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汉服吧 关注:1,709贴子:6,913
  • 8回复贴,共1

【科普】汉服运动资料摘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载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1-09 00:08回复
    总录
    第一章 序言
    第二章:汉服定义与其消失历史回顾
    1、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
    2、汉服消失简史回顾
    第三章 汉服运动简介
    1、汉服运动的概述
    2、汉服运动的内涵
    第四章 近代汉服复兴前史料
    1、清占期:通过穿着汉服入殓传递族群记忆
    2、清末期:民族志士参考日本和服制作汉服
    3、民国期:政府颁定民国礼制 采用汉礼汉服祭天
    4、近代期:台湾政府制定祭孔礼仪服饰
    第五章 当代汉服运动发源记
    1、2001年至2002年:汉服名词思辨期
    2、2002年7月 首个汉民族论坛建立,拉开了汉服的网络宣传阵营建立的序幕,也是有关汉服复兴的网络讨论期。
    第六章 当代汉服运动大事记
    1、2003年7月21日 王育良上传自制汉服照,成为当代公开自制汉服第一人。这是汉服消亡三百年后首次以其民族服饰身份亮相。
    2、2003年9月1日 李宗伟上传束发着深衣奏古琴照。他也是当代第一个束发着汉服,穿汉服给学生讲课的人。
    3、2003年10月30日 武汉“采薇作坊”的邱锦超上传当代第一套汉服商品照,“采薇作坊”也是汉服运动中第一个汉服商家。
    4、2003年11月22日 王乐天穿汉服上街,成为首个被媒体报道的人。汉服复兴运动扩大为公共事齤件,汉服运动的局面为之一新。
    5、2004年8月22日 刘斌穿汉服参加黑龙江省武术比赛,这是汉服第一次以武术服出现,为汉服与其它传统文化协同发展寻求了新思路。
    6、2004年10月5日 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33名网友,在北京举行了首次全国范围内的、着汉服祭祀先烈活动。
    7、2004年11月12日 方哲萱只身着汉服参加天津祀孔大典,并撰写《一个人的祭礼》,影响颇广。
    8、2004年12月2日 网友“大宋遗民”制作FLASH视频《再现华章》,引用大量汉服照片,并填词演唱,这也是第一个专门为汉服复兴运动制作的视频作品。
    9、2004年12月7日 丁晓棠、王琢和郭丽红三人将篡改汉服成“寿衣”一词的某电子公司告上法庭,这是汉服诉讼第一案。
    10、2005年2月8日 刘荷花全家着汉服迎春节,是将汉服引入家庭中过传统节日的第一人。
    11、2005年3月13日 吴飞与“华夏复兴论坛”七位网友在济南举行了释菜礼,为儒学实践派的首次礼仪活动。
    12、2005年4月26日 宋豫人在河南郑州开展了以汉服为主题的讲座,后逐步演变为《汉家讲座》,其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13、2005年5月6日 礼仪研究者吴飞为吉恩煦着汉服行加冠礼,或为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
    14、2005年8月,重庆大学学生张梦玥发表论文《汉服略考》,这是关于汉服概念的第一篇专业论文。
    15、2005年10月1日 由汉网组织的“首届汉服知识竞赛”在北京举行,全国各地40多位网友参加。网友“小狐仙”的汉服舞蹈广泛传播。
    16、2006年1月3日 严姬的笄礼在武汉举行,这也是近200多年来笄礼的首次重现。
    17、2006年1月8日 50余位网友在上海松江,首次采用汉礼汉服祭祀先烈夏完淳,并开启了汉服团购先河。
    18、2006年2月11日 江阴文庙举行了祭祀“江阴三公”活动,也拉开了全国各地定期祭拜民族英雄的序幕。
    19、2006年2月19日 瞿秋石以条幅、宣传单方式公开介绍汉服,是汉服活动中第一次引入宣传标识,该方法沿用至今。
    20、2006年3月1日 全国第一家汉服实体店“汉衣坊”在北京开张,主营汉服礼服、汉式婚礼等。
    21、2006年4月7日 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网友着汉服过上巳节,这是汉服活动第一次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22、2006年4月9日 十几名学生身着汉服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乡射礼,这也是360年来中国大陆第一次再现射礼。
    23、2006年5月16日 武汉市516名学生穿汉服举行了成人仪式,这是官方首次参与主办的大型汉服礼仪活动。
    24、2006年6月9日 马来西亚华裔赵里昱着汉服从美国回到中国,是第一个穿汉服回家的海外华人。
    25、2006年7月18日 写给汉服运动的第一首原创歌曲《重回汉唐》录制完毕,此曲被广泛翻唱,并引发了众多汉服复兴者的共鸣。
    26、2006 年7月2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将汉族着装图片更为“汉服”,这是汉服运动的一次突破。
    27、2006年11月12日 洪亮夫妇在上海举办周制婚礼,是当代第一对依古礼举办婚礼的夫妇,他们婚礼也成为了众多汉式婚礼的模版。
