祤瞳吧 关注:32贴子:214
  • 13回复贴,共1

叶背螳Choeradodis Rhombicollis的介绍与饲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浙江1楼2017-01-20 14:31回复
    前言.什么是叶背螳

    螳螂目分布于全世界各地,无论是平原森林,草原,高海拔山地云林,低海拔热带雨林,甚至沙漠,都有它们的踪迹。而各地的螳螂,因为产地,栖息环境的不同,在亿万年的自然选择下
    进化出了多种多样的伪装和拟态。 叶背螳便是其中一种有着不可思议伪装的螳螂
    叶背螳属(叶螳属)Choeradodis,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 为了和亚洲的叶背螳(亚叶螳Asiadodis)区分开来, 在螳螂圈子里一般用南美叶背加以区分.
    南美叶背螳属总共有6个种类,
    C. rhombicollis 菱颈叶螳,中美洲墨西哥中部分布到南美厄瓜多尔, 但是不过安第斯山脉, 仅限于安第斯山脉的西部

    C. columbica 哥伦比亚叶螳,也可以叫哥伦比亚叶背, 分布于安第斯山脉一代高海拔地区
    图片来自Chris
    C. Rhomboidea 菱叶螳,分布于安第斯山脉东部, 亚马逊流域
    图片来自MUSA
    C. Stalii, 斯氏叶螳和rhomboidea极其相似,分布于亚马逊流域
    图片来自Chris
    C. Strunmaria 具体不知如何翻译, struma有瘤的意思,和别的叶背区别较大, 分布于南美的东海岸
    图片来自Paul
    叶背螳是National Geography(国家地理)的常客, 在一些南美的纪录片中经常亮相. 由于其背板扩展是螳螂目中最大的(宽度可达5厘米), 再加上虽不华丽,但是逆天的拟态能力, 在螳螂爱好者圈子中人气颇高.
    并且,叶背螳螂是唯一一种拟态嫩叶子的螳螂(rhombodera菱背螳虽然也是绿色, 但是其只是体色伪装成叶子,并没有叶子的纹理).
    本文着重讲解的是菱颈叶背螳Choeradodis rhombicollis, 笔者采集自哥斯达黎加东部森林.
    Rhombicollis由于分布范围特别大, 从北纬17度到南美3度, 由于产地的差异, 虽然在分类上还是一种, 但是从笔者对于各地的rhombicollis个体对比来看, 有着显著的差异.
    第一种是雌虫背板较小, 并且较圆的个体, 此类个体主要分布于加勒比沿海背部, 比利时, 墨西哥的坎昆, 洪都拉斯等地的许多叶背螳雌虫都是如此的个体.

    第二种是背板教第一种大,翅膀较长的个体, 主要分布于南美厄瓜多尔等地区

    第三种, 也算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就是背板较大, 翅膀短且宽的个体, 主要分布在巴拿马,哥斯达黎加.

    本文为了方便,下文中把C.rhombicollis都称为叶背螳


    IP属地:浙江2楼2017-01-20 17:34
    回复
      目录
      1. 野外习性
      2. 饲养环境
      3. 温度和湿度
      4. 饮水和进食
      5. 蜕皮和羽化
      6. 交配
      7. 产卵和孵化
      8. 饲养感受
      9. 后记


      IP属地:浙江3楼2017-01-20 17:36
      回复
        1.野外习性
        和大多数螳螂不同, 叶背螳在野外几乎没有倒挂的情况(除了蜕皮的时候)。 成体的雌虫由于体重较大, 会站在芭蕉,elephant ear plant等巨大的叶子上。 若虫由于体重比较轻,所以在低矮灌木上的小叶子上也能发现踪迹。


        小若虫看上去呆头呆脑, 但是却异常灵活。 和许多螳螂一样,在感知到危险靠近的时候, 它们会紧贴叶面, 由于本身宽大的背板, 小叶背螳会把身体完全贴住叶子, 非常可爱。 而一旦它们打算逃跑,你必须要睁大眼睛,否则它们很容易就消失在叶丛中。 成虫则分成了两个极端。雄性成虫因为体重较轻,而且会被灯光吸引,比较容易被发现。 分布的也比较广泛。而雌性成虫很少移动,加上巨大的体重,它们会站在一些大叶子上一站就是几天。 所以在丛林里一定要密切注意。在野外捕获叶背螳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事情, 和照片中被闪光灯照射中不同的是, 当在野外, 肉眼很难分辨叶背螳和环境之间的区别。 我清楚的记得我在野外第一次记录叶背时,心里的激动。 即使过去了1年,每次想起我的心跳还是会加速。



