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硝烟弥漫,铁骑铮铮。此时已是崇祯三年,皇太极占据滦州、永平、遵化、迁安四座城池,虎耽北京。
大明兵部尚书孙承宗趁后金将领阿敏入滦州撤换明军防线之机,集合军队重新攻取四城,以解除京畿之危——此次出战的部队,乃是关宁铁骑。
刘备亦是关宁铁骑之中的一名将士。
临出战前,他把所有家当交给了诸葛亮,并教他离开辽东这处用武之国。
诸葛亮当时一脸倔强:“你自个儿回来,你当几个臭钱便可打发大汉丞相吗?”
刘备知他动怒,遂搂着他安慰道:“是、是、是。这些军饷自当入不了大汉丞相法眼。只是……”
刘备松手,转而把诸葛亮压在榻上。诸葛亮一反往常,温顺如猫。他知出征自古以来皆是凶多吉少,刘备虽一次安然无恙,难保此次无恙。
“孔明,大明早已危如累卵,可哪怕大明如大汉灭亡,这汉家江山也决计不可再落入异族之手。备答应你,建奴若亡,备当归矣!”
诸葛亮颔首,道:“指望刘郎莫要失守承诺。”话毕,他轻轻地亲吻刘备。
刘备加深了这个吻,当他几乎醉倒温柔乡之时,家门被人粗暴地拍着,外面还有人喝道:“刘将军,出征了!”
两人一怔,空气中尽是暧昧。终是诸葛亮先反应过来,他狠下心肠推开刘备,道:“刘郎去罢!”
刘备被诸葛亮推开几步之外,最后他又走上前,伸出双臂抱着诸葛亮,力度之大不禁让诸葛亮皱眉。
“建奴若亡,备当归矣!”
两人异口同声。
刘备一笑,此刻已无需言语。
门口又传来催促声,刘备大步往屋外走去。诸葛亮看着他魁伟的身姿,自语道:“建奴若亡,备当归矣……”
此生难料。
几日后,前线传来遵永大捷。当消息传到京师之时,诸葛亮也得知了刘备埋骨沙场的消息。
刘备麾下一名小将拿着刘备的遗剑,来到辽东刘备与诸葛亮的家里。
他敲门问道:“葛先生在否?”
他大概等了一刻钟,害怕诸葛亮会出什么意外,遂道:“还请葛先生恕在下无礼!若先生不来应门,在下便冒犯了。”话毕,屋内仍是无人应话。
诸葛亮此时正倚靠在榻上,目光呆滞,双眼红肿,泪痕遍布脸颊。
他见诸葛亮哀恸,不忍心再说过多的话:“先生节哀……这是刘将军的双剑。”
诸葛亮颤抖着手接过双剑,无声地流着泪,礼貌地向他道谢:“多谢将军。”
他长吁道:“先生可谓是不世出之才人,何不追随吴三桂吴将军,助将军与我关宁铁骑共同抵御建奴?一来可图刘将军之志,二来可驱逐建奴,如此我关宁铁骑幸哉,刘将军……亦可安心哉。”
诸葛亮呆滞地颔首,只是目光中业已燃起于生存在世的希望。
他见此,也稍稍安心,遂离去。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十四年后。
明朝灭亡,吴三桂投清。
诸葛亮尽力劝说吴三桂莫要投清,却惹恼吴三桂。且吴三桂部下之人亦有不少将领不愿投清,欲离吴三桂而去,自行举大计。
吴三桂一怒之下,下令赐死诸葛亮。念及诸葛亮十余年追随他的苦劳,吴三桂没有下斩刑,仅是给他送去一樽毒酒。
诸葛亮接过毒酒,平静地饮下。随后,他蓦然地跪向辽东的方向,泣而无声:“亮……再不能临阵讨贼……有负玄德之志……万死亦不敢辞罪……”
他口中缓缓有鲜血涌出,流过下颌,染红了大明衣冠——吴三桂为了显示降清之心,下令全军上下剃发易服,而诸葛亮宁死不从,吴三桂早已不喜,加之诸葛亮劝他莫要投清之词字字诛心,吴三桂才借以下犯上之由赐死诸葛亮。
诸葛亮有生之年的最后一刻,仿若世间安宁平静,硝烟消散无踪,人民安居乐业。
没有后金侵略,没有农民起义,没有甲申国难,江山在马革裹尸的将士的努力之下,依然是朱明所掌。
耳畔依然能听到那人郑重、坚定的承诺,只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承诺他已经兑现——
“建奴若亡,备当归矣。”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硝烟弥漫,铁骑铮铮。此时已是崇祯三年,皇太极占据滦州、永平、遵化、迁安四座城池,虎耽北京。
大明兵部尚书孙承宗趁后金将领阿敏入滦州撤换明军防线之机,集合军队重新攻取四城,以解除京畿之危——此次出战的部队,乃是关宁铁骑。
刘备亦是关宁铁骑之中的一名将士。
临出战前,他把所有家当交给了诸葛亮,并教他离开辽东这处用武之国。
诸葛亮当时一脸倔强:“你自个儿回来,你当几个臭钱便可打发大汉丞相吗?”
