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探讨陇蜀川陕历史交通问题的过程中,涉及到了邓艾钟会伐蜀时姜维的退兵路线问题,其中记载中的几个地名的地理位置产生了疑问。在这里提出来,希望通过大家的研究,找出比较符合史实的答案。
姜维退兵的历史记载主要有:
四年秋,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文王皆指授节度,使艾与维相缀连;雍州刺史诸葛绪要维,令不得归。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维闻锺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欣等追蹑於强川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卻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馀里,闻绪军卻,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引,还守剑阁。锺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邓艾传》
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馀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蜀令诸围皆不得战,退还汉、乐二城守。魏兴太守刘钦趣子午谷,诸军数道平行,至汉中。蜀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会使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万人,恺围汉城,辅围乐城。会径过,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使护军胡烈等行前,攻破关城,得库藏积谷。姜维自沓中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赴关城。未到,闻其已破,退趣白水,与蜀将张翼、廖化等合守剑阁拒会。
邓艾追姜维到阴平,简选精锐,欲从汉德阳入江由、左儋道诣绵竹,趣成都,与诸葛绪共行。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进军前向白水,与会合。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钟会传》
六年夏,魏大兴徒众,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锺会、雍州刺史诸葛绪数道并攻。於是遣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辅国大将军董厥等拒之。大赦。改元为炎兴。冬,邓艾破卫将军诸葛瞻於绵竹。用光禄大夫谯周策,降於艾《后主传》
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月馀,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汉晋春秋曰:蒋舒将出降,乃诡谓傅佥曰:“今贼至不击而闭城自守,非良图也。”佥曰:“受命保城,惟全为功,今违命出战,若丧师负国,死无益矣。”舒曰:“子以保城获全为功,我以出战克敌为功,请各行其志。”遂率众出。佥谓其战也,至阴平,以降胡烈。烈乘虚袭城,佥格斗而死,魏人义之。蜀记曰:蒋舒为武兴督,在事无称。蜀命人代之,因留舒助汉中守。舒恨,故开城出降。)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会与维书…维不答书,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而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诸葛瞻於绵竹。后主请降於艾,艾前据成都。维等初闻瞻破,或闻后主欲固守成都,或闻欲东入吴,或闻欲南入建宁,於是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於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姜维传》
夏,帝将伐蜀,
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帝患之,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喻之,艾乃奉命。于是征四方之兵十八万,使邓艾自狄道攻姜维于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自祁山军于武街,绝维归路,镇西将军钟会帅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自骆谷袭汉中。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将军邓敦谓蜀未可讨,帝斩以徇。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颀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颀趣甘松。钟会分为二队,入自斜谷,使李辅围王含于乐城,又使步将易恺攻蒋斌于汉城。会直指阳安,护军胡烈攻陷关城。姜维闻之,引还,王颀追败维于强川。维与张翼、廖化合军守剑阁,钟会攻之。《晋书 帝纪第二 文帝纪》
