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人武学文摘吧 关注:58贴子:920

每日寄语丁酉年正月初一至初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日寄语——丁酉年正月初一
《拳道》(一)
拳道者:正法正理正行处之实际理地也!依正则通达十方而为万有之基。正法出于自然,须从师得;正理者所以诠释正法,此亦非明师不能道;明法理依法作为即是正行。又:拳道者行拳以合道尔,行拳依正法理,名为文;而以身心体正法理,名为化;是故文化者:进道之门径也。
自混沌开辟,乾坤肇始,气之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降为地,此天地有阴阳之始也。太极桩功,即于心寂神安身静无形之中体自身中阴阳分判之情景也。陈鑫说“心中有情,外面自然有景”。何谓情景?情者心之状,景者形之况,故情景者:情状景况也。所以桩功之要即在于立身求中正安舒,神虚而领,身正而空,心静而安,气凝而降,自然道路通畅,而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此拳经“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之本义。不动之中,神意轻扬,如月高悬,照耀寰宇;无形之中,肌体散坠,如尘跌落,融入厚土,此一身上下阴阳分判之内情也。
道者拳术之指归也!内家拳之道:以中正而中和也。中正者在心,心静而渐自明,故能以收拾内意外形,使之相合(内外,上下,前后、左右、表里、精粗),混为一元,久而神灵于上、气降于下,动静缓急从心而依他,自无失形之虞;阴阳变化随意而自在,乃生得中之趣矣。
中和者谓之即性,即其理、尽其性而致于中和尔。其理则自然,其性则万物;依自然之理而了万物之法,乃能洞明宇宙生化之原,去妄破执,无自无他,其意则与太虚同体,其形则随万象而迁,和其光而同其尘矣!故自中正而中和,乃明心而见性也!性见(xian)而进道之门矣。(2017.1.27)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1-28 06:51回复
    老师,百度上对王芗斋的介绍上有一段内容,“郭老晚年习惯盤腿坐炕上搭手传艺,王芗斋则立炕下站桩换劲。冬季郭老起床後,首先查看站桩脚印的湿润程度,如不够,则怒目视之,王芗斋须再练习站桩,直至湿度充足方可休息”这里面说站桩的脚印是说站的时间长短还是什么意思?还望老师解惑
    (答)这个只是传说,未必真有其事。但站桩若在境界,全身温暖,久处一地,热量必传至地面。以体热温及地表,有两处,一是涌泉穴,可源源不断向外送热,二是脚自身体温。热量不管从哪里传出的,都会汇至一处,还要向外散发,所以须要久站成功。
    这个是自然规律,专门讲出来反成玄虚了,不练功的人也能传热,不过不练功的,因不会用心法调理体内阴阳,久处寒地,则只会耗热,不能生热而已。
    这个故事最重要的目的是告诉世人:好功夫是用时间练出来的!
    是,不能有懈怠,需要勤加练习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1-29 02:1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学习了曹兄的文章,对太极桩功,即于心寂神安身静无形之中体自身中阴阳分判之情景也,有些切实体会,就是任何一动作,身体即分出阴阳虚实来,不动时(如马步,川字步)重心居双腿之中,体重虽然是五五分,但重心则是一轴到底,由百会至会阴的实轴,到会阴垂直于地面的虚轴贯穿为一,重心并不是五五分在两个脚上,那样就好像有两个重心一般,也是不稳定的,重心居中而双腿互为支撑辅助,一种随遇平衡的状态,一个重心而双腿虚实未分的状态也就是无极桩的状态,不过动作时如拳訣说的,分出阴阳虚实也就是太极的运动的状态,太极者阴阳的对立与高度统一,请仁兄斧正。
      (答)从九八年到零八年,我用了十年,才明白了这个理!
