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人武学文摘吧 关注:58贴子:920
  • 12回复贴,共1
问@木头人中央电视台播出所谓“解密”太极拳,实际还是别步、插裆、肘击、肩靠、拧腕,背摔、生搬、硬撞、反关节------作为技击术,以上这些都是合理的,有效的,但是太极拳赢人是赢在道理上,是与常人之见相悖的,特别是不同于以西方实证主义为基础的认识,更快、更高、更强”也就是硬碰硬对抗,是常人的认识。太极拳练的是道理,打的也是道理,打太极拳是“非理勿动”,这个“理”从理论上讲就是以“以柔克刚”为核心和显著特征的太极之道。请曹兄点评[微笑]
/答
太极拳的道理来自于太极文化,说白了,是太极的形象阴与阳,其形态:变与转。阴阳有相生之能,变转有相继之功;柔只是个人用功的基础要求,而变转阴阳才是核心的根本!另外“以柔克刚”只是对太极拳某一种表现形式的说法,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太极拳的一些特点,但不是太极拳的全部,不具有究竟义!因:若有“克”的思想,则失自然和谐之道!人来击我,我不必有对抗意,只把握接触处的阴阳变转,形象上随屈就伸,以引彼落空,拳经中说“我不动彼分毫,彼自跌出”!这只是理上探讨,真能如此,那却是“非用力至久,不能豁然贯通焉”之事!'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1-18 20:34回复
    请教一下曹兄,杨式太极拳与吴式拳不同之处为何[微笑]
    答:吴式出自杨式,原是杨式的一种练法,故本质无别!杨澄甫宗师少时,由吴鉴泉辅导用功,即是例证。三十年代吴杨分家,以求道途径而异,杨式是在放松中找规矩,宗师去世时,诸弟子尚未能完全掌握规矩,各自为是,故成就不一,是以教拳唯言放松;吴式王茂斋吴鉴泉皆享高寿,弟子成就得道者甚多,法规完整,故后传能依规矩而放松。(现代)杨式的舒展多在形上求,而吴式仍存古意。(个人识见)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1-18 20:3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王芗斋功夫好不好跟你跟我跟大家都没关系!关键是学者是否认可他说的话!第二个问题同样也跟你我大家没有关系!因为只有学者本人才知道他自己是否依王之教而奉行!关键在于每个人自己是否认可芗翁理论?若已认可,又成为意拳学者,是否在依教奉行?
      人生短暂而无常!不要把功夫花到研究跟自己无关的事情上面。
      我学习传统武术四十多年了,只知道功夫是个实在的东西!能打败我,还能说出道理,我才佩服!换言之:理论有助于实践,实践又能验证理论,如此立论才不至于误导人!否则能说不能作,成为纸上谈兵;能作不能说,则沦为莽夫!
      大家平心而论:我哪一句不是说理而是抬杠的?我今年五十五岁了,在南阳也算薄有微名,师承名门,几个徒弟也分别是少林拳、咏春拳、心意拳研究会的会长,理论上不需要靠踩扁哪个人,来提高自己的名声,更不要说和谁“抬杠”了,且不说我没有闲时间,就有时间也得看他配不配我跟他“抬杠”!
      我这一生自十三岁开始,四十多年都在学习,越老越觉得传统武学源深渊奥,而且功夫一代不如一代!嘴上功夫越来越超过手上!就拿我师父李成恩来说,他八十岁时,也没哪个弟子在他手下过得去两招!再说我师叔韦水旺,我第一次见他,老头七十岁,随手一握,半边身体都不是自已的了,而我当时能举起一百四十斤的杠铃;还有徐绍德师伯,八十二岁握着我的手,我只想跳到房子上;朱云雁师伯常说“身体要如空中旗浪里鱼”,当时很难理解,有一次看见老头拉架子,登时就明白了!周国山师叔有一次示范一招白猿爬杆,那神意竟把丈外的一个师兄吓的一屁股坐倒……老先生们不管有没有文化,大都把功夫用到了身上,我们却大都用到了嘴上!
      我喜欢直述情节,不会明明看人练的不像人样,还吹奉他!这一生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一些功夫差到只会夸夸其谈境地者!算了:我也不在这讨人厌了,退出去回家关了门自己好好吹牛逼去!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1-26 21:00
      回复
        多用功在太极拳上,以期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个躯壳就束缚不了身心!
