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吧 关注:25,057贴子:358,332

姜维沓中退军路线(历山学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来,在探讨陇蜀川陕历史交通问题的过程中,涉及到了邓艾钟会伐蜀时姜维的退兵路线问题,其中记载中的几个地名的地理位置产生了疑问。在这里提出来,希望通过大家的研究,找出比较符合史实的答案。
姜维退兵的历史记载主要有:
四年秋,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文王皆指授节度,使艾与维相缀连;雍州刺史诸葛绪要维,令不得归。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维闻锺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欣等追蹑於强川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卻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馀里,闻绪军卻,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引,还守剑阁。锺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邓艾传》
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馀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蜀令诸围皆不得战,退还汉、乐二城守。魏兴太守刘钦趣子午谷,诸军数道平行,至汉中。蜀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会使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万人,恺围汉城,辅围乐城。会径过,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使护军胡烈等行前,攻破关城,得库藏积谷。姜维自沓中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赴关城。未到,闻其已破,退趣白水,与蜀将张翼、廖化等合守剑阁拒会。
邓艾追姜维到阴平,简选精锐,欲从汉德阳入江由、左儋道诣绵竹,趣成都,与诸葛绪共行。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进军前向白水,与会合。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钟会传》
六年夏,魏大兴徒众,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锺会、雍州刺史诸葛绪数道并攻。於是遣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辅国大将军董厥等拒之。大赦。改元为炎兴。冬,邓艾破卫将军诸葛瞻於绵竹。用光禄大夫谯周策,降於艾《后主传》
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月馀,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汉晋春秋曰:蒋舒将出降,乃诡谓傅佥曰:“今贼至不击而闭城自守,非良图也。”佥曰:“受命保城,惟全为功,今违命出战,若丧师负国,死无益矣。”舒曰:“子以保城获全为功,我以出战克敌为功,请各行其志。”遂率众出。佥谓其战也,至阴平,以降胡烈。烈乘虚袭城,佥格斗而死,魏人义之。蜀记曰:蒋舒为武兴督,在事无称。蜀命人代之,因留舒助汉中守。舒恨,故开城出降。)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会与维书…维不答书,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而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诸葛瞻於绵竹。后主请降於艾,艾前据成都。维等初闻瞻破,或闻后主欲固守成都,或闻欲东入吴,或闻欲南入建宁,於是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於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姜维传》