      多谢仁兄印证,也是感慨良多啊。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1-29 02:19
      回复
        每日寄语——丁酉年正月二日
        拳道之:《六合》
        中国武术之练习,无不以合周身上下内外以及身心为一家为指归,因若能如此,不惟行为规范,拳架工整,更可随心所欲役使肢体也。故六合不独为心意(拳)所宗。
        多有不能即时而合者,故必须勤修苦炼,亦有不能善仿师形、善体师意者,经久仍有诸多缺陷,导致身心不能合为整体,形势散乱,其病又各不一,先贤总结其病,大概有六,身、心各三。在身则易犯: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在心则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也。亦即习拳未能瑧于完善者,或多或少,失此六合耳。
        六合之关健在于心与意,存心用意,始能集散为整,统肢成体。此心此意,非师传不可得,故经云“入门引路须口授”也。
        简言之:所谓心与意合者:心者发心即欲练拳行功合道之心,意者拳意即依理行功入道之法;合者将练功之心专致于功法要求之中以体认自然运动之规律也,此宏观之论,以为行功之指南即万法之所宗尓。余五法乃至万千法门莫不因此有而有也。此(六合)拳术所以冠以心意之理。
        心意若能相合则心随意转,意随心行,心意若一,心不逆意,意不违心,心生意至,意到心契,自然可与身中气、息相通,此即“意与气合”;意气相连,自然畅顺,如此则气入人体筋骨之中,拳术之真力即生矣,此即气与力合也,上述即俗语称之为“内三合”也。
        至若外三合即所谓: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者,乃心与意不能如法合理相合时、所现于肩肘手胯膝足各处之病态也。又合者,相连相糸,阴阴换转,互为因果也;在内既无相连之意,在外自无相系之形,若外显手足不合或致体成上下两截,此手心中无与足合之意尔;心中若生合意,肢体决无不合之理!此所以言心意为六合关健法要尔。
        又心者,我人逐妄迷真攀缘之意也,意者,我人舍妄求真求道之心也,故心者本性也,意者原理也。心与意合者,明心性以契理义也。(2017.1.29)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1-29 02:21
        回复
          每日寄语——丁酉正月初三
          《拳道之:开合》
          拳术所谓开合者,非谓形势之大小聚散肢体之开合蓄放也。实乃一气之出入也。凡形体之运动为开,安静为合。动静一如者,动静皆不失中耳,中也者神气自然得中也。初学未能如一,静时或能有中正之形意,而动则即失去矣。故须有一开一合以互相验证,即一动或有失,即归静而维护之,且渐于其时可自知于何时失中,又如何静以恢复,久则把握力增,即无失中之时,既无失中之时,自无静复之要,是则已超越开合动静而无动静之形,虽无动静之形,而动静之理、气自在,故逢时而自有动静开合之用也。又曰轻开沉合,轻开者以动不欲有障而致用力,沉合者以静则上轻下沉,自然归一,唯初学不能静者,但将形意皆附一下沉之上,则渐可得静也。又静者:心、性与意也。能心起即灭则性现而定,性定而后意平矣!(2017.1.30)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1-30 05:58
          回复
            《开合》补注(一)
            拳有开合,是为了使精气在人体内产生鼓荡,所谓荡气回肠,以达到身心协调,内外如一的初机入境要求;进而能缓急因势、动静随机、而至于变化自然的天人合一之境。
            拳经说: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鼓荡指的是气血(人体气血不相离,血无气不行,气无血不立,所以统言气血。)内敛指意气安静(气要具意引导,才能日趋无为,回归自然!此处的意不是心意,而是本然自足的真意!这个真意来自于精神,精盈自有神,神静意自生!)。
            这两句是说练拳行功理当如此,但真能内敛真能鼓荡,己经自在拳境中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1-30 06:30
            回复
              请教曹兄,无极式阴阳未分的状态可否理解为中定,两者关联为何?[微笑]
              (答)阴阳未分,本具先天自然中定,犹子处母腹;分后唯有性灵之根,此根乃后天通先天之处!唯人之思想随人愈长大而距此根愈远,此圣贤所以设教传道以为归根复命之必需,故《阴符经》曰:知之修练,谓之圣人。
              人修拳术所得之中定,乃是以后天返先天之基础,虽痛下苦功,若不能彻悟真理,见不得本性,则必于道相悖!所以学拳必先知法解理,一切原则了然在胸,再下手速修,或能见功!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1-31 05:06
              回复
                每日寄语——丁酉正月初四
                《拳道》之:
                《禹步与内家三拳》
                古时洪水肆虐,禹任命而治之,东西以疏浚,南北以分流,尤以沿途平整土地故,降妖除怪以安民生;禹之功,泽被苍生,惠及万世,百姓感其德,故称大禹!唯其当时治理天下,既有人力,亦赖法术!其神出八荒之表,其足踏罡斗之位,集天地之灵能,破精怪之恶迹,指则入胜,开五行生克之先,步行通幽,显正大光明之效!故张天师承黄老之教,演正一之法,此禹步滥觞于世之始也!后见于史载野道者,数不胜数,其义无非集三才之能,以正破邪也故道门传而不绝,形意太极八卦之步皆出自禹步耳!
