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之所以以家族为本位, 是由于中国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宗法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家国同构、家国一体, 在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以父家长制的家族为本位, 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是通过家族来实行的。在这样的社会中, 是一个宗法社会。宗法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家国同构、家国一体, 在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面都以父家长制的家族为本位, 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是通过家族来实行的。在这样的社会中,统治者十分注重维护家族的安定与和谐, 这不仅因为家族的安定是国家安定的基础, 而且因为在一定意义上国家就是个扩大了家族。只有家齐才能国治,因此, 维护家庭的稳定和谐就成为最为重要的伦理目标和宗旨。而孝作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精神基础, 对维系家族的延续和团结起了很大作用。纵的方面, 孝可以使家族得以延续和发展,“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继志述事、光耀父母与家族。从横的方面, 几世同堂的大家族, 复杂的人伦关系, 也需要一定的伦理规范加以调节, 而孝以其敬顺与服从的伦理精神维护了家族内部的和睦团结,这对于维护以分散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社会的安定和等级秩序是十分重要的, 故重孝。可以说孝是宗法制的家族本位的产物和家族伦理的核心。
西方文化发源于爱琴海地区。这里的初民由于生存环境的限制(希腊半岛多山, 夏季气候干旱, 不适宜农业生产) , 很早就致力于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人们聚集在一些城邦中生活, 经常流动和迁移。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原因, 使得西方社会脱离氏族社会的影响比较彻底, 没有形成中国那样的宗法制, 思想上也没有染上家族主义的色彩。西方的家族组织也比较简单一般都是以夫妇为中心的核心家庭, 子女婚后便离开父母另立。家庭成员各有自己的财产, 父母死后他们的财产根据遗嘱处理, 可以传给子女, 也可能赠予别人。因此, 西方的家庭要比中国的家庭松散得多, 家庭对个人没有多大的约束力。由于这些原因, 西方人一般不是以家庭的名义而是以个人身份参与社会活动, 他们的伦理与文化观念是以个人为本位的。这种文化传统可以说是渊远流长, 西方文化发端于犹太教和基督教, 在基督教中就有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 从哲学与科学思想的角度, 更有强调事物组成部分的“原子论”思想和“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 在中世纪, 虽然是以上帝为中心的, 但并未完全扼杀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和平等权力的传统。在近代西方, 个人本位的思想则成为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这种原则倡导人的自由与平等, 这种自由平等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得到全面体现, 如男女、老幼、上下、同辈同事等等, 在父母子女之间也不能例外, 而西方人亲子之间以友爱的伦理相待, 正是这种自由平等的精神的体现。
