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即王位后,魏王国官职变动
以前任官职分类
·军职:
夏侯惇,前将军——大将军
曹洪,都护将军——卫将军
曹真,征蜀护军——使持节行都督督军镇西将军
曹休,中领军——领军将军
曹仁,征南将军——使持节行都督督军车骑将军
张辽,征东将军——前将军
张郃,荡寇将军——左将军
臧霸,扬威将军+徐州刺史——使持节行都督督军徐州刺史镇东将军
徐晃,平寇将军——右将军
·魏国内朝官
李义,尚书左仆射——谏议大夫
桓阶,尚书、典选举——尚书令
陈群,侍中、领丞相东西曹掾——尚书
卫觊,侍中——尚书
夏侯尚,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鲍勋,侍御史——驸马都尉+侍中
王昶,太子中庶子——散骑侍郎
·魏国外朝官
华歆,御史大夫——相国
王朗,大理——御史大夫
·汉丞相府
辛毗,长史——侍中
司马懿,司马——长史
刘晔,主簿,行军长史+领军——侍中
卫臻,户曹掾——散骑常侍
郑浑,掾——侍御史
蒋济,西曹属——相国长史
刘廙,仓曹属——侍中
杜袭,长安留府长史(未变动,践祚以后任督军粮御史)
高柔,法曹掾(未变动,践祚以后任治书侍御史)
王凌,掾属(未变动,践祚以后任散骑常侍)
·汉朝官
贾诩,太中大夫——太尉
·汉地方官
裴潜,兖州刺史——散骑常侍
满宠,汝南太守——扬武将军
·不明
董昭,军师祭酒?——将作大匠
贾逵,谏议大夫——邺令
赵俨,议郎——侍中
分析:
1.曹丕即位以后,丞相府官员配置依旧比较完整,可以行使职能(有长史、户曹、西曹、仓曹、法曹,还有郑浑和王凌未记载是那曹掾),极有可能是直到践祚前一刻才集体转为魏官。
2.辛毗、刘晔的侍中有记载可证在践祚之前。
《三国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载禅代众事有“魏王侍中刘廙、辛毗、刘晔、尚书令桓阶、尚书陈矫、陈群、给事黄门侍郎王毖、董遇等言”
3.我怀疑,杜袭、高柔、王凌的记载有误,职务变动在践祚之前。高柔、王凌或可在践祚前不动,杜袭不大可能一直呆在长安。
4.司马懿转为长史,这说明了从曹丕即王位到践祚期间是有变动的。
5.大量官职是践祚前已经安置好的,记载为践祚迁官的,有可能都是践祚前一刻已迁。
6.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在建安末,有不少丞相府官员早已离开丞相府进入魏王国。曹操极有可能早作打算要全面完成转化了,只是碍于形势不利一拖再拖,在形势较好时,魏公国升为魏王国以及其它一些制度改变都已经完成了,只差最后一步。
7.曹丕设置散骑常侍的目的之一是完成安置大量官员的需求。
8.从升迁来看,李义的尚书左仆射可能记载有误,实为尚书左丞,其记载此前职位不高。
9.从升迁来看,刘廙的仓曹属可能记载有误,实为掾,此前由黄门侍郎迁。
10.从升迁来看,王凌的丞相府掾属可以确定为掾。
11.郑浑和王凌有可能的职务,常置的曹有东曹、贼曹、金曹、兵曹,还有其他可能性。
12.升职幅度最大的是王朗、贾诩和丞相府官员。王朗明显是补位,大理一职比较重要,而且他要给钟繇腾位置。
以前任官职分类
·军职:
夏侯惇,前将军——大将军
曹洪,都护将军——卫将军
曹真,征蜀护军——使持节行都督督军镇西将军
曹休,中领军——领军将军
曹仁,征南将军——使持节行都督督军车骑将军
张辽,征东将军——前将军
张郃,荡寇将军——左将军
臧霸,扬威将军+徐州刺史——使持节行都督督军徐州刺史镇东将军
徐晃,平寇将军——右将军
·魏国内朝官
李义,尚书左仆射——谏议大夫
桓阶,尚书、典选举——尚书令
陈群,侍中、领丞相东西曹掾——尚书
卫觊,侍中——尚书
夏侯尚,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鲍勋,侍御史——驸马都尉+侍中
王昶,太子中庶子——散骑侍郎
·魏国外朝官
华歆,御史大夫——相国
王朗,大理——御史大夫
·汉丞相府
辛毗,长史——侍中
司马懿,司马——长史
刘晔,主簿,行军长史+领军——侍中
卫臻,户曹掾——散骑常侍
郑浑,掾——侍御史
蒋济,西曹属——相国长史
刘廙,仓曹属——侍中
杜袭,长安留府长史(未变动,践祚以后任督军粮御史)
高柔,法曹掾(未变动,践祚以后任治书侍御史)
王凌,掾属(未变动,践祚以后任散骑常侍)
·汉朝官
贾诩,太中大夫——太尉
·汉地方官
裴潜,兖州刺史——散骑常侍
满宠,汝南太守——扬武将军
·不明
董昭,军师祭酒?——将作大匠
贾逵,谏议大夫——邺令
赵俨,议郎——侍中
分析:
1.曹丕即位以后,丞相府官员配置依旧比较完整,可以行使职能(有长史、户曹、西曹、仓曹、法曹,还有郑浑和王凌未记载是那曹掾),极有可能是直到践祚前一刻才集体转为魏官。
2.辛毗、刘晔的侍中有记载可证在践祚之前。
《三国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载禅代众事有“魏王侍中刘廙、辛毗、刘晔、尚书令桓阶、尚书陈矫、陈群、给事黄门侍郎王毖、董遇等言”
3.我怀疑,杜袭、高柔、王凌的记载有误,职务变动在践祚之前。高柔、王凌或可在践祚前不动,杜袭不大可能一直呆在长安。
4.司马懿转为长史,这说明了从曹丕即王位到践祚期间是有变动的。
5.大量官职是践祚前已经安置好的,记载为践祚迁官的,有可能都是践祚前一刻已迁。
6.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在建安末,有不少丞相府官员早已离开丞相府进入魏王国。曹操极有可能早作打算要全面完成转化了,只是碍于形势不利一拖再拖,在形势较好时,魏公国升为魏王国以及其它一些制度改变都已经完成了,只差最后一步。
7.曹丕设置散骑常侍的目的之一是完成安置大量官员的需求。
8.从升迁来看,李义的尚书左仆射可能记载有误,实为尚书左丞,其记载此前职位不高。
9.从升迁来看,刘廙的仓曹属可能记载有误,实为掾,此前由黄门侍郎迁。
10.从升迁来看,王凌的丞相府掾属可以确定为掾。
11.郑浑和王凌有可能的职务,常置的曹有东曹、贼曹、金曹、兵曹,还有其他可能性。
12.升职幅度最大的是王朗、贾诩和丞相府官员。王朗明显是补位,大理一职比较重要,而且他要给钟繇腾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