        ()太极拳行拳很慢,反而更不好收束心神。老是很多不关紧的小事一个一个蹦出来。
        (答)两点:(一)为什么要收束她?任其(思维)弛聘,诸事思遍,自然渐静;(二)可以加快速度,先求形体运动流畅!一旦流畅,反可减少胡思乱想,因没时间多思。
        练好拳术是身心机势的综合功夫!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合乎要求,所以可以一个一个方面的成就,就一是先从某一个点切入!一定要明白:理论是用来理解的!不是用来做的!只有理解透彻,行为自然合乎理论要求!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是我太刻意慢了,根本适应不了慢。我的慢没用。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1-28 15:05
        回复
          请教曹兄吴式太极拳在身形上有“斜中寓正”之说,就是身体稍向前倾斜,头足身体而成一条斜向地面的直线,即所谓“斜”,但不知何为正?所寓之正为何?一般而言当是中轴之正,腰裆之正,或重心之正,此斜中寓正具体为何?[微笑]
          (答)斜者其形,正者其心。
          这是近代太极拳界最大的一个误解!须知:斜中寓正只是运动中一种表现,是在两可之间,不是行功必须的原则! 杨派经典中有“中正为万法宗”之说,吴氏本自杨氏,岂有舍本(中正)逐末(偏一)、以末代本之理! 这些照片,脚下腰胯皆平正,唯上身前俯;这是行拳与站桩之别所致:行拳须一气呵成,无断续处,既指意也指形,所以并无一定的所谓定式,照像时却必须有定,但先又无定规,由此可知照片定式是一时方便所设,与行功核心关系不大,不能视为拳法要求。 吴图南杨禹庭晚年只有正气,而无斜形。
          曹兄高见!尤其指出斜中寓正只是运动中一种表现,是在两可之间,可否理解为强调立身中正,却又反对过于呆板的“过正”现象,所谓稍板则易犯双重之病,过灵则趋于华而不实。[微笑]
          (答)先贤对中正的定义是“神、气自然得中之谓也”,我们现在要从自身的感受来理解:(在此处)神是人体自然座标的最上端,稍有偏倚,人即不灵;气是人体神经的源泉,稍有凝滞,人即生呆,白话就是不舒服不自在;神气自然得中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己进入一个舒服到忘我的境地中,所谓:无人无我处、无欲无求心、无得无为意。人若到此地步,身形的斜正就没有是非关系了,中正是证悟体得的真空,形体的斜正是随几化生的妙有,一开一合,自然而然,便是大自在处!
          我得感谢大家!!!大家若不提问,我的心智也不会开!
          这决不是客气!
          学问之道就是学学问问!我和大家充其量不过是程度不同的学生,我也有迷惑不解处、疑问未明点,只希望大家都在我这个台阶上,一同向上爬吧!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1-29 21:05
          回复
            跟随一代宗师陈照丕,三个阶段打好太极拳
            2016-11-22 陈照丕 太极拳

            打好太极拳必须按三个阶段进行
            长兴公所说:“由招熟而后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第一个阶段就是要练招熟,就是练空架。第二个阶段就是懂劲,就是练内气。第三阶段就是神明,就是外形和内气结合起来,逐渐练到奥妙无穷之处。这就是阶及神明的道理。品三公说:“练太极循序渐进,不可蹋等”,就是大圈而中圈,由中圈到小圈,隔等级不行,隔过大中圈练小圈也是不行的,这就是循序渐进,不可蹋等的道理。

              第一阶段练招熟,练空架。就是外刚内空,外面呼呼啦啦,内里没有东西,这段功夫为标准,猛打,猛甩,猛起,猛落。猛打如掩手耾拳等式,猛甩如摆脚等势,猛起如踢二起,金鸡独立等势,猛落如金刚捣碓,跌岔等势,为什么要练这些猛势呢?不如此,周身关节就不能练得处处开张,长兴公太极拳论说:“节节要松,皮毛要攻,周身贯穿,虚实在中”,如果不用这些猛劲,周身的关节就活不开,内劲就引不动,这就是以外形引内气的方法。