其次,是老年至上与少年至上的差异所致。中西方在代际价值观上有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中国是老年至上或老年本位, 而西方则是少年至上或少年本位。老龄带来两个相关的问题: 精神的衰老与经验的丰富。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模式, 对此评价不一。例如美国社会更看重老龄的衰老一面, 而中国社会则更看重老龄的经验丰富一面。选择的不同, 使评价也就随之而异。美国因而号称是儿童的天堂, 青年的战场,老年的坟墓; 而中国则是儿童的游戏场, 青年的训练所, 中年的工作间, 老年的王国。“老年的王国”与“儿童的天堂”这种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中、西方在代际价值观上的差异。老人在中国是家族王国的君主、上帝, 他们对子孙具有无上的权力; 是国家政治与社会生活的支柱和支配者; 是社会的尊者, 连皇帝也要敬重他们、恩惠照顾他们, 似乎他们代表着本民族的经验、智慧与文化, 否则就是大逆不道。而在西方世界,则恰恰是儿童至上的。美国人类学家许光在对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进行比较时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那样重视儿童或对儿童优惠。相比之下, 不夸张地说, 1949 年前的中国是一个最不关心儿童的国家。”“假如一个美国人骄傲于他们国家有许多的保护儿童协会, 那中国人就会有同样的自豪, 因为在他们民族古老文化遗产中, 儒家学说所说的子女孝顺是最高理想。”“美国人不仅向孩子们学习, 且以此为荣。中国人不仅以为孩子不成问题,而且极度轻视儿童的重要性。对于美国人来说, 重要的是他们应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对于中国人来讲,重要的是孩子该为父母做些什么。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尊重过去与老人经验的老年文化, 而西方文化则是一种重视未来与青年创造性的青年文化。这种差异自然有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模式、文化传统等多种原因, 这里不再赘述。费孝通先生在其《美国与美国人》一书中记录了他与一位美国教授的下述对话:“难道年纪不表示经验丰富, 世故深长, 眼光老到么? 在我们中文里,‘世故’,‘老到’, 都是好字眼, 用来恭维人的。一个社会中成败若取决于经验的话, 老年人就不致活活地被淘汰了。”“在西洋是讲新、讲标准化; 在东方是讲传统, 讲经验; 我们就分了家。”上述都说明老年本位与青少年本位的确是中西文化代际价值观的重要差异。尊老敬老必然讲孝,“孝”字按《说文解字》的说法本身就是“子承老”之意, 尊老是孝的基本精神, 甚至还有人认为孝是从尊老中产生的, 起码孝也是极有利于长上而不利于卑下的。而西方文化以幼少为价值本位, 这最少不会形成长上的特权地位,而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下, 从而容易形成亲子之间平等的友爱关系与相待之道。
西方人是用“爱”字对“孝道”这个中国专有名词进行了转换,用“爱”来包罗了这个内容。西方国家,孩子十八岁以后,父母就不再监管,甚至孩子在家里帮忙做家务父母都要按劳付酬。比如,父母让孩子把房间里边打扫一下,打扫完了,孩子把手一伸:“给钱。”父母就给他几块钱,因为他劳动了、付出了。孩子付出了劳动,父母就要按劳付款,好像很天经地义。孩子超过了十八岁,父母已经没有养育责任了,子女也会很自觉地付出劳动,索取相应报酬,他们对父母是用爱心来表达自己的爱,而不是用“孝”,不是用奉养的方式,也不是用中国孝道文化系统论中的“小孝”“中孝”“大孝”“至孝”这样一个框架理念来认识“子孝”的范畴,只是用“爱”来进行解释。
西方是用“爱”的子系统感恩心来表达他们的孝意。感恩心中高度概括了“孝”与“悌”的内涵,但是并没有十分明确和细化。中国的“慈爱”和“孝顺”,构成一对和谐的整体;慈爱与感恩,同样可以构成一对和谐的整体,这是西方文化差异上的变通方法。
西方文化发源于爱琴海地区。这里的初民由于生存环境的限制(希腊半岛多山, 夏季气候干旱, 不适宜农业生产) , 很早就致力于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人们聚集在一些城邦中生活, 经常流动和迁移。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原因, 使得西方社会脱离氏族社会的影响比较彻底, 没有形成中国那样的宗法制, 思想上也没有染上家族主义的色彩。西方的家族组织也比较简单一般都是以夫妇为中心的核心家庭, 子女婚后便离开父母另立。家庭成员各有自己的财产, 父母死后他们的财产根据遗嘱处理, 可以传给子女, 也可能赠予别人。因此, 西方的家庭要比中国的家庭松散得多, 家庭对个人没有多大的约束力。由于这些原因, 西方人一般不是以家庭的名义而是以个人身份参与社会活动, 他们的伦理与文化观念是以个人为本位的。这种文化传统可以说是渊远流长, 西方文化发端于犹太教和基督教, 在基督教中就有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 从哲学与科学思想的角度, 更有强调事物组成部分的“原子论”思想和“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 在中世纪, 虽然是以上帝为中心的, 但并未完全扼杀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和平等权力的传统。在近代西方, 个人本位的思想则成为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这种原则倡导人的自由与平等, 这种自由平等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得到全面体现, 如男女、老幼、上下、同辈同事等等, 在父母子女之间也不能例外, 而西方人亲子之间以友爱的伦理相待, 正是这种自由平等的精神的体现。