    28、2007年3月11日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建议,中国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学位服,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全国两会提案。
    29、2007年3月24日 中国首家汉文化餐厅,“汉风食邑”在北京开张,店内的顾客都是身穿汉服就餐。
    30、2007年4月 5日 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深衣”作为礼仪服饰,并将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
    31、2007年5月 福建汉服天下由福州民政局正式核准登记,成为全国首个官方认可的汉服协会。
    32、2007年9月 中国传媒大学成立“子衿汉服社”,这是第一个高校汉服社团。
    33、2007年10月28日 百度汉服吧首任吧主“溪山琴况”因心疾去世,享年三十岁。“汉网”,“天汉网”,“百度汉服吧”等网站举办悼念活动。
    34、2007年11月24日 “Q版《大明衣冠》——漫画图解明代服饰”在天涯论坛发布,后出版为《Q版大明衣冠图志》,多次加印,影响颇广。
    35、2008年1月23日 第一本介绍汉服和汉服运动的图书《汉服》正式出版。
    36、2008年1月26日 珠海电视台春晚播出《汉服汉礼》节目,节目以汉服展示的形式介绍了汉服汉礼。此后,汉服展示被广泛使用到汉服宣传中。
    37、2008年2月20日 汉服图片电影《三世书》在网上播出,这是第一部汉服剧。
    38、2008年4月27日 陈小末在韩国首尔穿汉服守护奥运圣火,掀起了海内外同袍穿汉民族传统服装迎奥运圣火的热潮。
    39、2008年5月3日 马来西亚“第一届华夏文化生活营”开营,通过穿着汉服、学习礼仪、感受华夏传统生活的方式,推动华夏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保存和传播。
    40、2008年6月9日 《华夏衣冠》电子杂志创刊号发布,这是国内第一本以汉服为主题的电子杂志。
    41、2008年10月5日 黄海清在无锡掌箍阎崇年,引发公众对于“康乾盛世”、“阎崇年的清朝历史观”、“中国学术界话语霸权”的思考与讨论。
    42、2008年12月22日 首部以汉服为主题的电视短剧《谁是你的梦》在成都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播出。
    43、2009年1月28日 百度汉服吧发布“汉服同袍自制新春拜年视频集”,自此以后汉服吧每年春节都向全球网友征集汉服拜年视频。
    44、2009年3月7日 英国网友以穿汉服巡游伦敦的的方式,揭开了海外汉服复兴运动的序幕。
    45、2009年3月25日 明华堂提出汉民族礼服设想,通过对汉族服饰传统面料的纹饰研究与复原,制作了新款袄、裙、披风套装,是高端汉服市场的先行者。
    46、2009年5月27日 浙江理工大学学生自制汉服学士服,是首次被媒体报道的实践着汉服照毕业照的活动。
    47、2009年5月28日 四川成都举办的端午节活动,签到人数为195人,参加活动者超过240人,观礼人数超过400,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汉服活动。
    48、2009年7月14日,西安的雷赟穿汉服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学国学》节目,并向观众介绍了汉服,是穿汉服上汉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首次尝试。
    49、2009年8月16日 杨娜身着汉服,与55个少数民族共同参加了“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这是汉服第一次与55个少数民族服装同台亮相。
    50、2009年10月28日 “中国妆束复原小组”花费两年时间,复原了汉、唐、东晋三套衣裳和妆容,再现汉人先祖的妆容仪态。
    51、2010年2月15日 “汉家服裳”歪歪语音频道创立,这是最早的汉服YY频道,也是最早开设汉服相关讲座的YY频道。
    52、2010年3月27日 首个公益汉服动漫团队“汉风弄晴工作室”建立,并发布了大量汉服动漫作品,汉服动漫MV等,影响广泛。
    53、2010年3月27日 中国云南汉服向旱区大量捐水,影响着更多汉服个人或团队加入慈善行列。
    54、2010年4月28日 网友“树水”在网络上发布首部以汉服为题材的漫画小说《君思故乡明》,该漫画于2010年年底被印制成漫画本子在网上销售。
    55、2010年5月1日 来自浙江的十几位学生穿汉服游世博会,这是世博园里第一次出现汉服的身影,该事齤件被媒体大量报道。此后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穿汉服游览世博会。
    56、2010年7月21日 第一个汉服广播剧社——青聆子衿工作室成立,并发布了《耀世风华》,这是首部汉服题材广播剧。
    57、2010年10月16日 成都的“反齤日游行”大学生们误认为孙婷(化名)所穿的汉服是和服,强行要求其脱下后在公共场合焚烧汉服。
    58、2011年2月3日 首届汉服春晚在网络上发布,共由23个节目组成,内容涉及汉舞、国画、诗词、刀剑等多方面,受到广泛关注。
    59、2011年8月8日 汉服地图——全球汉服信息查询系统正式推出,这也是服务于汉服运动的第一个公益程序。
    60、2011年9月15日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开设《走近汉服》选修课,并附有学校校本教材,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教学课程。