夏,帝将伐蜀,
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帝患之,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喻之,艾乃奉命。于是征四方之兵十八万,使邓艾自狄道攻姜维于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自祁山军于武街,绝维归路,镇西将军钟会帅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自骆谷袭汉中。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将军邓敦谓蜀未可讨,帝斩以徇。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颀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颀趣甘松。钟会分为二队,入自斜谷,使李辅围王含于乐城,又使步将易恺攻蒋斌于汉城。会直指阳安,护军胡烈攻陷关城。姜维闻之,引还,王颀追败维于强川。维与张翼、廖化合军守剑阁,钟会攻之。《晋书 帝纪第二 文帝纪》
六年春,魏相國晉文王命征南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刺史諸葛緒,「益州刺史師纂」五道伐蜀。(顧廣圻校稿云:艾自狄道,緒自祁山,會分從駱谷、斜谷、子午谷。是為五道。)大將軍姜維表後主,求遣左、右車騎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及陰平橋頭。黃皓信巫鬼,謂敵不來,啟後主寢其事。群臣不「知」〔敢言〕。(依元豐本改)。夏,艾將入沓中,會將向駱谷,蜀方聞之。遣張翼、董厥為陽安關外助,廖化為維援繼。「比」〔化〕(各舊本俱訛作比。《三國志? 姜維傳》同誤。茲改正,說詳注釋。)至陰平,聞諸葛緒向建威,故待月餘。維為鄧艾所摧,還陰平。鍾會圍〔漢〕樂〔二〕城,遣別將攻關。分將蔣舒開門降,都督傅僉奮戰而死。冬,會以〔漢〕樂〔二〕城不下,徑長驅而前。翼、厥之至漢壽也,維、化〔亦〕捨陰平,〔皆〕還保劍閣,拒會。會不能剋,糧運懸遠,議欲還。而鄧艾由陰平、景谷傍入。《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七 刘后主志》
探讨姜维退军路线,必须先搞清楚路线上各地名的实际位置。
一、甘松、沓中的地理位置
1.甘松的地理位置
2.沓中的地理位置
《三国志》以外,对沓中有所提及的有以下几处:
A.晋郭璞注《山海经》白水条,说“(白水)色微白浊,今在梓潼白水县,源自临洮之西倾山来,经沓中,东流通阴平,至汉寿县入潜。”
郭璞所言西倾山即今之西倾山(见《汉书地理志》陇西西县条),则此白水指的是今天的白龙江。由此,论者多认为沓中在白龙江沿岸。
B.《晋书 乞伏国仁 乞伏乾归 乞伏炽磐冯跋(冯素弗)传》记载义熙十一年西秦乞伏炽磐攻后凉沮渠蒙逊,“炽磐攻漒川,师次沓中,沮渠蒙逊率众攻石泉以救之。炽磐闻而引还,遣昙达与其将出连虔率骑五千赴之。蒙逊闻昙达至,引归,遣使聘于炽磐,遂结和亲。”此记载所涉及的漒川、沓中,俱见于前述拙文《甘松地理位置考辨》。
C.《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曰:“沓中在诸羌中,即沙强之地。”沙即沙州,强即强川,也见拙文《甘松地理位置考辨》。
D.《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洮州卫条:沓中戍在卫西南。姜维与邓艾战于侯和,败绩,退住沓中。既而司马昭侵汉,遣邓艾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缀姜维。艾奉命遣王颀等攻维于沓中。胡氏曰:沓中在诸羌中,即沙、漒之地。晋义熙十一年,乞伏炽磐攻后秦漒川,师次沓中。即此地也。
顾祖禹认为沓中在洮州卫(今甘肃临潭县东北)西南。
E.史念海认为沓中在松潘东北川甘交界处(《秦岭巴山间在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及其战地》,《河山集 四集》)。可能也是受“甘松岭”的影响,推断得出的。
F.《中国历史地图集 三国部分 益州北部》沓中标注在今甘肃舟曲西北,著名的腊子口以南。都在白龙江沿岸。


1楼2017-01-19 13:46回复
    3.关于甘松、沓中地理位置的分析
