可以在停机时观察针尖,多尝试几次,让针尖回缩进针嘴后再蘸取色料。如果你习惯开着机子蘸取色料,就需要加倍小心。
    像“下墨不畅”以及“针嘴里没色料了还在刺”等等原因造成的无效纹刺,我们一般都能够警觉,这里不再啰嗦,我重点说说一些隐蔽性的无效纹刺。
    我们知道,纹绣作为创伤性的着色操作,出血是难免的,我们把创口表面的血液和色料的混合物称作浮色。而针体在针嘴里往返运行会对针嘴内腔交替产生内外两种压强,也就是说针嘴可以吐墨也可以吸墨,我们权且称吐墨为正压,吸墨为负压,如果怀疑这个说法,你可以去做如下实验:在机子运行状况下,先用空针嘴贴在色料表面,你可以看到色料会迅速进入针嘴,针嘴里的色料明显比色料杯里的色料水平位置要高,说明这是由于负压而不是连通器原理造成的。然后将吸满色料的机子关机,擦去针嘴外面的色料,把机子垂直向下,你将看到色料并没有滴下来,这说明重力产生的压强不足以让色料下滴,接着开机,我们可以看到色料开始往下滴了,且越滴越慢,直至不滴,这说明了正压确确实实存在着。说句题外话,喜欢开着机子蘸色料的师傅,一定会掌握色料的吸入量,这个量就是以运针时不滴漏色料为标准。机子运行时,针嘴既然存在着正压和负压,能吸墨和吐墨,也必然能够吸取浮色和吐出浮色,因此当遇到出血严重的客人时,这种浮色就会给操作带来严重影响。具体表现在,这些处于皮肤表面的血液首先会随着机子的运行被不断吸入针嘴,并不断稀释针嘴里的色料,使注入皮肤的单位色料量不断降低,其次,在蘸取色料时又把吸满针嘴的浮色注入到色料杯里再次稀释色料杯里的色料,在这样双重作用下,色料的浓度就会迅速下降,随即形成大量的无效纹刺。
    浅表磨皮是另一种隐蔽性较强的无效纹刺,这种操作虽然对皮肤的伤害不是很大,但反复磨皮会增加操作时间和凿烂浅表皮肤,创口恢复时色料会随着坏死皮肤一起脱落,基本上留不住色。这是新手在操作初期最容易犯的毛病,下针遵循“宁浅勿深”的训导本身并没有错,但这个“浅”也有个度。请弄明白一个道理,进针浅则色料注入量小,就需要加大进针密度来加大色料注入量,进针密度大了皮肤也就被凿烂了,色料也就留不住。因此,新手在有一定的操作熟练度之后,就要尽量避免浅表磨皮。


    2楼2017-02-03 22:2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3、下针深度、机子频率、机子力度和手动速度。
      上面有段文字阐述了理想状态下针点形成和手动速度的关系,但实际操作时皮肤不只是受到针体上下运行所产生的垂直方向的力,同时在手动方向也会产生一个横向阻力,我们权且称之为拽拉力。
      从针体在皮肤里的拽拉力来看,针尖没入皮肤越深,针体在皮肤里行程就越大,也就是说针体在皮肤里呆的时间越长,行针阻力(拽拉力)就越大。而行针阻力(拽拉力)的释放是由针尖脱离皮肤来完成的,因为行针过程中总会有针体没有刺入皮肤的时候,并且入针越浅,针尖脱离皮肤的时间就越长,行针阻力越小且释放得越充分。通俗地说,下针越深,就需要越慢的手动速度来配合,因为针体在皮肤里的行程(时间)较长,需要你的等待,否则就等于生拉活拽,针尖哪里来得及给你打出色点,只能给你留下一条划痕了。因此喜欢快速打大圈操作的朋友,下针就一定要浅,否则创口就会出现刮擦式的破损而非针点式的破损。
      对于机子频率和手动速度的配合,我以前在其它帖子里就说过,目前的纹绣机子力度和频率搭配不当,若走针太慢,会把皮肤完全割裂,若走针太快,又只会弄出一条没有色点的划痕,这实在是个矛盾,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我想,只能由你自己去和你的机子配合了,或许你能尽快解决问题,或许你根本就找不到这个平衡点。
      还有就是出针长短的问题,这是很多刚刚接触机子的朋友所关心的,因为自己心里没谱,就总想知道技术成熟的师傅们是怎么个出针情况,结果问遍了身边的师傅也得不出一个结果。本来,出针长短就没有一定之规,我们只需在大概的范围内,结合自己的机子力度和操作习惯,以运针不挂肉(滞针),针尖能回缩进针嘴吸墨为准。因为各家的机子力度不尽相同,力度大点的,可以刺入深点,力度小的刺深了就会被逼停(滞针)。因此出针长也可以刺入很浅,出针短也可以刺入很深,当然,这都得以做出良好的纹刺效果为前提。
      插入一个与下针太深有关的问题——为什么做肿了的皮肤不易上色?
