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来吧 关注:44贴子:2,266

【商代——文学的“信史”时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继夏而起的商代,奴隶制社会有很大的发展。商人畜牧业很早就比较发达,成汤以前就迁徙过八次,成汤至盘庚,又迁都五次。中叶以后由畜牧业进入农业生产,出现了很多种类的农产品。 


商代的主要生产者都是奴隶。为防止奴隶的怠工,压制奴隶的反抗,统治者制定了极为严酷的刑法,这固然表现统治者的残酷,同时也反映了那时奴隶和奴隶主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同时,商代又是历史上神权统治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一切文化艺术活动,俱受着神权思想的支配。商人的一举一动,都要占卜,求得神的同意和福佑。  



IP属地:福建1楼2008-10-22 15:33回复
    铜器文饰的内容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与恐怖感。歌舞则是商人娱神的重要形式。据甲骨文载,商王为了娱神,有时还亲自把羽而舞。由此可见,商代是一个宗教狂热的时代。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商代的文化有很大的发展。文献所载汤时的乐歌乐舞,早已普遍流行,直至商末纣王之时,还使乐师作新歌,可见在当时情况下,必有不少诗歌配合演唱,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IP属地:福建2楼2008-10-22 15:33
    回复
      2025-05-11 01:45:05
      广告
      商代是奴隶制社会,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社会分工的结果,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日益频繁,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必然反映到文学之中,于是出现了文学中的多样的人物形象,矛盾的生活事件,从而也就提高了文学的表现能力。特别是甲骨卜辞的发现,证实了文字的产生,为文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因之也出现了中国文学的“信史”时代。这一时代的文学以它独特的风格形式反映着东方古老的历史,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而且以它的文学实践为后人研究文学理论提供了宝贵材料。这一时代的文学是世界上极少数的古代文明结果之一,是未受其他文化影响的具有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伟大遗产。这一遗产是我国三千多年以来未间断的文学历程的伟大开端,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宏伟的中国文学,丰富了全人类的文学宝库。


      IP属地:福建3楼2008-10-22 15:34
      回复
        《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屈原的《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凤凰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又《天问》:“简狄在台礐何宜,玄鸟致诒女何嘉”;《思美人》:“高辛之灵晟兮,遭玄鸟而致诒”。 


        《吕氏春秋·音初》:“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嗌嗌。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返。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又《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上述有关材料都是与玄鸟生商有关的记载。


        IP属地:福建5楼2008-10-22 15:34
        回复
          这两则玄鸟生人的故事,最初应是一个神话的衍变。两者的故事梗概是一致的:即日神和河神的女儿结婚,于是产生了商——一个“人”,也是全族。这说明在当时人的观念中,认为太阳和河水是人类的父亲和母亲。到殷商时,殷人所赞颂的玄鸟,不仅是商的图腾祖先,而且也是商奴隶国家的标帜。在玄鸟生商的名义下,殷商将本族扮饰成神的后裔和天的宠子,以此作为奴役其他部落的借口和理由。 


          这个神话还告诉我们正因为简狄是商的母亲,因此,在商代她是管理人间的婚姻和生育的。近代的娘娘庙中所供奉的三位娘娘,便是简狄三姐妹,她们虽然还骑着她们的玄鸟丈夫,但却不再保佑少女寻爱人,只福荫已婚的了。


          IP属地:福建7楼2008-10-22 15:35
          回复
            关于王亥的神话传说,在周秦汉时的文献中有些零星的记载。 


            据载,殷王子亥是牲畜神,曾司理四方游牧。因此,天帝(一说禹)命他丈量大地。亥右手把筭以计数,左手指青丘山以辨向,自东极走到西极,得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自南极走至北极,得二亿三万二千五百七十五步;东到极远的地方,西到邠地。王亥寄居在有易,放牧外亲河伯赠给他的驯牛。有易之君緜臣为了取得驯牛便杀死王亥。记载中又说王亥在有易时,行为放荡,爱和有易的女人跳舞。他和弟弟都和有易的女人相好。有一次,他和一个丰满的女人相会时,被有易的牧羊人撞见,他想跑而未能跑脱,便在当场被杀死了。有易的首领緜臣,趁机抢去商族的牛羊,并将商族驱逐出境。王亥的儿子上甲微想报仇,但兵力不足,于是向河伯借兵,借到兵后,埋伏窥伺在有易左近,如同群鸟隐藏在棘木丛里似的,侍机进攻。这时,有易的人毫无提防,还在背着孩子玩耍,于是上甲微一举杀死緜臣,灭掉有易。河伯可怜有易的不幸,便偷偷地放走少数有易人。这些人逃到兽方,被称作摇民①。 