            这一阶段锻炼手上的东西,就是抓拿摔打,这其实是用笨的方法,也是必走之路。隔过笨的方法就练巧的是不可能的。这段功夫在练习时每一招每一势承上启下拐弯抹角,接骨斗旬,必须细心揣摩,如不细心揣摩,便周身转关不灵,这一段必须练五年才能打下练拳的基础。这段功夫成功时有什么表现?金刚捣碓声如巨雷,掩手耾拳发出去呼呼带风,二起脚是上纵法,一般跳七八尺高,跌岔双腿扑地,手不按地而一跃而起,实脚落地,一脚悬于裆内,稳如泰山,此势为金鸡独立;玉女穿梭是平纵法,一纵如旋风之速,其快无比,这些表现为第一阶段完成。

              第二阶段就是要懂内劲,就是上虚下实,外柔内刚。就是以气摧形的方法,气不动,形是寂然不动,气动了,形是随气而动,外形和内气才算结合,第二阶段有十三个字的标准: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掤,捋,挤,按,活。
            这十三个字的标准解释:
            (1)粘,就是把这趟拳如胶似漆粘到一块,团聚不散。
            (2)游,就是在运动时游住劲,不要有断续之处,不要有凹凸之处。就是用意不用力,劲断意不断。
            (3)连,就是在运动时自始至终有连贯没有停留之处。
            (4)随,就是周身相随,圆转自如,有沿路缠丝之意,不给对方拄拐棍,要随机应变。
            (5)腾,凡是由下往上起者皆为腾,如踢二起,金鸡独立等势。
            (6)闪,凡是由上往下合者皆为闪,如闪通背等势。
            (7)折,打回劲就是折,就是两人推手,把对方引落空地,对方看要失败急速抽回来时,打对方的回劲,如满头扫雪,白马卧槽等势。
            (8)空,就是与人推手时用引劲落空之法,使敌落空,乘虚而击,这也是拳内的变化。
            (9)掤,就是运动时,四面八方皆有掤劲,为什么踏到球上人就要跌倒?就是球没有平面,所以球把人滚倒。练拳用劲也是浑然一圆,没有平面而使落空的意思。
            (10)挤,就是有靠之法,分左胸靠,右胸靠,迎门靠,十字靠,背折靠,都是用肩打人的方法。
            (11)按,就是双手推人,如双推手,抱头推山等式。
            (12)捋……(文中没找到)
            (13)活,以上这十三个字都合乎标准,用式死的不行,得用成活的,就是与人交手时要随机应变,灵活应用的方法,这十三个字就是太极拳内的精华,也就是太极拳内有十三式之称。

              还有一个十三式,就是太极拳的理论,这个十三式是八卦加五行,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结合太极拳内掤,捋,挤,按是四正方,正北方是坎,就是掤,正东方是震,就是捋,正南方为离,就是挤,正西方是兑,就是按。採,挒,肘,靠为四斜角,西北角为乾,就是採,东北角为艮,就是挒,东南角为巽,就是肘,西南角为坤,就是靠。五行是金,木,水,火,土,结合太极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金是西方,庚为金,就是搂膝拗步前进等式;木是东方,甲己木,就是倒撵耾等式;水是东方,壬睽水,就是云手,用左手往外发,左顾等式;火是南方,丙丁火,就是右手往外发(云手)右盼等式;中间戊己土,就是单鞭(丹变),斜形中定等式。这个十三式就是八卦加五行和太极拳相结合的理论。练太极拳就是先知道理论再结合实际,如果不知道理论,等于动作不知道方向,如果说不结合实际,等于纸上谈兵,无实际用处,不但打太极拳,任何的事情皆如此。
              这第二段练的是中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腰为根节,在实用上就是肩,肘,胯,靠,用中节去打败人的方法。练第一阶段时,就是承上启下,接骨斗旬,需要细心揣摩;第二阶段在运动时,就不能再细心揣摩,如果再细心揣摩,那就犯了心想到哪里,哪一部分动,其他的部分却不辅佐,所以在第二阶段练习时要不假思索,不犯意疑,不期而然,就是心到意随,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2-07 17:51