六年春,魏相國晉文王命征南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刺史諸葛緒,「益州刺史師纂」五道伐蜀。(顧廣圻校稿云:艾自狄道,緒自祁山,會分從駱谷、斜谷、子午谷。是為五道。)大將軍姜維表後主,求遣左、右車騎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及陰平橋頭。黃皓信巫鬼,謂敵不來,啟後主寢其事。群臣不「知」〔敢言〕。(依元豐本改)。夏,艾將入沓中,會將向駱谷,蜀方聞之。遣張翼、董厥為陽安關外助,廖化為維援繼。「比」〔化〕(各舊本俱訛作比。《三國志? 姜維傳》同誤。茲改正,說詳注釋。)至陰平,聞諸葛緒向建威,故待月餘。維為鄧艾所摧,還陰平。鍾會圍〔漢〕樂〔二〕城,遣別將攻關。分將蔣舒開門降,都督傅僉奮戰而死。冬,會以〔漢〕樂〔二〕城不下,徑長驅而前。翼、厥之至漢壽也,維、化〔亦〕捨陰平,〔皆〕還保劍閣,拒會。會不能剋,糧運懸遠,議欲還。而鄧艾由陰平、景谷傍入。《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七 刘后主志》
探讨姜维退军路线,必须先搞清楚路线上各地名的实际位置。
一、甘松、沓中的地理位置
1.甘松的地理位置
2.沓中的地理位置
《三国志》以外,对沓中有所提及的有以下几处:
A.晋郭璞注《山海经》白水条,说“(白水)色微白浊,今在梓潼白水县,源自临洮之西倾山来,经沓中,东流通阴平,至汉寿县入潜。”
郭璞所言西倾山即今之西倾山(见《汉书地理志》陇西西县条),则此白水指的是今天的白龙江。由此,论者多认为沓中在白龙江沿岸。
B.《晋书 乞伏国仁 乞伏乾归 乞伏炽磐冯跋(冯素弗)传》记载义熙十一年西秦乞伏炽磐攻后凉沮渠蒙逊,“炽磐攻漒川,师次沓中,沮渠蒙逊率众攻石泉以救之。炽磐闻而引还,遣昙达与其将出连虔率骑五千赴之。蒙逊闻昙达至,引归,遣使聘于炽磐,遂结和亲。”此记载所涉及的漒川、沓中,俱见于前述拙文《甘松地理位置考辨》。
C.《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曰:“沓中在诸羌中,即沙强之地。”沙即沙州,强即强川,也见拙文《甘松地理位置考辨》。
D.《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洮州卫条:沓中戍在卫西南。姜维与邓艾战于侯和,败绩,退住沓中。既而司马昭侵汉,遣邓艾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缀姜维。艾奉命遣王颀等攻维于沓中。胡氏曰:沓中在诸羌中,即沙、漒之地。晋义熙十一年,乞伏炽磐攻后秦漒川,师次沓中。即此地也。
顾祖禹认为沓中在洮州卫(今甘肃临潭县东北)西南。
E.史念海认为沓中在松潘东北川甘交界处(《秦岭巴山间在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及其战地》,《河山集 四集》)。可能也是受“甘松岭”的影响,推断得出的。
F.《中国历史地图集 三国部分 益州北部》沓中标注在今甘肃舟曲西北,著名的腊子口以南。都在白龙江沿岸。
姜维退兵的历史记载主要有:
四年秋,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文王皆指授节度,使艾与维相缀连;雍州刺史诸葛绪要维,令不得归。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维闻锺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欣等追蹑於强川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卻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馀里,闻绪军卻,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引,还守剑阁。锺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邓艾传》
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馀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蜀令诸围皆不得战,退还汉、乐二城守。魏兴太守刘钦趣子午谷,诸军数道平行,至汉中。蜀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会使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万人,恺围汉城,辅围乐城。会径过,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使护军胡烈等行前,攻破关城,得库藏积谷。姜维自沓中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赴关城。未到,闻其已破,退趣白水,与蜀将张翼、廖化等合守剑阁拒会。
邓艾追姜维到阴平,简选精锐,欲从汉德阳入江由、左儋道诣绵竹,趣成都,与诸葛绪共行。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进军前向白水,与会合。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钟会传》
六年夏,魏大兴徒众,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锺会、雍州刺史诸葛绪数道并攻。於是遣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辅国大将军董厥等拒之。大赦。改元为炎兴。冬,邓艾破卫将军诸葛瞻於绵竹。用光禄大夫谯周策,降於艾《后主传》
