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来吧 关注:44贴子:2,266
  • 6回复贴,共1

韩信背水!!

收藏回复

  • 222.77.11.*
韩信井阱之战分析 
韩信攻赵国,从战略层面上看是为了配合刘邦在荥阳的主战场,消除主战场侧翼的安全威胁,同时占领赵国后将直捣项羽的战略后方,减轻荥阳主战场的压力。从战术层面上看,韩信是在后勤保障困难情况下,千里奔袭,外线作战。 
因此此战考虑的关键就是时间问题。必须速决,不能形成攻坚战和消耗战;必须全歼敌军,不能形成击溃战。所以此次作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诱敌出战问题。采取何种方法使赵军主力舍弃阵地战,而进行运动战。而且必须是全军出战。 
二、战场选择问题。该战场可以容纳汉军与赵军主力进行决战,可以利用地形抵消赵军兵力上的优势,可以进行侧翼包抄作战。 
三、士气激励问题。汉军兵力相对赵军明显处于劣势,并且是临时召集,缺乏训练,在战斗力上也没有优势,而且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所以必须采取有效办法激励士气,使士兵面对强敌敢于作战,敢于取胜。 
本人认为《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以下一段话是关键: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原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於戏下。原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1楼2008-10-22 19:32回复
    • 222.77.11.*
    拥有了以上优势汉军就完全可以稳住阵脚,顽强抵御敌方进攻,将对方牢牢拖住。汉军主力的作用就是是诱敌主力,争取时间。但是,单凭这些,还不足以击败赵军。 
    此时,汉军的两千骑兵正埋伏在赵营附近。(有分析人士认为韩信此举很是冒险,因为如果赵军没有倾巢而出,留守一部分兵力,这个战例就会改写,韩信是在赌博而碰巧赌赢了。)我认为在赵军出击汉军的时候,是有部队留守大营的,因为按常理作战双方一般都会将部队分为出击部队和守备部队,只不过是各占比例多少的问题。而韩信制定方案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一点。韩信的作战意图应该是诱使赵军主帅产生一举吃掉汉军,一战而胜的作战企图,从而将赵军主力全部吸引到岸边。所以赵军主帅一旦有了一战而决的心态,当久攻不下的时候,就会将后防的留守部队不断调到前线作战,造成后防空虚。 
    汉军那支偷袭部队就是在等待时机。通过侦察,可以了解赵军调动的情况(比如通过察看赵营中将领的大旗,可以得知该将领的部队是否还在留守等等)。当赵营留守的大部分军队已经调离的时候,汉军的偷袭部队完全可以化妆成赵军的模样,大摇大摆的来到赵营,诈开营门,偷袭得手。(本人认为化妆偷袭的成功率比较高,因为韩信攻赵之前先消灭了代国,而代国则从属于赵国,所以完全可以利用代国的缴获)。即使赵营中还有少量留守部队,也不是这两千精锐的对手了。 
    再看前线,赵军久攻不下,生力军已轮番上场还是无法击败汉军,而且大战一天,赵军士兵没有进食和休息,精神上和体力上已经无法将战斗再进行下去了,于是赵军准备收兵。本人估计赵军撤兵的时候,首先赵军的后卫部队变为前军,先行撤退,然后一线军队向后并负责运送伤员进行撤退,由中军进行掩护并最后撤退。 
    当已经筋疲力尽,饥饿难忍的赵军先头部队撤至赵营的时候,发现满营的汉军旗帜和汉军官兵声势浩大,其精神打击是极其巨大的,反映在行为上,就是士兵掉头向后跑,因为主力部队在后边。士兵当时的心理就是尽快与大部队靠拢,依靠“人多势众”来抵御危险。先头部队掉头向回跑,一下子就冲击到后面的部队。而这个时候,汉军的偷袭部队果断出击,加剧了赵军的混乱,此时赵军的先头溃退部队无形中为汉军打头阵冲击赵军本身,而赵军正处在撤退行军的过程中,毫无作战准备,此时赵军人心大乱,溃败无法避免了。 
    韩信发现赵军后方已经大乱,知道偷袭已经得手,下令主力夹击,一举全歼赵军。


    4楼2008-10-22 19:34
    回复
      • 222.77.11.*
      再论:背水之战的时候汉军为什么没有投降而是死战呢? 
      首先分析“投降”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两军混战的时候基本不会发生“投降”。因为在拼杀过程中,如果一个人打不过了,首先想到的应该是逃跑,脱离战场,寻求安全。在群斗的时候,即使一个士兵不想打了,要投降,但是无法实施,因为是在混战中没有安全的地带,如果投降,即使不被敌人所杀,也会战友击杀。所以,混战的时候基本上不会出现“投降”的事。 
      “投降”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呢?两军混战僵持一段时间后,才会发生一方支持不住,寻求脱离战场,一旦这种脱离战场的行为是无组织的就会变成溃退,也就是说这一方士兵的战斗心理和精神已经被摧毁,在逃跑过程中被追击或陷于包围,逃无可逃,便出现投降。 
      所以满足死战的条件是:一、没有退路;二、必须与敌接触。 
      如果没有退路,但是也没有与敌接触。就会造成马谡在街亭一样,虽然置之死地但是魏军采用围而不击、切断水源的策略,造成马谡军队自乱阵脚,丧失战斗力。也就是破解对方“背水一战”,就要困而不击,待其自败。 
      如果与敌接触,但留有退路。士兵在不利的情况下很难死战,无法发挥超水平的战斗力。 
      所谓的“背水一战” 、“置之死地而后生”应该是此次战役布置的一个关键点,具有相当的迷惑性,但是不具备战役的决定性。决定战役成功的是:间谍战、心理战、迂回包抄作战的综合运用。通过“用间”获得敌方关键信息;营造和利用敌方主帅“心理”,诱敌成功并牢牢拖住敌人,虚张声势扰乱敌方军心;进行腹背夹击,一战而胜。


      5楼2008-10-22 19:35
      回复
        楼主,好文采啊,希望多来本吧走走啊!


        IP属地:福建禁言 |6楼2008-10-22 19:36
        回复
          • 222.77.11.*
          呵呵,一般一般啊,还要上班时间不是很多啊


          7楼2008-10-22 19:37
          回复
            • 222.77.11.*
            题目子打错了,是背水一战


            8楼2008-10-22 19:41
            回复
              呵呵


              IP属地:福建禁言 |9楼2008-10-22 19: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