      几乎所有纹绣师在制作色块过程中都会经历这个困惑,这里结合医学常识简单说说我的观点。
      水肿的定义: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称为水肿。
      水肿产生原因:血浆中的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渗透压差主要取决于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蛋白质分子、离子的浓度差,如因某种原因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就会相应地造成血浆的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加,这时组织液增加,就会出现组织水肿的现象。通俗点讲,就是破损血管里的血窜到组织液里来了,增加了这里的蛋白质浓度,于是周围组织(血管、淋巴管、组织间液)里的水分就涌向这里,来降低这里的蛋白质浓度以维持原有的正常浓度,这样,受损的地方凭空多出了“窜来”的血液和“涌来”的水分,就肿了。
      纹绣操作中,深层组织在针体频繁的冲击和挤压下,造成组织内大量的毛细血管破损,引起组织水肿。这种水肿,较为严重的,在两三秒就能达到视觉效果,半分钟就能达到极限,给我们的印象就是肿得很快,有的摸上去就像硬疙瘩。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块水肿的皮肤里,已经积聚了大量的组织液,或许已经达到了组织容量的极限,这时再往这里注入色料,肯定会比正常时候要难,也就是不好上色。我想,这里的具体原因或许有很多,但水肿组织对外的压强,具体说是水肿组织对针体带入的色料的排斥力肯定是主因之一。
      你现在或许知道了,为什么下针浅的,即使把皮肤凿烂了也不会水肿,一是因为浅层皮肤里毛细血管本来就少,二是因为血液都跑出来了,根本就形不成渗透压。
      说了这么多,回到上面的皮损问题,从皮损形式上看,针点皮损由于没有切断皮肤,皮损度最小;组织开口型把皮肤割开了,但没有凿烂皮肤,皮损度次之;组织被撕扯后的刮擦型皮损,由于在撕扯中还会附带伤及创口周边组织,皮损度最大。
      4、皮肤状态对下针的影响。
      在日常纹绣操作中,我们时常会感到,在常规手法下,不同客人的上色难易度不一样,一些纹绣师会把原因归结到“油性肤质”上,你要说飘眉和绣眉操作中上色会受到皮肤“油性”的影响,我可能会认同,但相对于纹绣针的强制性进入来说,所谓的“油性”对色料的排斥力,就太微不足道了,也就是说这个“油性”根本不可能阻止色料的强行注入。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上色难易度的差异呢?我认为皮肤的松弛度和皮肤的韧性才是主因。
      松弛度也可以理解为纹刺部位的结实度,松软的组织相对于结实紧绷的组织就难以刺入,关于绷紧皮肤的意义,以前在其它帖子里做了如下的描述,你直接看第d点就行:
      a、 如不绷紧皮肤,针会随皮肤挪动,不好操作。
      b、用常规尺度在绷紧的皮肤上刺出的针点,在皮肤回缩复原后会更加密集,色彩会显得更厚实。
      c、绷紧皮肤会拉平原来可能存在的细小凹陷(如唇纹,眉部的小坑小洼),使这些部分也得到针的“照顾”。
      d、针对纹唇,我们需要知道一点机子的动力学方面的知识,根据动量守恒定律MV=FT(等式前面的MV是动量,后面的FT是冲量),假设机子给出的动量MV是恒定的,这里的F和T成反比关系(此消彼长的关系)。因为针作用于软皮肤上的时间T(以微秒计)比作用于硬皮肤上的时间要长,因此软皮肤受到的瞬间冲力F要比硬皮肤受到的瞬间冲力小。说通俗点就是力量让软皮肤给缓冲了,力量太小自然就上不好色。
      对于韧性皮肤(我不知道可否用这词),一些客人的皮肤水分含量低于常人,操作时能明显感到刺入的阻力较大,还伤针,这种皮肤不但刺入难于正常皮肤,对色料的容纳也明显难于正常皮肤(估计是细胞间隙小的缘故),遇到这种皮肤,就需要区别对待,记住,没有上不了色的客人,只有上不了色的师傅。


      3楼2017-02-03 22:26
      回复

        二、 色料与皮肤的关系。