                禹步之法虽是左右连续运动,却能于不期然中得中正之效!后世道门称之为踏罡步斗,请役神兵以扶正驱邪,故《参同契》曰:处中以制外!拳术皆始自道门圣贤,传之俗人,则只会役使身手,而性道灵明则不知矣!不知则无知,无知则愚!不道孙生于后,反称祖由父造,可怜可叹!
                又一等人,妄以大禹治水辛苦致疾,后足不能逾前,诬证后世效跛、拐之形而称妙法,此极愚蠢者也!大禹当日,心同父母忧子之患,故于九年之中,日夜操劳,屡过家门而不入!若连已足不能自举,又何能而规治山河?莫非彼时竟有诸多劳工?一叹!
                黄老学说亦即道家文化经典乃我华夏文明之终始主流也!又世有貌似拳术权威者,每言:用功(习拳)几十年也未听闻法出道门。余试问之:莫非汝竟非华夏子孙乎?若是,何疑祖宗之功?
                拳术应用禹步,太极取其意,所谓轻灵稳健是也:形意取其气,所谓正大光明是也:八卦取其势,所谓变动虚实是也。然意中非无气势,得意而气势出焉!气亦非独存,气足而意自成势!势亦如是,势圆则神完!意、气、势、神,具而真形自在,此吾中华武学之真诀指归耳,得一足为天下式!(2017.1.31)
                附文:
                《八卦掌行步歌诀》释义
                空胸拔项下塌腰,拗步合膝抓地牢,沉肩坠肘伸前掌,二目须从虎口瞧。
                释义:
                (心)无练拳之意则胸自空,胸空则怀广,广久则虚,虚中生明,明久自灵。视线远瞻,神自高居,谓之拔顶,实无上拨之行为尔;此清气上升之法,使人神游于物外,自得清爽。神居上方则气自沉下,故中盘(腰胯)合于下盘(此寓意即可。下盘指膝、足。),腰自下塌,塌则中下一体,久得稳健之功;拗步别于顺,乃腿正而腰拧之形;合膝本多义,左右相系其一也;抓地牢固乃拗步合膝之功效也!此二句乃自内言之;沉肩者相对头与肩而言,顶意上领至于重霄,而内气自降,周身本一家,故肩随气沉先于胯合;肘之坠于膝,亦言肩之于肘有相续之属,沉则从气不由己,坠则从心己有意,需别之;先有肩次肘为因,肩肘沉坠的好,掌自伸的出。末句乃定前手之尺度也。此二句乃自外而表之。
                练习趟泥步,心中切莫与八卦掌拳法联系一处!
                只将自身置于泥泞中,四顾旷野无际,又无他人,虎狼将出,天又将昏,急切难出;唯有死心塌地,一步一步,如法合理,挣扎得出!
                如是用功,自然得见光明!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1-31 05:0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空说》
                  佛言空者,以万法本无自性,因缘生灭,虽有形声,不能恒久,若杯者其不破名杯,碎成玻璃,因无常变幻故谓之空无自性,非谓之无此事与物(万法)尔,又因此理而空色一如也;又以其无自性、因缘生灭,理为无常,故不能依、执!依成人我,执则为偏,犹认假作真,饱时画饼,或作娱乐,及饿而不能充饥,烦恼滋生矣。
                  如我人身,虽有清净自性,但为欲望所覆,不能彰显!未觉悟时,故同诸法,日间触景,或逐声色,或追名利,而致妄想不断,至夜不绝,乱梦相续,如此念念维持,所谓缘生缘灭,此缘灭他缘生,不死不休!此即依、执色体,而不悟知其空无自性,故成烦恼,烦恼不去,自是常沈苦海。
                  若见自性,则了诸法无常,不依不执,自能一切随缘,断烦恼而生智慧,而身心自在,即当体即空,而一如空色矣。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2-01 01:36
                  回复
                    拳之为功,在上中下一体而整,俗语:整体力是也。而人心莫能真趋无为之自然而然,故多现于上肢,即手法耳。突然发力,必是肌肉紧张,连带腰胯亦著力僵硬,而人反以为功?名家亦不能免。另下盘功夫灵活是表现而非根本,舍本求末,自古皆然,一叹!