            这个神话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景;社会已出现了部落间的掠夺战争,由此表现了复仇的尚武的精神。从神话中可以看出,王亥不仅是牧畜神,是放牧牛羊的能手,而且是牛羊的私有者。河伯神不仅赋予王亥以私有权,而且是私有权的积极保护者,因此,当有易侵犯了王亥私有权时,河伯便借给上甲微神兵,用以夺回牛羊。 


            由此可知,在阶级逐渐形成时,人在幻想中为自然强力神分配了新的任务。河神不仅是黄河的主宰,而且是私有制度的拥护者,是掠夺战争的参与者。同时,在王亥的身上,也反映着在奴隶制形成期的人的行为。


            IP属地:福建8楼2008-10-22 15:35
            回复
              当然,这种“英雄”就其实质说,是奴隶制的产物。但从历史的发展看来,在当时的条件下,奴隶制又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由此看来,商颂所表现的强力思想,无疑会帮助奴隶制国家的发展,有利于集中财富并利用奴隶劳动以发展生产,这也是商颂主题思想和形象的历史客观的进步性。 


              除了上述介绍的《诗经》中的几篇商代诗歌外,在其他文献中还有些商代诗歌的记载。如《史记·宋微子世家》载有“麦秀歌”,其产生背景是“箕子朝周,过故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浴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之。”其诗曰: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诗中所谓狡童者,系商纣王。据说殷民听了这首歌,无不为之流涕。 


              《史记·伯夷列传》还载有伯夷叔齐两兄弟所作之“采薇歌”: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强易强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然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以上两支诗歌,委婉曲折,充分表现了亡国之哀思。 


              汤王在革命成功之后,颇知小心谨慎,兢兢业业。《大学》一书,曾述汤之盘铭,盘铭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据传说,商汤即位19 年,其大旱七年之久。有一年,天大旱,汤王于是在桑林祈祷上苍,且以六事自责,作《桑林祷雨辞》: 


              政不节欤?民失职欤?”宫室崇舆? 


              女蔼盛舆?苞苴行舆?谗夫昌舆? 


              《桑林祷雨辞》最后说:“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以示其关心人民之疾苦。


              IP属地:福建10楼2008-10-22 15:36
              回复
                3.商代散文 


                从诗歌到散文.这是一个由歌人向哲人时代的演进。从诗歌的咏唱,到散文的思想,这是人类思维进展的必然,也是文学本身发展的必然。 


                散文是一种运用文字的艺术。从文字到文章,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其一,商代萌芽状态的散文。商代萌芽状态的散文主要反映在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上。甲骨文和金文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记录语言的文字。 


                甲骨卜辞: 


                所谓卜,是古时以灼骨法卜问神意的巫术。当时人遇有疑难问题而需要请神灵予以指示时,便在祭神之后向神陈述所要卜问的事情,然后用燃烧着的荆木枝点兽骨或龟甲的骨版,经火灼后,骨版便爆破出裂纹,称为“兆”。 


                这种裂纹被当时人看作是神灵的暗示。于是人们根据卜骨上裂纹的上下、左右、长短、纵横、窄阔等各种不同的形状,耒参悟神意,观察吉凶,解决疑难。卜辞所刻记的只是当时的一定范围内的“国之大事”,而且是作为疑问提出。如:卜问祭时和祭品种类数量;卜问风雨阴晴水患;卜问农事年成及各地收成;卜问征伐胜败及有俘无俘;卜问商王起居、疾病、游猎、梦的吉凶;卜问有无祸尤等,卜占的内容只是生活中所发生的疑难,并非所有的生活事件。同时,在所占问的疑难问题中,只有那些对国家或对商王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才被刻记在卜甲卜骨上。 


