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歌仔戏的音乐
歌仔戏之音乐,可从曲调分类、曲调的运用及后场等方面加以说明。以歌仔戏的原始曲调论,它来自漳州“歌仔”,由歌仔的【四空仔】、【五空仔】及【杂念仔】改编为【七字仔】、【大调】和【杂念仔】等曲调。如【台北调】、【赏花调】、【七字哭】及【七字白】等与【四空仔】有关;【大调】、【倍思】及【柴桥调】等与【五空仔】有关;【杂念仔调】及【慢都马杂碎仔】则与【杂念仔】有关。
后来,歌仔戏又吸收其它剧种的曲调和民间歌谣,使歌仔戏音乐更加丰富。歌仔戏中的【紧迭仔】、【吟诗调】、【浆水】及【慢头】是源自九甲戏;【四空仔】、【阴调】与【梆仔腔】来自北管戏;【送哥调】、【留伞调】、【大补瓮】源于车鼓戏;【绍兴调】来自绍兴戏;【杀房调】来自汉剧;而【卜卦调】、【五更鼓】和【雪梅思君】以及后来的【人道】、【三步珠泪】、【五工工】、【秋夜曲】、【艋舺雨】、【黑暗路】、【思想起】和【农村曲】等曲调则是引自民间歌谣,至今歌仔戏仍不断融合各种歌谣小调,丰富其曲调及音乐之内涵。
歌仔戏曲调除上述渊源外,在发展过程中亦创作许多新曲调,此种新编曲调有来自民间剧团之创作,如【文和调】(“文和歌剧团”)、【南光调】(“南光歌剧团”)及【宝岛调】(“宝岛歌剧团”);亦有因剧情需要所编写的曲调,如【二度梅】、【茶花女】、【状元楼】、【深宫怨】与【倡门贤母】等。
歌仔戏曲调的运用,并无固定模式,通常依剧中情境安插曲调,其中以【七字调】及【都马调】最为常用。以叙述之情境分,【七字调】及【都马调】使用于一般叙述性场合;长篇叙述则常用节奏快速的【杂念仔】。其它曲调则视剧情而定,例如欢愉情境使用节奏轻快的【十二丈调】、【三盆水仙】、【西工调】、【状元楼】、【茶花女】、【留伞调】及【运河二调】等曲调;哀怨时使用速度缓慢的【江西调】、【安安赶鸡】、【南光调】、【望乡调】、【爱姑调】、【霜雪调】及【琼花调】等曲调;激动、愤怒时多用快节奏的调子,如【七字调】快板【藏调仔】。
至于游乐、赏景,多用轻快的【七字调】、【青春岭】及【赏莲花】(亦用于幕后帮唱)等曲调;而【百家春】则为串场时使用;另外尚有部分曲调吸收自广东音乐,用于祝寿、谢幕及打斗等场合。
而悲恸时则采用哭调,哭调为早期歌仔戏音乐一大特色,足以反映台湾社会现实。哭调可分为两种,其一为地方特色的哭调如【宜兰哭】、【艋舺哭】、【彰化哭】、【新化哭】及【台南哭】等;其二为节奏哀怨缓慢的哭调,如【七字哭】、【白水仙】、【金水仙】、【破窑调】、【都马哭】、【运河哭】、【叹烟花】及【烟花叹】等曲调。
此外,某些特殊情境通常应用一些较为固定之曲调,例如昏蹶苏醒时使用【慢头】;鬼魂出现时使用【阴调】;吟诗作戏时采用【吟诗调】;赶路逃亡时用【走路调】或【紧迭仔】;缮写书信用【留书调】(【人生调】);酒楼卖唱用【江湖调】;算命相士用【卜卦调】;乞丐行乞用【乞丐调】。至于特定段落通常亦采用固定曲调,如《益春留伞》使用【留伞调】;《詹典嫂告御状》使用【爱姑调】(【告状调】);《英台送哥》使用【送哥调】等。
歌仔戏音乐中,唱腔之演唱方式有独唱、对唱及齐唱三种。独唱即由一人单独唱完一首乐曲,为歌仔戏最为普遍之演唱方式;对唱即为对答式之歌唱,一般的对唱由两人以歌唱互相对答,其中一人唱前句,另一人唱后句,另一种方式是由一人唱完整首乐曲后,另一人再唱同一乐曲回答的对唱方式,此外尚有三人间互相对答歌唱的方式,而歌仔戏中的【七字仔调】、【串调仔】、【送哥调】及【留伞调】均为对唱的代表性乐曲;齐唱是由两人以上,齐唱同一乐曲,但由于歌仔戏演唱靠口传,同一乐曲,每个人所唱的音高及节奏,经常有所差异。
歌仔戏的后场与其它剧种一样,分为文平(文场)及武平(武场)。文场是丝竹乐器,一般有椰胡(头手弦)、大广弦(二手弦)、三弦、笛子、月琴、洋琴、箫、唢呐及鸭母达仔等乐器;武场打击乐器则有单皮鼓(北鼓,后场总指挥)、堂鼓、梆子、锣、钞、摇板及响盏等乐器。目前有些剧团增加笙、中阮、琵琶、革胡、南胡等国乐,也有加入大提琴、电子琴、爵士鼓、电吉他、萨克斯风等乐器,使用乐器的种类则依剧团的需要而增减。
一般民间剧团后场编制约四至五人,武场打鼓手及锣钞手各一人,文场亦是一人兼奏数种乐器。大型剧团之后场则多达二、三十人,其中锣、鼓、钞各由一人演奏,而文场则有数人演奏一种乐器之情形,不过为节省剧团成本,此种大型后场并不多见。