        以下只讲单一色料作用于皮肤,关于混色,我在《关于纹唇中的转色》中已经说得够详细了,为了减少篇幅,不再累述。
        上色、掉色(留色)、褪色、晕色是纹绣永恒的话题,只要纹绣没有突破现下的操作模式,这都将是每一家技术培训单位对外培训的必要课程。
        我们知道,色料在皮肤里的显色是靠色料(色料颗粒)本身来完成的(色料助剂在人体里很快就会被吸收代谢掉)。在纹刺的理想操作状态下,色料在皮肤里的显色总是遵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原则,这里的“瓜”或“豆”就是具体色相的色料以及色料注入量。
        人体的表皮是一层接近于透明的物质,透过这层物质可以将浅表组织的颜色一览无遗。随着皮肤组织往人体纵深方向延伸,越往深处,越不能显色。因此我们看到的皮肤颜色实际上只是浅表组织的颜色,而无法看到深层血管、肌腱、骨组织,更不用说内脏器官了。这就是说,我们只需要把色料注入到皮肤浅层即可,考虑到纵向的晕色会降低色料的显色力,操作时要把色料上结实,为什么用同一种色料,有的几年后都清新如初,有的却在三五个月后就淡了,这就是差别的关键所在。因此,技术过关的师傅往往不会把色料注入到太深的地方,但一定会把浅层皮肤上色瓷实。
        是不是深层色料就一无是处了呢?也不是,它虽然不能直接显色,但这些色料可以通过纵向晕色来维持一个动态平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返色。色块制作除了边缘,中央部位并不需要太考虑晕色,因此,有些时候可以适当(注意这个用词)加深出针深度以增大色料注入量。但是同时也要明白,除了晕色,深层色料同时也是造成其它症状的罪魁祸首,比如排异(色料过敏)。
        上面说了皮肤的通透性和色料的显色关系,下面再说说皮肤的生理结构对色料的影响。我们知道,表皮的生命周期就是一个月左右,是会陆续脱落更换的,再说表皮本身很薄,也容不下多少色料,故而色料只能在表皮以下的皮肤里得以长时间存在。但是,越往深处,毛细血管就越丰富,组织细胞就越活跃,就越容易晕色、排异和增生。因此,色料只能分布在组织活跃度相对较弱的浅层皮肤内,大约就是真皮层位置,这个皮层没有明显的划分尺度,很多时候靠的是凭感觉来估量。你真要问这个尺度,就以指甲盖厚度为准吧。
        上面两段话总结:色料不要注入得太深,色料埋得太深不但显不出来,反而会增大晕色、排异和增生的几率。


        4楼2017-02-03 22:28
        回复
          1、上色。
          文章开头部分讲了,“色料正是通过针体的往返运动随着针体进入皮肤的。在显微镜下,针体是凹凸不平的,坑洼里的色料会得以进入皮肤并被皮肤组织粘走(附着在皮肤组织上)。”,这个过程就是上色。
          我在帖子《关于纹唇中的转色》里讲了色料进入皮肤的途径以及色料在皮肤里的分布。“针体带着色料刺入皮肤,色料必定是依序从外向里附着于皮肤各个层面的,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深层皮肤‘吃’到了色料,那么浅层皮肤也必定‘吃’到了色料。”
          从理论上讲,色料在皮层里的分布是由浅到深逐渐递减的,但在正常刺入深度的实操中,在高速运行针体的冲量之下,这种色料在皮肤里的递减度是非常微弱的(色料分布层太薄,感觉不到这种微弱的差别),因此才有了“色料注入量”这个术语,“注入”一词,形象地表达了色料随针体进入皮肤的动态。
          纹唇和纹眼线的色块操作,对色彩的要求是尽量达到色料色,随着针体的不断刺入皮肤,色料也不断被注入,当注入量达到一定度之后,就会显现色料色,我们权且把这个量称作“显色量”,达到这个量,显色才会瓷实,否则,那就是色料注入量不够。
          色料色相、浓度与显色力。
          所谓色相就是指色彩的相貌,如红、黄、绿,蓝、黑、白等各有自己的色彩面目。
          在纹绣色料中,黑色的显色力最强,深咖啡次之,正红色可能要排到第三了,显色力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成好不好上色,其实这个问题我自己都说不清楚,比如正红色,本来很好上色的色料,但由于是与红色的唇色相混,感觉也并不好上色,因此,色料好不好上色,还应看客人的肤色。