                卜甲卜骨上刻辞目的是为了事后检验“其占之中否”。为了便于检验,卜辞在行文上有着一定程式,使用最简明的语言将卜问事由摘要地记下来。因此,卜辞是一种有着一定特殊格式的“记事”体,所使用的是概括语言,是语言的简化,不是语言的润色和加工。在曲折往复中,孕育着文章照应法的原始形态,同时,也蕴藏着一种奥秘,以后这种神秘性在《周易》中得到了阐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出土的甲骨卜辞约有十万多片。


                IP属地:福建11楼2008-10-22 15:37
                回复
                  2025-05-11 01:39:05
                  广告
                  此外,在少数的卜辞中,除记有“贞辞”外,尚记有“占辞”,有的并追记着“验辞”。所谓“占”,据说文:“占,视兆问也。”“占辞”就是观察兆纹后所得的结论;“验辞”就是事后所记的卜兆的征验。 
                   
                   殷商卜辞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极其珍贵可靠的资料,我们通过对殷商卜辞的研究,发现了许多为史书所不载的史实,为探讨商代的社会情况提供了新的可靠资料。从中,我们不仅进一步了解了商王世系、生活、社会经济性质、部落间的关系、战争的性质及规模,商的疆域及地理状况,宗教祭祀及习惯禁忌等多方面内容,而且也了解了商代的语言文字和语法特点。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数总共达五千以上,甲骨文中象形字很多,象形字是最早出现的。造字的法则,战国时人们归结为六种,即所谓“六书”,除象形外,还有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甲骨文的字形变化很大,由此可以看见文字的雏形,就象形字来讲,一字的笔画多少不拘,反正不拘。到秦统一文字以后,方为一字一形,很少变化。


                  IP属地:福建13楼2008-10-22 15:38
                  回复
                    铜器铭文: 


                    与甲骨文同时并存而延续时间更长的是金文。它由铸于青铜之上而得名,故又名铜器铭文。 


                    商周铜器的出土,自汉至唐,数量并不多,至宋代才大量出土,当时各书著录有铭文的铜器就有六百多件。清朝至现在,出土更多。商代的铜器铭文,文字较少,多为一字至三五字,最多不过五十字。文意深奥,不容易懂。 


                    周代特别是西周,铭文文字增多,有的长至近五百字。 


                    从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上看,当时的冶铜铸器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铜器样式的复杂,造型的优美,纹饰的秀丽,都显示出当时审美观念的发达和古典艺术的成就。 


                    商代出土的青铜器具约有五类:酒器的尊、罍、壶、卣、觯、爵、斝、觚、角、盉等;食器有鼎、盘等;兵器兵具有凿刀、小刀、锥等;装饰品有马具、车饰、服饰小件等物。在出土的酒器和食器中,有的是实用器,有的是祭器,有的是殉葬品。在出土的兵器中,有的是实用的武器,有的是舞具,有的是仪仗用品。其中,一些器物上往往刻有铭文或图徽,一般用以标明所有者的名字或父祖名字、官名或部族徽号。 


                    商代铜器铸辞,大多是由纪日、纪事、“显”父母三部分组成。所谓记事,又多是简略的记述铸器者所受到的恩赏宠遇;有的是由于武功或劳绩而受到奖赏,有的是参与商王的祭祀大典,从而得到恩赐。在当时人看来,个人的幸运是祖先亡灵庇佑的结果,因此便以一部分赏金铸器,用以祭祀亡父、亡母或祖先。商代的金文大多有着一定程式,往往使用习惯套语,铸辞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纪事文。


                    IP属地:福建14楼2008-10-22 15:39
                    回复
                      现将商代末期的铜器铭文列举如下,以见一斑。 


                      1)癸巳,王易小臣邑贝十朋,用作母癸■彝。惟王六祀,三日,在三月。(小臣邑斝。续殷文存下) 


                      【释】:癸巳日,王赐给小臣邑贝币十串,邑用来制作了纪念母亲癸的彝器。王即位后之六年,■祭日,在三月。 


                      2)庚申,王在东闲。王格,宰椃从。易贝五朋,用作父乙宝■。在六月,惟五廿祀,羽又五(宰椃角。殿文存下) 


