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小说里三个点吸引我
但不知是恰恰作者自己意识到的——语言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的原因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我试着接受他的逻辑,却发现并不能
第一点就是语言决定思维方式这个点,我想这个大家应该都有经验,在做英语交流的时候,我们会将施事方、及物或者不及物的动作、被施事方等逻辑上的关联用英语的语法联系起来,最为突出的是过去分词表示的被动式和某些其他的语气语态,比如被动式:I was beaten by him,我们会在思维中很自然滴把被动状态本身作为表语,也就是一种“状态”,而by him成了补语去附加解释这一种状态。而在说中文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是紧跟着这个被动式动作的施事行为本身的——比如说 我被他揍了。很明显这句话是强调施事过程和施事者,而不是强调“我”作为主语的状态本身的,而因为我们的思维要借助语言系统(其实我个人对这个事情存疑——存不存在不借助语言等程式化表意系统的思维呢,也就是说那种纯粹的抽象思维是否存在呢),所以我们不仅在交流中,在处理实务时也会贯彻语言带来的思维方式
这一点没啥可说的,我觉得大家都没啥意见,实际上没有看这本小说之前,我们如果英语学得还不错的同学大概在高中就能体会到这一点。
第二点是作者通过母亲与女儿这层故事的看似漫无边际的叙述想要把因果论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拆开来,试图证明这是一个在更高维度上的封闭事件,但是证明逻辑很别扭,对时间线逻辑线的消解需要引入自由意识概念,要洞悉甚至拆解因果,就必须放弃自由意识,所以舍弃对自由意识的执着就能跨越时间维,这不叫逻辑,这叫唯心,因为就算按照蒋提出的前提——要知道“你一生的故事”,获得这种思维方式,放弃自由意识的设定是必要条件,但不等于放弃了自由意识的设定,就一定能够获得这种思维方式啊,而就算你真的这么去想,时间线还是在这个物理世界中存在啊,实际上,根据蒋的意思,因为我们与七肢桶的物理环境是相同的,所以实际上两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平等的,在同样的物理世界中,无论是因果逻辑思维,还是因果平行的以目的性观事件全貌的思维(费尔马原理)都是无法逾越时间维度本身的有限性的,所以做到在一个节点上考虑事情的目的性并直观行事,是可能的,比如我就想做那条已经悉知了所有路径并选择那条最短的路线的光线,这并不破坏时间线本身,但因此向前后推变成以此考虑女儿整个一生的故事,就没有道理了。作者没有解释为什么思维会直接跳到未来,也就是这个她从未来的结论回来做了一回“这一切的过程都是结果所注定”的事后诸葛亮,但这个“未来”是哪里来的?为什么只要不关注因果本身,“未来”就能凭空跳出来呢?
这是我不能接受这部小说基本假设的原因,这样的思维方式必须基于物理事实才有意义,所以,星际穿越最后的时间轴展开,时间作为一个解放了的坐标的的前提下的设定,进而退在这个坐标上,原本被因果律绑定的事件成为一个既成的闭环,就显得逻辑上合理得多,因为这里的逻辑是,本来未来确实是可以在物理层面跳出来的,所以我们才可能在不关注因果本身的思维方式上去认识它。这才是充分条件
第三点是费尔马原理和一些物理学中的总结性规律所带来的一个我自己的脑洞,好像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也发现了物理学原理都比较“美”,比较简谐,即所谓最小作用量原理,光沿直线传播并自动寻路最优解是一个,质点碰撞运动路径是一个,还有很多其他的基础物理学原理皆是如此,但是为什么物理学倾向于“作用量最小”?为什么物理学精致得好像被设计过。我觉得,很有可能这种物理学大筛选是像达尔文进化论一样的自发现象,或许有其他的物理学宇宙(这涉及人择原理可以另做讨论这里不谈),或许本宇宙中有过其他的物理学法则,但都因不够简谐不易形成稳态,或者不适应更大尺度下的宇宙环境,而使得以这种物理规律为其内禀性特征的空间被筛选掉了,只剩下了作用量最小的物理规律简谐的宇宙。
