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侣丿世界吧 关注:5贴子:191
  • 3回复贴,共1

     以诗会友,楼主你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1-09 21:28回复
    盘点历史上名字取得好的二十人:初见惊艳,再见依然

    这不是历史
    2016-11-20
    阅读 41万+
    关注
    两千年封建王朝,那些曾在尘封的历史舞台上华丽起舞的人儿,或风华绝代,或暗伤穿心,转身尘世间,陨落如星光绚烂,划过星空,落尽繁华。历史叹息间,凄美如昙花。

    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
    第20名:谢安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曾说自己十分有幸,因与谢安的字相重。“谢”是“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名门望族,“安”是他的心安。抛却谢家的声望,“谢安”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名字,可他却用生命为后人诠释着这个名字的真正内涵。这个名字,是诠释他真正生命的谶语。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谢安隐居东山几十年,世人长叹“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谢安笑而不答。 时机不到。风神秀彻的谢安,运筹帷幄的谢安,是安于等待的,等天下有难,他自会力挽东晋于狂澜。 从东山再起到淝水之战,谢安完成了从安于身到安于国的华丽转身。相比于工于谋天下,拙于谋自身的韩信、鸟尽弓藏的文种和信奉黄老的张良,他无疑是将为人为臣之道领悟最深之人,也是历代文人最为推崇之人,风流无人出其右。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这是楚庄王。不鸣万人待其鸣,一飞万人为其震,这是谢安。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容颜为君尽
    第19名:绿珠
    绿珠(?~ 300),传说姓梁,西晋石崇宠妾,中国古代著名美女。绿珠,好像碧玉一样,有浅浅的纹路,干净地像是渺渺高山上的清泉,一入眼,便再也不能忘记。 真美,是阆苑仙葩比不了的纯粹。
    绿珠是为石崇而死的,石崇是晋朝有名的富豪,生活极尽奢华。他珍珠十斛得到了绿珠,她从此跟着他,为他舞低杨柳,为他歌尽桃花,为他做她一切能做的事,包括死亡。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而招展其璧就更是“罪”了。孙秀爱慕绿珠,向石崇讨要。石崇虽生活糜烂,却颇有魏晋之风,掷地有声地对答:“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这句话甚是动人,不知石崇后来后不后悔,可我宁愿相信他,相信绿珠。赵王伦于是派兵杀石崇,石崇进退两难。 他对绿珠叹息说:“我现在因为你而获罪。”绿珠流着泪,站在他为她修建的崇绮高楼上,水绿衣衫被风扬得像凌风欲展的蝶:“愿效死于君前。” 她跃下华美的楼,落花依然像初见那年飘落下来,衣袂翻转,尘埃落定,碧绿的珠儿,碎了。 她宁为玉碎,也不负她的郎。石崇死在八王之乱中,草草结束了一生。他们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容颜为君尽。

    但闻佳期邀相送,扶苏心比天下重
    第18名:扶苏
    扶苏(?—前210),秦始皇长子,嬴姓,名扶苏。荷花依然开,大山依然在。扶苏树湮没在群芳中,扶苏公子埋没在乱世里。据说公子扶苏的母亲郑妃是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诗三百,思无邪。始皇为长子取名扶苏,愿其能像大鹏、扶苏树一样扶摇直上九万里。
    事实上,扶苏也确实如此。我从未有幸看到过和公子重名的扶苏大树,可“扶苏”二字,却随着这悲怆久远的故事扎根在我心里。看似普通,实则大气,扶苏复苏,扶大秦帝业,苏天下苍生。他一直在努力。父赐子死,子不得不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抵匈奴、直言谏、触龙鳞、引剑刎…公子扶苏为这个已快穷途末路的秦帝国尽了最后一份力,沧海横流,他只是冥冥众生中一滴水,滴落时,秦的气数也尽了。后来,陈胜吴广起义,谈到公子扶苏,依然止不住遗憾和愤恨。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公子短短的生命是流星,和蒙恬、章邯一起照亮了大
    秦最后的黑暗。如果他还是那个倜傥的公子,如果他能回家,多好。陌上人如玉,公子士无双。

    鸾镜朱颜尤胜君,天教我辈登青云
    第17名: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字“曌”(zhao,含义是日月当空,“曌”是武则天为自己发明的字)。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女皇帝。有一本书叫《且试天下》,天下是用来“试”的,这是多么霸气和狂傲的人才能说出的话。而女帝武则天呢,天下是用来“择”的。“试”是考、测验,按照预定的想法非正式地做,就是说天下什么的洒家偏要去闯上一闯。而“择”是选择。
    嘿,天下算什么!