其次,是老年至上与少年至上的差异所致。中西方在代际价值观上有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中国是老年至上或老年本位, 而西方则是少年至上或少年本位。老龄带来两个相关的问题: 精神的衰老与经验的丰富。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模式, 对此评价不一。例如美国社会更看重老龄的衰老一面, 而中国社会则更看重老龄的经验丰富一面。选择的不同, 使评价也就随之而异。美国因而号称是儿童的天堂, 青年的战场,老年的坟墓; 而中国则是儿童的游戏场, 青年的训练所, 中年的工作间, 老年的王国。“老年的王国”与“儿童的天堂”这种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中、西方在代际价值观上的差异。老人在中国是家族王国的君主、上帝, 他们对子孙具有无上的权力; 是国家政治与社会生活的支柱和支配者; 是社会的尊者, 连皇帝也要敬重他们、恩惠照顾他们, 似乎他们代表着本民族的经验、智慧与文化, 否则就是大逆不道。而在西方世界,则恰恰是儿童至上的。美国人类学家许光在对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进行比较时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那样重视儿童或对儿童优惠。相比之下, 不夸张地说, 1949 年前的中国是一个最不关心儿童的国家。”“假如一个美国人骄傲于他们国家有许多的保护儿童协会, 那中国人就会有同样的自豪, 因为在他们民族古老文化遗产中, 儒家学说所说的子女孝顺是最高理想。”“美国人不仅向孩子们学习, 且以此为荣。中国人不仅以为孩子不成问题,而且极度轻视儿童的重要性。对于美国人来说, 重要的是他们应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对于中国人来讲,重要的是孩子该为父母做些什么。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尊重过去与老人经验的老年文化, 而西方文化则是一种重视未来与青年创造性的青年文化。这种差异自然有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模式、文化传统等多种原因, 这里不再赘述。费孝通先生在其《美国与美国人》一书中记录了他与一位美国教授的下述对话:“难道年纪不表示经验丰富, 世故深长, 眼光老到么? 在我们中文里,‘世故’,‘老到’, 都是好字眼, 用来恭维人的。一个社会中成败若取决于经验的话, 老年人就不致活活地被淘汰了。”“在西洋是讲新、讲标准化; 在东方是讲传统, 讲经验; 我们就分了家。”上述都说明老年本位与青少年本位的确是中西文化代际价值观的重要差异。尊老敬老必然讲孝,“孝”字按《说文解字》的说法本身就是“子承老”之意, 尊老是孝的基本精神, 甚至还有人认为孝是从尊老中产生的, 起码孝也是极有利于长上而不利于卑下的。而西方文化以幼少为价值本位, 这最少不会形成长上的特权地位,而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下, 从而容易形成亲子之间平等的友爱关系与相待之道。
西方人是用“爱”字对“孝道”这个中国专有名词进行了转换,用“爱”来包罗了这个内容。西方国家,孩子十八岁以后,父母就不再监管,甚至孩子在家里帮忙做家务父母都要按劳付酬。比如,父母让孩子把房间里边打扫一下,打扫完了,孩子把手一伸:“给钱。”父母就给他几块钱,因为他劳动了、付出了。孩子付出了劳动,父母就要按劳付款,好像很天经地义。孩子超过了十八岁,父母已经没有养育责任了,子女也会很自觉地付出劳动,索取相应报酬,他们对父母是用爱心来表达自己的爱,而不是用“孝”,不是用奉养的方式,也不是用中国孝道文化系统论中的“小孝”“中孝”“大孝”“至孝”这样一个框架理念来认识“子孝”的范畴,只是用“爱”来进行解释。
西方是用“爱”的子系统感恩心来表达他们的孝意。感恩心中高度概括了“孝”与“悌”的内涵,但是并没有十分明确和细化。中国的“慈爱”和“孝顺”,构成一对和谐的整体;慈爱与感恩,同样可以构成一对和谐的整体,这是西方文化差异上的变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