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书吧 关注:4贴子:83
  • 0回复贴,共1

我们更喜欢纸质书,绝不仅仅是依恋旧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于青 甘肃省图书馆
自从各式各样的电子书问世,各行各业的狂热粉丝就集结而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就是其中的先锋急行军。他曾经自我剖析过对电子书的狂热:“长久以来,我一直很纳闷,为何如此热爱各式各样的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随身音响?为何看到新产品就抑制不住升级的冲动?有一天我突然明白原因了:因为在这个基本毫无新意、停滞不前、令人绝望的世界上,只有这些数码电子产品还在顽强地更新,坚定地进步,让人对未来还有一丝幻想。”
尽管亚马逊用网店击溃了实体书店,实体书店却依然保留亚马逊的Kindle售卖区。在伦敦连不上网的地铁中,手持实体书和Kindle的阅读者数量不相上下。
然而,就算Kindle已经尽量做出实体书的效果,在《经济学人》的观点里,Kindle依然与实体书截然不同:“比起实体书,kindle的最大优势是能将很多书放进一个小薄本里。但在我看来这绝不是件好事儿。有了电子书以后,你就会买好多书放进去。而你甚至不能读完任何一本,因为选择实在太多。当《大饥荒》读来毫无趣味时,我花一秒钟就能切换到《权力的游戏》;当我渐渐厌倦马丁先生傻傻的文字时,伊恩·毛利斯就成了我的新宠。在过去我可能同时阅读两三本书,现在却是六七本同时来。究竟能不能把它们都读完?我真的不知道。”
为什么在电子书上,我们就变成了没有耐性的阅读者?玛利亚·柯尼科娃曾在《纽约客》中引用了挪威斯塔万格大学教授安娜·曼根的理论:阅读涉及到不为人知的很多要素。像素的分辨率、文字的布局、滚屏与翻页的对比、瞬时性的屏幕与物质性书页的对比、允许超链接和资源间跳转,等等,都会造成阅读体验的截然不同。
曼根教授认为,人们更喜欢纸质书,绝不仅仅是依恋旧物,而是因为在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实物能让我们产生更多的实在反应。一本纸质书所具有的掂重、感觉、总量和页码排序等物理要素,电子书不可能拥有。由此曼根得出这样一个设想:想要深入理解文本,印刷品的物质性至关重要。
于是曼根所在的研究小组做了一个实验:让学生分别以两种格式阅读一个故事,一种版本是口袋书,一种是Kindle电子书。完成阅读后,当受试者被要求将故事中的事件按时间排序时,纸质书的阅读者表现得更好、错误更少,他们成功地将故事的来龙去脉印在脑中,而Kindle版阅读者对故事的印象就淡了很多。远在英国,《卫报》也曾报道过一项研究结论:用Kindle阅读一篇神秘小说的读者,比那些用纸质书阅读同一小说的人更难回忆起书中的情节。
比起翻页式纸质书,屏幕似乎在鼓励跳跃阅读。圣荷西州立大学教授刘子明(音译)在对比印刷和数字阅读的经历的研究中发现,读屏时,人们倾向于浏览和扫视,阅读不那么线性,且更有选择性。读纸时,人们倾向于关注接下来要读的部分。在刘教授看来,跳读将会成为新的阅读方式:我们在线阅读越多,泛读得就越快,停下来思索也就更难。
但马上有另一组研究证明,读者是否能够进行深度阅读,与材质毫无关系。罗德岛大学的茱莉亚·科瑞欧认为,比材质更重要的是阅读者的自制力。“读纸质书,你只需要进行一次自我督促,就是拿起书来。而在网络上,你需要一次又一次地抵制诱惑、进行‘专一阅读’式的自我监管。”科瑞欧也发现了另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更适应数字世界的游戏玩家,就能够无障碍地在屏幕上进行深度阅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1-08 21:0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