            回复
              (接上)动于自然。这第二阶段没有十年就不能完成这十三个字的标准。这十三个字如果完成,有什么特点表现?就是丹田发沉,膀胱发热,足跟发重,头顶发悬,肌肤发胀,手指发麻,有这些特点表现,第二个阶段功夫才算完成。这时候还不能算成手,这才算是外形和内气结合起来,再练,就可以离开老师,不走弯路,学人规矩不能学人巧,巧是由功夫得来的,跟老师学会规矩之后,要千回万变多多演,功能熟时巧自生,逐渐用功夫,慢慢往第三阶段发展吧。
                第三阶段功夫,完全浑圆一气,刚柔相济,大圈与小圈相结合。第三阶段有十六字的标准,就是“缓慢柔活,平稳舒展,连绵不断,呼吸自然”。“缓慢柔活”就是练到至柔与至刚相结合,练到圈最小啦,人看不见了,圈至五脏百骸,肌肤毫毛之内练时越慢,到发用时越快,就是静如山岳,急如闪电,如速雷发之而不及掩耳,如拉弓放箭,不把弓弦慢慢拉圆,使弓背上有力,就是发箭也是不行的必须把弓弦慢慢拉圆,使弓背上有力,与弓弦结合起来,将来发用时其快无比,力大无穷,所以用圆慢柔活完全是这个意思。这就是“蓄劲如开弓,出劲如放箭”的方法。“平稳舒展”的意思就是在运动时,姿势大方好看,美观自然,就是运动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心领神会,意到劲随,拳内奥妙无穷尽,功夫到时自通神。“连绵贯穿”就是在运动时有缠丝劲,连绵不断,用意不用力,意断劲不断;贯穿就是练拳如九曲珠意思。“呼吸自然”就是练一趟拳下来,气不发喘,面不改色,谈笑自若,完全用的先天自然之气,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力大无穷的表现。有以上这些表现,这十六个字的标准才算完成。这第三段的功夫就是练到化境,猛打猛甩,猛起猛落,踢腿打脚,肩肘胯靠等式都溶化到里面了。外边看不见,内里是力大无穷。外行人看不见,内行人才能看得出,将来发人时,撞着何处何处击,出也不知丢又丢。
                第三阶段功夫练成后,特点表现是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五脏六肺得到润泽,再以消化,饮食,祛病延年。就是练到浑圆一气,浩然之气,先天之气,这个功夫是无穷尽的,终身练功不能尽其妙,就是练一层功夫得一层奥妙,就是一层深一层。如果停止不练,拳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之则有,不学则无,学到妙处时人所不知独我自明。只可神会,不可言传,不言传,恕是保守不传,而是不能把其中奥妙完完全全的说出来。
              (问)曹兄,这篇文章如何?
              (答)这是想当然的胡扯!且不说作者无知到把拳经都归到陈长兴头上,就其所谓的第一段功夫如跌岔跃七八尺高,落下后又能一跃而起,世上无一人能达!作者亦不能为!既不能为,其又怎知高层功夫?
              此不合常理言论,世上太多!每每令人误入岐途……近代可读者:除杨澄甫十要外,唯郝少如,刘晚苍数人而已,即孙禄堂亦语焉不详。(待续)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2-07 17:57
              回复
                有道理,关于孙禄堂不知兄以为其欠缺为何?据说当年孙先生与芗老有过节,赵道新先生按芗老的意思与孙禄堂切磋,孙不敌赵先生的强劲而负。[微笑]
                (答)此谣传,不必信!孙先生与芗老武学路子一致,然芗老明道而不通太极,故语贬之(太极);而孙不知道,故(以道)标榜之;后人无知:遂以孙得道而王据太极之上,皆误矣!王门假语言孙败于赵,而孙门造文称王请益于孙(存周),皆无稽之谈也!假使所言为实,则何以民国高手多从学于孙?如胡风山章殿卿柳印虎辈,任一人也足以抵赵;而芗老若须向存周请益,则其门下何以又能傲视天下?故凡偏排先贤者,皆心怀目的而无事生非也!
