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吧 关注:773,827贴子:3,422,181
  • 5回复贴,共1

古人的洗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许慎《说文解字》释“洗”为“洒足也”,释“澡”为“洒手也”。据此看来,古代的洗澡与现代的洗澡意义并不完全吻合。而只有将许慎对“沐浴”的解释与“洗澡”合起来,才是完全意义上的洗澡,因为“沐,濯发也”,“浴,洒身也”。
沐浴纸马
《礼记·内则》曾对洗澡规定为:
五日则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潘请;足垢,汤请洗。
一般人们洗澡程序为:“浴用二巾,上下绤。出杆履蒯席,连用汤,履蒲席,衣布晞身,乃屡进饮。”人死了也要剪去手脚指甲,洗澡后才能发丧。至于“孔子沐浴而朝”,则为众所熟知。春秋时期,人们对洗澡是严肃而又认真的。洗澡若想舒服、彻底,当然是在热水池中最为理想。
浴池较明确出现,约在秦始皇当政期间。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就有“二川溶溶,流入宫墙”、“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的句子。从这里可以推断:阿房宫中是筑有水道的,外面的渭、樊二川之水,可以引流入宫。宫人洗浴之后的脂粉水,又通过水道流出,以至使“渭流涨腻”。由此可以想见阿房宫中是有浴池的,而且数量不少,质量也不低。它表明了阿房宫中水道是经过精心规划、设计的,设计者考虑了地形、坡降、流向,使水道既能吸纳河水,又可经过循环排出脏水。阿房宫中甚至有过滤渭、樊之水的设施,使其昼夜不舍,汩汩流泻。
贵族作为社会上层的代表者,需要整洁的外表,以与其赫赫声威相匹配。南朝《世说新语》就主张洗澡后必换新衣,可见贵族将洗澡作为讲究卫生的一个内容,并建立了一套程序。但是贵族不可能使洗澡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即如对僧侣来说,洗澡则是侍奉佛事的必备条件之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1-26 19:10回复
    唐代义净将自己在印度所见僧人日常行仪法式,写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其中就有“那烂陀寺有十余所大池,每至晨时,寺鸣健推,令僧徒洗浴”的记载。中国的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中国的僧侣也是严格遵循洗澡这一习规的。《南齐书》中提到的三卷《沐浴经》及《僧祗律》等经典中均有劝人多造浴室的文字,敦煌壁画中有描绘僧众洗浴的场面,都是洗澡习规的佐证。高承《事物纪原》曾解释四月初八“洗佛日”道:“以法水洗我心垢,今我请僧洗浴,以除身垢。”阐明了通过洗浴来尊佛的意愿。中国的寺院很早就有浴室,如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宝光寺园中置有非常大的浴室。陕西扶风法门寺遗址就曾发掘出当时的浴室。
    自此之后,我们无论在典籍中还是小说中,都可以经常看到讲究洗澡的僧侣的身影。他们视洗澡为庄严的仪式,像《五戒禅师私红莲记》中的长老那样,在结束自己生命之前只有一个要求:“快与我烧桶汤来洗浴!”然后换了一身新衣服再“坐化”。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1-26 19:11
    回复
      2025-07-25 05:15: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宋元时期,洗澡已遍及百姓。庄季裕《鸡肋编》云:“东京数百万家,无一家燃柴而尽用煤炭。”看来,市民享用热水澡的机会是很普遍的。范成大《梅谱》还说:临安的卖花者为了争先为奇,将初折未开的梅枝放在浴室中,利用浴室的湿热蒸气熏蒸处理以便使处于休眠状态的花芽儿提前开放。这显然是洗澡对人民美化生活的影响。
      《马可·波罗游记》告诉我们:在元代杭州一些街道上有“冷浴澡堂”,“由男女服务员为你服务,这些澡堂的男女顾客从小时候起,就习惯于一年四季冷水浴,认为这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马可·波罗还记下了杭州“所有的人,都习惯每日沐浴一次,特别是在吃饭之前”的这一良好风习。
      《朴通事谚解》则一丝不苟地展现了一幅元代大都的“市民洗澡图”——当时公共浴池除洗澡外,还可挠背、梳头、剃头、修脚,不过价钱不一样,洗澡要交汤钱五个,挠背两个钱,梳头五个钱,剃头两个钱,修脚五个钱,全套下来,一共十九个钱,并不贵,一般老百姓还有这种承受能力。浴池里还有放衣裳、帽子、靴子的柜子,