          显色力还与色料的浓度有关。其实这个问题在纹绣色料上很少听说,我总不相信哪家的色料能够稀释到上不了色的地步。我们平时遇到的诸如某家的色料很浓,某家色料很稀的说法都不一定对,色料的浓度不能和色料的稀稠度对等,色料浓度取决于单位介质(助剂)里的色料颗粒数,平时看起来很稀的色料可能浓度会很高,如液体眼线色料,往往是针尖碰到皮肤就有色,而平时看起来很浓的色料可能浓度并不高,那些浓浓的东西其实就是油脂或胶体,如某些膏体眉毛色料。色料生产中的浓度参数有其自身的科学性,这是纹身市场长期总结和验证了的东西,这里多说无益。
          总之,显色力强、浓度高的色料可以在相对较少的色料注入量下就能得到瓷实的色彩,因而皮损也会相应减小,请在操作中注意区别对待。
          顺便提一下敷色。很多师傅喜欢在操作中特地不清洁浮色,或者在操作结束后特地在创口处另行敷上色料,以图色料能充分渗进创口进而增强上色效果,其实这是一种徒劳的动作。
          敷色只对于开放性创口(飘眉)有用,对于针点创口则一点用也没有。由于皮肤的弹性作用,针孔的密封性比较好,像色料这种颗粒状物质是不可能得以进入皮肤内部的,因为它们与能进入皮肤的分子状物质比起来,在体积上有着几何级的差距,不信的话去矿山看看那些挖煤工人,他们中肯定有人会在劳作中受些小伤,但并没有谁因为煤尘的渗入原因而把伤口处的皮肤染黑。


          5楼2017-02-03 22:29
          回复
            2、掉色(留色)。
            操作结束,进入皮肤的色料开始随着创口的修复进行再次整合,这个过程是与操作时的皮损程度密切相关的,坏死组织越多,结痂就会越厚,同时色料丢失得也就越多,如果理解不了,回头再看皮损那个章节,这里着重讲一下创口的修复。
            创口的修复需要人为的维护,我们维护创口的唯一目的是防止组织感染发炎溃烂而再次受到损伤,进而再次丢失创口里的色料。
            下面带横线内容是摘自《飘眉技术分解》里的一段文字,纹刺创口和飘眉创口虽有一定的区别,但在修复原理上是一样的,因此,文字不做任何修改。
            创口修复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里就不教大家怎么擦药膏、擦什么药膏、也不教你怎么忌水忌口,我把一些医学常识说出来,你自己去想,这样你心里就有数了,别人再怎么忽悠你,你都不心虚。
            首先,创口的修复靠的是人体自身的诸多功能,我在上色的那个帖子里说了,【创口的恢复主要是靠人体自身的功能完成的,药物只是起辅助作用——杀菌或阻止细菌病毒进入创口。任何仿生物质,如果没有经过人体“再造”,成为带有自身DNA的东西,对于人体来说它们都是异物,是负担,包括化妆品行业吹嘘的这样的“因子”,那样的“蛋白质”。】。一些医疗权威组织从很多年前起就一直在提醒消费者,化妆品对皮肤没有营养作用,皮肤所需营养主要是从人体内部获得,而不是通过皮肤表面使用的化妆品获得。我们用于创口恢复的药膏也是这个道理,这样那样的修复精华对创口修复没有任何用处。
            其次,药膏内药物的渗透力有限,渗透进病灶的药量也有限,如果创口发生了感染,这种外敷药物的治疗作用就非常有限了,这时就应该打针吃药。去年在某报纸上看过一篇纪实报道,说我国传统的几大膏药品牌有的已经退市了,仍在生产的也举步维艰,这至少说明渗透性药物已敌不过口服和注射药物。再举个我们身边的例子,我们的微创手术在创口缝合后,也就是涂一遍红霉素眼膏了事,但医生一定会要求客人打针吃药。当然,由于创口比纹绣深得多,适时忌口禁水是必须的。其实,很多小型外科手术的创口都不用外敷药膏。
            说这么多,目的是想告诉大家,不要夸大外敷药膏对创口的修复作用,很多不利于修复的因素是由操作本身造成的,不要总把责任往药膏上推,要是操作太深太频,严重损伤了深层组织,你擦什么药膏也没用,就是要起疤。要是只刺伤浅表皮肤,不擦药膏它也就只有一点痂皮。