    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鸿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那个有着凌人傲气名字的女子用狭长的眼冷冷观看着宫廷悲欢,她抛弃了爱、抛弃了作为女子应有的一切,她不甘心沦为草芥,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复遗臭万年!
    唐宫的寒风,感业的烟香,帘前的金座,教会她:向上爬。终于,武媚娘爬到了顶端。强硬的政治手腕,缜密的军事策略,她比男人还果断地“选择”,着心中理想的天下。多少年了?连红艳得牡丹都空了,风从洛阳东起,香至长安西漫。乾陵猝然间立起了一块碑-无字碑。
    你想说什么?
    六合间只有风。
    你想留下什么?
    六合间只有叹息。
    她终究“择”了自己的天下,可她宁愿,依然是那个娇滴滴的媚娘,长下泪等着如意郎来验取她的石榴裙。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第16名: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1683 ~1706),门巴族人。六世达喇嘛,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仓央嘉措是藏名译来的,我把它放在这里,只因它的意思是:音律之海。可我最爱的还是另一种翻译:梵音海。嘉措不仅仅指海,更是指大智慧。梵音是佛音,是卓然妙音,世人参悟不透的佛语,正像仓央嘉措自己说的:为竖幡幢诵梵经,欲凭道力感娉婷。他觉梵音就是世间风月,逞论别人,他也许自己就没有悟透何为梵音,可又为何要悟?鸿蒙初辟本无姓,打破冥顽需悟空。读《悟空传》,比起那个心如明镜的唐僧,仓央嘉措更像是“宁愿死也不肯输”的悟空,身在素净的布达拉宫,心想繁华的拉萨街。他说他“白璧有微瑕,曾到拉萨卖酒家。”在红尘人看来,这不是暇,在空门人看来,这不仅仅是暇。
    十五年世俗浪荡,整八年梵行修道。仓央嘉措的心中有一个浪子宕桑汪波,他向的是尘,不是空,是野鹤,不是菩提。
    生我何用?不能欢笑,灭我何用,不减狂骄。仓央嘉措有他存在的理由,他是人,不是佛,纵然有天有佛,也不能勉强他做任何事。但这毕竟为统治者所不容,在他被押送往北京进行废黜的途中,仓央嘉措死在那片“青色的海”边——梵音之海,湖水用它通透意达的胸怀包容了这个犯戒的少年,鹫鹰滑翔天际,叼去少年的骸骨,传说流淌在山高水远的另一边。
    他叫仓央嘉措,梵音海中的仓央嘉措。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北周终不还
    第15名:高长恭
    高长恭(公元?----573年),姓高,名肃,字长恭。中国历史,最美不过魏晋南北朝;北齐历史,最美不过兰陵高长恭。
    肃是肃敬,长恭自然是长久肃敬,古人取字尤爱用字释名,字又比名更深一层。如李白字太白,谢安字安石,韩信字重言(这个应是后人所取),二者相得益彰。
    “长”字本身就代表着长久、漫长、生长,有深入灵魂的悠远腔调。《蒹葭》里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本是写爱慕而难以接近的长怅惘、长相思之苦,而之于兰陵,更多的恐是置身家国猜忌中的愤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昔有杀神白起,后有国公徐达。帝王之路容不得半点沙子,他们自恃真龙,哪知真龙也需虾兵蟹将为其冲锋陷阵。 兰陵生命太短,没能长久地“肃敬”,只有长久地“肃静”。长空飘雪,兰陵将这杯酒饮下,点燃的债卷扬起飞尘,飞舞在他俊美绝伦的脸前,横绝了千年的时空,这是它他跳的最后一支舞。
