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8--29日,三排镇横坑村热闹非凡,村寨随处可见盛装打扮的瑶族男女老少,沈姓、邓姓、房姓瑶族共九百多人,在不同的歌堂坪上,举办旺歌堂仪式。


沈姓家族歌堂大约400人

外地影友航拍沈姓歌堂

邓姓家族歌堂约230人

房姓家族歌堂约两百多人

房姓壁社家族歌堂约一百人

土炮声声为号,各姓瑶人纷纷聚集在祠堂内,举行一系列祭祀祖先仪式,然后集体前往歌堂坪举行“过九州”仪式。
出歌堂前放土炮三声,召集族人准备出歌堂

族人聚集祠堂门口准备拜祖先出州

房姓壁社家族往山顶歌堂坪前进



过九州
过九州 即 “捡法名” 者在 “先生公” 的带领下,到 “歌堂坪”(一般是用空闲田野)上串走预先用81支竹子插成的 “九州城”。
“过九州”,即“道州”、“辰州”、“青州”、“徐州”、“寅州”、“邢州”、“宜州”、“梁州”、“拥州”,沿着竹标之指示反复绕行,行毕,就表示已过“九州”了。经过这一仪式,死后灵魂熟悉阴府的地理环境,能顺利地通过各种关卡,回归故里。其实,“过九州”反映了连南八排瑶先民为寻找生存空间,远途跋涉迁徙瑶山之历史过程。

蓄发盘髻、头包红布、插着美丽羽毛的英俊瑶族小伙,在锣鼓声牛角声中跳起刚劲欢乐的长鼓舞。

邓姓家族的队伍里,有一支服饰与众不同的队伍。他们是来自涡水镇六联村木头坑自然村的邓姓瑶人。
据悉,涡水镇六联村木头坑自然村的邓一家族共18人参加歌堂,其祖先邓法殿二郎(法名)最早定居六联,祖先有一子邓法户八郎迁徙横坑村居住,后因缺少田地,一子邓法盈四郎迁徙回六联居住。因为举办歌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于是邓一决定带家族新生(未有法名者)到同姓兄弟大家族的横坑村里一起合力举办歌堂。

图为邓一,他在1976年时已参加过旺歌堂活动,
身上穿着当时做先生公徒弟时的法衣


新生身上挂的红布越多,表示受到越多祝福

瑶族银饰

横坑村特色头饰

新时代歌堂,家族女人们在雨伞上比拼装饰手艺

过完九州,每个人最后回到祖宗祠堂拜祖先三次

房姓壁社家族主事先生公合影


房姓壁社家族合影纪念


沈姓家族歌堂大约400人

外地影友航拍沈姓歌堂

邓姓家族歌堂约230人

房姓家族歌堂约两百多人

房姓壁社家族歌堂约一百人

土炮声声为号,各姓瑶人纷纷聚集在祠堂内,举行一系列祭祀祖先仪式,然后集体前往歌堂坪举行“过九州”仪式。
出歌堂前放土炮三声,召集族人准备出歌堂

族人聚集祠堂门口准备拜祖先出州

房姓壁社家族往山顶歌堂坪前进



过九州
过九州 即 “捡法名” 者在 “先生公” 的带领下,到 “歌堂坪”(一般是用空闲田野)上串走预先用81支竹子插成的 “九州城”。
“过九州”,即“道州”、“辰州”、“青州”、“徐州”、“寅州”、“邢州”、“宜州”、“梁州”、“拥州”,沿着竹标之指示反复绕行,行毕,就表示已过“九州”了。经过这一仪式,死后灵魂熟悉阴府的地理环境,能顺利地通过各种关卡,回归故里。其实,“过九州”反映了连南八排瑶先民为寻找生存空间,远途跋涉迁徙瑶山之历史过程。

蓄发盘髻、头包红布、插着美丽羽毛的英俊瑶族小伙,在锣鼓声牛角声中跳起刚劲欢乐的长鼓舞。

邓姓家族的队伍里,有一支服饰与众不同的队伍。他们是来自涡水镇六联村木头坑自然村的邓姓瑶人。
据悉,涡水镇六联村木头坑自然村的邓一家族共18人参加歌堂,其祖先邓法殿二郎(法名)最早定居六联,祖先有一子邓法户八郎迁徙横坑村居住,后因缺少田地,一子邓法盈四郎迁徙回六联居住。因为举办歌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于是邓一决定带家族新生(未有法名者)到同姓兄弟大家族的横坑村里一起合力举办歌堂。

图为邓一,他在1976年时已参加过旺歌堂活动,
身上穿着当时做先生公徒弟时的法衣


新生身上挂的红布越多,表示受到越多祝福

瑶族银饰

横坑村特色头饰

新时代歌堂,家族女人们在雨伞上比拼装饰手艺

过完九州,每个人最后回到祖宗祠堂拜祖先三次

房姓壁社家族主事先生公合影


房姓壁社家族合影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