        IP属地:浙江4楼2017-01-20 17:38
        回复
          2. 饲养环境。
          在饲养叶背螳螂的过程中,也让我获益匪浅。 在人工饲养环境下,除去食材温度等软因素, 攀爬一直都是最关键的一步。 螳螂的爪勾的健康,决定了螳螂行走所花的力气更小, 螳螂老化的也越慢。而为了保证爪勾的健康, 必然要给螳螂提供舒适的歇脚点, 如果一只螳螂在容器里不停的爬,那么它的爪勾很容易就会坏死,老化,从而恶性循环。 根据我饲养下来的情况来看,南美叶背螳的雌性成体由于体重太大,在网箱里爬行需要多余的力气用在前足上,而导致前足符节快速损耗。 一旦母虫爬在网格的侧面或者倒挂,前足会很容易卡在网格里,然后一晚上把前足的附节全部磨损。在饲养叶背螳的时候,我不断的尝试不同的场所搭配。发现在较大空间的时候,雌虫的移动较少,并且会找到一个舒适的正面一停就是很久。并且他们相对喜欢在大叶子的边缘站着。 所以成体的时候,可以提供小范围散养, 或者较大空间(宽度)的容器,里面放上大片叶子(可以是人工)进行造景。



          IP属地:浙江5楼2017-01-20 17:41
          回复
            3.温度和湿度。
            我在原产地的时候,发现气候和版纳低海拔处雨林类似。 白天晴天的时候, 林下的温度大约在30摄氏度。 阴天的时候则是25-28摄氏度。 到了夜晚,气温可以下降到18-20摄氏度。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低海拔山地雨林气候。湿度在晚上大约为100%,空气中弥漫着水汽,能见度较低。 在饲养的时候,保持通风的同时,要兼顾温度和湿度一直是爱好者比较烦恼的一件事情。 在我的饲养过程中,除了蜕皮时的湿度我是增加到接近100%之外,其余的时候湿度大概都会保持在70-80%。当小叶背长大之后,平时较低的湿度也没有问题。整体温度湿度要求, 和兰花,枯叶等雨林种类相似。


            IP属地:浙江6楼2017-01-20 17:43
            回复
              4.饮水和进食
              叶背螳非常喜欢喝水。 也许是进化的关系, 它们并没有和别的螳螂一样的“感知水分,进行饮水”的能力。 我想是由于原产地超高的湿度和每年长达半年的雨季,它们或是从空气中饮用水汽,或是在夜晚的时候进行饮水。
              在饲养环境下,由于不能一直让容器中有着大量的水珠(非常容易就能杀死小叶背),所以根本无法保证其每天喝下足够的水。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英国人在饲养过程中报告低龄会大量的匪夷所思的死亡。
              在我成功孵化叶背的头几天,我也遇到了大量的死亡,几乎每天都有叶背死去。 通过大量的观察,我发现,即使在小叶背找水的时候, 这时候去喷水,它们会马上停止找水的动作。 而我在容器中喷了水珠之后,又发现即使是很小的水珠,
              也会把小叶背的若虫黏住,只需要几分钟,就能杀死。 我又尝试了手喂,然而还是遭到了抗拒。 虽然在容器里喷洒水珠,偶尔能观察到叶背找到了水珠并且饮用(一次能喝很多很多),但是由于危险系数相当高(小叶背的腹部不会上翘,而是下垂贴地,很容易气孔被水珠黏住)。
              最后,我尝试在喂食果蝇的时候,首先将果蝇在纯进水里泡着(果蝇身上有防水毛,这时候你可以蹂躏果蝇,让其沾满水),然后再等小叶背进食的时候,将水喷在昆虫针上,然后把水珠顺到果蝇身上。 这样一顿果蝇,一龄的叶背就可以喝到足够的水。
              有时候叶背会对手上沾满水的果蝇抗拒(表现为,把果蝇放在地上摩擦=.=!),但是多次尝试(每次都沾一点水珠),还是能保证1龄小若虫每天喝够水。 在我进行这样的尝试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死亡的情况。
              进食方面,叶背螳就没有那么娇贵了。 它们基本什么都吃,只要体型合适。 但是我饲养过程中也会发现吐黑水的情况。 所以在喂食杜比亚蟑螂等咀嚼式口器昆虫的时候,我还是倾向于去掉内脏。 蟋蟀依旧不推荐。
              1龄若虫,每天进食一只果蝇完全足够。 2龄之后,有时候2-3只都是可以的。 我对于喂食的标准,在于观察螳螂的腹部是否鼓起。 如果我在喂食的时候发现螳螂的腹部已经鼓起,那么及时它几天没有进食,我也不会再喂。