    61、2012年2月19日 唐迪穿汉服参加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这是涉及汉服的目前最有影响力的一期电视节目。
    62、2012年3月6日 留学生“璇玑”身着汉服在英国街头表演笛子,照片流传而走红各大网络社区。
    63、2012年3月14日 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我为汉服狂》,这是首部汉服纪录片。
    64、2012年3月31日 “诗礼春秋”服饰2012品牌发布会在中国时装周上举行,展示了以汉服为设计蓝本的中国特色礼服。
    65、2012年6月21日,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采用汉服汉礼的形式,此后每年该学校均采此形式对学生授予学位。
    66、2012年9月27日 成都汉文化研究交流会举办了中秋传统文化活动,并邀请当地政府、企业、文化界知名人士参加 。
    67、2013年4月30日 首届海峡汉服文化节在福州开幕,两岸共有70家社团参加,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赠送亲笔题词。
    68、2013年6月23日 徐娇和方文山分别以汉服,汉服混搭造型亮相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成为首次汉服走红毯的两位明星。
    第七章 尾声
    第八章 评述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1-09 00:08
    回复
      2025-05-15 16:08:39
      广告
      、2001年至2002年:汉服名词思辨期
      2001年在境外“三股势力”的推动下,海外论坛上出现了很多极端民族主义言论,如吹捧康乾盛世、蒙古帝国,甚至鼓吹内蒙古应与外蒙古合并独立、东北三省的满洲地区也应独立,同时还攻击汉族是最劣等的民族,辱骂孙中山、朱元璋、岳飞等人。当时大部分网友对此都不敏感,仅有个别网友对此回应,如网友“南乡子”。
      2001年10月上海APEC峰会闭幕后,20位国家领导人穿唐装进行了合影,该服装根据清末中式服装设计,“唐装”一词则根据海外“唐人街”延伸而来。合影出来后,有网友借此攻击汉族:“汉族人无能无耻,连自己的民族服装都不会制作,靠着满族提供才有自己的服装服装”。后来,也引发了众多网友对于“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到底是什么?”的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
      2002年2月14日网友“华夏血脉”在新浪军事论坛上发表文章《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是当代第一次以“汉民族服饰”为主题(在意义上有别于“古装”、“中国历代服饰”等考据文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汉民族服饰的起源、特性和剃发易服历史。此文被转载到海内外多家网站和论坛上,两年内点击量接近30万,也激发了部分汉族网友民族意识的觉醒。
      这篇文章还带动了大量网友去撰写对汉服进行考究、追忆的文章,其中流传较广的有网友“水滨少炎”的《大国之殇—汉服消亡简史》、“万壑听松”的《衣冠国体——-华夏服饰之我见》、“赵丰年”的《汉服重现与中国的文艺复兴》、“蒹葭从风”的《汉服——艰难的文化复兴之路》等文。
      实际上,汉服运动的背景是在“三股势力”出现后,激起部分汉民族网友的思考,并追忆本民族服装。“唐装”的出现可以算是导火索,自此之后,各网站、论坛迅速出现了关于“汉民族服饰”的讨论话题,并加速了“汉服”的传播进程。
      2、2002年7月 首个汉民族论坛建立,拉开了汉服的网络宣传阵营建立的序幕,也是有关汉服复兴的网络讨论期。
      2002年7月,网友“大周”创立大汉民族论坛,该论坛至2004年7月关闭,这是汉民族主义第一个具有一定规模论坛,也是汉民族主义论坛发源地。2003年1月1日,网友“步云”建立汉网前身汉知会,并任第一任站长。2003年3月前后,网名“大汉”接管汉知会,并认第二任站长,将BBS改为汉网,域名为(中间是haannen,后面是常见的那个)
      , 2005年更名为(中间是hanminzu,后面是常见的那个)。汉网多次招募、组建志愿性质的宣传组,为汉服的网络传播起到广泛而深刻的作用,培养了一大批最早具有兴汉思想的汉服同袍,其中一部分成为各地区早期汉服宣传的中坚分子。
      在2003年至2005年期间,汉网由于理念纷争,逐步分为天汉网、新汉网、汉文化网等网站论坛。同时,百度汉服贴吧也逐渐成为了汉服宣传阵地。2011年起,新浪微博、腾讯微信也逐步出现了汉服网络宣传团队。
      近年来汉服的宣传中,有关汉服的“民族性”问题一直存有争议,但纵观汉服运动发展史,包括汉服运动的发源地,都是与汉民族主义息息相关的。我理解的民族主义,是指喜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但并不摒弃外族的人与物,更不是去消灭外族的一切特性,也绝非种族主义。这里的民族也不是单纯以血缘关系划分,还应包括地理、语言、心里等因素。对于汉服运动来说,在喜欢和传承服饰的背后,应该还是那颗“汉心”。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小崇君专用!我是汉服复兴者,我为汉服代言!