            再来看忌口和禁水。创口怕水,是因为水具有渗透性以及水中可能滋养了细菌。飘眉创口形成初期,组织的断裂造成了创口部位(病灶)诸多功能暂时缺失,抵抗力低,创口闭合不牢,结痂正在进行中,细菌病毒易乘虚而入。这时我们就必须人为地保护创口,擦药膏就是最方便最直接的办法。药膏中的药物可以杀死细菌或病毒,药膏中的油脂可以阻隔细菌或病毒进入。一般来说,像纹绣这种轻微创伤,4个小时痂就会成型,创口也缓过劲来开始修复工作。这以后只要没有大的刺激,创口就会平稳地正常地恢复。因此,创口在前4个小时应该禁水,以后在痂和药膏的保护下,零星地沾点水是不会有大碍的。


            6楼2017-02-03 22:30
            回复
              3、褪色。
              色料进入皮肤并最终稳定下来后,有两个因素会对其后期视觉色彩产生重要影响,一个是色料的耐候性,一个是人体对色料的吸收。纹绣色料是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的物质,在人体环境里不可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因此,化学性质导致的变色可以不加考虑。
              先说耐候性。耐候性原本是颜料(色料的主体)行业里的一个术语,是指颜料应用于室外经受气候的考验,如光照、冷热、风雨、细菌等造成的综合破坏,其耐受能力叫耐候性。纹绣作品处于人体暴露部位,其色彩与色料的耐候性也有重大关联。
              生活中与耐候性相关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里用的有色塑料制品,公家车上的车身广告,幼儿园外墙上显目的壁画,某些街道上空的红色横幅等等,这些物件上的颜色,有鲜艳的时候,也有色衰的时候,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够感受得到。
              关于纹绣色料耐候性导致其在人体内的色彩变化,业内一直没有这方面的说词,我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因为没有真凭实据,我的观点也只能说是停留在猜测的层次,现在提出来也就是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以敦促色料加工商为我们提供耐候性好的色料。
              眼线色料在耐候性上的差别我有较深的感触,早年间的眼线色料,包括靠后一点的图腾黑色料,基本上是国产纹身色料分装的,因为国产的和进口的色料在操作效果上看不出什么区别(一些高手感觉得出区别),价格低廉,自然成了纹绣器材商们的首选。但是,两三年之后再看效果,差别就出来了,国产的色料明显发灰发蒙,失去了恢复初期那种黑亮的色彩,这种现象在纹身上更是经常能够看到,我想这里面肯定是色料品质的原因,包括耐候性差的原因。
              关于色料被人体吸收,我偷个懒,摘录一段《纹绣知识浅谈》里的话。【大家知道,人体是有排异功能的,排异的方法也很多,这里我只讲与本话题有关的常识。人体内有一种细胞叫吞噬细胞,只要是能够吞得下的异物,它们都会群起而攻之,通过吞噬、运走,直至排出体外,对外来的色料也不例外。这个排异过程的快慢是因人而异的,也与所用色料的颗粒大小和质量有关。假设我们刺入皮肤的色料基本上是在真皮层,皮损也不大,色料是用现阶段常用的无质量问题的色料,也就是说差不多达到了纹绣的最佳状态,我多年观察的结果是,主色从清晰到模糊直至最后只剩下淡淡的印记,最快为1年,最慢为4年。】。带横线文字里说的是常用的可以褪色的眉毛色料,眼线色料基本上都是大颗粒色料,吞噬细胞奈何不了它,能永久留存在体内,唇部色料有大颗粒的也有小颗粒的。
              一句话,小颗粒色料会褪色,大颗粒色料褪不了色,三年左右的时间,能褪色自会褪尽,不能褪的,以后也褪不了了。
              4、晕色。
              请看《细说晕色》。


              7楼2017-02-03 22:32
              回复