                      【释】:庚申日,王在东闲。王大祭祀,宰官椃侍从,王赐给椃贝币五串,椃用来制作了纪念父乙的宝器。在六月,王即位后的廿年,羽祭后又五日。 


                      3)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惟王十祀有五,■日。(丁巳尊。殷文存上) 


                      【释】:丁巳日,王省视夔京,王赐给小臣俞夔贝币,是王来征讨东夷时,在王即位后的十又五年,■祭日。 


                      4)王徂夷方,无敖咸(?),王商作册般贝,用作父巳■。来册。(般作父巳。■。殷文存上) 


                      【释】:王去征伐东夷,(不解)王赏给作史册的般贝币,般用来制作了纪念父亲巳的彝器。史官来记。


                      IP属地:福建15楼2008-10-22 15:39
                      回复
                        《盘庚》中: 


                        盘庚作了君主之后,考虑渡过黄河带领臣民迁移。于是,集合了那些不服从迁移的臣民,以诚恳的态度对他们作了如下的劝告: 
                         
                         【原文】: 


                        “明听朕言,无荒失朕命!呜呼!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戚鲜,以不浮于天时。殷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攸作,视民利用迁。汝曷弗念我古后之闻?承汝俾汝惟喜康共,非汝有咎比于罚。予若吁怀兹新邑,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 


                        “今予将试以汝迁,安定厥邦。汝不忧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钦念以忱动予一人。乃惟自鞠自苦,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尔忱不属,惟胥以沈。不其或稽,自怒曷瘳? 


                        汝不谋长以思乃灾,汝诞劝忧。今其有今罔后,汝何生在上? 


                        “今予命汝一,无起秽以自臭,恐人倚乃身,迂乃心。予迓续乃命于天,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以下原文略)


                        IP属地:福建19楼2008-10-22 16:03
                        回复
                          “呜呼!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无胥绝远!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


                          IP属地:福建20楼2008-10-22 16:05
                          回复
                            【释文】: 


                            盘庚说:“你们要听清楚我讲的话,不要忽视我的命令!啊!从前我们的先王,没有谁不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做君王的清楚这一点,做大臣的也明白这一点。因此没有受到老天的惩罚。从前痛降大灾,先王不安居自己所作的都邑,考虑臣民的利益而迁徙。你们为什么不想想我们先王的这些传闻呢?我是顺从你们喜欢安乐和稳定的想法,并不是你们有什么过错而对你们依罪惩治。我呼吁你们安乐地居住在新国都,也是为了你们的缘故,并且尽量遵从先王的意愿。 


                            “现在我打算率领你们迁移,使国家安定。你们不体谅我内心的痛苦,你们的心竟然很不和顺,很想用些不正确的话来动摇我。你们自己搞得走投无路,自寻烦恼,就像坐在船上,你们又不渡过河去,这将会把事情搞坏。你们成心不合作,那就只有一起沉下去。 


                            不能协同一致,只是自己怨怒,又有什么好处呢?你们不作长久打算,不想想灾害,对于忧患已经很习惯了。这样下去,将会是有今天没有明天了,你们怎么生活在这个地面上呢? 


                            “现在我命令你们同心同德,不要传播谣言来搞臭自己,恐怕有人会使你们的身子不正,使你们的心地歪邪。我要使老天让你们的生命延续下去,我哪里是要威胁你们啊,我是帮助你们,养育你们众人。 


                            “啊!现在我告诉你们:不要轻举妄动!要永远重视大的忧患,不要互相疏远!你们应当考虑互相依从,各人心里都要想到和衷共济。假如有人不善良、不走正道,违法不恭、欺诈奸邪、胡作非为,我就要灭绝他们,不留他们的后代,不让他们的种族在这个新国都里延续下去。


                            IP属地:福建21楼2008-10-22 16:06
                            回复
                              2025-05-11 01:33:05
                              广告
                              《盘庚》下: 


                              盘庚迁都以后,教喻大臣向百姓再次传达迁都的原因,并要求他们严格自律,体恤民众。他说: 


                              【原文】: 


                              “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肆予冲人,非废厥谋,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 


                              “呜呼!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予其懋简相尔念敬我众。朕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今我既羞告尔于朕志若否,罔有弗钦!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式敷民德,永肩一心。”


                              IP属地:福建22楼2008-10-22 16: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