      ——道阻且长,且看吾辈!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1-09 00:09
      回复
        2004年10月5日 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33名网友,在北京举行了首次全国范围内的、着汉服祭祀先烈活动。
        2004年10月5日,来自天津的方哲萱(网名“天涯在小楼”,名芳,字哲萱)在北京组织了首次全国范围内的汉服活动,穿汉服祭祀了明朝将领袁崇焕,济南的吴飞(网名“ufe”)、郑州的王乐天和丁晓棠、上海的网友“江南秋水”等33名网友参加。《京华时报》、《新京报》、《东方早报》、《联合早报》等媒体均对此事有报道。
        在活动后他们还与一直守着袁墓的佘奶奶合影。佘奶奶就是374年前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掩埋袁崇焕遗骨的佘姓义士的第17代孙女佘幼芝。三百多年来,佘氏家族恪守祖训,不敢有违。文革期间,袁墓袁祠受到破坏。佘幼芝在美联社的采访中回答:“不为别的,就为忠义二字。”【图片】《联合早报》对网友着汉服祭拜的报道
        虽然近年来对袁崇焕的人品和能力有很多争议,但我相信单从他坚持抗清、勇往直前的民族情感来看,就是值得纪念的。更佩服佘奶奶家族300年来的守护,不愧为“忠义”二字。
        7、2004年11月12日 方哲萱只身着汉服参加天津祀孔大典,并撰写《一个人的祭礼》,影响颇广。
        天津政府每年11月都会在文庙举办官方祭孔活动。当天的祭祀活动上,表演队都穿着清装,还有一些官员也穿着清代的官服。孔子是礼仪最重要的推广者,这个宗族的礼仪衣冠制度也是最重要的,此前方哲萱试图沟通解释这个问题,但完全没有发言权。方哲萱当时觉得很难过,在偏殿换了汉服出来,祭礼结束后拟写了《一个人的祭礼》,该文章迅速在网上传播。
        《一个人的祭礼》结尾写道“一件深衣,一份信仰,一个人。多年以后,我想我会记得这天,一场盛大的祭礼,一次对儒家文化的呼唤,一群崇尚传统的中国人。只是,我依然坚持的相信,这是一个人的祭礼——白衣胜雪、不染纤尘。 ”【图片】方哲萱在祭孔典礼上的背影
        方哲萱在祭孔典礼上的照片,以及《一个人的祭礼》这篇文章迅速在网络上传播起来。而她那单薄的背影,也带动了更多的人加入汉服运动。
        2011年,在汉服祭孔的呼声下,天津政府终于在2012年9月将表演服装改为汉服。
        8、2004年12月2日 网友“大宋遗民”制作FLASH视频《再现华章》,引用大量汉服照片,并填词演唱,这也是第一个专门为汉服复兴运动制作的视频作品。
        2004年11月15日,网友“大宋遗民”(又名“赵丰年”)在看到方哲萱“一个人的祭礼”后有感而发,为歌曲《把根留住》重新填词,改编了《再现华章》歌曲,借此表达对汉服的情感。歌曲公布后,网友“万壑听松”对歌词略作了修改。
        2004年12月2日,网友“大宋遗民”将该歌曲做成FLASH视频,该视频中引用了大量汉服活动照片,并与满清旧照做了对比,在“汉网”上迅速传播。后来,网友“大宋遗民”还制作了《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华夏红蔷薇》的FLASH。其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歌词被孙异改编为歌曲《重回汉唐》。【图片】《再现华章》的FLASH截屏
        事隔9年后再回看这段视频,尽管制作技巧显得有些粗糙,但观后依旧热泪盈眶。正如歌词最后一句所言“一年过了一年,几代只为这一天,让血脉永相连。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重铸华夏的魂。”大概就是这份重铸华夏的信念,鼓舞着我们一点一点的向前吧。
        2005年后,很多网友也开始自制汉服相关视频,其中点击量较大的有:“月曜辛”的《汉服运动的爱国式》、“文曦映画”的《汉服宣传“且看吾辈”》、“月曜辛”的《辩析.和服韩服汉服》等。
        9、2004年12月7日 丁晓棠、王琢和郭丽红三人将篡改汉服成“寿衣”一词的某电子公司告上法庭,这是汉服诉讼第一案。
        2004年10月6日河南丁晓棠(网名“寒门仕族”)和深圳的王琢及其妻子郭丽红(网名“晨澍”夫妇)身着汉服在北京王府井大街购物。次日,《京华时报》以《汉服集会》为题材发摄影报道,称“昨晚,8名儒生打扮的青年……身穿‘汉服’走向王府井,他们希望能够唤醒大家对汉民族特色服装‘汉服’的记忆。” 然而,当日晚,一些国内网站的论坛上显示另一条被伪造的虚假报道,标题为“《寿衣上街?改革开放多年,封建迷信上街》”,上写:“昨晚,8名寿衣打扮的青年……身穿寿衣走上王府井,他们希望能够为恢复传统的殡葬业做出贡献。”
        丁晓棠以侮辱人格为由将北京某网站告上法庭。12月20日,郑州市管城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此案,该案件由上海律师林全勇(网名“zzhx”)免费受理。在法庭上,几位证人也身穿汉服出庭作证,该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最终以被告方逃遁,打胜了这场官司。
        河南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分别围绕此事做了专题节目《捍卫汉服》和《汉服情殇》。【图片】上海东方卫视《汉服情殇》报道的汉服变寿衣事件
