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中古文学史上,“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蝉联相继;“竹林七贤”与“建安七子”遥相辉映。不过,由于时代政治与风尚的不同,建安作家那种激昂慷慨的积极进取精神,到正始(魏废帝曹芳年号)时期,一变而为倜傥不羁、任性使气的疏狂情态。“竹林七贤”中文学成就最高,且能代表正始文学旷达、雄秀、玄远、幽深的特色的作家,首推诗人阮籍。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城里)人。生于建安十五年(210年),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璃的儿子。陈留阮家,当时虽不是门第显赫的望族,却是声名素著的文学之家。阮璃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作家,曾任曹操的司空军谋祭酒,以“书、檄”擅名当世。“七贤”中的阮咸是他的侄儿,同族中的阮武、阮修、阮侃及其子阮浑等也颇负盛名。而诸阮当中,尤以阮籍为皎皎者。
据《晋书》本传载,阮籍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志气宏放,胸怀高阔,博览群书,才藻艳逸,而且喜欢饮酒,善于弹琴。年轻时代的阮籍是一个踌躇满志的英俊人物。《咏怀》三十八云:“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可谓气魄宏大,胸襟广阔。他曾登广武山,观楚汉相争时的古战场,喟然长叹说:“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他把叱咤一时的刘邦、项羽简直不放在眼里,其雄心壮志于此可见一斑。
志气宏放,加以喜爱老庄著作,这就形成他“傲然独得,任性不羁”的性格特点。表现在行动上,他闭门读书,数月不出户牖;有时外出游览山水,又经日忘归。他这种奇特的行为不易为一般人理解,所以“时人多谓之痴”。
阮籍这种独往独来的“非常”之处,本传及《世说新语》多有记载。一次阮籍的嫂嫂回娘家,他特以与之相见作别。这对“嫂叔不通问”(《曲礼》)的封建礼教来说,无疑是一种胆大妄为的举动。有人讥笑他,他不以为然地说:“礼岂为我设耶?”再如一位才貌出众的兵家姑娘,未出嫁而天亡。阮籍与这位姑娘虽然素不相识,也不认识姑娘的父兄,但他却前往吊唁,悲恸大发,哀尽而还。这些古怪的性情与狂放行为,在一般人看来,的确难以思议。
阮籍的这些表现,好象是病态的反映,其实是苦闷的象征。当时正处于司马氏篡取曹魏政权的前夜,统治俯级内部的斗争十分激烈复杂。司马氏利用“名教”(封建的等级名分和礼教)蛊惑人心,作为夺取政权的工具,一些有识见的知识分子,便大力提倡老庄思想,以老庄的“自然”与“名教”相对抗。阮籍崇尚老庄哲学,又不满司马氏的统治,就必然鄙弃礼俗,在行动上唱反调。当时一般人只看到他“痴”的一面,而对他的才学、志气不大了解,只有那位以“鉴识”著称的族兄阮文业了解他。经过阮文业的“品评”,人们才“咸共称异”,逐渐对他另眼相看。阮籍的文名也日渐为人所知。
大概二十多岁的时候,阮籍曾随叔父游于东郡(治洑阳,辖鲁西及豫北一带),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但阮籍对这位大官僚的礼遇很冷淡,终日不开一言。王昶对此颇为赞叹,以为莫测其高深。后来,太尉蒋济听说阮籍才华出众,便派人前往召请。阮籍不愿出仕,就作书拒绝,结果惹得蒋济大怒。在亲友们的劝说下,阮籍才勉强应召,前往洛阳。但不久就称病辞归。之后,又被征为尚书郎,旋即又以“病”免官。曹爽辅政时,曾征召阮籍做参军,他仍然托病谢绝。一年后,曹爽被杀,人们对阮籍的政治远见大为惊服。
这时,阮籍早已移家洛阳,与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相与友善,经常聚会于嵇康寓居的山阳(今河南修武县东南)竹林之中,酣畅痛饮,倾心接谈,世称“竹林七贤”。间或往苏门山(今河南辉县)访隐者孙登,与之论道,相对长啸。这大概是阮籍一生中最逍遥适意自在坦荡的时候。
