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历史吧 关注:188贴子:7,904
  • 10回复贴,共1

辽东第一次兴起的奠基人----公孙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到公孙家族,首先要介绍其创始人公孙度。公孙度,字升济,本为辽东襄平人,后来移居至玄菟郡。关于他的出生时间,据民国陶元珍先生考证,当在桓帝和平 元年(公元150年)。至于他移居的原因,《三国志·公孙度传》中语焉不详:“度父延,避吏居玄菟。”这个“避吏”,首见于《汉书·任敖传》:“高祖尝避 吏,吏系吕后,遇之不谨。”后《后汉书·光武帝纪》中言:“光武避吏新野,因卖穀于宛。”同书《刘玄传》中亦有“客犯法,圣公避吏于平林”之类的句子,其 意均为因违法而逃避官吏的追捕。可见公孙度当初也属所谓无法之徒而逃亡至玄菟郡的。不过,此次的逃亡给公孙度带来的结果却是因祸得福,在玄菟郡还做上了郡 吏,摇身一变成了公务员了
  《三国志·公孙度传》中说:“玄菟太守公孙琙,子豹,年十八岁,早死。度少时名豹,又与琙子同年,琙见而 亲爱之,遣就师学,为取妻。”这公孙度可算是遇上贵人了,玄菟太守公孙琙不但是为自己提供了一个读书学习的机会,还为他张罗了婚事。要说公孙度也很为公孙 琙争气,《后汉书·谢弼传》说:“建宁三年(公元169年),诏举有道之士,(谢)弼与东海陈敦、玄菟公孙度俱对策,皆除郎中。”不仅如此,很快公孙度便 “后举有道,除尚书郎,稍迁冀州刺史”,成为了东汉朝廷的检察大员,并被委派到“天下重资”的冀州地区,不过后来公孙度因为谣言被免职。所谓“谣言”,实 为“举谣言”,此举自古已有,是朝廷根据民间谣谚了解民情及官吏能力及声誉的一种手段。《后汉书·百官志》注引《汉官仪》中就有“每岁州郡听采长吏臧否, 民所疾苦,还条奏之,是为之举谣言者也”的记载。可见公孙度在担任冀州刺史时的声誉是不怎么样的。但是此时的公孙度已经在宦海站稳了脚跟,很快便又东山再 起。只不过这次他的靠山摇身一变,靠山就是成了当时把持东汉朝廷的董卓。公孙度本传中说:“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荐度为辽东太守。”这样一来,公孙度又 从一位检察大员成为了一名封疆大吏了。从此,公孙度开始了他占据辽东的第一步。


1楼2017-01-12 20:05回复
    辽东之主
      公孙度担任辽东太守伊 始,处境并不好。这倒不是因为他是由当时公认的奸贼董卓所任命的,而是因其玄菟小吏的出身造成的。汉代社会非常讲究门第和出身,前文提到公孙度的父亲是亡 命逃亡玄菟的,加上他本人在玄菟又是依靠当时的太守公孙琙的庇佑才起家的。这种履历自然不会被辽东的名门大姓所重视,因此公孙度在辽东的日子过得很不如 意。其次,辽东地处边陲,自东汉以来长期遭受异族侵略,政治、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因此,为了有效管制辽东,公孙度采取了立威、固土、拓疆等一系列举措,最 终取得了辽东地区的绝对控制权。
      首先,公孙度从以前曾经担任过襄平代理县令的公孙昭下手,杀一儆百以震慑辽东现任官吏。《三国志·公孙度传》中说:“先时,属国公孙昭守襄平令,召度子康为伍长。度到官,收昭,笞杀于襄平市。”公孙度公开处理公孙昭的意图很明确:向辽东现任官吏立威。
       其次,公孙度通过对前河内太守李敏一族的处理,给居住在辽东的前官吏进行警告。公孙度本传中说:“故河内太守李敏,郡中知名,恶度所为,恐为所害,乃将 家属入于海。度大怒,掘其父,剖棺焚尸,诛其宗族。”如此锲而不舍,说明公孙度对于类似李敏之类的在当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前官吏的严格控制。
      第三,公孙度还对辽东的豪族大姓进行了整肃。前引公孙度本传中说:“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无恩,皆以法诛,所夷灭百余家。”而在《后汉书·袁绍传》中记载:“在职敢杀伐,郡中名豪与己夙无恩者,遂诛灭百余家。”
      第四,对于朝廷任命的官员,公孙度采取了包括扣留在内的方式,以阻止其他势力对辽东的渗透。据《魏志·凉茂传》记载:“太祖辟为司空椽,举高第,补侍御使。时泰山多盗贼,以茂为泰山太守,旬日之间,襁负而至者千馀家。转为乐浪太守,公孙度在辽东,擅留茂,不遣之官。”
      客观地说,公孙度的这几个手段取得的效果还是十分显著的。虽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公孙度“度残暴而不节”,但通过这些手段,公孙度完全控制辽东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在完成对辽东的绝对控制之后,公孙度又开始了多次对抗外族的战争。对于这方面的事迹,公孙度本传中记录得非常简单,只有短短的“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 九字而已,但后世如陈寿、范晔等史家均以“威行海外”四字对公孙度予以了充分肯定。而在《三国志》的其他传记中,陈寿对于公孙度抗击外族侵略的战争还是进 行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描述:《三国志·高句丽传》中说:“公孙度之雄海东也,伯固遣大加优居、主簿然人等助度击富山贼,破之。”
      《三国志·夫余传》说:“夫余本属玄菟。汉末,公孙度雄张海东,威服外夷,夫余王尉仇台更属辽东。时句丽、鲜卑强,度以夫余在二虏之间,妻以宗女。”
       这样一来,在几年之内,公孙度不仅仅完成了固土的职责,而且实现了拓疆的战略意图,初步解除了多年以来外族对于辽东、玄菟等地的骚扰和侵略。同时,公孙 度“分辽东郡为辽西中辽郡,置太守。越海收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进一步扩展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至此,公孙家族正式成为了后汉末年辽东地区最大的割据势 力。正如后来公孙度的手下韩忠所言:“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又有扶余、貊之用。”(见《三国志·牵招传》)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公孙度看 到中原地区形势混乱,便产生了割据辽东的念头。他对手下的亲信柳毅、阳仪等人说:“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不仅如此,公孙度还“自立为辽东侯、平州 牧,追封父延为建义侯。立汉二祖庙,承制设坛于襄平城南,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乘鸾路,九旒,旄头羽骑。”当控制东汉朝廷的曹操表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封 永宁乡侯时,公孙度显得不屑一顾,说出了“我王辽东,何永宁也”之语。