        网友“逆流”在文章《汉服改寿衣,你怎可反笑民族之伤》中写道:“特定情况下把‘汉服’当成‘寿衣’并没有错,汉服的确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就是‘寿衣’的代名词。然而嘲笑汉服的人忘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它饱含了一个民族的血泪与旷世之痛!我们怎么可以不思民族之痛,反笑民族之伤?怎么可以对试图抚平这创伤的人们肆意嘲笑辱骂?
        从这场官司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汉服实践者对汉服的情感,他们的团结互助、无私奉献、以及力求伴随汉服复兴而复兴民族精神的决心……这些品质恰也是当今中国社会所缺少的。”
        10、2005年2月8日 刘荷花全家着汉服迎春节,是将汉服引入家庭中过传统节日的第一人。
        2004年刘荷花(网名“汉流莲”)订购了两套汉服,作为礼物送给两个女儿。2005年2月8日(甲申年除夕),刘荷花全家,以及方哲萱、王琢夫妇共同穿汉服在深圳大梅沙海滨迎接鸡年的到来。
        刘荷花还专门为自己的父母赶制了汉服,在2月10日(年初二)回到梅州老家,两位老人穿上汉服后激动不已,不停的说:“我们赶上好时候啦,还能在有生之年穿上自己的祖宗衣。” 刘荷花在博客中写道,她的父亲青年和壮年时为家乡的社会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晚年顺应历史潮流回归了自己民族。2013年5月,刘荷花父亲去世,选择以汉服深衣下葬。【图片】刘荷花全家在深圳城郊观赏烟花
        刘荷花最有意义的举动是将汉服引入了全家,让女儿、父亲也都穿上、喜爱汉服。并且每逢传统节日时,全家一起着汉服过节日。这不正是我们汉服运动的一个目标吗?让汉服礼服回归到家庭、节日中来。
        11、2005年3月13日 吴飞与“华夏复兴论坛”七位网友在济南举行了释菜礼,为儒学实践派的首次礼仪活动。
        吴飞(字笑非,网名“ufe”)与“华夏复兴论坛”的七位网友于2005年3月13日,在济南近郊的文昌阁遗址举行了第一释菜礼。释菜礼,是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这次活动所穿的深衣全部由吴飞制作。此次祭礼也标志着民间儒家学子开始从“网上走到网下”,即把网络上的集体认同,转变为现实中的集体行动。
        实际上这次济南的释菜礼还被看做是是乙酉春祭的“预演”,2005年4月17日,来自天津、江苏、浙江等地的十几位网友,身穿汉服在曲阜孔庙,践行了明朝的释奠礼,又被称作“已酉春祭”,是当代中国大陆第一次由真正意义上的儒家学子自主举行的祭祀先师孔子的圣礼的先例。
        释奠礼上,儒家学子先进入圣庙正门——棂星门,再由年长学兄引领经过碧水桥、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绕经奎文阁,穿过大成门来到杏坛。正午,释奠礼正式举行,在大成殿前丹墀上依序进行了迎神、读祝、初献、亚献、三献……送神,一整套明代规制的释奠礼。【图片】2005年4月山东曲阜“已酉春祭”图
        对于汉服运动而言,这些祭礼一方面是表达了对先人的缅怀和追忆,另一方面也开始了“网上—网下—网上”的宣传方式,即网络征集人员—社会实践礼仪—回归网络展示成果,这或许正是当代互联网时代赋予的汉服运动发展独特之处吧。
        12、2005年4月26日 宋豫人在河南郑州开展了以汉服为主题的讲座,后逐步演变为《汉家讲座》,其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2005年4月26日,宋豫人(名庆胜,字豫人,号一晕,)受邀在河南郑州城隍庙着汉服,为游客讲解《城隍庙的来龙去脉》、《汉服、汉礼简说》等内容]。自此以后,宋豫人每周六、日都在河南郑州城隍庙讲解《汉家基础知识》,后整理成《汉家讲座》系列,包括《华夏文明之适应域》、《救族之道路》、《诸夏、万邦、鞑虏》、《中国历史脉络》等内容。
        此外,宋豫人还著有《晕语集类》,其主要论述有《皇易族经论》、《三系文化论》、《汉家救族论》、《文化辛亥论》等。【图片】宋豫人为大家讲解《华夏文明》系列
        这场以青少年,青年为主要参与主体的复兴运动中,宋先生这样致力于思想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开学讲坛,传道解惑,我期待有更多的思想争鸣,思想潮流伴随着汉服复兴运动兴起,这才是在如今信息鱼龙混杂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和民族性格的新一代汉族人。——”添酒回灯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1-09 00:10
        回复
          19、2006年2月19日 瞿秋石以条幅、宣传单方式公开介绍汉服,是汉服活动中第一次引入宣传标识,该方法沿用至今。
          2006年2月19日,20岁的女孩瞿秋石(网名“苑夫人”)穿着汉服,在安徽合肥的明教寺门口,展开“华夏汉族、汉服归来”的条幅,向过往的行人解说汉服的渊源、款式和流行时期。这也是首次使用宣传条幅来明确的介绍汉服,这种方式至今仍在汉服活动中广泛使用。
          瞿秋石还写过一篇文章《汉家衣裳》:“你可曾见我汉家衣裳,她飘举翩跹像风一样,却丢失在多年前的一个夜晚……”,该文章被孙异改编为同名歌曲《汉家衣裳》后广泛传播。【图片】瞿秋石以条幅方式 在合肥街头宣传汉服
