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书吧 关注:4贴子:83
  • 0回复贴,共1

《论语》中的“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论语·先进第十一》: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
子曰:“吾以子为之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曰:“然则从之者与?”
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这句话似乎也可以从孟子的身上看到。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至为臣而归”一章,直到此篇结束,都在讲孟子以道事齐王而不可,于是去齐。刚开始读《孟子》时,觉得孟子去齐,孟子的言行有点矫情,直到昨日读《毛诗注疏》才明白了一点。
《桧风·羔裘》: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毛诗序:
羔裘,大夫以道去其君也。国小而迫,君不用道,好洁其衣服,逍遥游燕,而不能自强于政治,故作是诗也。
孔疏:
作羔裘诗者,言大夫以道去其君也。谓桧之大夫见君有不可之行,乃尽忠以谏,谏而不从,即待待放于郊,得玦乃去。此是以道理去君也。
荀卿书云:聘士以圭,復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環。
范宁谷梁注:君赐之環,则还。赐之玦,则往。
由此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也是有其道的。
孟子去齐,齐王遣人为之说,孟子的态度可见一斑,孟子去齐在郊停留也是以道停留,只是战国时代已不仅仅是礼坏乐崩了。齐王与孟子的言行态度颇值玩味。


1楼2017-01-02 20:4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