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吧 关注:27,047贴子:1,346,567
  • 26回复贴,共1

普及一下历史知识:离现在最近的吴越国与吴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五代十国的时候,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吴越国和吴国。远交近攻,近邻都是对手。吴越国曾经为了自己的苟延残喘与宋朝联合夹击南唐。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啊。
五代十国,吴国与吴越国。
隋炀帝喜欢说的吴语,吴侬软语,指的是扬州话,而扬州是吴国的首都。


1楼2017-01-23 08:57回复
    唐末藩镇
    安史之乱后,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40到50个藩镇绝大部分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但也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11-12] 直到唐末黄巢之乱,唐廷十分依赖江南的财富。然而江南地区在黄巢之乱中遭到破坏,严重影响朝廷经济收入,唐朝逐渐走向灭亡。唐朝末出现三个重要的藩镇:沙陀人李国昌(原名朱邪赤心)因平乱有功受封河东节度使,治所为太原;原黄巢部将朱全忠(原名朱温)因平乱有功,受封宣武军节度使,治汴州(今河南开封);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后封歧王)、护国军节度使王重盈与镇国军节度使韩建为首的关中藩镇势力盛大,时常威胁唐廷。黄巢之乱平定后,黄巢降将秦宗权叛变,率军在中原地区四处攻掠,一度攻陷东都(今河南洛阳),乱事波及两淮江南地区,当地群雄纷起抗敌,十国中的吴国与楚国得以建立。秦宗权之乱直到唐昭宗时才在朱全忠的努力下平定。


    2楼2017-01-23 09:01
    回复
      唐朝末年,政局动荡不安。唐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割据江淮,被拜为淮南节度使。天复二年(902年),唐朝封杨行密为吴王,此时吴国政权初具雏形,国号“吴”由于此。南吴国历代国君(4张)为区别于前春秋战国之际的诸侯国吴国,以及三国时期孙权建立的吴国,史学界一般在前面加上统治者的姓氏称之为杨吴;从地理上看,由于其居于南方,而有南吴之称;又因吴国统治者改元建制前曾为唐朝的淮南节度使和弘农王,所以又称其为“淮南”政权或“弘农”政权。


      3楼2017-01-23 09:02
      回复
        徐氏专权
        唐天祐二年(905年)冬,杨行密之子杨渥嗣位为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兼侍中、弘农王。但杨渥喜好游玩作乐,其亲信不断欺压元勋旧臣,将领们颇感不安。天祐四年(907年,此时唐已亡,吴不承认后梁,仍沿用唐年号),张颢、徐温发动兵变,控制军政,杨渥大权尽失。
        天祐五年(908年),张颢杀杨渥,立其弟杨隆演为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同平章事、弘农郡王。张颢随即又被徐温所杀,至此杨吴大权尽掌握在徐温之手。天祐七年(910年),杨隆演加中书令、吴王。天祐十六年(919年)晋吴国王,改元武义,自是与唐朝断绝法统。杨隆演个性稳重恭顺,徐温父子专权,不会显露出不平之色,因此徐温也很放心。但也因大权旁落,杨隆演建立吴国后并不快乐,于是放纵自己,以致生病卧床,第二年便去世了。
        杨隆演去世后,徐温立其弟丹阳郡公杨溥为吴国王,改元顺义。顺义七年(927年),徐温去世,养子徐知诰继其权位。同年,杨溥称帝。
        唐代吴兴
        徐温死后,徐温义子徐知诰继任金陵府尹,操纵吴国朝政。933年,徐知诰采纳谋士宋齐丘建议,欲迁都金陵,于是修缮金陵府治为皇宫。935年,吴帝封徐知诰为齐王,次年,以金陵府为西都,广陵为东都。
        吴天祚三年(937年),吴帝杨溥让位于权臣徐知诰,[4] 杨吴灭亡。知诰改国号为齐,次年,又自以唐室之后,复姓李,易名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历史遗存
        南吴城濠,在今南京市留存有东段。杨隆演主政时期,派徐温镇守金陵,徐温命手下陈彦谦重建金陵城。杨吴城濠即为金陵城人工开凿的护城河,明朝后被误认为是青溪,1949年后又被误认为是秦淮河。[5]
        统治范围
        吴国政权的经营从唐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入扬州开始算起,此时领有杨、庐、宣三州,后来杨行密又分派人四处扩张,占据了整个江淮地区。杨行密去世后,吴国又陆续攻下了江西各州。
        到吴国灭亡前夕,其统治范围北起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南到虔州(今赣州市),东起常州,西达鄂州(今武汉市),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江西、安徽南部、湖北东部等地。
        行政区划
        吴国建都广陵(今江苏扬州),称江都府;后期又增设金陵府(今江苏南京),为西都,江都府为东都。
        吴国在全盛时期领有:江都府、金陵府、海州、楚州、泗州、润州、常州、滁州、濠州、寿州、和州、庐州、宣州、光州、池州、鄂州、舒州、黄州、歙州、蕲州、江州、饶州、信州、洪州、抚州、吉州、袁州、虔州。


