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之序
李景强
似乎有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80后”的一代人功利、肤浅、懒惰,我不知道这些判断是怎么得出来的。《惑》的作者就是“80后”的一员,如果人们能够认真读一读这本书,就会发现,上述判断除了证明判断者的武断、肤浅和苛刻之外,其实没有任何意义。每一代人都有属于那一代人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由人的生物性存在和生存的物质环境构成的,而是由思想铸造的,我们从岳哈雷的《惑》一书中,多少可以发现这一判断的可信性。我们不能说她代表了“80后”这一代人的思想,把一个人的思想当作一代人的思想,永远都是一种愚弄式的夸张。但是,我们可以从作者的思想世界中,看见这一代人的影像。或许,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表述,“80后”的一代人,在《惑》这本书的某一思想片断中,可以发现他/她意识到的或没有意识到的自己。
《惑》这本书的文字是从作者两年多来所写的几十万字的思想记录中精选出来了,内容涉及了人生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到民族问题、国家问题、历史问题、信仰问题,小到人的欲望、爱情和寂寞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作者的追问和解析中,呈现出独特的意象与意义。从追问的敏锐和解答的独特性上,像俄国思想家列夫•舍斯托夫(参见列夫•舍斯托夫的《旷野的呼告》);从风格与结构上像丹麦思想家索伦•克尔凯戈尔(参见索伦•克尔凯戈尔的《克尔凯戈尔日记选》);从语言的精致和张力上像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参见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给一本书作序,是不应该过度夸奖的,因此我必须把作者的两段话呈现给读者,以消除我在过度夸奖的嫌疑。
如果有人既怕孤立,又不能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那该怎么办?一个人
不能为自己的孤立而感到自豪,反而在他人之前,首先自己蔑视着自己的孤立,
那该怎么办?心理与行为之间出现了磨擦,好比一个不会诉苦和反击的软弱无能
的人被置于他人的强暴之下,只能认真地感受每一个疼痛。那该怎么办?”
——《忘乎所以地起舞》
人们对于一个人和事物渐渐熟悉了之后,就不能对它一如既往地保持一种紧张感。
于是,这种紧张感所营造的新鲜感以及兴奋感也会随之消亡。------所以,人们最值
得回忆的大体上都是明白这个规律以前的时候的纯朴的全力投入。而也正因为这种全
力以赴的落空让人们再也不敢单枪匹马、丝毫不思考退路地寄身于狂热的饱和之中。
对于任何事物都是如此,无论有无生命,无论具体还是抽象。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上引这两段话,并不是精心刻意地摘引,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随处可以发现比它们更精彩的地方。因为,作者是在一个特殊的思想路径上,用一种陌生的目光,审视人们从来不会质疑的常识和当然的观念,于是她发现了那些常识和观念的粗糙的质地和模糊的形象,于是有了另外一种见地。你或许不赞同她的结论,但你几乎无法不去思考她的思考,无法抗拒被她的结论所击中。
无论多么功利、多么世俗的一个时代,都必然会有一个永远挥之不去的意义问题。表面上意义的虚无,只是人们有意无意地逃避。然而,事实上,每一个人在意义面前都无处可逃,意义总会如影随形,紧紧地抓住你不放,即使在你麻木了一天之后,在你入睡前的一瞬间,“意义”也会突然出现在你面前,逼迫你正视它。《惑》这本书就是对生存意义正视和终极追问。当然,我们在阅读中可以发现,终极答案并没有出现,事实上也不可能出现。如果不仰望上帝,没有人能看见终极答案。但是从思想的价值和意义角度讲,寻找终极答案比找到终极答案更重要。如果我现在对作者和这本书的未来作一个明确的判断,将是不明智的。但我可以相信在作者的前面已经出现了一种可能性,如果没有意想不到的入侵或摧折,这种可能性可以容得下一个宏大的期待。
解释本书的内容和思想,多多少少有点儿代读者思考的意味,这是我一向反对的。读书的意义就在于读者能够在与作者的对话中,看见自己以前没有看到过的世界,发现以前被自己忽略的属于自己的睿智的心灵,所以我必须停下来,把一切都留给读者。
