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先天元年临汝县治所在今汝阳
县小店镇
《太平寰宇记》卷八《汝州=》载:“废临
汝县,在州西六十里,本汉梁县地。唐先天
元年十二月割置,于今县西南二十里紫罗
川置,以邑城南临汝水兼郡名为邑之称。
至贞元八年,刺史陆长源以旧县荒残,因
移于东北李城驿之侧,近当大路。周显德
三年,废人梁县,其地为镇”。据引文可
知,唐先天元年十二月,唐政府割梁县(与
汝州同治一城)西部之地,新建一县,因县
城南临汝水而名“临汝县”。当时临汝县
隶属汝州,到天宝元年,汝州改为临汝郡,
故云此县“兼郡名而为邑之称”。此临汝
县县城因贞元八年县治迁往李城驿而废,
故称其为“废临汝县”。贞元八年临汝县
治所迁到东北方向洛汝大道李城驿附近,
新县城与旧县城相比而被称为“今县”,两
个县城相距二十里。至后周显德三年,临
汝县被省去,县治易为镇治,县城变为镇
邑,该镇名“临汝镇”,包括临汝镇在内的
废临汝县东部复归梁县。临汝镇由于地
处交通要道,远近闻名,名称沿袭一千多
年而不变。清乾隆《汝州续志》卷A+OI~汝
镇修复公馆记》:“距汝州六十里,古临汝
也,今为巨镇。”核定今临汝镇方位,东南
距汝州市区确为60里。因汝州与梁县同
治一城,可知古今临汝镇位置未变。
既然临汝镇古今位置未变,那么由此
向西南20里处,便是《太平寰宇记》卷八
所载之“紫逻川”了。
紫逻川,顾名思义,当与紫逻山相关。
紫逻山是汝河上游古老的名山,杜甫《送
贾阁老出汝州》一诗中有“云山紫逻深”‘
旬,其中的云山即云梦山,紫逻即今紫逻
山,两山对峙,相夹汝水,形成险要谷口,
俗称“紫逻口”。出口位于今汝阳县城东8
公里,汝河闯出紫逻口后,豁然开朗,河床
变宽,形成了一个数公里阔的小平原,当
地人称“紫逻川”,是今汝阳县有名的“米
粮川”。此川东连汝州城所在的汝河平
原,是汝河平原的上游部分,从地望上看,
唐先天元年临汝县建立前应属汝州梁县
所辖。故,《金史·地理志》载:“梁,有紫逻
山、汝水。”唐先天元年临汝县治所在汝州
之西60里;而紫逻川中心地带距今汝州
城恰是60里,加上紫逻川东北距今临汝
镇20里,可以肯定,今紫逻川正是唐先天
元年临汝县城所在的“紫逻川”。由于古
临汝县城南临汝水,其城必建在紫逻川汝
河北岸,西与紫逻口、东与梁县西界均保
持有一定距离,方位角是梁县县城之西60
里与李城驿(今临汝镇)西南20里之交
点,而这个位置正是今汝阳县小店镇镇政
府所在的小店街范围。至此可以断定,今
汝阳县小店镇小店街即唐先天元年临汝
县县城所在,县治所在。
二、唐先天元年临汝县是今汝阳县之
真正前身
唐先天元年临汝县县治虽然在今汝
阳县境内,但还不能据此说今汝阳县的前
身就是唐先天元年临汝县,二者是否具有
前后身关系,还要看二者的辖境是否基本
重合或大部重合。
《新唐书·地理志》记汝州·临汝郡·临
汝县:“先天元年置。有清暑宫,在鸣皋山
南,贞观中置”。引文中有清暑宫,是辨认
唐先天元年临汝县西界的重要标志。
清暑宫是唐太宗消夏避暑的行宫,贞
观十四年,太宗令将作大匠阎立德督建于