    四年后,小怜的玉体横陈朝堂,周师踏马而来,剑指北齐。
    千年后,当《兰陵破阵曲》从那一衣带水的国土传来时,伶人依依呀呀的声调诉说着的王子,是神州再无的风华。 顿然彻悟,兰陵之后,再无高长恭。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第14名:赵飞燕
    赵飞燕(?~公元前1年),西汉汉成帝的皇后和汉哀帝时的皇太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唐家玉环,汉宫飞燕。燕是玲珑的飞禽,燕也是倾国的美人。飞燕飞燕,总让人想起画梁上轻巧的生灵,乍开剪刀的尾,飞过雕满暗纹的廊玄,筑巢在江南的孔桥下。可是那唤作飞燕的美人,一进了这亭廊,就再也没能出来。
    很多人都认为赵飞燕是红颜祸水,是她间接地导致了西汉的覆灭,这无疑有失偏颇。赵飞燕终其一生也没有参与政治,她只是一个努力往上爬的妃子,尽管她残杀皇子、秽乱宫廷,这只是拉拢皇帝、保住自身的一种手段,和官员们尔虞我诈是一个道理。她不是一个善良的女人,可亡国,不是她的错。
    在那种时代,既然我们把所有功劳都归功于男人,我们就不能把所有罪恶归结于女人。赢洲之中,金盘之上,她拥起盛世的繁华,为成帝跳那支舞。无方的笙缓缓漫开,九天的绸带凌波而来,阳春三月白雪纷纷落下。清铃声骤响,一只皓腕牵着薄纱,半遮容颜旋转留仙长裙,薄风扬起玄女耳畔的纱——刹那就迷了心魄。
    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几年后,成帝在某个缠绵夜里,死在她妹妹的床榻之上。飞燕死的时候,姑苏还是旧模样。笙歌掩不住华堂,菱歌胜不了春芳,姑苏的月是故乡,不是缭乱心惊的未央。蜻蜓夹着蛱蝶飞过树苍苍,燕子呵,再也回不了篱巴墙。

    烽火燎天悲歌泣,致使荒魂返故乡
    第13名:慕容冲
    慕容冲(359-386),小字凤皇,西燕威帝慕容冲,鲜卑人,十六国时期西燕国君主。
    慕容涉归鲜为人知,可读到“涉归”二字时,心绪还是顿了顿。他趟水过河,河
         以诗会友,楼主你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1-09 21:28
    回复
      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第6名:林徽因
      林徽因(1904.06.10~1955.04.01)。 建筑学家和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魂萦梦牵的杭州美得风情万种,烟雨迷蒙中,西湖半掩容颜,见证了一代佳人的缘起。
      人们取名总以风骚二书为蓝本,林徽因的名字出自《诗经▪大雅》中: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赞美周文王及其母亲妻子的颂歌,“徽音”意为美誉,她祖父先是为她取名林徽音,在她身上载了许多希望。早年间,有一个名叫“林徽音”的男子常发表诗歌,林徽音(女)便改名为“林徽因”,以示区别此林徽因非彼林徽音。
      林家女子总是优雅而有才情,或许是双木给了她们诗意的栖居,得以纵横。“徽因”比“徽音”少了一份女子娇气,多了一点因果看透的豁达。
      十六展眉,她邂逅徐志摩,泰晤士河边他会给她念他写的诗,他英俊倜傥、满腹才华,可英伦风光中是他沦陷,他抛下尚有身孕的妻子张幼仪,他抛下他两岁的孩子,他抛下他所有的责任和自尊来爱她。这诗人太执着于梦想中的诗意女子,他把他丰沛的想象力赋予徽因,可他爱上的只是他的梦,这是不完整的爱情,正如后来徽因的文字里说“他爱的不是我”。