然而,名重当世的阮籍,已成为司马氏争取的对象,他想要继续逍遥下去,已是不可能的了。司马懿做太傅时,就任命阮籍为从事中郎。司马懿死后,他又被大将军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相继任命为从事中郎。以后,还被封为关内侯,徒散骑常侍。
表面看来,诗人在仕途上似乎是顺利的。实际上,瞬息万变的政治风云,在他的内心深处正卷起无限忧惧的波涛。司马懿于嘉平元年(249年)以阴险狡诈的手段击败政敌曹爽,不仅诛灭曹爽兄弟三族,而且把曹魏集团的名士何宴、李胜、丁温、邓飏、毕轨、桓范等同日诛戮,因而时人有“名士减半”之叹。司马师于嘉平六平(254年)废掉齐王曹芳,另立高贵乡公曹髦。司马昭又于景元元年(260年)杀掉曹髦,改立曹奂。曹魏政权实际上早已掌握在司马氏手中。他们为了扩充实力,以达到篡位的目的,就以优厚的待遇笼络政治实力强的士族和名望高的名士,同时也残酷地屠杀政治上的反对派(如正元元年族灭时负重望的夏侯玄、李丰、许允等)。这就造成了一个极其恐怖的政治局面,使得整个士族中的人们都感到生死莫测、祸福无常。恐怖的现实,使阮籍“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咏怀》三十三)。充满了忧生念乱之情、远祸避害之想。他在政治淫威下做官,只是“避世金马门”的“禄仕”而已。
阮籍不得已而做官,又不愿去夤缘势利,就只有走上消极反抗的道路。他首先对权贵们采取敷衍的态度。一次,他趁机向司马昭表示:他游历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愿意去那里做太守。司马昭一听很高兴,以为阮籍愿意为司马氏政权效劳,便马上拜他为东平相。阮籍骑驴到任,游览已过,便折毁官府屏障,使内外相望,并删简法令,十日而还。他用老庄“无为而治”的主张和行动,对政令繁苛的司马氏统治进行嘲讽。他听说步兵营厨人善酿酒,储酒数百斛,就辞去从事中郎的职务,求为步兵校尉,与刘伶等逐日酣饮,借酒解愁。但蕴藏在他内心的感情有时仍不免流露出来。一次有司对司马昭说,有个人把自己的母亲杀了。阮籍在一旁听到后,不由得“嗨”了一声,说“杀父亲也罢了,怎么能杀母亲呢?”在座的人惊恐起来,以为阮籍公开发表与“孝道”相抵牾的狂悖言论,将遭杀身之祸。司马昭也乘机追问所以,阮籍自悔失言,便从容地圆转说:“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这一番随机应变的辩解,不仅解脱了危险,而且使人们大为佩服。但这次风险却给阮籍敲了警钟,此后他“言语至慎”。司马昭再与之接谈,他总是“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使其无隙可乘。
在那险恶的政治环境里,阮籍说话困难,做人也更不易。《晋书》本传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所以,酣饮、醉酒不仅是阮籍的嗜好,也是他麻醉自己的方法,更是诗人逃避政治斗争远祸避害的手段。司马昭为儿子司马炎求婚借助于阮籍,阮籍不愿,又不能明拒,就沉醉六十日不醒,使求婚者没有机会提出,只好作罢。司马昭的亲信钟会,多次找阮籍谈时事,企图借机陷害,也被阮籍用长醉的办法应付。即使万一说错了话,也可以借醉求得谅解。
司马氏集团提倡“名教”,标榜“孝道”,完全是用以自利的手段,他们自己何尝认真奉行!在阮籍看来,那实在是亵渎礼教,毁坏礼教,不平之极,但又无计可施,于是“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鲁迅语)然就其本心而论,阮籍对礼教的态度要比司马氏们执着得多。“性至孝”(本传)的阮籍,母亲死时正和人下棋,他闻丧不哭,弈棋如故,棋罢一恸,吐血数升。母丧中,他依然饮酒食肉,等到临葬之时,举声一号,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至灭性。”当时人们以吊丧为重,阮籍居丧期间,中书令裴楷前往吊唁。阮籍散发箕踞,直视裴楷,不为哀礼。阮籍又善为青白眼。“青眼”表示赞许、喜悦;“白眼”则表示厌恶和蔑视。见礼俗之士,即以白眼对之。嵇喜前往吊唁,阮籍白眼冷对,嵇喜十分难堪,只好不怿而退。他的弟弟嵇康闻知,便提酒挟琴前往,阮籍才青眼迎视,表示欢迎。至今常用的“青睐”、“垂青”等词,便是由此而来。