                四、运针手法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手法的运用肯定有其科学性,科学的方法只是更能达到技术的极限而已,这和体育项目的科学训练是一个道理,比如百米短跑,五十年前的世界纪录和现在的世界纪录不可同日而语,但这并不代表整个人类的短跑速度就提高了,我宁愿相信,极限技术是少数人玩的东西。因此,你的手法如果与此相悖,大可不必因此而乱了自己的方寸,已经做得很好的手法也没有必要去做更改了,所谓功无定法,达者为先,日常操作中能达到高水平就不错了。但是新手是从零开始,最好不要由着自己性子来,还有,你如果有志挑战极限水平,也同样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1、悬针法和埋针法。
                悬针法就是走针时针嘴远离皮肤,看得见针尖所在的位置,入针深浅靠手腕的悬空力度来控制,是运用于精确细微之处的运针方式,在纹绣上,眉毛线条、唇线以及眼线边框几乎就只能用悬针法来加以描绘。由于悬针法的操作方式能直观反映操作动向,因而很容易上手,属于新手入门手法,在纹绣上的运用普及度非常高。此法的操作信息必须经过眼睛传递给大脑后,再由大脑来指挥手,眼睛的观察决定一切。
                埋针法就是走针时将针嘴贴在皮肤上,看不见针尖所在的位置,入针深浅靠皮肤反弹给针嘴的力度来加以控制,通常运用在可以大刀阔斧地运针的部位,比如眉头部位粗放线条处理,唇面上色等。在纹身上,埋针法是主要操作手法,在纹绣上正好相反,埋针法只能作为补充手法。相对于悬针法,此法的操作信息传递少了眼睛这个环节,对于手感的依靠就尤为重要,因此用埋针法操作我们通常会觉得心里发虚,没有底。我认为埋针法对技术要求要高出很多,操作者要做得到胸有成竹,才能出好效果。
                悬针法通常出针较埋针法长,具体长度视自己机子的状况而定,因为各家机子的参数不尽相同,一切都以操作顺畅为准,希望新手们不要老是问些不着调的问题,比如出针多长合适等等,机子在你手上,你自己就可以调出适合于自己的出针长度。
                具体的针法只是一种叫法而已,相互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你完全可以拿悬针法的出针长度来用埋针法操作,反之亦然。
                2、分块操作。
                前面讲了,皮肤受损之后会产生水肿,会发毛,尽管程度不同,但总是存在着的。同时,大面积操作之后再回头操作,很多上色的薄弱环节根本无法记清楚,造成某些地方纹刺过度,而某些地方又上色不足。
                基于此,分块操作成为纹刺上色的必然选择:一次性做好现下的小色块,让每一个小色块的制作都能在好皮肤上进行。
                小色块面积大小视工具和个人的操作习惯而定,你可以打小圈(或Z形)一点点蚕食,也可以打大一点的圈反复填色。不过,稍大的小色块要注意与下一色块的连接,避免过度重复和留缝隙。
                3、工具精良性。
                功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机子的力度、稳定性、针嘴和针的匹配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上色,因此我们得时常观察机子的使用状况,一旦发现情况不对,就要及时找出原因,做到心里有数。
                机子接近报废的表现:正常运行状况下,机子杂音较大,针尖摇摆幅度较大。选机子时听声音,挑没有杂音的机子,装上针后开动机子,看针的运动轨迹,看不到虚影的机子是稳定的。
                先说说淌墨和喷墨。淌墨就是在操作过程中,色料从针嘴里流淌出来,覆盖在操作部位。喷墨区别于淌墨的主要特征就是色料发生飞溅,而不是在皮肤上流淌开来。机子出现淌墨或喷墨后,要想用悬针法清清爽爽地操作是不可能了,只能用埋针法做简单操作。淌墨喷墨还有一个隐蔽性的危害,就是针嘴里的色料消耗很快,因此即使用埋针法也需要注意,每次下针不要刺得太久。
                机子喷墨的主因:
                下面10个小点的内容大部分摘自《纹眼线的事故分析》,为保持文字一体性,特不做改动。
                1、机子不稳定,晃动幅度大。机子连接杆晃动太大,导致针体摆动幅度太大,这样的机子说不定已经接近报废了