          在此前的汉服活动中,基本都是几个人一起穿上汉服走在马路上,如果有路人询问后再做解释。瞿秋石是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展现出了汉服条幅,让路人一眼就明白了衣服的意义;也让汉服运动不再局限于内部交流,呈现出对外宣传效果。
          20、2006年3月1日 全国第一家汉服实体店“汉衣坊”在北京开张,主营汉服礼服、汉式婚礼等。
          2005年12月22日,任冠宇(网名“汉衣坊坊主”)注册成立北京汉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汉衣坊”)。2006年3月1日,该公司正式营业,是全国第一家正规注册、投入运营的汉服实体店铺,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2013年7月9日公司搬至北京市建国路SOHO现代城。
          “汉衣坊”早期主营汉服礼服,主要针对社会人士推广汉服和汉文化理念。2006年后推广“汉式婚礼”和“汉族综合礼仪策划”业务,如“2009北京蟹岛端午文化节”等。近来,“汉衣坊”还在“汉服春晚”等活动中提供了赞助支持。
          “汉衣坊”在2006年成立初期,主张实现“工业化”生产汉服,曾盲目投入,经济损失20万至30万人民币,为企业发展带来极大的经济压力。由于早期投入较多,企业直到2008年底,才实现扭亏为盈。【图片】汉衣坊在北京电视台《星夜故事秀》节目录制现场
          《北京汉服商业群体发展史记》中对“汉衣坊”的描述是:“一个饱受争论的商家,一个热衷宣传汉文化推广的企业,一个延续至今风头依旧却不入爱好者群体的汉商另类。”我想这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而“汉衣坊”早期的经济困境,也确实体现了汉服“产业化”的艰辛,并为其它商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再后来,中国的汉服实体店也陆续开张,如成都汉服实体店“重回汉唐”、杭州汉服实体店“寒音馆”、广州汉服实体店“双玉瓯”、上海汉服实体店“汉未央”等。
          21、2006年4月7日 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网友着汉服过上巳节,这是汉服活动第一次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天汉网与汉服吧在2005年10月编写了《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计划书中围绕各传统节日的意义、如何穿着适宜的传统服饰、开展何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并建议各地民众在实践中找回传统节日的民族特色,通过春节、上巳、端午等传统节日,找回民族文化中的传统积淀。
          2006年4月7日当天,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的网友,分别在当地穿汉服过上巳节,举办水畔祓禊、曲水流觞、踏青游春等活动。自此以后,每年的上巳、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中,各地汉服组织分别举行相应的传统活动,将汉服活动与传统习俗相结合,该活动方式延续至今。【图片】2006年农历三月三上海网友追忆上巳节
          网友“溪山琴况”与“蒹葭从风”提出的传统节日复兴计划,不仅为传统习俗的传承提出了解决方案,也为汉服活动找到了新方式。传统节日期间举办汉服活动,也成为了2006年以后各地汉服组织宣传汉服的主要方式。组织地点也由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逐步扩展到各省市二、三线城市,甚至是海外国家。参与人数也从最初的几人,变为几十人,在2009年四川成都的端午节活动上,竟超过了240人。
          但与此同时,各地组织又面临了新的问题:传统节日过了七年,可是在活动形式和内容上却缺少突破;同时,由于每年重复举办,一些汉服老人对此新鲜感缺失。一系列问题导致了汉服活动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的方式,似乎变成了鸡肋。这个或许就是汉服运动十年来所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吧。
          22、2006年4月9日 十几名学生身着汉服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乡射礼,这也是360年来中国大陆第一次再现射礼。
          2006年4月9日下午2点,中国人民大学的“诸子百家园”里,“百家廊”前,十几名学生身着汉服,手持弓箭轮番上阵,再现了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乡射礼,这也是自满清灭亡360多年来中国大陆第一次举行射礼。
          此次设立按照明代射礼的具体程序和礼制进行,分为献宾、宾主、献三宾、献众宾等环节。随后,主宾双方开始射箭进行比试。射箭比试总共进行三番,每番四射。三番比试之下,胜者为败者斟酒,落败者饮酒。
          “汉服北京吧”网友于2011年6月26日在北京玉泉郊野公园举行了一次乡射礼活动,此次活动三耦(参赛选手)、箭阵、司射等均由男子单人,且着深衣举行,女子负责计数、观礼等项目,这次射礼也是当代最符合古制且较具规模的射礼。自此以后,“汉服北京吧”每年都在秋季举行一次乡射礼,做为例行活动,2002年起,三耦、箭阵人员所着汉服改为曳撒。【图片】中国人民大学百家廊内的射礼活动