    从地形图上来看,今天洮河、白龙江都发源于西倾山而东流。两水之间隔着的迭山,从西边的四川若尔盖占哇到东边的甘肃宕昌县岷江(白龙江支流,即《水经注》羌水上源,非发源于岷山的长江支流)河谷,东西长约200公里,主峰扎伊克嘎海拔4920米。中间除著名的腊子口有极为狭窄崎岖的小路可通外,南北交通只能从东西两面绕行。
    如果甘松、沓中在《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的位置,也就是今甘肃舟曲西北。那么邓艾从狄道(今甘肃临洮)连缀姜维的话,沿洮河南下,三万军队,且要急行,从腊子口的小路,是很难通过的。那么,要么绕道西面的占哇,要么绕道东面的甘肃岷县迭藏河-宕昌县岷江河谷。取直线距离,西路大概要走约400公里(合 962汉里,1汉里约为0.8316华里,见杨民生《中国里的长度演变考》),如果沿洮河沿岸,要走近500公里。东路也要走约305公里,分别合 1202汉里和733汉里。另外,金城(今兰州东)在狄道北约80公里处,也就是说金城太守杨欣还要多走约192汉里。行军距离过长。而沿白龙江,从这个舟曲“沓中”到文县的距离不过210公里,约合505汉里。如果沓中在舟曲,姜维在邓艾到达前,有足够时间撤回阴平。这是不合理的。
    从姜维军的角度来看,如果甘松、沓中在《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的位置,也是不合理的。主要有三点:
    第一,难以向北进军。姜维在北伐后期采取的战略是西攻东守,即在汉中方面采取守势,吸引魏军进入,伺机歼敌;在陇西一线采取攻势,依托羌氐,力争攻取陇西甚至凉州。姜维在最后一次北伐攻狄道不克的情况下,退守沓中。就其战略来讲仍没有改变,仍然是为下一次进攻争取喘息机会的,只是后来的形势发展不允许他再次北伐了。那么,他所退守的地域,一定是比较易于进军陇西的地点。而《中国历史地图集 三国部分益州北部》甘松标注在今甘肃迭部东南,沓中标注在今甘肃舟曲西北。都在迭山之南的中间部分。向北进军,需要从东西两线绕道,转折千里,地形复杂。
    第二,补给问题难以解决。姜维数万大军退到沓中,补给问题是很关键的。甘肃迭部东南到舟曲西北的白龙江一线,迭山、岷山夹江高峙,是一条海拔很高且非常狭窄的峡谷地带,不但远离魏国城市,离蜀国中心也相当远。到现在这一带仍然是人烟稀少。很难想象,姜维在这个地方,一方面不能依靠当地粮秣,转运艰难的地形又限制了从蜀国内部的补给供应,那么数万军队如何补给?有人想到,姜维不是在这里屯田吗?就甘肃迭部东南到舟曲西北的白龙江峡谷而言,其地形地势以及气候对于屯田来说都是不可能的任务。
    第三,难以迂回机动。甘肃迭部东南到舟曲西北的白龙江峡谷地带,对于军队的机动非常不利。姜维在沓中“为邓艾所摧”,但是主力仍然能突围(后面的强川口大战说明其主力从沓中突围后仍然保持战斗力),说明姜维退军的路线一定是有一定的机动余地的,要知道邓艾是三路军一齐向姜维进攻的,牵弘军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姜维归路上邀击。如果甘松、沓中在白龙江峡谷,姜维军突破三路包围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第四,与临潭以南向北,甘肃舟曲、迭部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明显不适于屯田。据《甘肃农业信息网》的数据:临潭、卓尼二县总面积69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43.64万亩;而舟曲、迭部二县总面积80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却只有22.03万亩。哪个地方更适宜屯田呢?有人认为,姜维屯田只是掩人耳目以避祸的借口而已,屯田不是史实。但是《三国志魏志·陈留王纪》载《伐蜀诏》明确说“蜀,蕞尔小国,土狭民寡,而姜维虐用其众,曾无废志。往岁破败之后,犹复耕种沓中,刻剥众羌,劳役无已,民不堪命。 ”再者,诸葛亮出祁山、出斜谷因为运粮困难,都需要在当地屯田,更不要说远在西陲的沓中。沓中屯田岂能只是掩人耳目?!所以,姜维到沓中屯田是史实。
    姜维虽然不是军事天才,当也绝非庸才,在这样进退维谷、转运艰难的地方驻军,令人难以想象。
    史念海的观点似乎就更不合理。松潘与洮河流域不但隔着迭山,且更在迭山南约180公里(直线距离)。对远在临洮(三国时的狄道)的邓艾来说,这个距离就太远了。另外,松潘东面是高峻的岷山。历来从松潘入川只能是南下岷江,而不可能东转文县。