刘备知他动怒,遂搂着他安慰道:“是、是、是。这些军饷自当入不了大汉丞相法眼。只是……”
刘备松手,转而把诸葛亮压在榻上。诸葛亮一反往常,温顺如猫。他知出征自古以来皆是凶多吉少,刘备虽一次安然无恙,难保此次无恙。
“孔明,大明早已危如累卵,可哪怕大明如大汉灭亡,这汉家江山也决计不可再落入异族之手。备答应你,建奴若亡,备当归矣!”
诸葛亮颔首,道:“指望刘郎莫要失守承诺。”话毕,他轻轻地亲吻刘备。
刘备加深了这个吻,当他几乎醉倒温柔乡之时,家门被人粗暴地拍着,外面还有人喝道:“刘将军,出征了!”
两人一怔,空气中尽是暧昧。终是诸葛亮先反应过来,他狠下心肠推开刘备,道:“刘郎去罢!”
刘备被诸葛亮推开几步之外,最后他又走上前,伸出双臂抱着诸葛亮,力度之大不禁让诸葛亮皱眉。
“建奴若亡,备当归矣!”
两人异口同声。
刘备一笑,此刻已无需言语。
门口又传来催促声,刘备大步往屋外走去。诸葛亮看着他魁伟的身姿,自语道:“建奴若亡,备当归矣……”
此生难料。
几日后,前线传来遵永大捷。当消息传到京师之时,诸葛亮也得知了刘备埋骨沙场的消息。
刘备麾下一名小将拿着刘备的遗剑,来到辽东刘备与诸葛亮的家里。
他敲门问道:“葛先生在否?”
他大概等了一刻钟,害怕诸葛亮会出什么意外,遂道:“还请葛先生恕在下无礼!若先生不来应门,在下便冒犯了。”话毕,屋内仍是无人应话。
诸葛亮此时正倚靠在榻上,目光呆滞,双眼红肿,泪痕遍布脸颊。
他见诸葛亮哀恸,不忍心再说过多的话:“先生节哀……这是刘将军的双剑。”
诸葛亮颤抖着手接过双剑,无声地流着泪,礼貌地向他道谢:“多谢将军。”
他长吁道:“先生可谓是不世出之才人,何不追随吴三桂吴将军,助将军与我关宁铁骑共同抵御建奴?一来可图刘将军之志,二来可驱逐建奴,如此我关宁铁骑幸哉,刘将军……亦可安心哉。”
诸葛亮呆滞地颔首,只是目光中业已燃起于生存在世的希望。
他见此,也稍稍安心,遂离去。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十四年后。
明朝灭亡,吴三桂投清。
诸葛亮尽力劝说吴三桂莫要投清,却惹恼吴三桂。且吴三桂部下之人亦有不少将领不愿投清,欲离吴三桂而去,自行举大计。
吴三桂一怒之下,下令赐死诸葛亮。念及诸葛亮十余年追随他的苦劳,吴三桂没有下斩刑,仅是给他送去一樽毒酒。
诸葛亮接过毒酒,平静地饮下。随后,他蓦然地跪向辽东的方向,泣而无声:“亮……再不能临阵讨贼……有负玄德之志……万死亦不敢辞罪……”
他口中缓缓有鲜血涌出,流过下颌,染红了大明衣冠——吴三桂为了显示降清之心,下令全军上下剃发易服,而诸葛亮宁死不从,吴三桂早已不喜,加之诸葛亮劝他莫要投清之词字字诛心,吴三桂才借以下犯上之由赐死诸葛亮。
诸葛亮有生之年的最后一刻,仿若世间安宁平静,硝烟消散无踪,人民安居乐业。
没有后金侵略,没有农民起义,没有甲申国难,江山在马革裹尸的将士的努力之下,依然是朱明所掌。
耳畔依然能听到那人郑重、坚定的承诺,只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承诺他已经兑现——
“建奴若亡,备当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