      林徽因离开了徐志摩。这是偶然,也是必然。就像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诗《偶然》: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诗人死在天空中,可惜没做成那一片云。他有他的陆小曼,她与他再无瓜葛。
      林徽因的方向是梁思成,那个建筑学家和她有相同的爱好、理想。江南的女子婉约到虚幻,而梁思成给了她真实的呵护,没有康桥诗人的潇洒忧郁,他踏实安定,这就足够了。这是爱情。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金家老友。我们不能说金岳霖一定是为了林徽因终身不娶,毕竟哲学家的心太邈远博大,可他爱林徽因,是他等待,是他放手,是他退出,是他在旁人都忘了时还记得她生日,这毋庸置疑。
      1954年,6月。林徽因死于风寒,弥留之际,她最后念着的,还是梁思成。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人的一生不可能只爱一个人,她笑说爱情只是宿命摆下的一个局。
      短暂的瞬间,漫长的永远。
      民国第一才女是个美人,埋在了人间四月天,风华却已传了百年。
      品林徽因,清茶隽语足矣。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第5名:李白
      李白(701年-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我要怎么来说他呢?那些个古代大智慧的神来之笔都无法把他描绘得完全,我这拙笔又怎么写得出他万分之一的狂傲?
      但,还是从名字开始。
      骆宾王七岁成诗,(相传)李白七岁成“名”。那年春日院头,花开嫣然,木翠葱茏,父亲李客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道:“火烧叶林红霞落。”前三句已出,后句待续,是时蜀地李花一簇簇爬满枝头,李白仰头,灵光乍现,缓缓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天地失色,万物中仿佛只剩下孩子和那一树白花。白是七彩之光的交相融合,白是明镜非台的大彻大悟,白是万物最初的本来面目。父亲便为他取名——“李白”。
      李白,简简单单,干干净净。李叶是绿色,李花是白色。李白分两色,自然在其间。名字本是单调的字眼,可有了颜色相衬,便从黑白中脱离成独立的整体,有了灵魂。这名字,说它大雅也成,大俗也罢,毕竟雅俗无界,一念之间而已。可李白这个人,你不得不说他大雅,雅到极致。
      世人皆赞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却也推崇曹孟德志在千里的决心,那么,是入是出,是做卧龙还是大鹏?
      李白选择后者。
      以李树而名的青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长江和山峡伴着青莲的家乡梦传他到远方。
      一路上他把悲欢歌尽,才名远扬。江陵、金陵、岳阳……最后是长安——他理想中展翅高飞的土地。
      长安花不是一日能看尽的,凌烟阁不是暂且就能图画的。有志者并不是事竟成,百二楚关照样归了汉;苦心人并不是天不负,三千楚甲还是吞了越。我们以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殊不知现实就一白骨精!