因为阮籍“居丧无礼”,之后在司马昭处赴宴又饮酒又食肉,深为礼法之士何曾等所不满。在酒筵上,这些司马氏的鹰犬们便杀气腾腾地向阮籍兴师问罪,要司马昭以“不孝”、“败俗”的罪名,把阮籍“流之海外,以正风教”。阮籍对此不屑一顾,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用沉默对礼法之士表示极度的轻蔑。而司马昭之所以能宽容阮籍,是因为还要利用诗大的名望来维系人心,装点门面。
对险恶的现实,诗人观察得锐敏,也感受得深刻。他把内心的愤懑凝聚在笔端,流泻在诗文中。诗人通过《大人先生传》、《达庄论》、《通易论》诸文和《洪生资制度》(《咏怀》六十七)等诗篇,无情地批判了虚伪的儒学,由衷地赞赏老庄哲学的无为与逍遥。他把礼法之士比做钻在破棉裤里的虱子(见《大人先生传》),对他们的无耻行径,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辛辣的讽刺。
阮籍和“竹林名士”们的谈玄论道、蔑视礼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具有追求思想解放和反抗恐怖政治的现实意义。这对司马氏的统治与谋篡野心大为不利,为翦除异己,便杀鸡吓猴,借“不孝”罪名,把“刚肠疾恶”“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嵇康杀了。“竹林”的其他人,在司马氏的威胁利诱下,有的变节,有的妥协。阮籍虽然坚持着韧性的消极反抗,但在强权面前,个人的消极反抗毕竟是无力的。在司马昭集团制造晋王加“九锡”的劝进丑剧中,诗人躲也不行,醉也无用,终于在司马昭的爪牙郑冲的剑光下,违心地代为醉草《劝进牋》。之后,就愁思佛郁,于景元四年(263年)冬病死于家。时年五十四岁。
阮籍的文章与辞赋,都能独出机抒,持见新奇,理精词切。然诗人留给后世的最珍贵的遗产,要推有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这些非一时之作的五言诗,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一生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对社会离乱的喟叹,有对黑暗政治的不满,有对友情无常的伤心,有对身家性命横遭不恻的忧惧,有对美丽仙境的羡慕而又感到虚无等等。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那个时代留在诗人身上的印记。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城里)人。生于建安十五年(210年),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璃的儿子。陈留阮家,当时虽不是门第显赫的望族,却是声名素著的文学之家。阮璃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作家,曾任曹操的司空军谋祭酒,以“书、檄”擅名当世。“七贤”中的阮咸是他的侄儿,同族中的阮武、阮修、阮侃及其子阮浑等也颇负盛名。而诸阮当中,尤以阮籍为皎皎者。
据《晋书》本传载,阮籍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志气宏放,胸怀高阔,博览群书,才藻艳逸,而且喜欢饮酒,善于弹琴。年轻时代的阮籍是一个踌躇满志的英俊人物。《咏怀》三十八云:“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可谓气魄宏大,胸襟广阔。他曾登广武山,观楚汉相争时的古战场,喟然长叹说:“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他把叱咤一时的刘邦、项羽简直不放在眼里,其雄心壮志于此可见一斑。
志气宏放,加以喜爱老庄著作,这就形成他“傲然独得,任性不羁”的性格特点。表现在行动上,他闭门读书,数月不出户牖;有时外出游览山水,又经日忘归。他这种奇特的行为不易为一般人理解,所以“时人多谓之痴”。
阮籍这种独往独来的“非常”之处,本传及《世说新语》多有记载。一次阮籍的嫂嫂回娘家,他特以与之相见作别。这对“嫂叔不通问”(《曲礼》)的封建礼教来说,无疑是一种胆大妄为的举动。有人讥笑他,他不以为然地说:“礼岂为我设耶?”再如一位才貌出众的兵家姑娘,未出嫁而天亡。阮籍与这位姑娘虽然素不相识,也不认识姑娘的父兄,但他却前往吊唁,悲恸大发,哀尽而还。这些古怪的性情与狂放行为,在一般人看来,的确难以思议。