      洗澡的程序是:
      到里间汤池里洗一会儿,第二间里睡一觉,又入去洗一洗,却出客位里歇一会儿,梳、刮头,修了脚,凉完了身,巳时却穿衣服,吃几盏闭风酒,精神别样有。
      这和现代人洗澡无甚两样。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1-26 19:13
      回复
        《爱新觉罗家族全书》第九卷中提到,“清代皇帝沐浴之事,官书不载。据清代陈姓老太监回忆,皇帝洗澡之处,或在寝宫或在套殿,澡盆为腰圆形,或瓷或锡,亦有时用木制或柳条者,后两种都厚加南漆。洗澡时,地铺油布。冬天洗澡,则临时安置小白煤炉……”这是一本正经的洗澡,没有浴池和上下水,只能用浴盆或浴缸,虽然简单,但也仅限于皇室成员使用,在皇宫里打工的人,连这待遇都没有。清末另一位太监孙耀庭回忆:“(宫中)偌大的地界里,竟没有一处洗澡的地儿。明朝时,宫内曾设‘混堂司’,辖管宫廷太监洗澡等事项。清朝时,澡堂大多已被宫外开设的澡堂取代。于是,他们都得到北长街北头的那个澡堂去洗澡。那是敬懿皇贵太妃宫内的首领太监卢总管开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1-26 19:16
        回复
          事实上,古代皇宫是有浴池的,但只供帝王使用,且与淫乱挂钩,比较著名的有汉灵帝刘宏和南北朝时后赵国君石虎。汉灵帝在洛阳西园建“裸游馆”一千间,内有许多浴池,引渠水注于各池中,池与池之间有通道相连成片,池面上可以荡桨行舟。浴汤中煮有西域进献的茵墀香,宫人浴罢,余汁随渠流出馆外,香气四溢,被人们称为“流香渠”。夏天,灵帝左拥右抱,带着大批年纪在十四至十八岁间的官女来此避暑。这些宫女“皆靓妆,解其上衣,惟着内服”,泡在浴池中,供其随时宣淫。石虎与此类似,也是建个池子,令男男女女裸浴其中。怎么还有男的呢?因为石虎不只喜欢女人……石虎的保温设备很先进,严冬之际,他命手下准备铜质屈龙数个,烧红以后投入水中,使池水恒温。
            再后来,唐朝的杨贵妃还有了专用的华清池,唐玄宗每年带杨贵妃到此过冬沐浴。白居易凭着天赋的想象力,勾勒了一副贵妃出浴图:“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1-26 19:22
          回复
            在儒家文化盛行的古代社会,洗澡被赋予了更深的道德文化意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汤盘铭文》里的这句便是对洗澡最简洁有力的诠释,在古代洗澡不仅仅是祛除身体上的污垢,更是洗净心灵的污垢。
            相比现代人洗澡的随心所欲,古代的繁文缛节决定了洗澡的种种礼节。在古代,浴室称为湢[bì],浴盆则名杅[yú]。“浴用二巾,上缔下绤[xì。出杅,履蒯席,连用汤;履蒲席,衣巾晞身,乃屦,进饮。”《礼记·玉藻》中的这段文字简洁而生动地描述了古人洗澡的整个过程,准备两条毛巾,细的擦上身,比较粗的则擦拭下身,出浴盆后要站在草席上再用热水冲洗一遍,然后穿上衣服和鞋子,而后喝点东西以暖胃口。这个过程显得科学而有序。
            如果有客人来访,首先要提供客人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澡一次的环境,这样才显得尊重。《周礼·仪礼·聘礼第八》中记载的“管人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说的便是这个意思。
            古人一般用淘米水、澡豆、皂荚、肥珠子、香料等,相比起来,种类也显得很丰富。用淘米水清洁东西,现在有时还能看到,澡豆是用豆粉和药沫制成的,有润滑肌肤的作用,当时恐怕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用到吧。我们今天所说的肥皂大概就是由当时的皂荚、肥珠子这两种东西的名称延伸而来的,都有祛除身体污垢、洁净润肤的作用。
            从礼节以及洗澡的生活用品上来看,古人已经很重视洗澡这件事了。而从体制看,更能再次验证这点。因男女都长发束冠,西周时期只有沐浴之后才能去朝见天子,以表示尊重与忠诚,汉代时期,官方政府还有专门为洗澡而设定的假日,时隔五日一天,这天所有的官员都回去洗澡沐浴。“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汉官仪》作了如是的记载。唐朝时期,由五日改为十日,称为“休浣”日, —浣为十天。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1-26 19: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