歌仔戏之音乐,可从曲调分类、曲调的运用及后场等方面加以说明。以歌仔戏的原始曲调论,它来自漳州“歌仔”,由歌仔的【四空仔】、【五空仔】及【杂念仔】改编为【七字仔】、【大调】和【杂念仔】等曲调。如【台北调】、【赏花调】、【七字哭】及【七字白】等与【四空仔】有关;【大调】、【倍思】及【柴桥调】等与【五空仔】有关;【杂念仔调】及【慢都马杂碎仔】则与【杂念仔】有关。
后来,歌仔戏又吸收其它剧种的曲调和民间歌谣,使歌仔戏音乐更加丰富。歌仔戏中的【紧迭仔】、【吟诗调】、【浆水】及【慢头】是源自九甲戏;【四空仔】、【阴调】与【梆仔腔】来自北管戏;【送哥调】、【留伞调】、【大补瓮】源于车鼓戏;【绍兴调】来自绍兴戏;【杀房调】来自汉剧;而【卜卦调】、【五更鼓】和【雪梅思君】以及后来的【人道】、【三步珠泪】、【五工工】、【秋夜曲】、【艋舺雨】、【黑暗路】、【思想起】和【农村曲】等曲调则是引自民间歌谣,至今歌仔戏仍不断融合各种歌谣小调,丰富其曲调及音乐之内涵。
歌仔戏曲调除上述渊源外,在发展过程中亦创作许多新曲调,此种新编曲调有来自民间剧团之创作,如【文和调】(“文和歌剧团”)、【南光调】(“南光歌剧团”)及【宝岛调】(“宝岛歌剧团”);亦有因剧情需要所编写的曲调,如【二度梅】、【茶花女】、【状元楼】、【深宫怨】与【倡门贤母】等。
歌仔戏曲调的运用,并无固定模式,通常依剧中情境安插曲调,其中以【七字调】及【都马调】最为常用。以叙述之情境分,【七字调】及【都马调】使用于一般叙述性场合;长篇叙述则常用节奏快速的【杂念仔】。其它曲调则视剧情而定,例如欢愉情境使用节奏轻快的【十二丈调】、【三盆水仙】、【西工调】、【状元楼】、【茶花女】、【留伞调】及【运河二调】等曲调;哀怨时使用速度缓慢的【江西调】、【安安赶鸡】、【南光调】、【望乡调】、【爱姑调】、【霜雪调】及【琼花调】等曲调;激动、愤怒时多用快节奏的调子,如【七字调】快板【藏调仔】。
至于游乐、赏景,多用轻快的【七字调】、【青春岭】及【赏莲花】(亦用于幕后帮唱)等曲调;而【百家春】则为串场时使用;另外尚有部分曲调吸收自广东音乐,用于祝寿、谢幕及打斗等场合。
而悲恸时则采用哭调,哭调为早期歌仔戏音乐一大特色,足以反映台湾社会现实。哭调可分为两种,其一为地方特色的哭调如【宜兰哭】、【艋舺哭】、【彰化哭】、【新化哭】及【台南哭】等;其二为节奏哀怨缓慢的哭调,如【七字哭】、【白水仙】、【金水仙】、【破窑调】、【都马哭】、【运河哭】、【叹烟花】及【烟花叹】等曲调。
此外,某些特殊情境通常应用一些较为固定之曲调,例如昏蹶苏醒时使用【慢头】;鬼魂出现时使用【阴调】;吟诗作戏时采用【吟诗调】;赶路逃亡时用【走路调】或【紧迭仔】;缮写书信用【留书调】(【人生调】);酒楼卖唱用【江湖调】;算命相士用【卜卦调】;乞丐行乞用【乞丐调】。至于特定段落通常亦采用固定曲调,如《益春留伞》使用【留伞调】;《詹典嫂告御状》使用【爱姑调】(【告状调】);《英台送哥》使用【送哥调】等。
歌仔戏音乐中,唱腔之演唱方式有独唱、对唱及齐唱三种。独唱即由一人单独唱完一首乐曲,为歌仔戏最为普遍之演唱方式;对唱即为对答式之歌唱,一般的对唱由两人以歌唱互相对答,其中一人唱前句,另一人唱后句,另一种方式是由一人唱完整首乐曲后,另一人再唱同一乐曲回答的对唱方式,此外尚有三人间互相对答歌唱的方式,而歌仔戏中的【七字仔调】、【串调仔】、【送哥调】及【留伞调】均为对唱的代表性乐曲;齐唱是由两人以上,齐唱同一乐曲,但由于歌仔戏演唱靠口传,同一乐曲,每个人所唱的音高及节奏,经常有所差异。
歌仔戏的后场与其它剧种一样,分为文平(文场)及武平(武场)。文场是丝竹乐器,一般有椰胡(头手弦)、大广弦(二手弦)、三弦、笛子、月琴、洋琴、箫、唢呐及鸭母达仔等乐器;武场打击乐器则有单皮鼓(北鼓,后场总指挥)、堂鼓、梆子、锣、钞、摇板及响盏等乐器。目前有些剧团增加笙、中阮、琵琶、革胡、南胡等国乐,也有加入大提琴、电子琴、爵士鼓、电吉他、萨克斯风等乐器,使用乐器的种类则依剧团的需要而增减。
一般民间剧团后场编制约四至五人,武场打鼓手及锣钞手各一人,文场亦是一人兼奏数种乐器。大型剧团之后场则多达二、三十人,其中锣、鼓、钞各由一人演奏,而文场则有数人演奏一种乐器之情形,不过为节省剧团成本,此种大型后场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