阮籍的这些表现,好象是病态的反映,其实是苦闷的象征。当时正处于司马氏篡取曹魏政权的前夜,统治俯级内部的斗争十分激烈复杂。司马氏利用“名教”(封建的等级名分和礼教)蛊惑人心,作为夺取政权的工具,一些有识见的知识分子,便大力提倡老庄思想,以老庄的“自然”与“名教”相对抗。阮籍崇尚老庄哲学,又不满司马氏的统治,就必然鄙弃礼俗,在行动上唱反调。当时一般人只看到他“痴”的一面,而对他的才学、志气不大了解,只有那位以“鉴识”著称的族兄阮文业了解他。经过阮文业的“品评”,人们才“咸共称异”,逐渐对他另眼相看。阮籍的文名也日渐为人所知。
大概二十多岁的时候,阮籍曾随叔父游于东郡(治洑阳,辖鲁西及豫北一带),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但阮籍对这位大官僚的礼遇很冷淡,终日不开一言。王昶对此颇为赞叹,以为莫测其高深。后来,太尉蒋济听说阮籍才华出众,便派人前往召请。阮籍不愿出仕,就作书拒绝,结果惹得蒋济大怒。在亲友们的劝说下,阮籍才勉强应召,前往洛阳。但不久就称病辞归。之后,又被征为尚书郎,旋即又以“病”免官。曹爽辅政时,曾征召阮籍做参军,他仍然托病谢绝。一年后,曹爽被杀,人们对阮籍的政治远见大为惊服。
这时,阮籍早已移家洛阳,与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相与友善,经常聚会于嵇康寓居的山阳(今河南修武县东南)竹林之中,酣畅痛饮,倾心接谈,世称“竹林七贤”。间或往苏门山(今河南辉县)访隐者孙登,与之论道,相对长啸。这大概是阮籍一生中最逍遥适意自在坦荡的时候。
然而,名重当世的阮籍,已成为司马氏争取的对象,他想要继续逍遥下去,已是不可能的了。司马懿做太傅时,就任命阮籍为从事中郎。司马懿死后,他又被大将军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相继任命为从事中郎。以后,还被封为关内侯,徒散骑常侍。
表面看来,诗人在仕途上似乎是顺利的。实际上,瞬息万变的政治风云,在他的内心深处正卷起无限忧惧的波涛。司马懿于嘉平元年(249年)以阴险狡诈的手段击败政敌曹爽,不仅诛灭曹爽兄弟三族,而且把曹魏集团的名士何宴、李胜、丁温、邓飏、毕轨、桓范等同日诛戮,因而时人有“名士减半”之叹。司马师于嘉平六平(254年)废掉齐王曹芳,另立高贵乡公曹髦。司马昭又于景元元年(260年)杀掉曹髦,改立曹奂。曹魏政权实际上早已掌握在司马氏手中。他们为了扩充实力,以达到篡位的目的,就以优厚的待遇笼络政治实力强的士族和名望高的名士,同时也残酷地屠杀政治上的反对派(如正元元年族灭时负重望的夏侯玄、李丰、许允等)。这就造成了一个极其恐怖的政治局面,使得整个士族中的人们都感到生死莫测、祸福无常。恐怖的现实,使阮籍“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咏怀》三十三)。充满了忧生念乱之情、远祸避害之想。他在政治淫威下做官,只是“避世金马门”的“禄仕”而已。
阮籍不得已而做官,又不愿去夤缘势利,就只有走上消极反抗的道路。他首先对权贵们采取敷衍的态度。一次,他趁机向司马昭表示:他游历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愿意去那里做太守。司马昭一听很高兴,以为阮籍愿意为司马氏政权效劳,便马上拜他为东平相。阮籍骑驴到任,游览已过,便折毁官府屏障,使内外相望,并删简法令,十日而还。他用老庄“无为而治”的主张和行动,对政令繁苛的司马氏统治进行嘲讽。他听说步兵营厨人善酿酒,储酒数百斛,就辞去从事中郎的职务,求为步兵校尉,与刘伶等逐日酣饮,借酒解愁。但蕴藏在他内心的感情有时仍不免流露出来。一次有司对司马昭说,有个人把自己的母亲杀了。阮籍在一旁听到后,不由得“嗨”了一声,说“杀父亲也罢了,怎么能杀母亲呢?”在座的人惊恐起来,以为阮籍公开发表与“孝道”相抵牾的狂悖言论,将遭杀身之祸。司马昭也乘机追问所以,阮籍自悔失言,便从容地圆转说:“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这一番随机应变的辩解,不仅解脱了危险,而且使人们大为佩服。但这次风险却给阮籍敲了警钟,此后他“言语至慎”。司马昭再与之接谈,他总是“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使其无隙可乘。