          射礼是一种以射箭、比赛、礼乐、宴饮为载体的中华礼仪,也体现了中国文化气息:举行射礼时彬彬有礼,进退作揖间折射出宽容和大度,胜者敬败者饮,没有咄咄逼人的气焰,没有你死我活的残酷,这才是中国人的竞技精神吧。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小崇君专用!我是汉服复兴者,我为汉服代言!
          ——道阻且长,且看吾辈!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1-09 00:13
          回复
            2006年11月12日 洪亮夫妇在上海举办周制婚礼,是当代第一对依古礼举办婚礼的夫妇,他们婚礼也成为了众多汉式婚礼的模版。
            2006年11月12日,洪亮(网名“共工滔天”)和其妻子(网名“摽有梅”)在上海举办了周制士婚礼。婚礼上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象征着神圣)。整个仪式宁静安详,黄昏中开始,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杂耍般项目,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携手而入洞房——这是具有汉民族性格特质的优美仪式,安静细致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此次婚服制式、布料选择、婚服设计图等内容,都由王育良(网名“青松白雪”)负责,他还担任了婚礼的赞者。【图片】洪亮夫妇的周制士婚礼“同牢”图
            有了这一次的周制婚礼,又有更多网友选择举办传统婚礼,如:2008年网友“花雨吟衣”和其丈夫举行的唐制婚礼、2009年网友“宋军遗民”和其丈夫举行的明制婚礼、2009年网友“兰芷芳兮”和其丈夫举行的汉式婚礼。与此同时,更多的专业化的汉式婚礼策划机构应运而生。另外,“女友网”从2011年起开始在西安古城墙推行汉服集体婚礼,邀请百对夫妇参加,这也是比较成功的汉式婚礼商业运作案例。
            在众多礼仪复兴活动中,我认为婚礼是推广最成功的,因为它是真正的让汉服、礼仪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确实是夫妻双方在拜堂、合卺、结发,也确实是父母、亲朋、好友在观礼,而不像是早期礼仪实践中,由一群人聚在一起分别“扮演”或“表演”着什么。
            28、2007年3月11日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建议,中国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学位服,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全国两会提案。
            2007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叶宏明说,“中山装、旗袍被西方人看作是中国的‘国服’,但这些还不够体现民族精神。”汉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语是中国的“国语”,因此确立汉服为“国服”,既代表了汉民族的传统,体现了汉文化的历史沿革,又能增强全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说,汉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服饰的标志。针对目前国内授予学位时穿戴的都是有着浓厚西方特色的服装,刘明华表示,中国完全可以自行设定代表民族特色的汉服系列为中国式学位服,以此来推动中国的汉服复兴。
            在2013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协会副会长张改琴再次倡议,确定汉族标准服饰。张改琴说 “在现代中国,各少数民族仍保持了各自的服饰文化传统,但占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却没有标志性服饰……就汉服来说,设计和生产并不难,关键是国家要有一个积极的引导信号。”【图片】资料图:网友设计中国式学位服
            尽管国家没有回应两会上的“汉服提案”,但2007年中有关“中国人是否需要确立统一礼服?”“‘汉服’是否要定为‘国服’”的话题已成为了社会的讨论焦点。包括新华网、光明网在内的很多媒体也对汉服提案做了报道,网易网站还设立了《复兴汉服 有何不可》的专题页面。
            29、2007年3月24日 中国首家汉文化餐厅,“汉风食邑”在北京开张,店内的顾客都是身穿汉服就餐。
            中国首家汉文化餐厅“汉风食邑”2007年3月24日在北京市三路居开业,投资人为李良,经理是丰茂芳(网名“小丰”)。这个餐厅不但装修仿汉代、服务员着汉服,来此吃饭的食客也可身着汉服就餐。二层舞台两侧,分别摆有一台古筝和古琴,客人吃饭时还安排有人弹琴助兴。
            “汉风食邑”周一到周六上午都安排了读经活动,中午和晚上还有汉服展示活动,也为喜爱汉文化的人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但“汉风食邑”餐厅由于地理位置不好、周边人群消费能力偏低、餐厅定价稍高等原因于2007年底停业。【图片】食客穿汉服就餐