                    欲得整体,须从身、心协调上用功;欲得身、心协调,须先心安神静;欲得心安神静,且要意平气和;欲能意平气和,必须通达拳法功理;拳法功理,依师可得。运动协调后,于动静中再求周身圆满,圆是形体向外开展之形意,形虽动而意气欲平,满是气血自内鼓荡之觉知,意虽静而神灵欲腾;久则形意觉知一体相生,是所谓动静一如,而圆转之功具体、已入自然之门户。既入门户,须忘已忘物,无法无意,一切任运自然,而达自由自在(自由谓我无知,自不会以知料事,如人来击我,我心无意于攻守,而身体自能攻守。自在为无所用心一切清静。),则 拳功就矣。
                    中正者:中者其神,正者其形。神欲虚,虚则空明;形欲实,实则神现。如此则到虚实理地,持续日久,冲气以和而自得中定功夫矣。
                    夫未得之时,须用意外守其形,内空其体,下沉其气,上领其神,欲求肌体随意,意领神行,若能恣意傲游,定已自在,故中定者:神意自然得中之谓也!
                    能中正则全身上下内外自然轻松,松则无所挂碍,神意始能在外自在。不自在者,肢体必有牵扯尔。故须回光返照,以安神定形,复其中正,神意始重得远曕矣!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2-01 01:37
                    回复
                      @木头人学习了曹兄文章禹步与内家三拳,对形意太极八卦之步皆出自禹步耳一论联想颇多,个人体会此乃三拳之步与华夏文明之源头之论,意义非常深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个人体会就内家三拳之步而言,拳诀所谓,步乃一身之基,存亡之基下,一身之势莫不赖于步型之正确,步眼之到位。八卦行步时讲究方圆兼备,直行,弧形,内八,丁八。形意行步时讲究半丁八,龙形步,内八/扣步回身,丁八。参考前辈拳照及个人锻炼体会,太极拳行拳步型实多为外八字步,丁八步,以加大腰裆的旋转,弓蹬步/偏马步,虚步盘步仆步等莫不多是一足外八之步型,今人太极之步型颇失古意,不知何故?总之三拳之步型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仁兄斧正。
                      又兄所谓练习趟泥步,心中切莫与八卦掌拳法联系一处!…… 唯有死心塌地,一步一步,如法合理,…… 如是用功。实乃高论,经验之谈也。[微笑]
                      (答)
                      曹兄,我想川字步有扣裆劲的妙用,尤其在拗步拳势时,不知对否?
                      师弟:最后一张(杨澄甫单鞭照片)你试着在脑子中把宗师右脚脚尖再内扣四十五度,看是何感觉……
                      你起来摆一下,先摆正的,每内扣。
                      周敦颐《太极图.说》第一句:无极而太极!(不可认为:无极生的太极或太极出于无极!无极太极是一非二!此照片即无极,脚如内扣即太极!)
                      我体会如果宗师照片中右脚是直行向前的话,再内扣45度而朝向斜前方,则裆劲非常好,中定之势更稳健[愉快]
                      (答)身体中劲力是否能”起于脚、转于膝、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太好了,腰裆劲就是通过膝盖的螺旋转动而产生的[鼓掌]
                      (答)宗师此式:含蓄未发也!若足尖一转,人必飞跌!仅此一式,可知:一:今世有糟蹋宗师功夫者,皆无知鼠辈也!二:宗师之心:天地和合之意也!
                      人但知起于脚,多不明转于膝,故多用力蹬脚伸腿,再坐胯拧腰,而手上更是加力,欲传劲力于手,一何愚也!此膝一转,毫不用力,劲力已出矣!