但不知是恰恰作者自己意识到的——语言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的原因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我试着接受他的逻辑,却发现并不能
第一点就是语言决定思维方式这个点,我想这个大家应该都有经验,在做英语交流的时候,我们会将施事方、及物或者不及物的动作、被施事方等逻辑上的关联用英语的语法联系起来,最为突出的是过去分词表示的被动式和某些其他的语气语态,比如被动式:I was beaten by him,我们会在思维中很自然滴把被动状态本身作为表语,也就是一种“状态”,而by him成了补语去附加解释这一种状态。而在说中文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是紧跟着这个被动式动作的施事行为本身的——比如说 我被他揍了。很明显这句话是强调施事过程和施事者,而不是强调“我”作为主语的状态本身的,而因为我们的思维要借助语言系统(其实我个人对这个事情存疑——存不存在不借助语言等程式化表意系统的思维呢,也就是说那种纯粹的抽象思维是否存在呢),所以我们不仅在交流中,在处理实务时也会贯彻语言带来的思维方式
这一点没啥可说的,我觉得大家都没啥意见,实际上没有看这本小说之前,我们如果英语学得还不错的同学大概在高中就能体会到这一点。
第二点是作者通过母亲与女儿这层故事的看似漫无边际的叙述想要把因果论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拆开来,试图证明这是一个在更高维度上的封闭事件,但是证明逻辑很别扭,对时间线逻辑线的消解需要引入自由意识概念,要洞悉甚至拆解因果,就必须放弃自由意识,所以舍弃对自由意识的执着就能跨越时间维,这不叫逻辑,这叫唯心,因为就算按照蒋提出的前提——要知道“你一生的故事”,获得这种思维方式,放弃自由意识的设定是必要条件,但不等于放弃了自由意识的设定,就一定能够获得这种思维方式啊,而就算你真的这么去想,时间线还是在这个物理世界中存在啊,实际上,根据蒋的意思,因为我们与七肢桶的物理环境是相同的,所以实际上两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平等的,在同样的物理世界中,无论是因果逻辑思维,还是因果平行的以目的性观事件全貌的思维(费尔马原理)都是无法逾越时间维度本身的有限性的,所以做到在一个节点上考虑事情的目的性并直观行事,是可能的,比如我就想做那条已经悉知了所有路径并选择那条最短的路线的光线,这并不破坏时间线本身,但因此向前后推变成以此考虑女儿整个一生的故事,就没有道理了。作者没有解释为什么思维会直接跳到未来,也就是这个她从未来的结论回来做了一回“这一切的过程都是结果所注定”的事后诸葛亮,但这个“未来”是哪里来的?为什么只要不关注因果本身,“未来”就能凭空跳出来呢?
这是我不能接受这部小说基本假设的原因,这样的思维方式必须基于物理事实才有意义,所以,星际穿越最后的时间轴展开,时间作为一个解放了的坐标的的前提下的设定,进而退在这个坐标上,原本被因果律绑定的事件成为一个既成的闭环,就显得逻辑上合理得多,因为这里的逻辑是,本来未来确实是可以在物理层面跳出来的,所以我们才可能在不关注因果本身的思维方式上去认识它。这才是充分条件
第三点是费尔马原理和一些物理学中的总结性规律所带来的一个我自己的脑洞,好像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也发现了物理学原理都比较“美”,比较简谐,即所谓最小作用量原理,光沿直线传播并自动寻路最优解是一个,质点碰撞运动路径是一个,还有很多其他的基础物理学原理皆是如此,但是为什么物理学倾向于“作用量最小”?为什么物理学精致得好像被设计过。我觉得,很有可能这种物理学大筛选是像达尔文进化论一样的自发现象,或许有其他的物理学宇宙(这涉及人择原理可以另做讨论这里不谈),或许本宇宙中有过其他的物理学法则,但都因不够简谐不易形成稳态,或者不适应更大尺度下的宇宙环境,而使得以这种物理规律为其内禀性特征的空间被筛选掉了,只剩下了作用量最小的物理规律简谐的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