        4楼2017-01-23 09:06
        回复


          5楼2017-01-23 09:06
          回复
            南通与吴国,吴越国以及周和宋的关系
            南通方言的形成
            大约从公元4世纪起,在长江口黄海上相继出现了扶海洲、胡逗洲(壶豆洲)、南布洲、布洲、东洲等较大的沙洲。其中扶海洲约在南北朝后期即与江北大陆涨接,这就是今天的如东 县地。胡逗洲(壶豆洲)即是今天的南通市市区、郊区及通州市西部地;南布洲约当今通州市 金沙镇以东至三余镇五甲苴(jiē)一带;布洲则约当今启东市北部吕四港镇迤南一带;东洲 在布洲以南,其地已坍没,约当今海门市东南部和启东市西南部。根据文献记载,六朝梁元 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时,壶豆洲上即有流人煮盐为业。所谓流人,大抵指流放人犯。这些沙洲,隋时属海陵;唐初为盐亭场,属扬州广陵郡。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设置盐官,属扬州海陵县,隶淮南道。因此,初期的流人可能来自扬州属地,洲上的方言当为古江淮话无 疑。
            到了公元8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始在狼山驻军,狼山成为浙江西道管 辖下的一个军事据点,胡逗洲及附近岛屿也就成为浙江西道常州辖地了。唐乾符二年(公元 875年),于胡逗洲置狼山镇遏使,设防务机构,属浙西道节度使节制。由于这些岛屿改属常 州管辖,从这时起,流人便多来自江南常州,即今常州、宜兴、无锡、江阴一带了。他们带来了 古代常州一带的吴语,并与原先岛上通行的江淮方言接触、融合,形成了新的具有一定江淮话特色的吴语。公元10世纪初,胡逗洲与南布洲连成一片,始称静海洲,整个沙洲的范围向 东扩展到大致今海门市包场镇一带。唐末,军阀姚存据静海、东洲(东布洲)二洲,为东洲镇遏使。姚存卒,其子廷硅代之。唐亡,姚转向杨吴,姚廷硅任东洲静海军使,长江口上岛屿即 成了杨吴之地。大约即在此前后,静海洲与北岸砂嘴涨接。长江口上岛屿转属杨吴后,引起 了江南地区吴越国的不安。公元908年、913年和918年,吴越和吴(杨吴)两国曾4次进行 了争夺长江口岛屿的战斗,这些岛屿最终为吴所据,东洲、静海洲也就成为淮南海陵郡(治今 泰州市)管辖地了。
            公元937年(吴天祚三年)南唐代吴,立静海都镇制置院,姚廷硅子彦洪 为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二月,周师克淮南,取南唐长江以北地, 姚彦洪眼看在这儿再无立足之地,便带着家属、军士等一万多人离开静海投奔吴越去了(《十 国春秋》、《资治通鉴·后周纪》)。姚氏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其军士亦多吴兴子弟,姚氏 三代统治长江口上岛屿长达半个世纪,军士和家属人数逾万,因此,古吴兴方言必定对当时 人数并不多的这些岛上的方言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是,吴兴与常州两地毗连,方言大体相 近,因此,岛上方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升静海都镇为静海军, 属扬州,旋改为通州,析其地为静海、海门二县。由于静海洲与大陆涨接并改属海陵郡管辖, 静海人与江南入的交往日减,而与江北海陵,尤其是与其毗连的如皋等地的居民交往日渐频 繁,同时也有大量的海陵人来往于两地之间,有的甚至定居这里。海陵,作为这一带的行政、 经济和文化中心,海陵方言自然也成了这一带的优势方言,因而对静海方言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最终导致了静海方言由吴语向江淮话的转化,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南通方言——一 种具有许多吴语特点的江淮官话。而海门岛直至公元11世纪中叶(宋庆历、皇祐间) 始与通州东南涨接,在古代交通相对闭塞的情况下,其居民与岛外来往比较少,因而方言并未发生 根本的变化,始终保持了吴语的特色。