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月馀,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汉晋春秋曰:蒋舒将出降,乃诡谓傅佥曰:“今贼至不击而闭城自守,非良图也。”佥曰:“受命保城,惟全为功,今违命出战,若丧师负国,死无益矣。”舒曰:“子以保城获全为功,我以出战克敌为功,请各行其志。”遂率众出。佥谓其战也,至阴平,以降胡烈。烈乘虚袭城,佥格斗而死,魏人义之。蜀记曰:蒋舒为武兴督,在事无称。蜀命人代之,因留舒助汉中守。舒恨,故开城出降。)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会与维书…维不答书,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而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诸葛瞻於绵竹。后主请降於艾,艾前据成都。维等初闻瞻破,或闻后主欲固守成都,或闻欲东入吴,或闻欲南入建宁,於是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於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姜维传》
夏,帝将伐蜀,
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帝患之,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喻之,艾乃奉命。于是征四方之兵十八万,使邓艾自狄道攻姜维于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自祁山军于武街,绝维归路,镇西将军钟会帅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自骆谷袭汉中。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将军邓敦谓蜀未可讨,帝斩以徇。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颀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颀趣甘松。钟会分为二队,入自斜谷,使李辅围王含于乐城,又使步将易恺攻蒋斌于汉城。会直指阳安,护军胡烈攻陷关城。姜维闻之,引还,王颀追败维于强川。维与张翼、廖化合军守剑阁,钟会攻之。《晋书 帝纪第二 文帝纪》
六年春,魏相國晉文王命征南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刺史諸葛緒,「益州刺史師纂」五道伐蜀。(顧廣圻校稿云:艾自狄道,緒自祁山,會分從駱谷、斜谷、子午谷。是為五道。)大將軍姜維表後主,求遣左、右車騎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及陰平橋頭。黃皓信巫鬼,謂敵不來,啟後主寢其事。群臣不「知」〔敢言〕。(依元豐本改)。夏,艾將入沓中,會將向駱谷,蜀方聞之。遣張翼、董厥為陽安關外助,廖化為維援繼。「比」〔化〕(各舊本俱訛作比。《三國志? 姜維傳》同誤。茲改正,說詳注釋。)至陰平,聞諸葛緒向建威,故待月餘。維為鄧艾所摧,還陰平。鍾會圍〔漢〕樂〔二〕城,遣別將攻關。分將蔣舒開門降,都督傅僉奮戰而死。冬,會以〔漢〕樂〔二〕城不下,徑長驅而前。翼、厥之至漢壽也,維、化〔亦〕捨陰平,〔皆〕還保劍閣,拒會。會不能剋,糧運懸遠,議欲還。而鄧艾由陰平、景谷傍入。《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七 刘后主志》
探讨姜维退军路线,必须先搞清楚路线上各地名的实际位置。
一、甘松、沓中的地理位置
1.甘松的地理位置
2.沓中的地理位置
《三国志》以外,对沓中有所提及的有以下几处:
A.晋郭璞注《山海经》白水条,说“(白水)色微白浊,今在梓潼白水县,源自临洮之西倾山来,经沓中,东流通阴平,至汉寿县入潜。”
郭璞所言西倾山即今之西倾山(见《汉书地理志》陇西西县条),则此白水指的是今天的白龙江。由此,论者多认为沓中在白龙江沿岸。
B.《晋书 乞伏国仁 乞伏乾归 乞伏炽磐冯跋(冯素弗)传》记载义熙十一年西秦乞伏炽磐攻后凉沮渠蒙逊,“炽磐攻漒川,师次沓中,沮渠蒙逊率众攻石泉以救之。炽磐闻而引还,遣昙达与其将出连虔率骑五千赴之。蒙逊闻昙达至,引归,遣使聘于炽磐,遂结和亲。”此记载所涉及的漒川、沓中,俱见于前述拙文《甘松地理位置考辨》。
C.《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曰:“沓中在诸羌中,即沙强之地。”沙即沙州,强即强川,也见拙文《甘松地理位置考辨》。
D.《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洮州卫条:沓中戍在卫西南。姜维与邓艾战于侯和,败绩,退住沓中。既而司马昭侵汉,遣邓艾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缀姜维。艾奉命遣王颀等攻维于沓中。胡氏曰:沓中在诸羌中,即沙、漒之地。晋义熙十一年,乞伏炽磐攻后秦漒川,师次沓中。即此地也。
顾祖禹认为沓中在洮州卫(今甘肃临潭县东北)西南。
E.史念海认为沓中在松潘东北川甘交界处(《秦岭巴山间在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及其战地》,《河山集 四集》)。可能也是受“甘松岭”的影响,推断得出的。
F.《中国历史地图集 三国部分 益州北部》沓中标注在今甘肃舟曲西北,著名的腊子口以南。都在白龙江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