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魏初,三公无事,又希与朝政。
来源:三国志高柔传
前后文:
(黄初)四年,迁为廷尉。
魏初,三公无事,又希与朝政。柔上疏曰:“天地以四时成功,元首以辅弼兴治;成汤仗阿衡之佐,文、武凭旦、望之力,逮至汉初,萧、曹之俦并以元勋代作心膂,此皆明王圣主任臣於上,贤相良辅股肱於下也。今公辅之臣,皆国之栋梁,民所具瞻,而置之三事,不使知政,遂各偃息养高,鲜有进纳,诚非朝廷崇用大臣之义,大臣献可替否之谓也。古者刑政有疑,辄议於槐棘之下。自今之后,朝有疑议及刑狱大事,宜数以咨访三公。三公朝朔望之日,又可特延入,讲论得失,博尽事情,庶有裨起天听,弘益大化。”帝嘉纳焉。
“魏初”指的是什么时候呢?显然,仅限于黄初元年到四年之间。
而黄初四年发生了什么呢?三公之首的太尉贾诩去世,司徒和司空没有顺位递补,廷尉钟繇直任太尉。
魏初无事又希与朝政的三公,首当其冲的就是三公之首的太尉贾诩。高柔此时上奏,为三公张目,首当其冲的就是新任太尉的钟繇。
那么,显然,这一政治事件,三公职权变化的一大因素就在于太尉一职由贾诩换成钟繇。
贾诩投靠曹操后,得到的官职是空衔冀州牧、留参司空军事。建安十年,曹操任冀州牧,贾诩因而转任太中大夫,直到曹丕即王位后直接擢升为太尉。贾诩在这十多年中,长期任职虚衔,却在曹魏帝国建立后成为了百官之首的太尉。
同一职位的职权是因人而异的,曹丕既然没有任用履历过硬的实职官员担任三公,那么他当然压根就没打算让三公成为丞相那种掌握决策权的真宰相职位。
钟繇在献帝都许后任侍中守司隶校尉,魏王国建立后任大理,然后升任相国,后因西曹掾魏讽谋反被罢官,曹丕即王位时起复为大理,帝国建立后官职更名为廷尉。
钟繇不同于贾诩,他可是早年间仅次于二荀的功勋重臣,在魏王国时期业已担任相国,开府建衙。他担任一个实权在握的首席大臣,理所应当。
所以说,很显然,高柔就是曹丕派出来造势的。(高柔是曹丕践祚后的近臣,任职治书侍御史加治书执法,赐爵关内侯,而奖赏也已经支付:钟繇离任后空缺的廷尉一职。)
细看高柔上书:“古者刑政有疑,辄议於槐棘之下。自今之后,朝有疑议及刑狱大事,宜数以咨访三公。”这两句高亮。
“刑狱大事”上的权柄,前任廷尉钟繇依然在握。
此一时彼一时:太尉贾诩换钟繇,该掌权喽。