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公孙家族,首先要介绍其创始人公孙度。公孙度,字升济,本为辽东襄平人,后来移居至玄菟郡。关于他的出生时间,据民国陶元珍先生考证,当在桓帝和平 元年(公元150年)。至于他移居的原因,《三国志·公孙度传》中语焉不详:“度父延,避吏居玄菟。”这个“避吏”,首见于《汉书·任敖传》:“高祖尝避 吏,吏系吕后,遇之不谨。”后《后汉书·光武帝纪》中言:“光武避吏新野,因卖穀于宛。”同书《刘玄传》中亦有“客犯法,圣公避吏于平林”之类的句子,其 意均为因违法而逃避官吏的追捕。可见公孙度当初也属所谓无法之徒而逃亡至玄菟郡的。不过,此次的逃亡给公孙度带来的结果却是因祸得福,在玄菟郡还做上了郡 吏,摇身一变成了公务员了
《三国志·公孙度传》中说:“玄菟太守公孙琙,子豹,年十八岁,早死。度少时名豹,又与琙子同年,琙见而 亲爱之,遣就师学,为取妻。”这公孙度可算是遇上贵人了,玄菟太守公孙琙不但是为自己提供了一个读书学习的机会,还为他张罗了婚事。要说公孙度也很为公孙 琙争气,《后汉书·谢弼传》说:“建宁三年(公元169年),诏举有道之士,(谢)弼与东海陈敦、玄菟公孙度俱对策,皆除郎中。”不仅如此,很快公孙度便 “后举有道,除尚书郎,稍迁冀州刺史”,成为了东汉朝廷的检察大员,并被委派到“天下重资”的冀州地区,不过后来公孙度因为谣言被免职。所谓“谣言”,实 为“举谣言”,此举自古已有,是朝廷根据民间谣谚了解民情及官吏能力及声誉的一种手段。《后汉书·百官志》注引《汉官仪》中就有“每岁州郡听采长吏臧否, 民所疾苦,还条奏之,是为之举谣言者也”的记载。可见公孙度在担任冀州刺史时的声誉是不怎么样的。但是此时的公孙度已经在宦海站稳了脚跟,很快便又东山再 起。只不过这次他的靠山摇身一变,靠山就是成了当时把持东汉朝廷的董卓。公孙度本传中说:“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荐度为辽东太守。”这样一来,公孙度又 从一位检察大员成为了一名封疆大吏了。从此,公孙度开始了他占据辽东的第一步。
《三国志·公孙度传》中说:“玄菟太守公孙琙,子豹,年十八岁,早死。度少时名豹,又与琙子同年,琙见而 亲爱之,遣就师学,为取妻。”这公孙度可算是遇上贵人了,玄菟太守公孙琙不但是为自己提供了一个读书学习的机会,还为他张罗了婚事。要说公孙度也很为公孙 琙争气,《后汉书·谢弼传》说:“建宁三年(公元169年),诏举有道之士,(谢)弼与东海陈敦、玄菟公孙度俱对策,皆除郎中。”不仅如此,很快公孙度便 “后举有道,除尚书郎,稍迁冀州刺史”,成为了东汉朝廷的检察大员,并被委派到“天下重资”的冀州地区,不过后来公孙度因为谣言被免职。所谓“谣言”,实 为“举谣言”,此举自古已有,是朝廷根据民间谣谚了解民情及官吏能力及声誉的一种手段。《后汉书·百官志》注引《汉官仪》中就有“每岁州郡听采长吏臧否, 民所疾苦,还条奏之,是为之举谣言者也”的记载。可见公孙度在担任冀州刺史时的声誉是不怎么样的。但是此时的公孙度已经在宦海站稳了脚跟,很快便又东山再 起。只不过这次他的靠山摇身一变,靠山就是成了当时把持东汉朝廷的董卓。公孙度本传中说:“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荐度为辽东太守。”这样一来,公孙度又 从一位检察大员成为了一名封疆大吏了。从此,公孙度开始了他占据辽东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