2007-8-28
李景强
似乎有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80后”的一代人功利、肤浅、懒惰,我不知道这些判断是怎么得出来的。《惑》的作者就是“80后”的一员,如果人们能够认真读一读这本书,就会发现,上述判断除了证明判断者的武断、肤浅和苛刻之外,其实没有任何意义。每一代人都有属于那一代人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由人的生物性存在和生存的物质环境构成的,而是由思想铸造的,我们从岳哈雷的《惑》一书中,多少可以发现这一判断的可信性。我们不能说她代表了“80后”这一代人的思想,把一个人的思想当作一代人的思想,永远都是一种愚弄式的夸张。但是,我们可以从作者的思想世界中,看见这一代人的影像。或许,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表述,“80后”的一代人,在《惑》这本书的某一思想片断中,可以发现他/她意识到的或没有意识到的自己。
《惑》这本书的文字是从作者两年多来所写的几十万字的思想记录中精选出来了,内容涉及了人生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到民族问题、国家问题、历史问题、信仰问题,小到人的欲望、爱情和寂寞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作者的追问和解析中,呈现出独特的意象与意义。从追问的敏锐和解答的独特性上,像俄国思想家列夫•舍斯托夫(参见列夫•舍斯托夫的《旷野的呼告》);从风格与结构上像丹麦思想家索伦•克尔凯戈尔(参见索伦•克尔凯戈尔的《克尔凯戈尔日记选》);从语言的精致和张力上像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参见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给一本书作序,是不应该过度夸奖的,因此我必须把作者的两段话呈现给读者,以消除我在过度夸奖的嫌疑。
如果有人既怕孤立,又不能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那该怎么办?一个人
不能为自己的孤立而感到自豪,反而在他人之前,首先自己蔑视着自己的孤立,
那该怎么办?心理与行为之间出现了磨擦,好比一个不会诉苦和反击的软弱无能
的人被置于他人的强暴之下,只能认真地感受每一个疼痛。那该怎么办?”
——《忘乎所以地起舞》
人们对于一个人和事物渐渐熟悉了之后,就不能对它一如既往地保持一种紧张感。
于是,这种紧张感所营造的新鲜感以及兴奋感也会随之消亡。------所以,人们最值
得回忆的大体上都是明白这个规律以前的时候的纯朴的全力投入。而也正因为这种全
力以赴的落空让人们再也不敢单枪匹马、丝毫不思考退路地寄身于狂热的饱和之中。
对于任何事物都是如此,无论有无生命,无论具体还是抽象。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上引这两段话,并不是精心刻意地摘引,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随处可以发现比它们更精彩的地方。因为,作者是在一个特殊的思想路径上,用一种陌生的目光,审视人们从来不会质疑的常识和当然的观念,于是她发现了那些常识和观念的粗糙的质地和模糊的形象,于是有了另外一种见地。你或许不赞同她的结论,但你几乎无法不去思考她的思考,无法抗拒被她的结论所击中。
无论多么功利、多么世俗的一个时代,都必然会有一个永远挥之不去的意义问题。表面上意义的虚无,只是人们有意无意地逃避。然而,事实上,每一个人在意义面前都无处可逃,意义总会如影随形,紧紧地抓住你不放,即使在你麻木了一天之后,在你入睡前的一瞬间,“意义”也会突然出现在你面前,逼迫你正视它。《惑》这本书就是对生存意义正视和终极追问。当然,我们在阅读中可以发现,终极答案并没有出现,事实上也不可能出现。如果不仰望上帝,没有人能看见终极答案。但是从思想的价值和意义角度讲,寻找终极答案比找到终极答案更重要。如果我现在对作者和这本书的未来作一个明确的判断,将是不明智的。但我可以相信在作者的前面已经出现了一种可能性,如果没有意想不到的入侵或摧折,这种可能性可以容得下一个宏大的期待。
解释本书的内容和思想,多多少少有点儿代读者思考的意味,这是我一向反对的。读书的意义就在于读者能够在与作者的对话中,看见自己以前没有看到过的世界,发现以前被自己忽略的属于自己的睿智的心灵,所以我必须停下来,把一切都留给读者。
200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