在那险恶的政治环境里,阮籍说话困难,做人也更不易。《晋书》本传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所以,酣饮、醉酒不仅是阮籍的嗜好,也是他麻醉自己的方法,更是诗人逃避政治斗争远祸避害的手段。司马昭为儿子司马炎求婚借助于阮籍,阮籍不愿,又不能明拒,就沉醉六十日不醒,使求婚者没有机会提出,只好作罢。司马昭的亲信钟会,多次找阮籍谈时事,企图借机陷害,也被阮籍用长醉的办法应付。即使万一说错了话,也可以借醉求得谅解。
司马氏集团提倡“名教”,标榜“孝道”,完全是用以自利的手段,他们自己何尝认真奉行!在阮籍看来,那实在是亵渎礼教,毁坏礼教,不平之极,但又无计可施,于是“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鲁迅语)然就其本心而论,阮籍对礼教的态度要比司马氏们执着得多。“性至孝”(本传)的阮籍,母亲死时正和人下棋,他闻丧不哭,弈棋如故,棋罢一恸,吐血数升。母丧中,他依然饮酒食肉,等到临葬之时,举声一号,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至灭性。”当时人们以吊丧为重,阮籍居丧期间,中书令裴楷前往吊唁。阮籍散发箕踞,直视裴楷,不为哀礼。阮籍又善为青白眼。“青眼”表示赞许、喜悦;“白眼”则表示厌恶和蔑视。见礼俗之士,即以白眼对之。嵇喜前往吊唁,阮籍白眼冷对,嵇喜十分难堪,只好不怿而退。他的弟弟嵇康闻知,便提酒挟琴前往,阮籍才青眼迎视,表示欢迎。至今常用的“青睐”、“垂青”等词,便是由此而来。
因为阮籍“居丧无礼”,之后在司马昭处赴宴又饮酒又食肉,深为礼法之士何曾等所不满。在酒筵上,这些司马氏的鹰犬们便杀气腾腾地向阮籍兴师问罪,要司马昭以“不孝”、“败俗”的罪名,把阮籍“流之海外,以正风教”。阮籍对此不屑一顾,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用沉默对礼法之士表示极度的轻蔑。而司马昭之所以能宽容阮籍,是因为还要利用诗大的名望来维系人心,装点门面。
对险恶的现实,诗人观察得锐敏,也感受得深刻。他把内心的愤懑凝聚在笔端,流泻在诗文中。诗人通过《大人先生传》、《达庄论》、《通易论》诸文和《洪生资制度》(《咏怀》六十七)等诗篇,无情地批判了虚伪的儒学,由衷地赞赏老庄哲学的无为与逍遥。他把礼法之士比做钻在破棉裤里的虱子(见《大人先生传》),对他们的无耻行径,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辛辣的讽刺。
阮籍和“竹林名士”们的谈玄论道、蔑视礼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具有追求思想解放和反抗恐怖政治的现实意义。这对司马氏的统治与谋篡野心大为不利,为翦除异己,便杀鸡吓猴,借“不孝”罪名,把“刚肠疾恶”“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嵇康杀了。“竹林”的其他人,在司马氏的威胁利诱下,有的变节,有的妥协。阮籍虽然坚持着韧性的消极反抗,但在强权面前,个人的消极反抗毕竟是无力的。在司马昭集团制造晋王加“九锡”的劝进丑剧中,诗人躲也不行,醉也无用,终于在司马昭的爪牙郑冲的剑光下,违心地代为醉草《劝进牋》。之后,就愁思佛郁,于景元四年(263年)冬病死于家。时年五十四岁。
阮籍的文章与辞赋,都能独出机抒,持见新奇,理精词切。然诗人留给后世的最珍贵的遗产,要推有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这些非一时之作的五言诗,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一生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对社会离乱的喟叹,有对黑暗政治的不满,有对友情无常的伤心,有对身家性命横遭不恻的忧惧,有对美丽仙境的羡慕而又感到虚无等等。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那个时代留在诗人身上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