      朝廷不重视,官场太黑暗。他怨笔写长安“长相思,在长安”,他愤笔写长安“行路难,归去来”。可是长安长到那么远,谁能独自走完这漫漫功名路?他离去又归来,还是没能一展宏图,扶摇九万里。李白太骄傲,太潇洒,不会阿谀奉承,不懂尔虞我诈,他注定了做那李树,登不了国色牡丹那所谓的“大雅之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还是,选择了前者。
      李白受牵连发配夜郎,死在金陵。华夏一代惊才绝艳的诗仙就此成为绝唱。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千年后再去触碰那些早已泛黄的诗词,是后世蘸尽墨池水再也写不出的狂傲,是他一个人的传奇。
      那么,就寄愁心与明月吧,随他直到夜郎西。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第4名: 高渐离
      高渐离(生卒年不详)。 战国末燕人,荆轲的好友,擅长击筑(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
      司马迁《史记》中最扣人心弦的,至少我认为,是《刺客列传》。他们只需一把匕首或一把剑,凭着一颗胆,创造出古老依旧惊心动魄的刺杀行动。
      我随着曹沫仗剑登坛,看着专诸鱼肠剑挺,见着豫让吞炭音哑,听着聂政广陵之散,瞧着荆轲图穷匕见,最后,看到了那个背着筑的琴师。
      短短几百字,他就走过了史书上的一生。第一次看时,前面那些曲折故事的主人公早已没有印象,我所记得的,只有那个名字——高渐离。
      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
      “离”本身就是悲伤。悄悄是离别的笙箫,离人哀,离歌怨,生离死别道尽世间最大的悲哀。离是离离原上草萋萋满别情,离是月的阴和缺、月成玦,离是分崩离析而不能守,离是爱不能求不得,离还是——我们曾经肩并肩后来尘归尘。
      可它翩翩还是渐离,渐读一声,是“浸”也是“慢慢流入”。渐离渐离——慢慢的,我们的所有情还是如逝水东到别离。
      可是荆卿呵,那不会消失,这只是一种循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荆轲唱歌,他击筑,世俗人的眼光于他们的潇洒不过飞蛾扑火,他们相识相知,心意相通。
      快乐的日子总是不长久,公子丹请荆轲助他刺秦,心怀大志的荆轲慷慨答应。易水岸,白衣飘扬,他为他击起筑,风扬起长发,高渐离只是低头,不去看荆轲越来越远的背影,激昂的音律拍打河岸,易水定格在指尖落下的一刻——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可是这一去,就是再也没回来过。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一人一筑,白衣只身往秦宫。他不是不怕,只是觉得,若是离别太久,也许荆轲他会寂寞,那他就让那暴君和他陪葬或是自己去找他。
      高渐离凭借他世无其右的乐声渐渐逼近了秦宫。快了。秦宫林宇高阁,金碧辉煌,可他什么也看不见,琴师却被熏瞎了眼。始皇多次被行刺,早已有了戒备,知道高渐离是荆轲朋友,却惜他无双才艺,便只好夺取了他双眼。
      如履薄冰。他千般谋划,把铅装入筑中,待到始皇靠近时,伺机用筑砸向那个凶手。嘭,一声闷响,是地,失败了。
      最后,他想起荆轲,想起他在燕国同他唱的歌,想起他说起刺秦的坚定,想起他渐渐离去的背影——我们曾经肩并肩后来尘归尘。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
      嘭。又是一声闷响,地上的人早已没了呼吸,可是他的手指,还抚着弦。
      “如果我死了,记得给我弹小曲儿。”他说过。
      “翼折雨兮,奈之若何,朔风凛凛,终不离兮。”
      后来的谁再唱起这歌谣,才想起其实他未遂了这名这宿命。那忧郁沉稳的琴师,原来有这样不甘和炽热的心。我们曾经肩并肩后来尘归尘,生死相随。
      荆卿呵,渐离渐离——终不离兮。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第3名: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著名词人之一。
      纳兰性德和知交从来不称呼“性德”,他们更为偏好的,是“容若”这个字。
      原因现在早已不清楚,但可以说明,无论是纳兰本身,还是我们,更为喜爱的,始终是“容若”。
      纳兰容若,容若。虽然是音译,但这也是一阕绝佳的好词,好词不必过分字字追究,如此反而味同嚼蜡,食之无味。我们只需把它轻轻放在舌尖,幽转不息的味道便缱绻于唇齿,涤荡开来。
      相门翩翩公子,江湖落落狂生。清初第一才士,千古伤心词人。
      杨雨教授这四句精炼地概括了纳兰这个人,生于“淄尘京国,乌衣门第”,心往“相濡以沫,笑傲江湖”。
