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只由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提供的麋鹿,日前落户在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实行迁地保护。这一举动填补了麋鹿迁地保护实验在华北地区的空白,也意味着麋鹿百年后重回木兰皇家猎苑。我国特有的麋鹿曾在一百多年前,因洪水和战Z,在中国发生了灭绝,而在其灭绝之前,有部分个体被输送到欧洲的动物园,最后流落到英国的乌邦寺。1985年,麋鹿才结束它们将近一个世纪的“华侨”生涯回归故里。后来又实现了从园囿种群到野生种群的回归,在我国麋鹿的古分布区建立了50多处圈养种群,在江苏大丰、湖北石首等地建立了可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如今野生麋鹿又实现了其在华北地区的首次迁地保护。更为有意义的是,此次麋鹿迁地保护选迁在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内,这里曾是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区域,实现了皇家特有的国宝级动物的故地重回。此次麋鹿迁地保护前期准备非常充分。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在2007年5月,组织专家考察了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经过论证与讨论,并根据IUCN物种委员会通过的《物种重引入指南》的技术要求对地理、气候、土壤、植被、水源等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确认麋鹿的迁地保护可以在本保护区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麋鹿放归投入了大量资金加强了栖息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全力配合做好监测和管理任务,力求找出麋鹿繁殖与自我维持种群发展的决定因素,让麋鹿迁地保护项目取得理想成果。作为活的自然文化遗产的麋鹿是世界著名的濒危物种重引进项目,在全球15项重引进拯救成功项目中,麋鹿保护的成就,举世瞩目,与大熊猫、野马等野生动物的保护构成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