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爷爷吧 关注:75贴子:3,991
  • 7回复贴,共1

【名作原文】陋室铭 (刘禹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楼2008-10-25 16:16回复
    译文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屋子就不显得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平时和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平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奏乐声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让我的身体感到劳累。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西汉文学家扬雄)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楼2008-10-25 16:1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作者

        唐·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诗人,哲学家,洛阳人。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本文选自《全唐文》.

        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理清晰,论证周密,文采沛然。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此节引自于刘禹锡小传)。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3楼2008-10-25 16:19
      回复
        气出来的《陋室铭》

          唐代诗人、著名作家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因他参加过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自无好处,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偏僻的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特撰写一联贴于房门: 

          面对大江观白帆, 

          身在和州思争辨。 

          他这个举动气坏了知县,知县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更僻远的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房子位于德胜河边,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自是别有一番风趣。刘禹锡见了这个环境,也没有计较,依然安心住下,读书作文。并因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贴在新居。 

          杨柳青青江水边, 

          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自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便想这狗官实在欺人太甚了,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 

          人间沧桑,那位知县早已化作黄土一堆,而刘禹锡所作的《陋室铭》一文,却是光照历史,流传千古,至今仍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4楼2008-10-25 16:24
        回复
          注释:

            (1)名:出名,有名
            (2)灵:灵异
            (3)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4)惟:只
            (5)馨:散播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吾,我。
            (6)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鸿,大.儒,旧指读书人,这里指知识渊博的人. 有学问的人。
            (7)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没有学问之人。
            (8)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素:不加装饰的
            (9)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这里泛指佛经。
            (10)丝竹:琴瑟,萧管,这里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
            (11)乱耳:乱,使……烦乱。
            (12)案牍,官府的公文。
            (13)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劳累。
            (14)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5)子云:汉代的扬子云(也作“杨子云”“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6)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楼2008-10-25 16:25
          回复
            文体介绍

              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 "铭"是应用文。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进行歌颂,内接内容,即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这一点与《爱莲说》颇为相似。 

              统领全篇并点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楼2008-10-25 16:28
            回复
              • 117.40.129.*
              好!全!


              7楼2009-08-03 17:47
              回复
                一声叫好让我体会到劳动成果的珍贵。


                8楼2009-08-07 16: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