                2、针嘴与针不配套(针嘴大)。正常情况下,针嘴和针的关系是,保证上色顺畅的同时,针嘴里的色料能用较长的时间,有些师傅蘸一次色料能做三四根眉毛线条(一般长度的),创口部位只有少许的浮色。
                3、机子功率太大。
                4、插针时针体过度偏离连接杆的延伸方向(针体歪了),连接杆传输出来的垂直方向力度经过有弯折的针体后(针尖部位是被强行套进针嘴的,针体会发生弯曲),会产生横向振动甚至产生共振,轻微的横向振动可能不会导致喷墨,共振那就难说了。这一点比较高深,我请教了一位学物理专业的朋友才弄明白的。但我相信没有人会傻到故意把针弄得很歪,这里只想提醒那些习惯把针稍稍掰弯的师傅,有这种共振存在的可能性,如果遇到喷墨,可以把这个列入检查范围。
                5、针嘴里色料量太多,色料在加上自身的重力之后,在针的搅动和自重的双重作用下,也会喷墨或淌墨。
                6、色料太稀,无法在针嘴里形成“挂壁”。眼线色料虽说是液体(水质)色料,但还是有一定的粘稠度,如果色料本身就很稀,就不适合悬针操作。色料生产环节一般不会出现这种质量问题,主要出现在二次分装环节,比如兑水。
                7、皮肤上的浮色没有擦干,水分破坏了色料的表面张力,起到了引流作用。因此要保持湿巾一定的吸水能力,太湿了就换一片。
                8、皮肤出血厉害。一方面血水会起引流作用,另一方面会被吸进针嘴稀释色料。这两个因素都会导致淌墨。
                9、毛发的引流作用,这一点基本上没法克服(都得带着睫毛操作),只能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减轻。比如操作时用左手食指压着睫毛。纹身上,一般采用剔除毛发的办法。
                10、针嘴口太粗大,如果蘸了色料之后不擦干净外面的色料,色料就会聚集在针嘴口形成较大的色料滴,走针时稍不注意就会下淌。


                8楼2017-02-03 22:3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再说说多针操作。
                  上面说了,多针操作色块更能做到上色均匀和缩短操作时间,这里着重说下多针的科学运用。
                  理想的纹刺多针(这里只联系到纹绣上色用针,不考虑割线),不是几根单针的简单组合,这里面包含着不少的科学性,以五针为例。
                  1、圆五针。散口圆五针,单针与单针之间有一定的间隙,这种间隙度能保证针尖回缩进针嘴的那一瞬间能充满色料,进而为下一次刺入提供足够的色料,同时,间隙里的色料在运针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附着而不会轻易下淌。在针点分布上,各单针之间的间隙对于手动幅度基本上没有要求,不管是打大圈还是打小圈,针点轨迹之间都能够紧密的衔接,是理想的针种。如果这种针做成束口(收口)的,就藏不住足够的色料,不好上色。散口圆三针的构造跟散口圆五针差不多,也是理想的针种,只是针数少了点。
                  2、五排针。单排五针,现在纹绣行业存在的针种,各单针之间空隙能挂住一定的色料,能用,但不是上色的理想工具。
                  叉排五针,呈双排交错排列,保证了横向和纵向都有空隙来容纳色料,和散口圆五针一样,也属于理想的针种,可惜纹绣行业目前没有人生产。
                  3、其它针种。见过或听说过其它另类的机子,有三个针孔带三根单针的,有两孔带两根单针或两个排针的。这些机子,在针与针之间的间隙处理上,有的布局还算合理,有的则是毫不科学,甚至是有悖科学操作手法。
                  (全文完)


                  9楼2017-02-03 22:36
                  回复
                    哪里可以买到这本书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7-03-09 08: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