                      内家三拳,八卦有摆有扣,形意都是扣,太极持中;故形意最易见功,何故?以形先入也;八卦次之,何故?以左右不定也;太极最难,何故?以其质朴、不在形、意也!
                      曹兄高见,非常受益,以两膝的螺旋上升与下降运动腰裆劲,才能节节贯穿[强]
                      太极最难,何故?以其质朴、不在形、在意也!
                      曹兄,宗师的单鞭拳照右膝是对踵的,今人多前弓右膝。
                      (答)内家三拳,八卦有摆有扣,形意都是扣,太极持中;故形意最易见功,何故?以形先入也(以近俗人行为);八卦次之,何故?以左右不定也(出世边缘也);太极最难,何故?以其质朴、不在形、意也(飘飘然出世矣)!
                      请教仁兄最后一句是太极最难,何故?以其质朴、不在形、不在意也(飘飘然出世矣)!还是不在形,在意也。
                      (答)神须游于物外!然人皆被名利牵扯,真去物外,几人能够?不只是难,几乎是不可能!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2-01 01:45
                      回复
                        每日寄语——丁酉正月初五
                        《拳道》之:
                        《太极拳之心、意、神》
                        心者我人用于体认拳道之本体,或曰载体,或曰心田、心地,非脏器之心也;亦不离此心体,故又可以身心一名贯之。此心以其所具载体之义故须持平,持平者保持平衡也。载体平稳,则身心乃足为用功之平台,若有偏执,则身心自失矣。
                        意者用功之思想,通道之所由也。一切法,无论运气、使力、行意,莫不由意!换言之:意行一切法,无意即无一切法。用力亦因先有意才得用力,用力纯熟,其力自减,而意愈浓矣。
                        神者心意相合日久所现之灵动也。力尽而意纯,意纯而自静,自然灵机发动而神生矣。(2017.2.1)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2-01 01:45
                        回复
                          《武道铭》
                          华夏文明,肇自黄老;无相有象,发端阴阳。文武周孔,垂教弘典;道统文武,左右弛张。文治武功,社稷乃宁;学须究原,根基稳安。尚文尚武,自其天然。维我武道,尊圣人训,贵精气神,敬日月星,浩然之气,长养得存。故知真者,天性人心,因述道要,制铭文曰:
                          武术精神,惟诚于中!中通外直,贯彻天地。承前启后,学教能已。贵有始终,乃存道义。仁智平实,诚信约礼。持正身意,希圣贤齐;怀慈悲愿,立功德言!富贵不淫,做大丈夫;威武不屈,法天地心;从容中道,贫贱不移!达济群生,穷善己身;斯文不辱,武道乃成。凡吾同门,均须牢记:多生累劫,修成此身,莫尚空谈,时光易去!斯虽为道,人去而异。去不复返,徒绐叹息。
                          道历4713年丙申九月南阳曹树人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2-01 19:37
                          回复
                            @木头人曹兄,我体会劈拳钻拳重在胯劲,炮拳横拳属于拗步重在腰劲,崩拳前手走胯劲,后手走腰劲,请斧正。[微笑]
                            (答)这是执在形体上了——内家拳的功夫出于虚无的自然,而不是从自身上来的;若着意在体,则体力滋生,“我”见渐大,“我”执愈强,有我即有人我法,即与自然愈远!形意拳的重点在形与意,形真意切则劲力始生!故劲不可求亦无须求!
                            前天言拳术当求整体,不整则病,故须以六合来规治。弟所述在六合范围之内,但六合也是外功基础!在此基础上,形以”明三节”,意以“齐四梢”,“五行”因之而渐生,日久五行具而劲力始现,这个阶段因须明理以行,或称“明劲”——明劲之由来也!
                            拳之为功,在上中下一体而整,俗语:整体力是也。而人心莫能真趋无为之自然而然,故多现于上肢,即手法耳。突然发力,必是肌肉紧张,连带腰胯亦著力僵硬,而人反以为功?名家亦不能免。另下盘功夫灵活是表现而非根本,舍本求末,自古皆然,一叹!
                            (这几句话是前年记的,你看看,是否和你有关系。)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2-03 02: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