鸣皋山南。鸣皋山,本名九皋山,因《诗经
·小雅·鹤鸣》有“鹤鸣于九皋”句,又称鸣
皋山。该山地处今伊川县西南边境,是今
伊川、嵩县、汝阳三县的界山,山北是伊川
县,山南偏西是嵩县,偏东是汝阳县,即鸣
皋山正南一线是今嵩县与汝阳县的界限。
这样,清暑宫的位置或在鸣皋山西南,或
在呜皋山东南,二者必居其一。由于嵩县
在唐先天元年名“陆浑县”,如果清暑宫在
今嵩县境内,那么唐先天元年时,必在陆
浑县境内。但史书明载清暑宫是在临汝
县境不在陆浑县境,所以,清暑宫位置不
可能在今嵩县境,而只能在今汝阳县境。
这样唐先天元年临汝县西界已明,即当时
临汝县与陆浑县的交界大致为今汝阳县
与嵩县交界,具体来说,在鸣皋山南汝水
进入汝阳盆地前的河谷地带。
唐先天元年临汝县东界,史书虽无明
载,但可从贞元八年临汝县迁治时边界变
动信息中窥知梗概。《旧唐书·地理志》记
汝州临汝县:“先天元年置。贞元八年,以
梁县西界二乡益之,兼移于石壕驿。”石壕
驿,方位同“李城驿”,盖为一驿二名。当
临汝县治所向东北迁移到石壕驿或李城
驿时,为何要并入梁县西界两个乡呢?这
有两种可能,一是石壕驿地在梁县境,由
于驿站正当洛京至汝州的大道,交通发
达,是建新临汝县县城的理想之地,但这
里隶属梁县管辖,汝州刺史陆长源要使这
里成为临汝县政治中心,就不得不调整区
划,把石壕驿所在的梁县西界二乡划入临
汝县版图;二是石壕驿一带虽在临汝县
境,但逼近梁县西部边界,若以此地为临
汝县政治中心,其东侧无回旋余地,因此
将梁县西界石壕驿东侧两个乡划给临汝
县。
县小店镇
《太平寰宇记》卷八《汝州=》载:“废临
汝县,在州西六十里,本汉梁县地。唐先天
元年十二月割置,于今县西南二十里紫罗
川置,以邑城南临汝水兼郡名为邑之称。
至贞元八年,刺史陆长源以旧县荒残,因
移于东北李城驿之侧,近当大路。周显德
三年,废人梁县,其地为镇”。据引文可
知,唐先天元年十二月,唐政府割梁县(与
汝州同治一城)西部之地,新建一县,因县
城南临汝水而名“临汝县”。当时临汝县
隶属汝州,到天宝元年,汝州改为临汝郡,
故云此县“兼郡名而为邑之称”。此临汝
县县城因贞元八年县治迁往李城驿而废,
故称其为“废临汝县”。贞元八年临汝县
治所迁到东北方向洛汝大道李城驿附近,
新县城与旧县城相比而被称为“今县”,两
个县城相距二十里。至后周显德三年,临
汝县被省去,县治易为镇治,县城变为镇
邑,该镇名“临汝镇”,包括临汝镇在内的
废临汝县东部复归梁县。临汝镇由于地
处交通要道,远近闻名,名称沿袭一千多
年而不变。清乾隆《汝州续志》卷A+OI~汝
镇修复公馆记》:“距汝州六十里,古临汝
也,今为巨镇。”核定今临汝镇方位,东南
距汝州市区确为60里。因汝州与梁县同
治一城,可知古今临汝镇位置未变。
既然临汝镇古今位置未变,那么由此
向西南20里处,便是《太平寰宇记》卷八
所载之“紫逻川”了。
紫逻川,顾名思义,当与紫逻山相关。
紫逻山是汝河上游古老的名山,杜甫《送
贾阁老出汝州》一诗中有“云山紫逻深”‘
旬,其中的云山即云梦山,紫逻即今紫逻
山,两山对峙,相夹汝水,形成险要谷口,