            《北京汉服商业群体发展史记》中对“汉风食邑”的评价是:“我不怀疑李良对汉服的热情,但对他是否能正确理解汉文化这个市场,很是打折扣。盲目的投资终究导致了失败。” 从商业化投资角度来看,“汉风食邑”也无疑是失败的,但是却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30、2007年4月 5日 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深衣”作为礼仪服饰,并将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
            2007年4月5日零点,中国“天涯社区”、“汉网”、“秋雁文学社区”等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礼仪——“深衣”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并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
            倡议书建议内容主要有三部分:把“深衣”作为华夏民族“礼服”;把“汉服”作为汉族的服饰 ;华夏人士,行我华夏之礼:拱手作揖。在该倡议书签名的百人中,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学府的数十位教授、博士、硕士,也有来自河北明德学堂、加拿大多伦多汉服复兴会等民间机构的文化界人士。
            2007年4月27日官方首度表态不会用汉服,并且指奥运礼服的设计理念,将包含历史的元素、现代的创意和未来的概念。2008年6月20日,奥组委发布奥运会礼服,没有采用汉服。【图片】由“天汉网”设计的奥运汉服礼服样式
            在倡议书发布后,有上万名网友在网上签名,表示支持汉服成为奥运礼服。央视新闻频道8月12日《实话实说》栏目围绕“北京奥运会礼服选择西装、运动服、旗袍还是汉服”话题做了探讨,由丰茂芳(网名“小丰”)代表汉服,同李承鹏、颜佳欣等人进行了辩论。
            尽管奥运会最终没有采用汉服作为礼服,但是有关“奥运汉服礼服的讨论”的新闻报道则是不计其数,包括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日本读卖新闻等都对此有报道。
            32、2007年9月 中国传媒大学成立“子衿汉服社”,这是第一个高校汉服社团。
            2007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高辰飞、高山、徐峥月三人联合在学校创办了“子衿汉服社”。12月,在高校开展了一次“盛世霓裳”的汉服文化讲座 。
            子衿社的第一任社长是徐峥月,第二任社长是高辰飞。在此期间,子衿社排演的汉服舞台剧《洛神赋》和《汨罗魂》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第三任社长是覃舒婕(网名“秦人结”),在她担任社长期间,子衿社承办了“第二届汉服春晚”活动。
            自此之后,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汉服社团。如:安阳师范学院的衣冠汉服社、北京城市学院国风汉服社、北京科技大学的尺素汉服社、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蝉衣汉服社、国际关系学院鸿胪汉服社、华南师范大学华韵汉服社、南京审计学院的华夏传统文化社、同济大学的同济汉服社、西南科技大学的汉文化协会、中山大学的铜雀汉服文化协会等。(按字母排序)【图片】子衿汉服社成员合影
            中国传媒大学是一个聚集着中国最多、最优质媒体后备力量的学校,子衿社的成员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感染了更多传媒人士去喜欢、宣传汉服,可以算是为汉服运动“撒种”最有成效的社团吧。我认识的一位媒体人在听到汉服一词后,马上告诉我说“我知道汉服,因为我们学校有个子衿社。”这大概就是高校社团的独特魅力吧,类似于“撒种”的做法:让身边的同学们喜欢上汉服,当他们毕业之后,自然也会怀着赤子之心来推广汉服和汉文化。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1-09 00:14
            回复
              【新汉服】汉服运动资料摘记 http://tieba.baidu.com/p/3806122020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1-09 07:25
              回复
                可以看的出来整理的非常认真,不过还是有很多地方是不准确的。就比如第一个高校汉服类社团,据我所知湖南有所高校社汉服团就成立于2006年10月。文章里所整理的第一次汉服成人礼祭礼汉婚等很多都并不是最早的。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8-09-07 11:22
                回复
                  2025-05-15 16:02:39
                  广告
                  收藏,对于了解早年汉服运动何有帮助。


                  IP属地:浙江11楼2024-07-14 20: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