      他说“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心人)易变”,纳兰从御前侍卫到悼亡诗人,这心确是变了。人不可能不变,时间向前,人不可向后,或许这是一种悲哀,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使得人类以变化后绝对的优势“傲视众生”。
      心在变,那情呢?纳兰一生有三段情,这最深的一段,是他的结发妻子卢氏。或许“一生一代一双人”是他最终的企盼,纵然他“不辞冰雪为卿热”,却也逃不过“一宵冷雨葬名花”的凄清结局。
      “早点回来。”
      “好。”
      三年的举案齐眉,赌书泼墨,将他们的爱推到了最高峰。情在最深处终止,就像流星在最美的时刻划落,凝固于记忆之中的,永远就是最美好的。沧海桑田,“一生一代一双人”只是深切的愿望,爱情终究不会永远深似海,纳兰和卢氏也不可能永远像初见初恋那般投入,所以上天带走了他的妻,毁灭了他,也缔造了他。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
      悼亡诗将他推上人生的至高点,情感上最降到了最低点,是福是祸,我也不好评说。
      后来他又爱上了一个女子,或许是爱,或许不是,可这不重要了,他最爱的,始终是他的妻。
      三十一岁那年夏天,风光正好,兰花却凋零在这生机盎然的时光中。锦衣公子离开这个他无所留恋的尘世,去找他的爱人,他的妻。
      清泪尽,纸灰起。
      “早点回来。”
      “好。”
      “我回来了。”
      夜雨铃响,却无白衣凭朱阑静立,月化为环,秋坟未歇双蝶翅轻展。她入了他的画,从此生死不离。
      别唱木兰花令,别哼长相思,别打扰他们的相见,他已等了许多年。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1-09 21:54
      回复
        第2名: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流艺术家画派创始人。
        前面这么多名字,许多都带有悲剧色彩,纵然的确是悲剧,可取名也不会有“悲”字。有些东西,还是婉约点好,毕竟“悲”的重量,不是一个单薄字体所能承受得了的。而艺术家是永远不会悲的,他们有的,顶多是未完的遗憾。
        徐悲鸿就用了“悲”字。据说在他十七岁那年,他去亲友家吃喜酒,满座衣冠楚楚,只有徐悲鸿一人粗布大褂,人们的嘲讽和白眼,使他如坐针毡。顶着世俗的压力和平寒的出身,他借钱读书,可贵人们眼高于顶,怎会瞧得起这个贫家子?
        世态炎凉,前途渺茫。千里马不得伯乐,是否将姘死於槽枥之间?他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
        悲鸿悲鸿,“悲”跌入谷底,“鸿”跃入云端。悲是我生不能承受之轻,鸿是我死不能承受之重。用此名的人定然是隐忍到激烈的人,看惯悲情的心胸定是我等没有的雄浑。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他注定不凡。
        徐悲鸿辗转各地,只为了寻求艺术的真谛。在求学路上,他学而不倦,将西方画法完美融入到水墨画中,在山水笔墨中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真实存在。西洋画求个“形”,中国画求个“神”,他力求形神皆备,于无我处寻我,于无人处寻人。
        他狼豪笔一挥,侧峰转为嶙峋之势,鬃毛尤墨香,毛毡上生宣晕开浸痕,奔马仿佛破纸而出,一马踏万世基业,锋棱瘦骨一笔便成。成转战三千里,曾挡百万师。墨罢,收笔,字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五十八岁那年,他和他最为仰慕的人死在同一个年岁,梦中的悲鸿是否还挥着狼毫,和他爱的奔马踏河山而来?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他看过同,却没见过大同。妻子廖静文将他上千件作品与收藏无偿捐献给国家,徐悲鸿纪念馆拔地而起,文革时的静默使它感受沉闷的嘶鸣,历史如马,我辈如斯,悲鸿的墨香中是艺术家死如秋叶的静美和一个守护者的忠实。
        猎猎寒风中,透骨丹青里,奔马俯仰间越千里而终归于墨。
        我曾经爱水墨爱的痴狂,最后却只叹一句“我负丹青。”
        正如吴冠中所说:身后是非谁管得,其实,生前的是非也管不得。但生命之史都只有真实一份,伪造或曲解都将被时间揭穿。
        而他,自不负丹青。

        第1名:历史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1-09 21: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