                曹兄所言很有道理,这里面的事情有很多细节,等我们见面时可细细分析,不全是谣传,章殿卿是张占魁先生的弟子,赵道新先生的同门师兄,章殿卿当年杭州游艺国术大赛获第三,但是章殿卿对当时名列13名的赵道新师弟佩服的很,而当时赵先生年仅21岁,是凭真本事进入前13名的,当时名家众多,没有任何理由去让一个年纪轻轻而而无绝佳功夫的人的,具当年国术届的老人回忆说,当时参赛不是没有高手,而是高手如云,但是赵道新先生是李元霸,谁都不敌。曹兄所言有关孙先生芗老的修养路子还是很有独到见解的。[愉快]
                曹兄,陈小旺先生的好处在于练拳认真,行功细腻,运行中平稳,转换时灵动,运劲如抽丝的感觉很明显。其发力通顺,气势沉壮;可惜蓄势做法太明显,神意又不能远瞻,虽能称雄一时,也可以是一派宗师,但难成大家!请教曹兄其中蓄势做法太明显,神意又不能远瞻具体来说意思为何?大成拳要求精神杠杆处处要伸长,道理相通否?[微笑]
                (答)贤弟:陈只会些圆转技巧,并不懂太极法理,更不知技击!他只可算陈氏拳一代名手,连家也称不上,何谈宗师?(著书立说为家,开宗立派为师。)你亦知大成拳无根基,能成杠杆,始可言延伸!选杰老师虽善教拳(拳“术”之体用法理),但因其不明“道”(万物自然生化)理,未能体会到芗翁拳学之本真,所以与诸多弟子一样,执于技击一端,功高而体不能载,惜哉!
                曹兄,您好,前不久交流提到孙先生与芗老武学路子一致,及其他相关话题,我想二位都当是老形意的路子与根基,相比而言,孙先生言辞比较晦涩,多有模棱两可,并且过于神秘色彩,确实与天人之道法不太复合,这就造成孙派门人修为上不够,理论上理解又失之偏颇,常常大力以神话笔墨,肆意渲染,实为武林一诟病。
                而王芗老事实上对所有有关孙先生论述所涉及的领域与课题都有相当完整的答案与解析,言辞清晰明确,极少看到神秘色彩,大量阐述了天人合一的修炼体系与相关训练方法,课题研究等,并且对西方运动的某些理念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涉猎,美中不足,不知为何,对太极一门批评意见独甚,但是事实上大成拳的训练体系又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太极拳很多的方法与哲理,并且芗老私下对太极拳也相当有研究与赞赏,这种公开言辞与私下态度反差极大的现象,也是实在令后人倍感费解,误人太甚。一孔之见,请曹兄指正。[微笑]
                (答)芗翁本心,无门派之争,只欲传承武学,但其自中年始,就迭遭同门同行排斥,不免心怀忧愤;又忧拳道不传,故简形意为意拳,特署大成,更登报公开斥责伪道学,此与“五四”打倒孔家店之意义同,非非难圣人,而难假圣人之学也!当其时也,太极拳普及教他拳尤广,故出言直斥,盖欲使太极学人警醒而返正轨尔。
                曹兄高见[强]
                曹兄,阅读无极桩法一文,感到无极式您非常强调虎口张开,另外我体会您发过来的无极式有点像大成拳的摩擦步移动之前的那个预备姿势,也有人称之为两仪式,不知对路否?请详析一二[微笑]
                (此问似未答)
                为什么站桩时虎口要撑开?
                虎口若不撑开,在手上为:1不圆满,2一手为二即有两个用力方向;掌不圆则背即不圆,背不圆则身体前后不成阴阳体,虚实不能相生!手掌不成一家则不宜随心运使,易执于手法(招式)!根本上虎口不开,经脉难达末梢,周身气血不能通贯,即无无极,亦无太极,更谈不上混元,自然内外之感则不能生发。
                这一点手上要求与形意之理,八卦之理相通,不过一般太极拳家理解的恐怕没有兄这么清楚,还有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练太极拳的总是把太极拳与丹道修炼相提并论,兄觉得矫枉过正否?[微笑]
                (答)太极巅峰即修道之始,此高推圣境!但时下人把拳扯上丹道,不过是自我高尚学说而已。
                实在想不到,曹兄涉猎武学如此广博,佩服。咏春拳虽没有太多神意气方面的发挥,但是战斗技巧等相当符合技击力学原理,也相当简洁实用,是非常优秀的南派拳法。[微笑]
                曹兄对陈式太极拳杆法可有研究?[微笑]
                (答)陈家枪己失传!故杆已无法,习者聊增气力而已。愚兄用师门杆棒,与人较技,平生未尝一负。
                曹兄分析的太好了,陈式枪法杆法的失传,或是造成了陈小旺们不能实作断手的一个重要原因。杆法枪法的应用很似拼刺一般,兄演示的图片颇具古韵。[微笑]
                (答)《说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2-07 18:0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请教曹兄,拳经所谓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祝师为何对发于腿,主宰于腰予以否认?[微笑]
                  (答)祝对拳经一知半解!每每曲解,自以为是,不必理会。
                  曹兄这个推手如何?(附张鹏推手视频)
                  (答)“斯技旁门甚多,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尔;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
                  曹兄言外之意,其不可取也?