俗称“紫逻口”。出口位于今汝阳县城东8
公里,汝河闯出紫逻口后,豁然开朗,河床
变宽,形成了一个数公里阔的小平原,当
地人称“紫逻川”,是今汝阳县有名的“米
粮川”。此川东连汝州城所在的汝河平
原,是汝河平原的上游部分,从地望上看,
唐先天元年临汝县建立前应属汝州梁县
所辖。故,《金史·地理志》载:“梁,有紫逻
山、汝水。”唐先天元年临汝县治所在汝州
之西60里;而紫逻川中心地带距今汝州
城恰是60里,加上紫逻川东北距今临汝
镇20里,可以肯定,今紫逻川正是唐先天
元年临汝县城所在的“紫逻川”。由于古
临汝县城南临汝水,其城必建在紫逻川汝
河北岸,西与紫逻口、东与梁县西界均保
持有一定距离,方位角是梁县县城之西60
里与李城驿(今临汝镇)西南20里之交
点,而这个位置正是今汝阳县小店镇镇政
府所在的小店街范围。至此可以断定,今
汝阳县小店镇小店街即唐先天元年临汝
县县城所在,县治所在。
二、唐先天元年临汝县是今汝阳县之
真正前身
唐先天元年临汝县县治虽然在今汝
阳县境内,但还不能据此说今汝阳县的前
身就是唐先天元年临汝县,二者是否具有
前后身关系,还要看二者的辖境是否基本
重合或大部重合。
《新唐书·地理志》记汝州·临汝郡·临
汝县:“先天元年置。有清暑宫,在鸣皋山
南,贞观中置”。引文中有清暑宫,是辨认
唐先天元年临汝县西界的重要标志。
清暑宫是唐太宗消夏避暑的行宫,贞
观十四年,太宗令将作大匠阎立德督建于
鸣皋山南。鸣皋山,本名九皋山,因《诗经
·小雅·鹤鸣》有“鹤鸣于九皋”句,又称鸣
皋山。该山地处今伊川县西南边境,是今
伊川、嵩县、汝阳三县的界山,山北是伊川
县,山南偏西是嵩县,偏东是汝阳县,即鸣
皋山正南一线是今嵩县与汝阳县的界限。
这样,清暑宫的位置或在鸣皋山西南,或
在呜皋山东南,二者必居其一。由于嵩县
在唐先天元年名“陆浑县”,如果清暑宫在
今嵩县境内,那么唐先天元年时,必在陆
浑县境内。但史书明载清暑宫是在临汝
县境不在陆浑县境,所以,清暑宫位置不
可能在今嵩县境,而只能在今汝阳县境。
这样唐先天元年临汝县西界已明,即当时
临汝县与陆浑县的交界大致为今汝阳县
与嵩县交界,具体来说,在鸣皋山南汝水
进入汝阳盆地前的河谷地带。
唐先天元年临汝县东界,史书虽无明
载,但可从贞元八年临汝县迁治时边界变
动信息中窥知梗概。《旧唐书·地理志》记
汝州临汝县:“先天元年置。贞元八年,以
梁县西界二乡益之,兼移于石壕驿。”石壕
驿,方位同“李城驿”,盖为一驿二名。当
临汝县治所向东北迁移到石壕驿或李城
驿时,为何要并入梁县西界两个乡呢?这
有两种可能,一是石壕驿地在梁县境,由
于驿站正当洛京至汝州的大道,交通发
达,是建新临汝县县城的理想之地,但这
里隶属梁县管辖,汝州刺史陆长源要使这
里成为临汝县政治中心,就不得不调整区
划,把石壕驿所在的梁县西界二乡划入临
汝县版图;二是石壕驿一带虽在临汝县
境,但逼近梁县西部边界,若以此地为临
汝县政治中心,其东侧无回旋余地,因此
将梁县西界石壕驿东侧两个乡划给临汝
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