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雷雷吧 关注:14贴子:308
  • 3回复贴,共1

“八卦御猫”系列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和咱们的御猫大人有关系的任何一种事物,都是我们拿来八卦的对象。

另:郑重声明:本贴不恶搞,乃是正宗文化小品文


1楼2008-10-24 15:40回复
    其一 家族源流

    这一部分可能和猫没有什么关系,是讲他可能的祖宗和家族名人的

    史料中记载,通常“展”姓有这样两个分支:(1)出自姬姓,以字为氏,春秋时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其孙无骇以展为氏。(2)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辗迟氏,入中原后改为展氏。从这种情况来看,有相当大一部分“展”姓后人是地地道道的华夏正统。由于后一种情况史料散佚的很严重,所以像小梦这种非专业人士很难8到第一手资料,所以,暂不论述。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在第一部分这里面出现了“姬”和“展”两个姓氏,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在上古时代,中华民族还处在母系氏族时代的时候,全天下共有几十个母系部族,每个部族都有一个属于她们部族的名称,这些名称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姓”,而这些古老的“姓”中。流传至今的有22个,而“姬”便是其中之一。后来,人类社会慢慢进入父系氏族时代,原来的母系氏族便渐渐的产生了分化,变成了若干个以父系宗祖为传承的小分支,每个小分支又取了他们各自的名字,这便是“氏”。

    “姬”姓部落到了五千年前,诞生了一位非常伟大的父系氏族首领,这便是“黄帝”,他带领整个“姬”姓部落,打败了另一个“姜”姓部落的首领“炎帝”,将两大部族合二为一,奠定了汉族(早先称之为华夏族)的基础,也就是说,我们现代汉族的子孙大多是这两个部族的后裔。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展”氏一支子孙,流淌的是最正宗的华夏民族的血液。

    历史在发展到周代,“展”作为一个宗祖的标志终于登上历史舞台。周武王(“姬”姓)建立周朝后,把他的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弟弟“旦”分封到鲁国,他的儿子成为鲁国的第一任国君。这位伟大的弟弟,就是后来辅佐年幼的成王将周朝发扬光大的那位“周公”。鲁国第十二代君主鲁孝公(前795年-前769年)的第四个儿子名叫“子展”,当这个叫“子展”又有了一个孙子叫“无骇”,这位叫“无骇”的王孙去世后,当时的国君鲁隐公便让“无骇”的后人用“展”这个字作为“氏”,从此,世界多了一个全新的姓氏。(顺说一句,鲁孝公的另一个儿子叫“臧”,就是“臧”氏的祖先。)这种状况在春秋时代极为常见,比如,孔子的“孔”便是他父亲的字。如此说来,展姓的起源应当在现山东省境内。(激动一下,虽然小梦其实是齐国人。而鲁国又是被齐国灭掉的,如此看来,还是仇人……)

    再后来,“无骇”的儿子,历史上颇为著名又鲜少资料留下的名人柳下惠,登场了……


    2楼2008-10-24 15:41
    回复
      历史上最早使用“展”这个姓氏的,应当是这样两个人:展禽和展喜。

      展禽,名获,字禽。封食邑于柳下,死后谥为“惠”,所以亲们已经知道了,他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坐怀不乱”的柳下惠(这也是“柳”姓的宗祖),当然这个名字是在他死后才出现的,他在世的时候,他的姓名为展禽。想想我们的御猫大人,还真有先祖遗风……

      展禽是无骇的儿子,也就是以“以礼治国”思想的倡导实践者周公的嫡系子孙,所以有的亲说他与孔子都是君子的典范,但单从他的出身看,在道德修养和当世人们的认知度上,他其实是要远高于孔子的。

      先说说他最著名的“坐怀不乱”。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展禽外出投宿于都城门外,适逢天寒,有一女子路过也来投宿,展禽让他进来后,屋内因没有什么取暖设施,时年二十六岁的展禽为防那女子冻死,将其抱在怀中,并解开衣襟将其裹住。如此坐至天明,两人并没有任何越礼的事情发生。

      早年就听过一些人说道什么柳下惠先生XX无能,其实展禽在他二十九岁和三十七岁那年,共生育了两个儿子,至于有没有女儿,史料中没有记载。所以,我们很明显的可以看出,那个风雨之夜发生的的确是一个焕发着人性关爱的伟大光辉的故事,里面没有任何一点龌龊和不洁的思想和行为。