                  (答)师生间表演,本来不真,况其每欲发手之前,加速,抢步,套手,用力,种种迹象太重,不过手法熟练,弟子又任其所为,不加抵抗而已,殊失太极本义。太极没落,皆此辈“名家高手”之功也!
                  (附曹树人陈氏推手)师徒之间无真斗,只是说理而已,俱不足为外人道!
                  好,曹兄一语中的[愉快]
                  问:为什么气息只能在身前下降而不能上升呢?
                  (答)这是从人体生理上讲的:人脏腑通道皆在前,《黄帝内经》指出:肺(居上以)制诸气,故称华盖。气若自前向上逆行,轻则咳喘,重即横气填胸,挤伤脏腑。
                  督脉之气为何即可上又可以下呢?一般来说都是后升前降,
                  (答)拳经中有“牵动往来气贴背”之语,又有“神机灵通于背”,太极拳中所有劲意皆自后运,气在后则身体成前虚后实;能上下者,即能运化来势。
                  这是手法技巧,跟太极没有关系!太极拳的运动是以阴阳自然之理、形成虚实变化,以此规律,产生发放,而并无发放之心,是用意而不用力,高层次的连意也是在有无之间,更不要说以大力破小力、以突然破不备、以熟打生等等不是光明正大的行为表现。
                  圣境必须高推!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某种高度,只能据理以推,立意若不高尚以近究竟,就会失去方向,而乱寻一气。
                  (答)杨澄甫确极高明,其弟子中无一人能望其颈背!我对杨式薄有认识体会,后若与宏坤师弟有缘,当共探究。
                  从另一方面讲,视频中此人还是有功力的,但不是太极功夫!路子不对,再给他一百年,他也练不出太极拳来!
                  宏坤追随王师并得真传,今能返究太极拳理,实属难得!
                  诚如弟言!太极拳的理法最高尚,故究学者众,可惜因多不识高度,成就者少;形意拳的形势最完善,易学进境,故高手层出;八卦掌的天机最深玄!识者稀少,程庭华后,无真懂者矣!(个人愚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2-07 18:18
                  回复
                    请教一下曹兄,杨式太极拳与吴式拳不同之处为何[微笑]
                    (答)吴式出自杨式,原是杨式的一种练法,故本质无别!杨澄甫宗师少时,由吴鉴泉辅导用功,即是例证。三十年代吴杨分家,以求道途径而异,杨式是在放松中找规矩,宗师去世时,诸弟子尚未能完全掌握规矩,各自为是,故成就不一,是以教拳唯言放松;吴式王茂斋吴鉴泉皆享高寿,弟子成就得道者甚多,法规完整,故后传能依规矩而放松。(现代)杨式的舒展多在形上求,而吴式仍存古意。(个人识见)
                    这么说两者在动作姿势上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最后杨氏太极拳定型的85式与吴式83/84式是基本相近的动作,我这么认为不知对否?曹兄请指正[微笑]
                    “用笔千古不易”,笔锋是软的,为阴,笔杆是硬的,为阳,手指应该为阴,手——腕——肩——腰——胯——膝——踝,都为阴,松柔地,通畅地。脚和地是连在一起的,为阳;手指的柔、脚底的刚是相济的 、就是相通的 、互补的、统一的、互孕的。体会太极拳之理
                    (答)太复杂了了,不是大道至简之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2-07 18:20
                    回复
                      做倒换重心双手起落时,曹师纠正我手腕,不能乱动,不要翘,不折腕,不坐腕,要管住自己的手腕。起初不大在意,晚上练拳时,方知舒腕,管住腕关节的重要性和玄妙。劈拳时腕关节不动,坠肘沉肩更充分,手上也不出力,意放得更远,也不回到身上了,车轮圆转无断。太极拳有手的动作,手腕一折,意就出不远,或回到身上了,从起式到云手,每一个动作,管住了腕关节,手不乱动了,不主动了,欲完成动作,逼着去坠肘,沉肩,吸收腹股沟,神意更容易出去了.老师的话每一句都具有深意,和针对性,不要轻易放过,必有所获!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3-21 09:10
                      回复
                        昨晚练拳时默念:松脚,贯彻始终,认真松,定式更要松了又松,找到骨肉分离,血管神经穿过,足底与地面的鞋底的存在,到最后收式时,身体化为一只大脚存在天地间!曹师原道一书字字珠矶,肯信一分,认真做去,身心受益无穷!不唯练太极者!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7-03-22 07:31
                        回复