    郭璞认为沓中在今白龙江沿岸,《读史方舆纪要》认为沓中都在甘肃临潭西南又非常合理。那么结合两处记载,沓中应该就在白龙江与洮河之间,地势比较低平的地方。从今天的地理状况来看,很可能就是今甘肃临潭西南、四川若尔盖西北、迭山与西倾山之间的低地。而甘松应该就在临潭西南通沓中的路上。
    今临潭到临洮(三国时的狄道)的直线距离约100公里(240汉里),即使完全走洮河沿岸路线也不过是190公里(457汉里)。这个距离对于邓艾袭击姜维,而姜维来不及撤军是有可能的。
    临潭所在的洮河北岸是一个海拔较低且比较开阔的盆地,对姜维军来说,无论是进攻、屯田、补给、还是机动迂回都是可能的。
    另外,《三国志 郭淮传》对沓中的记载也证实了沓中不可能在迭山以南。
    《三国志郭淮传》:九年,…治无戴围武威,家属留在西海。淮进军趋西海,欲掩取其累重,会无戴折还,与战於龙夷之北,破走之。令居恶虏在石头山之西,当大道止,断绝王使。淮还过讨,大破之。姜维出石营,从强川,乃西迎治无戴,留阴平太守廖化於成重山筑城,敛破羌保质。淮欲分兵取之。诸将以维众西接强胡,化以据险,分军两持,兵势转弱,进不制维,退不拔化,非计也,不如合而俱西,及胡、蜀未接,绝其内外,此伐交之兵也。淮曰:“今往取化,出贼不意,维必狼顾。比维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维疲於奔命。兵不远西,而胡交自离,此一举而两全之策也。”乃别遣夏侯霸等追维於沓中,淮自率诸军就攻化等。维果驰还救化,皆如淮计。进封都乡侯。
    可以看出,治无戴活动的中心,西海即青海湖,王莽曾置西海郡,龙夷即龙耆,在今青海海晏县(参《西海、西海郡考索》,王迹,青海社会科学,1983年 02期;《论西海郡的兴废》,芈一之,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 01期;《龙支、龙耆考》,崔永红、王昱,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 01期),石营在今西和县西北二百里(《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九》)。沓中既然在金城“远西”,接连胡地而与蜀境不接。则沓中应在石营以西或西北,而不可能在西南的迭山以南蜀境以内。而且,在后面的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姜维出石营以后沿洮河向西接应治无戴,并留驻沓中。沓中自然应该在洮河南、迭山北的地方。
    所以认为,《读史方舆纪要》的位置比较可信。


    2楼2017-01-19 13:48
    回复
      二、关于强川口的位置
      《水经注 卷二十》漾水条:阚骃曰:强水出阴平西北强山,一曰强川。姜维之还也,邓艾遣天水太守王颀败之于强川,即是水也。其水东北,径武都、阴平、梓潼、南安入汉水。汉水又东南,径津渠戍东,又南径阆中县东。
      对于此记载,必须要弄清楚“强山”之所指。
      《水经注 卷二河水二》记载“河水(即黄河)又东,洮水注之。《地理志》曰:水出塞外羌中。《沙州记》曰:洮水与垫江水,俱出嵹台山,山南即垫江源,山东则洮水源。《山海经》曰:白水出蜀。郭景纯《注》云:从临洮之西倾山,东南流入汉,而至垫江。故段国以为垫江水也。洮水同出一山,故知嵹台,西倾之异名也。洮水东北流,迳吐谷浑中。...”
      所以,阚骃说的强山当就是西倾山,这样强水(白水、垫江)就应该是今天的白龙江了。 那么,强川口指的哪里?源头?还是注入嘉陵江的水口?白水入嘉陵江的水口在今四川广元昭化镇,也就是蜀汉的汉寿。强川口大战发生在姜维到达阴平之前,所以强川口指的不是白水注入嘉陵江的水口。结合上文关于甘松、沓中位置的确定,我认为是源头的可能性更大。
      前文所引《三国志郭淮传》中也提到了“强川”――“正始元年,蜀将姜维出陇西。淮遂进军,追至强中,维退,遂讨羌迷当等,按抚柔氐三千馀落,拔徙以实关中”;“姜维出石营,从强川,乃西迎治无戴,留阴平太守廖化於成重山筑城,敛破羌保质”。是说姜维军出石营,经过强川向西去接应治无戴。
      但是,此强川必然不是指今天的白龙江而言。因为石营在今西和县西北二百里,则石营在强川北。如果这里的“强川”就指今天的白龙江,《三国志》原文应该按路线顺序记载为“从强川,出石营”。
      那么,此处的强川是什么?有两种可能:
      第一,与沓中一样,是地域名,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晋书 张俊传》、《晋书 乞伏国仁 乞伏乾归 乞伏炽磐 冯跋(冯素弗)传》 所载之漒川。其中心具体位置当按《读史方舆纪要》所载。《读史方舆纪要 卷六十》洮州卫条:
      漒川城在卫南。晋义熙十一年,西秦炽磐攻姚秦洮阳公彭利和于漒川。元熙元年,复遣将攻之,利和奔仇池,因置益州镇漒川,是也。亦谓之南漒。宋元嘉三年,西秦征南将军吉毗镇南漒。陇西人辛澹据城逐之,澹旋奔仇池,磐磐因移置梁州于南漒。亦即此城矣。七年,没于吐谷浑,城废。
      关于漒川城的详细论述见拙文《甘松地理位置考辨》
      第二,指的是洮水。
      《读史方舆纪要 卷六五十二》大川洮河条:洮河,出洮州卫西倾山,经卫南,东北流,经岷州卫北,又折而北,入临洮府西南境。盘束山中千数百里,始经府城南,又西北入兰州境,合湟水注于黄河。《沙州记》:洮水出漒台山。漒台,即西倾也,故洮水亦兼漒川之名。
      《读史方舆纪要 卷六十》洮州卫条:洮河卫南三十五里。源出西倾山。其上源亦曰氵强川,东北入岷州卫境,下流合湟水入于大河。
      从《读史方舆纪要》所引《沙州记》的记载来看洮水也被称为漒川,但是《水经注》所引则没有这么说。因而第一种可能性比较大。
      三、关于孔函谷的位置,历史地理著作的记载有所不同。
      《水经注卷三十二》羌水条:羌水出羌中参狼谷,彼俗谓之天池白水矣。《地理志》曰:出陇西羌道。东南流径宕昌城东,西北去天池五百余里。羌水又东南,径宕婆川城东而东南注。昔姜维之寇陇右也,闻钟会入汉中,引还,知雍州刺史诸葛绪屯桥头,从孔函谷将出北道。绪邀之此路,维更从北道渡桥头,入剑阁,绪追之不及。羌水又东南,…”
      《读史方舆纪要 卷五十九》文县条:孔函谷在县西北。蜀汉末,魏人来侵,姜维自沓中东还,闻诸葛绪已塞道屯桥头,乃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绪后。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还从桥头过,至阴平,是也。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三国部分 益州北部》标注在今甘肃宕昌两河口附近的河谷,也就是甘肃宕昌县岷江河谷(河口在甘肃宕昌东南两河口)附近。基本是按照《水经注》的表述。
      三国时期,阴平郡治在今甘肃文县西北,文县到宕昌东南两河口的路线是从文县向西北,到石坊,转向北,到堡子坝,转向东,到今白龙江(《水经注》之羌水)边的临江,沿白龙江一线到达宕昌的两河口。这条线路的距离大约是150公里,大约是361汉里。桥头的位置,记载比较一致,在今甘肃文县东南玉垒、碧口之间,白水江入白龙江处,距文县约25公里(约60汉里)。桥头到宕昌两河口并不必经过文县,而可以直接向西北沿白龙江边而行。诸葛绪军之所以屯兵桥头而不屯阴平文县,也正是因为姜维从宕昌两河口到阳平关并不必然经过阴平,而必然经过桥头。
      在姜维入孔函谷同时,诸葛绪从桥头“卻还三十里”。 “卻还”的意思应该是按来时的道路后退。诸葛绪从祁山到桥头的路线,按照记载,比较清楚的是祁山――建威――武街(下辨)――桥头。祁山至武街的道路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嘉陵道通往天水支线的一段。武街到桥头却有两种路线,一种路线从武街向东,先沿嘉陵江,后转白水江道,按照今天的地名,就是甘肃成县―― 徽县(如向西南,则是沿西汉水的索池、镡河)――陕西略阳――阳平关镇――四川沙州镇――姚家渡镇――碧口镇――桥头(因此时葭萌尚在蜀汉控制下,所以从阳平关镇继续南行到葭萌再向西北的路线是行不通的),约235公里;第二种路线是从武街向西南,走甘肃成县――武都桔柑、透防――文县临江――口头坝―― 桥头,约175公里。因后者路程近很多,并能绕过嘉陵道略阳北面以险峻称的青泥山,所以诸葛绪走后面的路线,是比较实际的。诸葛绪从桥头“卻还三十里”,也就是退军约12.5公里,最多能到白龙江沿岸口头坝。即使是走第一条路线,最多能退到四川青川县沙州镇附近。
      文县正北、正东是岷山的支脉,非常高峻,最高峰在雪线以上。文县西北的马连河从堡子坝由北到南切穿了岷山的这条东西向支脉,在石坊东南注入白水江。而堡子坝向东到桥头(今地名,非碧口桥头)一段,是一片较开阔的谷地,从桥头转入白龙江的支流羊汤河,东南到达临江,沿白龙江向东北,到达武都桔柑、透防,向西北去宕昌两河口,向东北通武街。今天武都到文县的公路还要通过这一段。其他白水江的支流都被岷山所阻,无法北出两河口、武街。那么《读史方舆纪要》所载的孔函谷可能就是石坊、堡子坝间的马连河河谷。
      下面讨论两个孔函谷位置的可能性。因为姜维退军的路线分散在各个传记中,其在孔函谷机动与到阴平集合军队的先后并不清楚。因此在讨论时,都做两种假设。