      但展禽最为世人称道的却不是这一次寒夜救人,而是在论语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展禽在鲁国几次做官,有几次被罢黜,赋闲在家。其他国家的君主仰慕他的名声,纷纷派人重金来邀请他,可他都没有答应。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回答说:“我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到了哪里也难免被黜免的结果;如果放弃做人的原则,在鲁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禄。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

      这件事足以说明他是一个刚正不阿,能够坚持自己做人的准则的君子。

      另一个故事便和他的弟弟有关,他的一个弟弟(当然还有另一个,待会儿再说)叫做展喜,有一次齐孝公领兵伐鲁,鲁僖公派展喜去慰劳士兵以便迎战。展禽得知,便向弟弟授以方略,让他到齐营去见齐孝公。孝公问:“我齐国在军压境,你们害怕了吧?”展喜笑道:“小人才会害怕呢,君子是不会害怕的!”孝公不解地问为什么。展喜说:“凭先王之命,当初鲁之始封国君周公和齐的始封国君太公(姜子牙)曾共同辅佐周成王,成王曾赐以盟书,说齐鲁两国今后要世代修睦敦好,不可以互相残杀。现在盟约尚藏在内府,载于史书,每当新君即位都要郑重地宣誓永志不忘。你才即位几天,怎么能把这事抛在了脑后?”齐孝公无言可对,自知理亏,只好撤兵。

      这件事虽说有点逞口舌之能的嫌疑,但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其实展禽教给弟弟的,这是最正派的外交之道:用最正规最合乎礼仪的理由来劝诫敌人,进有据,退有礼,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正是为政者所应当掌握的基本技巧。而能想出这套言辞,并敢于用它来说服对方的,非展禽此等凛然正气者不能为也。


      仅仅有一个展禽,展氏一门就非常令人景仰了,但偏偏出了个另类——跖。

      这个人确实是展禽的弟弟(和展喜谁大谁小不清楚,但想到无骇老爹在展禽六岁那年就死去了,这三兄弟的年岁应当差不许多),但比较普及的资料里,从来没有提到过这个人的姓氏,只是一般在他的名字前冠以“盗”这个职业。没错,他就是“盗亦有道”的原创作家——盗跖先生。盗,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而是为了惩罚无良,伸张正义(这不就是“侠”么?)

      之所以称他为先生,实在是这个人太有才了,竟然让能言善辩又威严端方的孔老夫子碰了一鼻子灰。故事是这样的:

      跖先生领着一帮人劫富济贫,清洗了不少豪富人家,孔子认为他这样太不应该,先找到他的哥哥展禽,问他你这个做哥哥的怎么不管管你的弟弟?向来方正不阿的展禽先生叹了口气,说道,那个人啊,我说什么他从来不听,你让我这哥哥怎么管?不仅我管不了,我劝先生你也不要去,那个家伙呀,太能说了。

      怎么个能说法?孔子在盗跖的门前就先丢尽了面子,门卫通传了两次。孔子才在死亡的威胁中见到了盗跖。可怜的孔子刚刚开口说了几句大道理,就被盗跖先生给顶了回去:“你头上带着树杈般的帽子,腰上围着宽宽的牛皮带,满口的胡言乱语;你不种地却吃得不错,不织布却穿得讲究;你整天摇唇鼓舌,专门制造是非,用以迷惑天下的诸侯,使天下的读书人全都不能返归自然的本性,而且虚妄地标榜尽孝尊长的主张以侥幸得到封侯的赏赐而成为富贵的人。你实在是罪大恶极,快些滚回去!要不然,我将把你的心肝挖出来增加午餐的膳食!”一席话,把礼教中人的虚伪面目撕了个彻底,就连身正不怕影子歪的孔子也无法替他们辩解一二,只好灰溜溜的败下阵来。

      其实孔老先生也是,对方既出身大家,又做出离经叛道的举动,自然是早已看破了世间那些道理的荒谬处,你再拿那些道理来说服于人,怎能不败?

      所以盗跖此人,史书中贬斥者有之,赞扬者亦不少,应当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只是小梦也确有自己的担心,毕竟“盗”是一种非常之举,能不能把握好这里面的“度”是个很难的问题,搞不好就会顶着“侠义”“劫富济贫”的幌子,做出些损人利己的事实,因此,对于盗跖这个人,小梦还是持保留意见。

      不过,诚如上次某位亲的回帖,咱们的昭昭身上流淌的血液,有“儒”亦有“侠”,实在是展家不可多得的闲肖子孙。


      3楼2008-10-24 15:42
      回复
        • 211.136.23.*
        大人也把这贴子发到鼠猫吧去吧~实在素太有爱了


        4楼2008-10-27 02: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