                          丁酉年五运六气之理:丁壬化木,丁为阴干,故年大运为木不及,不及之年则有胜复之作,木运不及则金胜而火复。卯酉之上,阳明主之,二阳司天则二阴在泉,故丁酉年阳明燥金司天,中见少角木运,少阴君火在泉,总体而言,气温偏热偏燥。司天燥金克制中运木气,故是岁气胜运。故气候变化较为剧烈。司天者,其气主燥,五行曰金,主收敛,木运不及,则生令不旺,君火主长令,主火主热。阳明燥金之气影响人体上焦,木运不及中焦,君火影响下焦。木运不及则上焦燥金收敛之性影响木气生发,容易引起中焦的肝气生发无力,而发生肝胆脾胃疾患。人身下焦主藏,君火在下易引起下焦火热之疾,是岁总体应注意预防心肺肝胆,方面的疾病,燥金在上易影响上焦之气生发,君火在下,影响燥金的收敛,故受运气影响,是岁的疾病会呈现上焦生发不及,下焦失于收敛的状态。
                          一之气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太阴湿土,
                          二之气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少阳相火,
                          三之气主气少阳相火,客气阳明燥金,
                          四之气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太阳寒水,
                          五之气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厥阴风木,
                          六之气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少阴君火,
                          凡此阳明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天气急,地气明,阳专其令,炎暑大行,物燥以坚,淳风乃治。风燥横运,流于气交,多阳少阴,云趋雨府,湿化乃敷,燥极而泽。其谷白丹,问谷命太者。其耗白甲品羽。金火合德,上应太白荧惑。其政切,其令暴,蛰虫乃见,流水不冰。民病咳、嗌塞,寒热发暴,振栗癃闷,清先而劲,毛虫乃死,热后而暴,介虫乃殃。其发躁,胜复之作,扰而大乱,清热之气,持于气交。
                          初之气,地气迁,阴始凝,气始肃,水乃冰,寒雨化。其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善眠、鼽衄、嚏欠、呕、小便黄赤、甚则淋。
                          地气迁,太阳直射从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寒雨是太阴湿土之令,土主化,
                          二之气,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厉大至,民善暴死。
                          君相之火当令,故阳乃布,火主长,故物乃生荣。君火加相火,火热甚,故厉大至。
                          三之气,天政布,凉乃行,燥热交合,燥极而泽,民病寒热。
                          阳明燥金司天,故天政布,凉者,金之令。三之气主客气燥热交合,水流湿,火就燥,热者,火之渐也,故燥极也,燥极而泽,亢龙有悔也,
                          四之气,寒 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
                          寒者,太阳寒水之令,雨者,太阴湿土所主,故寒雨降也。
                          五之气,春令反行,草乃生荣,民气和。
                          厥阴风木主令,故春令反行。
                          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
                          少阴君火在泉,加客气少阴君火,故阳气布,侯反温也。
                          故食岁谷以安其气,食间谷以去其邪,岁宜以咸,以苦,以辛、汗之、清之、散之。安其运气,无使受邪,折其郁气,资其化源。以寒热轻重少多其制,同热者多天化,同清者多地化,用凉远凉,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温远温,食宜同法。有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乱天地之经,扰阴阳之纪也。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7-03-22 07: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