      (一)孔函谷是否在宕昌两河谷。
      第一种假设,如果姜维是在到阴平之前,知道诸葛绪在桥头屯兵,在孔函谷机动,“入北道三十馀里”。诸葛绪从桥头“卻还三十里”,到达现在的口头坝。姜维“ 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姜维从宕昌这个“孔函谷”到阴平,要走近360汉里,诸葛绪一来一回只要60多汉里,姜维还要比诸葛绪早一天通过桥头,无论如何是不太可能的。因为,第一,在山地行军,比陆地要慢得多,曹操赤壁之战前从襄阳追击刘备,属于平原行军,且不带装备,也不过“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况且蜀汉的军队,步兵应该是占到多数的;第二,诸葛绪退军后的地点仍然在姜维从两河口到桥头必须通过的路线上。
      第二种假设,如果姜维先到阴平,知道诸葛绪在桥头屯兵,再在孔函谷机动。就更不可能了。因为这需要,先到宕昌两河口,要“入北道三十馀里”,然后再回来过桥头。一来一去要720多汉里。而且,如前所述,诸葛绪退军后的地点仍然在姜维从两河口到桥头必须通过的路线上。
      因此,孔函谷恐怕不在甘肃宕昌的两河口。
      (二)再看孔函谷在文县西北的马连河河谷是否可能。
      还是作两种假设。如果姜维是在到阴平之前,知道诸葛绪在桥头屯兵,在孔函谷机动“入北道三十馀里”,可能刚走到今天的堡子坝。诸葛绪从桥头“卻还三十里 ”,到达现在的口头坝。但是既然从强川口败退阴平的路线是要由北向南经过孔函谷的,再说“从孔函谷入北道”,就不合理了。与文法相悖。只能说是“退回孔函谷”或“再入孔函谷”。所以姜维在到阴平之前在孔函谷机动的假设不尽合理。
      姜维先到阴平,知道诸葛绪在桥头屯兵,转向西北,到达石坊东南(约25公里,合60汉里),“从孔函谷入北道” ,“入北道三十馀里”,走到今天的堡子坝附近。诸葛绪从桥头“卻还三十里”,到达现在的口头坝。姜维“寻还,从桥头过”。这样姜维从堡子坝到桥头要走近90多汉里,而诸葛绪再回到桥头要走30多汉里。姜维要较诸葛绪仅多走60汉里。考虑到双方互相了解情报的时间,姜维军提前一天通过桥头,是完全可能的。
      所以,孔函谷应该是在甘肃文县西北的马连河河谷,姜维是先到阴平然后做孔函谷机动并通过桥头的。


      3楼2017-01-19 13:52
      回复
        实际上,这里的“翼、厥甫至汉寿”完全可以解释为张翼、董厥军从阳安关口向南撤退,还没有到达汉寿!因为:
        第一、《三国志杨戏传》附《季汉辅臣赞》:“拜(傅肜)子(傅)佥为左中郎,后为关中都督,景耀六年,又临危授命。”则景耀六年前,傅佥不在关城,但钟会别军攻关城时,傅佥在此城战死。“临危授命”指的当即《姜维传》“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这件事。有两种可能,第一,傅佥所领是张翼、董厥军的一部,则在钟会别军进攻关城前张翼、董厥军已经到达关城;第二,傅佥所部是张翼、董厥军的先头部队,在钟会别军进攻关城前已经到达关城。而张翼、董厥军主力没有到达关城。但无论那种可能都证明张翼、董厥军的目的地是阳安口,即关城。
        这段记载也可以说明,至阴平等待的是廖化一军。张翼、董厥的目标地点是阳安口,没有去阴平。
        第二《姜维传》中 “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是插叙“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的结果,而后接叙“翼、厥甫至汉寿”,则表明“翼、厥甫至汉寿” 应是在“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之后的。也就是阳安关口失陷之后,“翼、厥甫至汉寿”在此种情形下,是向汉寿撤退就更加合理。
        第三,按常理,阳安关口失守必然是先回报成都的。姜维军是知道阳安口失守后才决定撤军,当时的通信再怎么不发达,张翼、董厥军也不至于比姜维军晚很久才知道。为什么张翼、董厥军在得到阳安口已失陷后,仍然向北面的汉寿进军?显然不合理。只能理解为向南退军而未到汉寿。
        第四,从地形以及路线上来说,从白水到剑阁不必一定经过汉寿(从剑阁到阳安口则必须经过汉寿)。姜维军从白水回撤,目的一定是尽快到剑阁据险而守,记载也没有说他到剑阁前先经过汉寿,那么如果此时张翼、董厥军“甫至汉寿”是从南向北且刚到汉寿,如何与姜维军“正好”会合(“适”与翼、厥合)?