    2楼2017-01-12 20:06
    回复
      2025-05-13 03:37:04
      广告
      不过,在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占据辽东长达16年的公孙度病故,辽东的控制权落到了其子公孙康的手中,公孙家族在辽东的统治便进入了其第二代人物公孙康时期


      3楼2017-01-12 20:07
      回复
        公孙康的功劳
        《三国志·高句丽传》中说:“公孙度之雄海东也,伯固遣大加优居、主簿然人等助度击富山贼,破之……建安中,公孙康出军击之(高句丽),破其国,焚烧邑 落。拔奇怨为兄而不得立,与涓奴加各将下户三万余口诣康降,还住沸流水。”经过公孙父子两代人的打击,公孙家族终于完成了对于高句丽的军事行动,顺利解除 了自己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基本解决了困扰东汉政权多年的东北边疆外族入侵的危局。
          《三国志·韩传》中说:“建安中,公孙康分屯有县以南荒地为带方郡,遣公孙模、张敞等收集遗民,兴兵伐韩,旧民稍出,是后倭韩遂属带方。”
          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孙康割据势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所辖之地不仅含有今天中国东北的部分地区,甚至远达今朝鲜西北。
        在成功进行拓疆的同时,公孙康在所辖地区的固土方面的进展也是非常显著的。继公孙度“分辽东郡为辽西中辽郡,置太守。越海收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之 后,公孙康又“分屯有县以南荒地为带方郡”,这对辽东地区之后的有序管制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有序的管制也为久经战乱的中原流民提供了一个避难之处。在这 些流民之中不乏如邴原、管宁、王烈、国渊等中原名士,而他们的到来,对于辽东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国志·邴原传》注引《原别传》中说:“原遂到辽东。辽东多虎,原之邑落独无虎患。原尝行而得遗钱,拾以系树枝,此钱既不见取,而系钱者愈多。问其故,答者谓之神树。原恶其由己而成淫祀,乃辨之,于是里中遂敛其钱以为社供。”
           《三国志·管宁传》中说:“天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该传注引《傅子》中也说:“宁往见度,语惟经典,不及世事。 还乃因山为庐,凿坏为室。越海避难者,皆来就之而居,旬月而成邑。遂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让,非学者无见也。由是度安其贤,民化其德……度庶子 康代居郡,外以将军太守为号,而内实有王心,卑己崇礼,欲官宁以自镇辅,而终莫敢发言,其敬惮如此。”另注引《高士传》中还提到:“宁所居屯落,会井汲 者,或男女杂错,或争井斗阋。宁患之,乃多买器,分置井傍,汲以待之,又不使知。来者得而怪之,问知宁所为,乃各相责,不复斗讼……是以左右无斗讼之声, 礼让移于海表。”


        4楼2017-01-12 20:09
        回复
          《三国志·王烈传》注引《先贤行状》中提到:“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烈居之历年,未尝有患。使辽东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商贾之人,市不二价。”
            《三国志·国渊传》注引《魏书》云:“渊笃学好古,在辽东,常讲学于山岩,士人多推慕之,由此知名。”
             凡此种种,这不能不归功于公孙父子对于辽东地区的有效管制,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才使得上面提到的中原名士得以施展各自的长处和才华,而这些长处和才 华的施展,反过来均对辽东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东北通史》一书中所说的:“公孙氏占据辽东50年,公孙度至公孙康时期为创建发展时期,即公孙氏 在辽东建立起稳定的政权并将统辖区域扩展到带方郡。由于这个政权实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如礼贤中原士大夫等,对安定和发展东北地区做出了重要贡 献,也为曹魏统一北方及政权的巩固起到了重大作用。”(《东北通史》,李治亭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由于史料中对于公孙康的记载并不详尽,因 此,后人无法断定其卒年的具体时间。万斯同曾经考证其卒年为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见《二十五史补编·三国汉季方镇年表》),不过据《三国志·公孙 度传》注引《魏名臣奏》中的记载:“奉车都尉鬷弘,武皇帝时始奉使命,开通道路。文皇帝即位,欲通使命,遣弘将妻子还归乡里,赐其车、牛,绢百匹。弘以受 恩,归死国朝,无有还意,乞留妻子,身奉使命。公孙康遂称臣妾。”根据这个记载,公孙康不但在曹操掌权时期在世,而且到了曹丕称帝之时他也仍然活着。因 此,也有学者认为:公孙康可能卒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见黎虎《魏晋南北朝史论》,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5楼2017-01-12 20:11
          回复
            未完待续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1-12 20:14
            回复
              还有了叫公孙的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3-03 03:45
              回复
                西晋避乱三个方向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4-03 19:28
                收起回复
                  2025-05-13 03:31:04
                  广告
                  ,,。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7-23 15:00
                  回复
                    公孙是辽东5000年前就有的姓吗?土著汉族吗?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12-31 13: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