              IP属地:浙江7楼2017-01-20 17:44
              回复
                5. 蜕皮和羽化。
                初龄若虫孵化之后大约30天会蜕皮进入2龄。

                雄虫一共要经历7次蜕皮
                雌虫一共要经历8次。

                中间每一次龄期大约在30天左右,末龄的时候大约要经历25-30在加上10-15天的翅芽鼓起时间。 整体生长缓慢,大约和枯叶背差不多。蜕皮的时候湿度非常关键,尽量保持在90-100%。 湿度不高会导致背板不够扩展。 翅膀也不够平坦。 要保持超高的湿度,夏天气温高的时候可以用加湿器在蜕皮尤其是羽化的时候保持云雾缭绕,冬天则可以用热毛巾垫在下面提供湿度。



                IP属地:浙江8楼2017-01-20 17:47
                回复
                  宽大的背板是叶背成名的因素。 所以健康合适的蜕皮变的额外重要。 下面看几个饲养失败案例。
                  下图是前年日淘商家饲养的C.rhombicollos上母下公, 由于饲养环境问题,导致背板和翅膀都很窄,很不好看


                  下图是由德国网红Adrian饲养的C rhombicollis雌虫, 背板也是非常窄

                  叶背螳的背板两侧在蜕皮的时候可以弯折,如果湿度和温度都适宜,才会舒展的完全。
                  下图是在我饲养下羽化的成虫,可以看到背板舒展的非常自然



                  IP属地:浙江9楼2017-01-20 17:53
                  回复
                    6. 交配
                    大约在雌虫进入成体之后2个月,观察到生殖器下垂散发信息素。 雄虫则是成体之后1个月开始有交配欲望。 所以在控制龄期的时候,保持如此的比例比较完美。 虽然雄虫可以存活5个月之久。

                    交配的时候,可以提供较大的空间,让雄虫安静下来,然后让雌虫在雄虫面前走过,适当的在容器中提供空气流动。 雌虫引起雄虫的主意后,雄虫会慢慢的靠近雌虫。 整体来讲雄性叶背还是属于比较大胆的,在靠近到一定的程度后雄虫会扑上雌虫的背上。 和其它螳螂不同,目前还没有观察到雌虫的强烈反抗或者是对雄虫有攻击性举动。 一旦上背之后,雄叶背会马上开始进行交尾。 如果不成功它会休息几分钟再次尝试,如果观察雄性不动,可以对雌性吹风让其移动。
                    交尾成功后,整个交配过程会持续20-30小时,之后雄虫会离开。 虽然雌虫没有被观察到攻击雄虫,但是最好还是小心观察,以免悲剧发生。 雄性交配完之后一周便可以进行第二次交配。



                    IP属地:浙江10楼2017-01-20 17:54
                    回复
                      7. 产卵和孵化
                      交配之后大约半个月,雌虫会产下第一个卵。 之后每个月产一个。 卵的长度会逐渐变小。
                      卵在经历50-60天之后会孵化。 卵鞘必须保持在25度左右的温度,并且湿度要非常高。在野外,叶背会把卵产的很低,这样能接受更多的水汽。 我手头的卵之前由于湿度不够没有孵化,反而是一个泡在水里的卵孵化了。


                      IP属地:浙江11楼2017-01-20 17:54
                      回复
                        完毕,最后一楼被度娘吞了,申请恢复中


                        IP属地:浙江13楼2017-01-20 18:09
                        回复
                          亚叶螳是不是指亚洲的叶背螳?


                          14楼2017-02-04 16:2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