        因此,不能据“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认为张翼、董厥军在姜维、廖化军从阴平撤回时还没有向北到达汉寿,从而得出张翼、董厥军途中莫名其妙的耽误时间的结论。另外有些人认为,张翼、董厥军即使是从阳安口方向撤回汉寿,两军如果是同时出发,他们从汉寿分开,而到最后又在汉寿附近会合,总的时间是一致的。加上地形因素行军速度稍慢,阳安关口、阴平距离汉寿路程差不了很多,张翼、董厥军走这段来回的路程,也不至于走一个多月。那么,两支援军到底有没有同时从出发呢?我们讨论一下:
        一、两支援军没有同时出发,廖化军先走,于当时的情势似不允许;
        二、根据东西线的紧要程度,两支援军虽同时出发,但接应西线姜维军更重要,毕竟依据姜维的战略部署,东线是防御为主,设防据点地点比较多。因而优先考虑接应姜维,廖化军直接带领成都内军,不需要集结;而张翼、董厥军需要边走边集结。或者张翼、董厥军到达汉寿,仍然比较重视西线而没有急于向东进兵。廖化军不也没有急于西进而是停在阴平么?(当然他是考虑到诸葛绪军的动向,张翼、董厥军有没有得到这条消息?有没有做这方面的考虑呢?我们不得而知。)
        我认为后一种可能性显然更大。另外,嘉陵道确实比秦汉石牛道狭隘难行,张翼、董厥军行军时间可能长一些。
        回过头来,廖化一军到达阴平后,因为诸葛绪军的动向不明,没有按预定计划继续向沓中进军增援姜维军,而是就地驻扎等待进一步消息,防止被诸葛绪军截断归路。
        应该注意《姜维传》中廖化军到达阴平后“月馀,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一事与“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翼、厥甫至汉寿”一事并不是先后顺序发生的,这是陈寿一贯的叙事风格,可以叫做“分叙”。《三国志》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钟会军攻打汉、乐两城不下时,姜维军应该还没有回到阴平,而正是诸葛绪军在向姜维军移动的时候。可能也就是这时候,张翼、董厥军为援救汉、乐两城,开始向阳安关口移动。也就是说,张翼、董厥军从汉寿向阳安关口进发并不一定是在廖化军到达阴平后一个多月,而是可能更早。即,廖化军是在阴平等了一个月,而张翼、董厥军在这期间可能在汉寿驻扎,可能已经向阳安关口进发,也可能已经到了阳安关口,也可能阳安口已经被攻下。我们不得而知,从单写“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来看,阳安口失陷时张翼、董厥军当不在此处。但是,对于“月馀”这个时间点,与张翼、董厥军的行动没有联系当为定论。因为,这个“月馀”之后,我们唯一能见的张翼、董厥军的动向,已经是向汉寿撤退了。
        由于蒋舒开城出降,阳安口不战而陷,打乱了张翼、董厥军的增援计划。此时情况十分危机,姜维军、廖化军情况不明。即使情况明确,若回阴平与廖化军汇合,很可能被乘胜进军的钟会军在白水切断退路。而成都已经没有有效的防御力量,钟会派一旅之师就可以轻取成都!张翼、董厥军一定是选择了直接撤兵,或在剑阁与廖化军犄角钟会,或回成都保留实力。
        姜维军撤回阴平,与廖化军会合,“合集士众,欲赴关城,未到,闻其已破,退趣白水”。姜维军之所以没有再回阴平,因为此时邓艾、诸葛绪两军可能已经在西北会合,事实也是如此。故而选择“退趣白水”,经过白水直接向剑阁方向撤退。由此,可以推知姜维军从阴平去阳安关口路线必然是从阴平先到白水,然后沿秦汉石牛道向阳安关口行军,并且已经过了白水,不然回军就不能叫“退”趣白水了。而且,此时正是“翼、厥甫至汉寿”,姜维军已经失去与张翼、董厥军的联系,因为后面的会合是“适”与翼、厥合,是“正好”与张翼、董厥军会合,是没有预期到的。两路军队会合的地点当在汉寿、剑阁之间。
        钟会军克关城后,至白水。追击姜维军的诸葛绪军也从西北到达白水,与钟会军会合,然后南下追击姜维军至剑阁,走的也是秦汉石牛道。
        只有这样理解,姜维退军的全过程此不会有所矛盾。


        5楼2017-01-19 13:59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1-19 17:39
          回复
            一切不结合地图谈路线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1-20 03:54
            回复
              楼主辛苦了……


              IP属地:云南38楼2017-05-02 21:52
              回复
                今岷县城南。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8-10-21 00:41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9-05-14 08:26
                  回复
                    研究这篇文章有两年了,从2016年起就陆续走过这些地方。关于本文沓中的所在位置估算,从实际情况来看是完全不可能的!