            6楼2017-01-23 09:21
            回复
              吴越国从来没有统治过南通。
              唐朝初始,南通属扬州广陵管辖,但并未驻军。唐朝后期,要在狼山驻军的时候,是归常州管辖。
              唐末,是吴兴人姚氏割据南通。
              唐亡,姚转向杨吴,姚廷硅任东洲静海军使,长江口上岛屿即 成了杨吴之地。大约即在此前后,静海洲与北岸砂嘴涨接。长江口上岛屿转属杨吴后,引起 了江南地区吴越国的不安。公元908年、913年和918年,吴越和吴(杨吴)两国曾4次进行 了争夺长江口岛屿的战斗,这些岛屿最终为吴所据。
              公元937年(吴天祚三年)南唐代吴,立静海都镇制置院,姚廷硅子彦洪 为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二月,周师克淮南,取南唐长江以北地, 姚彦洪眼看在这儿再无立足之地,便带着家属、军士等一万多人离开静海投奔吴越去了(《十 国春秋》、《资治通鉴·后周纪》)。姚氏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其军士亦多吴兴子弟,姚氏 三代统治长江口上岛屿长达半个世纪,军士和家属人数逾万,因此,古吴兴方言必定对当时 人数并不多的这些岛上的方言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是,吴兴与常州两地毗连,方言大体相 近,因此,岛上方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7楼2017-01-23 09:26
              回复
                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姚氏投吴越国,带走吴兴军队和家属。但统治南通五十余年,对南通的方言有一定的影响。
                军队里说的应该是官话。至少是吴兴的“地普”——当时的南朝通话。姚氏的作用就是给南通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南朝标准语。
                但是,姚氏虽然投奔吴越国,但南通却一天也没有属于过吴越国。
                故此,金沙话中茄子没有避讳成流苏。而金沙话中茄子与瘸子的发音只是送气与否的区别。
                与当年五代十国时候,吴越国的通语几乎一样。可见,吴国和吴越国当时语言可能相近,甚至通用官话都是一样的南朝通语。


                8楼2017-01-23 09:33
                收起回复
                  现在南通土著大年初一主食几乎都是吃赤豆饭+年糕和团圆,很可能也是吴兴人姚氏当年的习惯,深深影响了南通人。


                  9楼2017-01-23 09:54
                  回复
                    吴兴县是浙江湖州地区的旧县名。
                    建国前,县治在菱湖镇。1949年5月,建立湖州市,民国时期吴兴县变为湖州市与吴兴县两部分,二者同属当时的嘉兴专区。1981年撤销吴兴县并入湖州市。


                    10楼2017-01-23 09:55
                    回复
                      扬州苏北话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1-23 10:31
                      收起回复
                        滚到历史吧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7-01-23 12:36
                        回复
                          单说版图,这里面明显吴越国更符合当今佛吴语通行范围,南唐是江淮+宣吴+徽语+赣语,闽是闽语,南汉是粤语+平话,楚是湘语,北汉是晋语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2-20 13:44
                          回复
                            我很好奇,你觉得扬州话软吗?


                            IP属地:江西16楼2025-02-20 14: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