                    一,文中认为沓中在迭山和西倾山之间,其实,稍微有地理知识就明白,那里已经属于青藏高原,即使是两山低地也有3400米左右的海拔,完全不适合农业生产了,更何况屯田。当地属于今天藏区,以畜牧也为主。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41楼2019-09-14 21:47
                    回复
                      二,整个迭山以南的白龙江河谷(参狼谷),尤其是西半部迭部县的河谷,非常难走,现在驾车有隧道,古人仅有双腿。其中谷深水急,没有大军同行的条件。个人判断,两河口也就是迭山东宕昌县线路是姜维北出的主线。只有到了宕昌后才有西行青海湖地区的可能。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42楼2019-09-14 21:52
                      回复
                        三,沓中具体在哪呢?文中认为白龙江两岸没有可能。可事实上,有大量分析和遗址指向白龙江今舟曲县的大峪乡。我实地走过,大峪乡入口外紧内宽,山谷中高地坪,利于种植。有汉时遗存的军事文物与士卒尸骨遗迹。此处当为沓中的核心地区!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43楼2019-09-14 21:56
                        收起回复
                          景元三年,又破维于侯和,维卻保沓中。
                          冬十月,蜀大将姜维寇洮阳,镇西将军邓艾拒之,破维于侯和,维遁走。
                          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
                          洮阳,在洮水之北,南临水,极险峻,今谓之洪和城。
                          侯和(今临潭新城),
                          洮阳(今临潭旧城),
                          沓中(今临潭西南)
                          三地皆在今甘肃临潭境内,战后,姜维邓艾离得有多近,这是常年对峙啊!
                          洮水迳洮阳城,又东迳共和山南,城在四山中,又东迳迷和城北。意侯和即此地也。
                          侯和, 在洮水之北, 乃吐谷浑所筑, 南临水,【极险峻】
                          郭璞认为沓中在今白龙江沿岸,《读史方舆纪要》认为沓中都在甘肃临潭西南又非常合理。那么结合两处记载,沓中应该就在白龙江与洮河之间,地势比较低平的地方。从今天的地理状况来看,很可能就是今甘肃临潭西南、四川若尔盖西北、迭山与西倾山之间的低地。而甘松应该就在临潭西南通沓中的路上。今临潭到临洮(三国时的狄道)的直线距离约100公里,这个距离对于邓艾袭击姜维,而姜维来不及撤军是有可能的。临潭所在的洮河北岸是一个海拔较低且比较开阔的盆地,对姜维军来说,无论是进攻、屯田、补给、还是机动迂回都是可能的。
                          262年,姜维打洮阳战果,陈寿不写,姜维败于侯和,无非是攻险城小有失利,战果小到陈寿都不好意思记载,姜维战后二万人直接屯驻沓中将近1年之久,这沓中紧逼魏国陇西狄道,悬在蜀地三四百里之外,结果邓艾坐拥优势兵力不敢剿灭姜维,伐蜀还多次推诿不前,这叫哪门子远胜姜维??
                          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司马昭患之,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喻之,艾乃奉命………”


                          IP属地:山东44楼2025-02-07 10:05
                          回复
                            郭璞认为沓中在今白龙江沿岸,《读史方舆纪要》认为沓中都在甘肃临潭西南又非常合理。那么结合两处记载,沓中应该就在【白龙江与洮河】之间,地势比较低平的地方。从今天的地理状况来看,很可能就是今【甘肃临潭西南、四川若尔盖西北、迭山与西倾山之间】的低地。而甘松应该就在临潭西南通沓中的路上。
                            今临潭到临洮(三国时的狄道)的直线距离约100公里(240汉里),即使完全走洮河沿岸路线也不过是190公里(457汉里)。这个距离对于邓艾袭击姜维,而姜维来不及撤军是有可能的。
                            【临潭所在的洮河北岸】是一个海拔较低且比较开阔的盆地,对姜维军来说,无论是进攻、屯田、补给、还是机动迂回都是可能的。
                            姜维出石营以后沿洮河向西接应治无戴,并留驻沓中。沓中自然应该在【洮河南、迭山北】的地方。


                            IP属地:山东45楼2025-02-08 09:10
                            回复

                              西倾南支为西倾山主体山系,西倾南支既是境内【洮河和白龙江】的分水岭,又是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西倾山山峰主体,位于甘南州境【玛曲、碌曲】两县之间,西端延伸至青海省境内。整个山体呈西北东南向展布,主峰哲格拉臣肖位于玛曲县尼玛乡境内,海拔髙4510米。


                              IP属地:山东46楼2025-02-08 09: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